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近一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我终于从快递驿站处拿到了这本飘扬过海的摄影集。不管是重庆连续一个月40度高温折磨,还是日本ems疫情期间的低效率和简陋包装造成的破损,都无法磨灭我对这本昭和60年出版的军事摄影集之期待。
究竟什么时候成了一军迷,这个问题我也很难答得上来。
也许是家里三线建设军工子弟的遗风,也许是父亲满腔热血前往大连造船厂准备参与航母建造工作却流年不利(90年代末),生长在长江边的孩子也会产生奇妙的幻想,虽然现实并未和军事相关工作产生关联。但军迷的坏习惯是一个不落地长身上了,自然也对头图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7年中国从苏联获得了56型火炮鱼雷驱逐舰部分图纸资料以及部分配套设备的图纸和样品,在此基础上着手开始自行研制国产驱逐舰。1959年提出研制,因中苏关系破裂以及三年困难时期导致研制计划一度搁置,1963年研制计划重提(研制代号“051”)。 重庆号驱逐舰于1978年5月开工建造,1981年在上海中华造船厂下水,1983年12月服役于中国海军东海舰队第六驱逐舰支队。051D型是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建造的第二批次舰(D代表定型),也是第10艘051型驱逐舰。
051系列驱逐舰在中国海军历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继苏联引进四大金刚(鞍山)迈出仿制基础上自行研制的的重要一步,也是580任务护航和南沙巡航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舰艇。是中国海军从黄水迈向蓝水的必要一步,也对后续舰艇发展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该系列舰艇的设计问题和70年代中国工业水平的不足注定了其身上繁杂的缺点。
这张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除去本舰较为落后的电子设备,第一个给人的视觉感觉是过于细长且低矮的舰体,接近11的长宽比带来的是浓郁的二战风情和极其糟糕的适航性,而极端追求高速也是二战驱逐舰的一大特点,其横向稳定性和高海况情况下的适航性能大打折扣。第二个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则是前后两座巨大的蒸汽轮机烟囱,为了达到高速性能和较为熟悉的动力配置,蒸汽机只能是不二之选。然而这也造成了4000吨不到的满载排水量,却需要接近400名战斗人员,进一步加重了远海航行补给自持力的短缺。
军舰后部舰桥上的517对空指挥搜索雷达下面便是厨房,在早10年服役的051d上面,厨房只会比上图更差,且以苏联饮食风格为主。更为影响战斗力的是051全系列都没有餐厅。所以其实出现南海巡航40度气温在甲板上吃露天饭也并不是不可能,尤其是在双改之前的051没有一条配备过空调....在补给困难的时候,当年有过全舰380人分配200斤黄豆作为营养品连吃10天的情况。
相对来说住宿的情况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舰长室已经够为寒酸,战士们的居住环境更是简陋。睡吊床更是在所难免,在恶劣海况下的酸爽程度不言而喻。(有端联想到英国皇家海军对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的生活条件抱怨)
至于武备系统,早期型051安装双76主炮,防空火力主要依靠61式自动双联装37毫米和61式双联装25毫米舰炮。这个37炮的历史非常有意思。反舰导弹则是两座三联装“海鹰-1”(HY-1) 反舰导弹回转式发射装置,中段自控,末段主动雷达制导,0.9马赫时射程70千米(38海里),弹头重513千克,装药380千克。整体情况不能说羸弱不堪,但是在当时也落后先进国家一大截了。
“伏龙芝”号(Фрунзе,当时舷号050,舰长是海军上校兹杰森柯)在1984年10月31日于波罗的海造船厂下水,同年12月7日被调往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1985年8月21日,该舰在勇敢级大型反潜舰“海军上将斯皮里多诺夫”号(Адмирал Спиридонов,当时舷号499)、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慎密”号(Осм отрительный,当时舷号672,当时舰长是海军中校布拉任科)伴随下,在海军中将克鲁格利科夫(В. С. Кругликов)的率领下,开始了宛如1905年罗日斯特文斯基舰队那样的远航。
这支舰队出港之后,与一艘鲍里斯·契里金级舰队补给舰“亨里希·加萨诺夫(Генрих Гасанов)”号汇合,在进行了一系列协同训练后开始在9月17日到达安哥拉的罗安达、而后绕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在10月到达南也门的亚丁,而后开始横渡印度洋。在印度洋上,“海军上将斯皮里多诺夫”号与“亨里希·加萨诺夫”号补给舰与其分离,剩下的“伏龙芝”与“慎密”两舰在11月3日上午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南中国海。在进入南海后再和一艘于5月13日由海参崴驶出的卡辛级导弹驱逐舰与一艘民用油轮汇合,四艘舰船于三天后驶入苏联当时在东南亚的最大海军基地金兰湾。在修整了9天后,“伏龙芝”与“慎密”两舰于11月14日早晨出港,径直以东北航向直奔对马海峡而去。
对于自幼就热爱军舰的摄影师柴田而言,大概率有军方背景的他,自然不可能放过这次绝佳的机会——“红色帝国的原子力巨兽”从自己家门口过,这不上去拍两张都对不起自己。正如罗伯特·卡帕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就是你离得不够近” 。
客观上说,这次拍摄是十分困难和艰苦的。且不谈省略的巨量前期情报工作和计划,单说拍摄过程长达6小时的持续作业和搜寻,都是非常消磨人体力和意志。而且在租借的塞斯纳172飞机中还发生了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对话。
柴田:“啊!防空导弹打开发射盖”
飞行员:“真的,这太疯狂了。我可以飞离了吗”
因为本人的日文水平仅限于二次元,在谷歌娘的帮助下,节选翻译一段书中摄影师发现中国海军时和飞行员的对话和自述。
飞行员:发现前方有一艘银色战舰高速驶来。
柴田:是中国海军!
