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90 年代后半叶市面上依旧不断地出现一些经典游戏系列或是开创了新品类的游戏,不过这时 3D 画面才是真正的潮流。
得益于全新世代的主机,《超级马里奥 64》(Super Mario 64)、《最终幻想 7》(Final Fantasy VII)、《合金装备》(Metal Gear Solid)、《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古墓丽影》(Tomb Raider)、《GT 赛车》(Gran Turismo)都卖出了几百万份,成为了 3D 游戏的标杆。
至于 PC 平台,RTS 和 FPS 游戏的受欢迎程度在不断上升,彼时出现了很多爆款游戏:《命运与征服》(Command & Conquer)、《帝国时代》(Age of Empires)、《魔兽争霸 II:黑潮》(Warcraft II: Tides of Darkness)、《星际争霸》(StarCraft)、《雷神之锤》(Quake)、《虚幻》(Unreal)、以及《半条命》(Half-Life)。同时随着 PC 玩家的不断增多,诸如《烈火战车》(Full Throttle)、《暗黑破坏神》(Diablo)、《幽魂》(Phantasmagoria)以及《博德之门》(Baldur’s Gate)也都各自卖出了百万份拷贝,在当时这可谓是一项壮举。
然而,制作游戏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犯错的代价变得比以前更大,诸如 Interplay 等公司在尝试抢占 3D 市场和主机市场的时候也逐渐败下阵来。有些长达数十年的游戏系列在转型为 3D 游戏时也显得不尽如人意,从此销声匿迹,例如:《国王密使 8:永恒的面具》(King's Quest: Mask of Eternity)、《创世纪 9:飞升》(Ultima IX: Ascension)以及《荣耀任务 5:龙之火》(Quest for Glory V: Dragon Fire)。
随着 Windows 95 的发行,世上再无关于是否 PC 就等于 Windows 平台的争论,不过 Wintel 联盟[1]的霸主地位也受到了威胁,因为 AMD 正在逐渐的与 Intel 的奔腾芯片形成了竞争。同时市场上对 3D 显卡、声卡以及一些操纵杆外设,甚至是浏览器之间都有着激烈的竞争。
随着 3D 游戏不断的成为主流,诸如 3dfx[2]、英伟达(Nvidia)、S3[3] 以及 ATI[4] 等公司都推出了其 3D 加速卡,以图霸占 3D 显卡市场。最后是 3dfx 公司的“巫毒(Voodoo)”显卡占据了主流地位。
随着 Windows 95 的普及,大量优秀游戏的发行,以及互联网的吸引力,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才是电脑真正成为主流的年代。
趋势:
线上以及局域网多人游戏:《毁灭战士》(Doom)最多支持 4 人在线游玩团队死斗模式。不过由于当时互联网还未普及,更多人选择的玩法是局域网连接。等到《雷神之锤》和《星际争霸》等游戏出现时,互联网也变得普及了起来,线上多人模式也变得很受欢迎。不过想要联机依然还是有些麻烦——你需要手动寻找玩家以及服务器的 IP 地址,然后再手动输入进去。为了方便玩家游玩,诸如 GameSpy 和暴雪的战网(Blizzard’s Battle.net)也开始出现,它们可以显示可用的服务器列表,以及帮助玩家匹配。
3D 画面:90 年代是一个人们在逐渐接受 3D 游戏的时代。最初时就连解释清楚这个概念都显得很困难。《创世纪 地下世界:冥河深渊》(Ultima Underworld: The Stygian Abyss)在当时甚至需要在杂志上打广告,展示一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才能清晰地解释 3D 模型到底长什么样。后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在 3D 世界里操控角色(或是移动视角)、如何运用好渲染引擎、如何利用好为数不多且很初级的游戏制作工具、以及对当时玩家来说过高的系统要求等。让人们接受 3D 游戏的过程很长,但最终其也有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如拟物化的操作感的诞生。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