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各位一直以来的厚爱,使得《我所爱着的meme们》、《死亡搁浅》小说能够正式出版,实在感激不尽。
话不多说,开个新坑。小岛秀夫的电影评论集《我的身体70%由电影组成》,我会不定期翻译其中的选篇,由于每篇的篇幅都不短,所以不一定能保证速度,还望海涵。
对我来说,“电影”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而且是我所有生命活动、创作活动不可或缺的源泉。
对我至此以来所有的创作、以及我将来的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电影”。
对我来说,“电影”就像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水”一样。
没有电影就没有现在的我,没有电影未来的我也将不复存在。
我把对“电影”的无限敬慕,倾注在本书的标题《我的身体70%由电影组成》之中。
本次的连载原先刊载于英国的游戏杂志上,《hyper》杂志进行了转载。连载早已经结束了,但编辑部的人一再说“请您继续写下去吧”,于是就成这样了。
在英国的连载主要是写了一些对《MGS》的诞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电影,本次新连载就不仅限于《MGS》,也会介绍一些对“小岛秀夫”这个人产生影响的电影作品。就和之前一样,我不会单纯只对电影的内容进行解说和评论,更会对“小岛秀夫”与“他所爱着的电影们”的相遇、邂逅时的情况进行一下回顾。
今天将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前次和前前次都有提及的1973年的大热作《巴比龙》(Papillon)。“Papillon”在法语里是“蝴蝶”的意思。有一个男人,因他身上有着蝴蝶的刺青,而被人们称作“巴比龙”。为什么是papillon而不是butterfly,因为故事的舞台发生在法国的戛纳。本片是一部法、美合拍的超大作(制作费在当时破天荒的达到了40亿日元),描写了因为冤案而被关进监狱的巴比龙多次尝试逃狱,以及他那令人动容的壮烈人生。
饰演巴比龙的,正是史蒂夫·麦奎因。连载第一回介绍的《大逃亡》的主角也是由他扮演。能把渴望自由、坚强不屈的男性角色给演活了的,无出麦奎因右者。在本片中,麦奎因更是把疯狂、疲惫的感觉演绎的淋漓尽致。巴比龙头发花白、牙齿脱落、疲劳困苦、老态龙钟,稍有不慎就可能会畸变出一种喜剧感,但天才的麦奎因将之演绎的恰到好处。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男演员就是麦奎因,至今我还小心保存着当时购买的写真照。
很可惜,我第一次看《巴比龙》是在电视上,大概是我上中学(可能)的时候,而且比起电影,我首先接触的是本片的原作小说。书是我哥哥推荐给我的,名字同样叫《巴比龙》,作者亨利·沙里埃,平井启之译。书的第一页还有一张彩色照片。那时候我哥哥对《巴比龙》非常着迷,向我异常详细地说明了书的内容,以致我后来根本没有读这本书。之后,我在电视上看了《巴比龙》这部电影,迄今为止也仅有这么唯一的一次。但是影片的细节(分镜、台词、构图、音乐)我都记忆犹新,《巴比龙》就是这样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已经化为废墟的真实的监狱场景(位于圣约瑟夫岛),外加原作小说中的真实照片,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现实感和兴奋感。同为逃狱电影的《大逃亡》也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与之相比《巴比龙》有着明显的不同。也许是导演富兰克林·J·沙夫纳(《人猿星球》第一部的导演)对现实主义的坚决贯彻,当时的我与其说是在“鉴赏”《巴比龙》,其实更像是在进行虚拟体验。
用断头台砍下囚犯脑袋的骇人场景,巴比龙双手双脚都被朝后绑住、只能靠腹部的力量蠕动像狗一样喝汤的场景,“人的屁股可以藏东西”,即把钱(装在圆筒形的盒子里)藏进肛门里的场景(想要付钱来就只能去厕所),在雨林里受到脸部崩坏得犹如外星人一般的男子照顾,发出“我是同性恋!”独白的囚犯的造型等等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巴比龙被关进暗无天日的单间里吃蟑螂和蜈蚣的场景!因为接受了同伴给他的椰子,作为惩罚巴比龙在半年时间里食物被减半,连从天花板照下的阳光也被夺走了。以平常的食物量来说想活下去都是很困难的,看守和同伴们都认为巴比龙必死无疑。