中国海军舰艇迄今还没有被(作者)拍摄过,她一边喷涌着黑烟,一边全速向伏龙芝号发起冲击。仿佛在接触的瞬间,她立刻反转方向,绕过伏龙芝号的船尾。再次发起凶猛的威慑驱离动作。
这是中国海军对伏龙芝号编队一次强有力的警告示范。尤其是在伏龙芝号正在试图开拓一条东海中部的新航线而非冲绳传统航线的时候,为了捍卫国家利益,每个国家都会做出这样的行动。不知道日本在改编队通过与那国岛和西表岛领海时做了什么呢?
今天的飞行时间是5小时32分钟。
众所周知,在这个距离上只有火炮才可以完全发挥性能。面对中国海军,苏联舰艇的反应则更为淡定。有些人好奇在打探这边的中国军舰,有的人在寻找空中小飞机踪迹。而伴随的现代级672舰也竖起了主炮,表达无害通过的意思。
以柴油机为动力的中国海军534舰金华舰最高航速只能达到25.5节,想必这一组照片是在133进行一段时间的监视跟踪后拍摄的。对于现代级和伏龙芝级25.5节而言,其速度只能称得上为慢跑。
在时任133舰前高炮班长、负责舱面瞭望海空观察的金敬龙前辈回忆中,柴田雇佣的那架塞斯纳172飞机,不仅仅是这一事件的记录者,更是这一事件的促成者——“要不是这架飞机无故在海面上盘旋被我雷达发现,我们可能要多花一些时间,才能堵截到苏联海军编队。”
天空中传来了喷气式飞机特有的轰鸣声。3架银色战鹰排着整齐的队形从西面飞临这一海域,我军航空兵(应为东海舰队航空兵航4师10团“海空雄鹰团”的歼7)接力对苏舰进行侦照。
终于,这个“接力棒”以某种奇怪的形式递交给了日自和韩国海军,而伏龙芝号依然急冲冲得赶往海参崴去当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旗舰。
时光如梭,转眼快40年了。“伏龙芝”号到了太平洋舰队后仅仅执行过两次任务,便一直系留在海参崴东南的斯特雷洛克湾。苏联解体后自然而然的封存了起来,并于5月27日改名成了“拉扎列夫海军上将(Адмирал Лазарев)”号,到了1999年宣布退出了现役。2002年12月曾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2005年到2006年间于远东的核潜艇修理厂抽出了核燃料,长期搁置在斯特雷洛克湾。而当时担任护卫的“慎密”号则于1998年7月18日早早退役被拆除,“海军上将斯皮里多诺夫”号则也于2002年退出了现役。
看看莫斯科号的下场就明白,这些老舰艇几乎成为负资产。别说修复了,报废都来不及。连库兹涅佐夫能否恢复战斗力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而重庆舰,1987年10月赴南沙海区执行巡逻任务,这是我人民海军首次抵达曾母暗沙宣誓主权,该任务也远比这次跟踪监视危险和复杂。在2010年3月至11月担任上海市博会安全保卫任务,先后多次接待外国驻华武官,和访华使者上舰友好访问等重大任务。
最幸运的是在2014年退役后,她能够静静在游乐园成为一条浮动博物馆,告别战争的硝烟而在孩子欢声笑语中安度晚年。而蓝色海疆中的新一代共和国战舰正在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正如驱六精神口号一样:忠诚、勇敢、精武、善战。
正因为了解战争,所以珍视和平。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太多“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终兵器"这样的表述,写下这些文字的柴田雄三老先生也早已离世,但是这个世界依然布满战火和硝烟。如何在变革的时代中建设一支维护和平的力量,这是值得每一个热爱军事的人思考的事情。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