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热心并致力于中国科幻对外交流的金雪妮老师告诉我,国外科幻迷对中国科幻迷有许多误解, 希望我能写一篇突出“中国科幻迷”的介绍文章,然后翻译至国外。这个问题也并非是一时产生,也并非一时就能解决的,但相对于无谓的争辩,摆出具体事实总是攻克谣言最有效的方法。
在此之前,我要先说一说吴岩老师过去做过的一些事情,他曾在2020年6月30日获得了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FRA)授予的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The Thomas D.Clareson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这是世界科幻研究界的最高奖,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奖项。
吴岩老师很早就是一个科幻迷,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中国首个科幻鉴赏课程,他在那时便很关注科幻粉丝杂志《星云》(1988-2007),该杂志也是中国第一本科幻迷杂志,最早通过手写的方式制作,直到第9期才有正式封面。
《星云》会刊登很多全中国各地科幻迷邮寄来的信件,有对科幻性质的讨论,有科幻迷创作的小说,有对专业科幻杂志《科幻世界》所刊登小说的评论,也有对西方科幻电影的评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神秘博士》、《星球大战》和《星际穿越》在中国十分火爆,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科幻迷而言,这几部电影可以说是他们津津乐道的笑谈。
与美国早期科幻历史不一样的地方在,美国的科幻迷杂志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诞生了,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大家都靠写信沟通交流,所以能留存下很多史料,包括后来美国一对科幻迷父子编辑出版的《科幻迷群图像史》系列书籍,现在已经出到第三本了,刊登了非常多的科幻迷杂志和信件。
但是中国的科幻迷杂志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网络时代到来,大家都在互联网上交流,不用信件了;之前仅存的一些信件也几乎全部遗失,这导致中国科幻迷杂志几乎没有任何人统计或关注过,也就更谈不上研究和对外翻译出海了。对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料保存工作而言,可以说任重道远,许多重要的文献和资料都因此遗失在岁月的尘埃中。
事实上,吴岩老师做过三次有关科幻迷杂志的尝试。2007年,原本已经停刊的《星云》杂志在他的支持和策划下复刊了一期科幻理论专题,他当时担任这期杂志的编辑部北京负责人,一共刊登了12篇科幻研究论文,分别是“中国科幻作家韩松研究专题”、“外国科幻研究”、“科幻批评”、“作家研究”等等专题,作者大多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可能都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遗憾的是杂志只出了这一期。
2010年8月,吴岩老师又主编了一本科幻迷杂志《中国科幻研究》;2011年1月出了第二期;第三期由于各种原因胎死腹中。杂志设有“科幻理论”、“作家作品研究”、“名家谈科幻”和“书评”四个栏目。
2013年,吴岩以北京师范大学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的名义主编了一期科幻迷杂志《科幻与创意教育通讯》,这是一个电子小报,共8面。杂志刊登了一则启示,希望全国各地对科幻感兴趣又愿意提供帮助的老师们能够联系他们,从而协助中国科幻教材和课程的筹备和制作,但这本杂志同样也是一期就停刊了。
2016年左右,四川大学又准备筹办一本《中国科幻评论》杂志,但是还没有走上正题就凉掉了;直到2020年,由吴岩老师主编的《中国科幻年鉴》开始每年稳定正式出版,中国科幻研究总算是走上了正轨;2021年,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设立科幻专业委员会……
科幻迷杂志《科幻研究通讯》由重庆大学教授李广益创刊于2021年4月,杂志上明确写着主办方是中国科幻学(术委员)会(筹),我专门咨询了吴岩老师,了解到这个组织还在筹建之中,但愿有一天他能真正意义上成立。
综上所述,我认为科幻迷杂志拥有过渡性质的作用,在某行业没有专业杂志发表文章的时候,可以先用科幻迷杂志来代替,起码能起到一个信息传递的作用,虽然断代的次数很多,但有总比没有强。不过,之所以将这一类研究性杂志判定为科幻迷杂志,是因为他们都是无稿酬性质,自发制作的刊物,但如果只是定义为科幻迷杂志肯定是永远不够的,这还需要更多研究者深入探究。
