2022年3月12日,因为疫情原因我的学校进入了封控状态,我依稀记得那天晚上上海的同学都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时还打趣道“夏天再见”。学校超市里人满为患,大家都在抢购泡面和零食。一种不安感弥漫在空气中,前一天晚上我还盘算着下周五和朋友去电影院看《新蝙蝠侠》。但平静就这样被打破了。
4月18日,在习惯了一个多月的抗原检测,网课和静态管理后,生活终于迎来了一丝乐趣,《新蝙蝠侠》上线了流媒体。我自然是第一时间去品鉴了这份我早已期待已久、也被有幸在电影院体验过的朋友们盛赞的电影。
接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并不让人觉得冗长乏味,但我整体的观感却非常的平静,没有太大的惊喜。马特·里夫斯在视听语言上重回了DC黑暗的风格,整部影片极致的视听语言就在告诉观众他们绝对足够理解DC,他们也敢于将现在已经偏于疲软的超英片进行黑色电影和侦探片类型化的尝试,这些优点都无法否认。
但这部电影的逻辑硬伤,粉丝门槛和人物塑造的缺失让我也不愿称其是一部佳作。
如果说开头第一场动作戏奠定了蝙蝠侠是个初出茅庐、被暴力裹挟着的复仇使者的话,那他与市长遗孤对视的那一幕,更是表达出了这部影片的粉丝门槛。熟知背景设定的我们当然能瞬间反应过来,这是两个孤儿灵魂的对视,蝙蝠侠看到了那个曾经的布鲁斯·韦恩。但恰恰也是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创作者的傲慢。
犯罪小巷剧情的缺失和只通过阿福的只言片语来描述托马斯夫妇的悲惨遭遇让我无法直观地感受与共情蝙蝠侠复仇的怒火,同样的人物刻画的缺失也更让影片后半段谜语人对“父辈的罪孽”展开的复仇让人摸不着头脑。托马斯·韦恩只存在于角色的口中和那一段市长竞选视频,我无法真切的体会到角色的人格魅力,更何况正是这样角色的死亡才导致了布鲁斯·韦恩化身蝙蝠侠放任自己沉溺于复仇,复仇源动力刻画的不足着实让人无法产生共情。
《侠影之谜》中诺兰通过一个短短的四分钟的闪回便刻画了托马斯·韦恩这样一个温和的好父亲,他的死亡也更能让人理解贝尔版蝙蝠侠扫除世间邪恶的理念。正是这样角色刻画的缺失,导致了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无论蝙蝠侠重复了多少次他自己复仇使者的身份时,那股愤怒,我无法真切体会。在影片结尾的主题升华蝙蝠侠重拾希望时,我才后知后觉。
我的观影体验中也经常会展现出一种游离感,那就是你摸不清楚导演是想拍一部蝙蝠侠的个人传记片,还是一部的探案纪录。
马特·里夫斯在采访时不只一次提到过自己在拍摄时参考过的两本漫画:《蝙蝠侠:元年》和《漫长的万圣节》。但这正是问题的所在,《元年》是扎根于蝙蝠侠的个人传记,而《漫长的万圣节》更像是哥谭的群像,蝙蝠侠更像一个工具人,以他的视角来展现探案纪实。
如果以“蝙蝠侠传”的角度来考量,导演在此片上黑色类型化的尝试本应能够更好的展现蝙蝠侠这个极其复杂的悲情角色的矛盾和张力, 电影情节中也确实将托马斯·韦恩“疑似黑化”去引出韦恩家族的“父辈的罪孽”来加深布鲁斯·韦恩个体的挣扎。韦恩基金事件本来能反映出布鲁斯·韦恩这一面的失职而导致的谜语人的诞生,这是真正能推进人物的转折点,但这一切又浅尝辄止,阿福五分钟的嘴炮就能立竿见影的稳定军心。
布鲁斯·韦恩这一角色的刻画让我感觉是失语的,好像大家都在夸这一部的布鲁斯·韦恩的孤独与忧郁,颓废与暴力。但这些都是表象 ,我更期望能去探究这些表现背后的人物刻画和角色的挣扎。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罗伯特·帕丁森的演技,第一次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信条》结尾与主角诀别时令人热泪盈眶的微笑,之后也在《好时光》里扮演了一个颠覆大家认知,焦躁且邋遢的街头混混。
但我真心不喜欢他在《新蝙蝠侠》里的表演。他确实演出了那股孤独冷酷的范儿,但影片里每一个与他演对手戏的人的情绪都比他丰满与细腻,冷酷并不代表着没有情绪,就比如与猫女那场吻戏,缺少铺垫而突兀的情节配上他木头人一般表演着实让人无奈。