在仅有五步见方的单间里,巴比龙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一点点把蟑螂和蜈蚣收集起来,捣碎放进汤里吃了下去,然后向天发出“就算吃虫子我也要活下去!”的顽强宣告。这是我无论过了多少年也难以忘怀的场景。哪怕是在虚构题材中也被视为禁忌的这些东西,《巴比龙》都毫无保留地进行了描绘。但是,这部电影给我以及观众们留下的不仅如此。
这部电影在彻底贯彻现实主义的同时,也是一部饱含温情的作品,那就是巴比龙与达斯汀·霍夫曼实验的德加(Dega)男人之间的友情。在那环境艰苦、令人不忍直视的残虐当中,还有着男人们强烈的牵绊。虽然描写男性友情的著名例子有很多,但像巴比龙和德加之间那样纯粹、静谧、热烈的仅此一个。无论男女老幼,我想必定无人不为之动容。虽然在原作小说中并没有路易斯·德加这个角色,但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这部电影从单纯的现实主义影片成功扩展为有着真挚情感的作品。
二人的关系是从巴比龙给德加(制作假钞的骗子)当保镖开始的。德加身上有很多钱的名声在外,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觊觎这些钱财的人。德加向巴比龙许以报酬,要求他“保护自己”,由此二人结成了契约关系。后来他们虽然说着“互不相欠”,但不知不觉两人之间萌生出了友情。
二人在恶魔岛最后的重逢实在是精彩至极,太过震撼人心了。巴比龙怀着重逢的喜悦高喊“德加!”然而德加却转身逃走。巴比龙紧追上去,德加继续跑开,巴比龙在德加的住处前追上了他,再次喊出德加的本名“路易斯!”德加终于开口。
想要为重逢而感到欢喜,但在这里重逢则意味着死。何等揪心、残酷的重逢啊。想要在这座岛上平和度过余生的德加,精心招待了好朋友巴比龙。开垦田地、照顾家畜,为了建立一个家尽心竭力。但巴比龙仍然没有放弃逃出这里。
巴比龙终于找到了从孤岛逃离的办法,他让德加和他一起逃,但德加却怀着苦涩的表情回以一句“抱歉”。二人在悬崖绝壁上迎来了最后的告别。白发苍苍的巴比龙与秃顶的德加紧紧拥抱在一起。男人与男人无言地拥抱着,实在感人至深。真是讽刺,此时的恶魔岛竟然是那么的美!大海,天空,悬崖,仿佛在旁观着二人的别离一般,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告别的最后,巴比龙孤身跃入海中,德加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了波涛之中。我相信只要是看过的人无不会被霍夫曼此刻的演技所折服。脸、头、肩膀、手臂、全身都在演绎着那份喜悦、不安以及寂寞的微妙感情,霍夫曼将这些感情在瞬息间来回反复的变化演绎的淋漓尽致。接着,德加那在巴比龙消失不见后转身归去的落寞背影,更加让人感受到一种残酷的感伤。
现在有很多人批评达斯汀·霍夫曼“就会卖弄演技!”但这时期的霍夫曼特别是扮演德加的霍夫曼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本片的成功脱不开麦奎因与霍夫曼这两位明星的精彩表演。
我入手了《巴比龙》30周年纪念特别版DVD,时隔20年再度观看了本片。我把碟子放进PS2,菜单画面出现的瞬间,响起的那个音乐,那个旋律!而且是完整版!感动到我眼泪都流出来了。随后我赶紧进入正片……太棒了,精彩到我浑身发抖,泪眼婆娑。
我心中似乎涌出了力量。当然也许有人说你这就是因为喜欢怀旧,是过去的回忆让你感到愉快罢了。我不是想否定那种上了年纪后喜欢怀旧的嗜好,只是《巴比龙》时至今日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有着压倒性的力量,是无可置疑的名作。
在那个没有录像带和DVD的时代,我们是看着配音版的外国电影长大的。和原声相比总是会有些细微的差别,所以第一遍我看的是日语配音版。当然,是宫地昭夫配的麦奎因、东野英心配的霍夫曼。值得庆幸的是,本次DVD中把电视上播放的配音收录了进来。不知道为什么,日语配音版的德加称呼巴比龙用“你”(お前さん)这个词,称呼自己则用“我”(あたし)。直译的话英语“YOU”就是“お前”,“I”就是“俺”,这个配音版里让德加用这种中性的语调,使我记忆中德加的形象有些特别。
(译著:这里有些复杂,那种感觉很难准确翻译出来。日语中有所谓的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比如“我”这个称谓,“あたし”多用于女性自称,有时会翻译成人家,“俺”多用于男性自称,有时会翻译成老子,“僕”多用于年纪较小的男孩和为了展现文雅、知识分子气质的成年男性。“お前”直译就是“你”,用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加上“さん”略带一丝尊敬但又不是那么郑重。当某人用“お前さん”这个词来称呼对方,而这个人的自称又是“あたし”时,就会有一种妻子称呼丈夫的感觉。也许日语配音版是为了突出二人之间那种暧昧的关系所以采用的这种称谓。)
另外,日语配音版中称呼麦奎因为“巴比龙”,英语版则用了“巴比”这样的昵称。这是当然的,原声加字幕在角色表现上是会与配音版有不少差别的。现在的年轻人们也许很难理解,我们那个时代外国电影和外国电视剧配音是主流,《UFO》(译著:70年代的一部英剧)和《大逃亡》我都是看的配音版(最近发售的DVD《70年代最伟大电视剧集》中收录的《Starsky&Hutch》第一集竟然不是配音版,很失望!为剧中二人配音的应该是下条阿童木和高冈健二)。
在怀旧完日语配音版后,我又第一次观看了字幕版。只不过有一点,之前提过的吃虫子场景的声音有些疑问。在我记忆里是有“就算吃虫子我也要活下去!”这句台词的,记得我还在学校里声嘶力竭的模仿过,我对这点还挺有自信的。这次的DVD里,这个场景没有日语配音的声音,只有“就算吃虫子我也要活下去!”的字幕。难道有和我看过的电视播放版不同的配音版本吗?如果有人能解答的话还请务必告诉我。
另外,本片中杰瑞·戈德史密斯的音乐也棒极了!原本以为只是在强调音效的场景中加入一些像是《人猿星球》的环境音这种情况,结果突然一曲哀愁的旋律缓缓响起。现在已经成为经典的这首主旋律,是彻底贯彻现实主义的本片中唯一展现出的一抹“温柔”。每次听到这首曲子,我都会条件反射地感到胸中一热。男人们的友情、碧蓝的大海、为生存而努力奋斗着的巴比龙的身姿都浮现在脑海中。
这首主题歌《Free As The Wind》被全世界多位歌手翻唱过,全都相当成功。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安迪·威廉姆斯演唱的版本。据说安迪还唱过日语版,当然还是英语版的更好。我一直在找这首歌的CD,也许是版权的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出过。说起来,我还在学校的班会上唱过这首歌,开头的歌词是“昨日的世界仿佛是一场梦……”假如哪位还有当时的录音之类的,请联系我。
巴比龙被关进法国戛纳的监狱(圣罗兰监狱)后多次尝试逃狱,在漆黑的单人牢房中靠吃虫子度过了两年时光,随后再次逃狱失败,这回被关进单人牢房长达五年,最后被移送到被称为绝无逃狱可能的恶魔岛。但是巴比龙没有放弃,最后成功从岛上逃了出来。
作为角色原型的亨利·沙里埃虽然没有被关进单人牢房,但他曾经8次逃狱,最后到达委内瑞拉,并获得了市民权。在电影原作小说出版后,法国政府也向他作出了正式道歉。在这张DVD的特典中,还收录有亨利造访电影拍摄现场的珍贵影像(《伟大的反叛者》13分钟)。
“人如果放弃的话就一切都结束了”,巴比龙那对生(自由)的执着,我等凡人是很难模仿的吧。想必没有人会像他那样疯狂努力。但看着巴比龙的样子,我们可以“不要放弃,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这样激励自己。通过《巴比龙》这部电影,通过体验巴比龙这个真实存在的男人的人生,我成长为了大人。感谢《巴比龙》这部电影,感谢它让我与巴比龙相遇。
相信没有人会忘记巴比龙最后那句台词。成功从恶魔岛逃出来的巴比龙,杰瑞·威廉姆斯哀伤的音乐响起。镜头随着海面缓缓起伏,躺在用椰子做成的袋子上随波漂流的巴比龙,镜头靠近,巴比龙不是向某人、而是向天怒吼!
再也没有比这更加爽快的台词了。我很喜欢这句台词,假如某天我也被逼上了绝路,希望也能高声喊出这句话。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