不可否认影片优秀的美术渲染的黑暗“哥谭风”贯穿整部影片,也有追车戏来满足类型片的爽感,但如果较真的以侦探片的视角来看,谜语人的谜题都是阿福这名做题家帮忙完成,缺少硬核的推理。而在阿福受伤住院后,又有了“致敬”《小丑》的一幕,帕丁森露背在地板上画出犯罪嫌疑人关系图,乍一看《七宗罪》悬疑的味儿一下子就上来了,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氛围塑造,导演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享受,但逻辑细节却经不起推敲。而在谜语人真身显露的那一刻开始,剧情灾难性的崩坏才显现出来。
蝙蝠侠和谜语人,他们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电影里他们都有《后窗》一样的偷窥视角,他们都有写日记的习惯,甚至他们都有孤儿这一重身份,阶级的鸿沟和宿命般的对立本应产生强烈的戏剧张力,但随着谜语人真身的被捕而且他到结尾也没有越狱的动作,那电影前半段作为侦探悬疑片的悬疑点和节奏就瞬间消失了。而谜语人角色的崩坏也由此展开。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谜语人并没有厌恶的感觉,因为他是为了惩戒邪恶才诉诸于暴力,他想摧毁哥谭系统性的腐败。但是随着他将韦恩家族“父辈的罪孽”曝光出来,将复仇的矛头指向布鲁斯·韦恩之时,他的愤怒由民愤转变为私仇,转变为一种无能狂怒。但人设的不统一仅仅是开始,张麻子杀黄郎抢碉楼,最后换来的却是大水漫灌人民,从对官僚的讨伐变为对百姓施加苦难,无产阶级的革命变为恐怖主义袭击,人设也在此土崩瓦解。
而崩坏的又何止是谜语人,马特·里夫斯在本片中索求的黑色电影类型片的突破与超级英雄电影存在天然的割裂,黑色电影往往会在结尾走向毁灭,但此时超英片需要输出的价值的是蝙蝠侠从复仇使者向重拾希望的转变,所以我们看到了蝙蝠侠为了拯救人民纵身跃下斩断电线。导演想在此处表达蝙蝠侠的牺牲精神,用自己的毁灭来换取哥谭的新生,但这样的举动在水淹哥谭这样的大场面比起来着实令人泄气。后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蝙蝠侠举起燃烧棒救出困在水中的人民,但镜头却聚焦于那位笔墨很少的黑人女市长,给人一种蝙蝠侠成为了精英阶级保镖的直观感受。我猜想导演的本意是想让成长的蝙蝠侠举起希望火种引导哥谭人民,但平民镜头的缺失让人无法理解。
虽然挑了这么多毛病,但这部《新蝙蝠侠》也绝对够新。
当我们厌倦了特效轰炸超英片时,马特·里夫斯返璞归真般的侦探类型片的尝试也绝对耳目一新,更不用提本片的摄影师同样掌镜过《沙丘》,红黑的色彩搭配让他在《黑暗骑士》和扎克·施耐德导剪版《正联》这些珠玉之后,依然保有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优秀的影调,真实的质感,他拍出了哥谭的潮湿。夜店,哥谭警局,贫民窟,肮脏的地铁,各种各样场景的展示都大大增加这个城市的横截面,让一个鲜活而丑陋的哥谭市完整的展现在你面前。
同样的,对布鲁斯·韦恩这一身份刻画的缺失,也就抛弃了以往蝙蝠侠的精英视角,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年轻,更容易犯错的蝙蝠侠,他会因为滑翔技术不熟练而摔进街角的垃圾堆,但他依旧是那个被霰弹枪正面击中后依然站起来反抗的黑暗骑士。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我尽量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初次写影评,大家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疫情期间一个隔离大学生的小牢骚,虽然嘴上说着不怎么喜欢,但今天传出续集立项且马特·里夫斯和罗伯特·帕丁森回归消息后依旧十分激动,DC电影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尽管这个道路可能并不平坦,类型化的突破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就像影片中那首《Something In The Way 》带来的感觉:
评论区
共 4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