2015年6月,有一批年轻科幻迷聚集在中国社交平台百度贴吧的科幻小说吧,他们制作科幻迷杂志《科幻双月杂志》,采用名家稿件带新人稿件的方式出刊,中国科幻研究者三丰(三丰老师曾在2009年创刊科幻迷杂志《新幻界》,2012年停刊;2019年又创刊科幻迷杂志《星云科幻评论》)还为他们写了祝福,提到“即使人会散、刊会停,但爱永不会停。“但这种方式也的确难以持续,杂志出到第10期就在2016年11月30日停刊了。
2015年7月,长沙理工大学科幻协会的创建人廖家渣叔组建了一个科幻写作小组,创刊科幻迷杂志《荒启科幻》,他在杂志创刊词这样写道:
荒启科幻起源于去年闷热的夏夜,三位高中学生隔着网线发出了一声呼唤。如今虽已过去一载有余,他们方才有机会向外界播散自己的呼声。
还是一样的年轻科幻迷,还是一样的热血方刚,杂志出了12期也在2016年停刊了,刊登科幻小说和科幻书评;2017年,他组织全国12所高校的科幻协会共同举办了一次”开环者“科幻征文,同时为所有获奖者印刷了获奖作品集。
为什么会提到这两个杂志呢?《科幻双月杂志》最初的参与者zmb48、笔盖和零始真,《荒启科幻》的供稿人不暇自衰,“开环者”科幻征文的优秀奖获得者赵晓宇,他们在这些杂志和征文停办后开始参加新兴的衬衬杯月度科幻征文活动,也就是零重力科幻的前身。衬衬杯是由一群以衬衬为首的年轻科幻迷发起的月度科幻征文活动,可能最开始只是为了娱乐,所有奖金都是由大家共同赞助,获奖名单都由大家投票选出。
后来有人的作品达到了上刊《科幻世界》杂志的水准,但衬衬等一大批古早成员因为学业和工作问题无法继续运营,于是由另外一位管理成员瓦力接手,他将衬衬杯改名为零重力科幻,建立了组织官网,从而成为了正式的民间科幻组织,也是自第26届开始,所有作者在参赛结果出来前都必须匿名投稿,这样征文变得更加公平,同时每个月的征文主题开始由管理成员提名和投票后选定。
瓦力是非常资深的程序员,在他的运营下,零重力科幻的活动开始越来越丰富,比如由左洛复和刘老灯负责的科幻小说朗诵比赛,左洛复曾多次在《科幻世界》上发表小说;由闰年和海宝负责的科幻作品评论比赛;由拾光发起的评论鼓励活动,连续三个月评论征文作品就送由他自行设计的零重力纪念品;由哈迪、笠原June、碧天红月负责的国外科幻短片译制小组,哈迪和碧天红月都有小说在国内科幻选集发表;由炖鸽鸽负责的科幻AI绘画比赛等等活动都开始举办,每个月瓦力都会为这些活动提供固定奖金,不收取作品版权,只是鼓励中国科幻原创力量。
最近我们还增加了中篇小说征文比赛,由梅林负责,收稿字数是15000字到50000字。增加中篇的原因是,之前每月2000字到15000字的短篇征文时不时也会收到一些字数很长的稿件,它们往往已经超出了1万字,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介于这个需求才增加了这个活动。
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迷开始在这里投稿,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迷开始自发评论征文作品,截止目前已经累计收到一千七百多篇科幻练笔作品,其中有一百多篇在专业平台过稿,这也是零重力科幻的定位,“科幻迷的聚集地,创作者的新手村”。我们在得到作者授权后,会在官网推出一些优秀征文作品,由银落星和Except1%负责编辑。
《零重力报》同样也是在群友提议发起的,不过所有选稿,校对和制作都由我一个人完成,一直到本期才邀请到零始真帮忙做稿件校对。这样的发刊形式比较自由,也不会受到太大约束,参与的人多了容易闹矛盾,杂志反而办不下去。可以说每期杂志都在进步,无论是排版、印刷还是字体选择上,我都在尽量让杂志变得更好。
做完自我介绍,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科幻有哪些专业平台和粉丝平台。
中国目前有哪些科幻组织?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才能在一个比较好的视角上判定专业组织和粉丝组织?这是一个界限很模糊的问题。西方英语世界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和衡量标准,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科幻体系也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中文世界也不例外。在与多位业内人士讨论后,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在中国,只要有官方背景挂靠的就是专业平台,这些平台背后往往有可以自行运转的独立公司(往往可以在天眼查查到);反之就是粉丝平台,这种平台往往只是自己贴钱,可能会给予作者一定补贴,但是数额往往很少,更多的情况是无稿酬。
那么,中国有哪些稳定发表科幻作品的专业科幻平台呢?就平台类型而言,可以分成Mook(杂志书)、杂志(纸质和网络)、新媒体(非杂志形式呈现,但在网络平台稳定发布作品)三个类别。
毫无疑问,所有图书出版物都是专业出版性质,所以这里不纳入讨论范围。目前稳定发表作品的杂志书有四个系列,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办的“不存在科幻”系列(2018-),基本上每年出一本;由八光分文化(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银河边缘》(2019-)系列杂志书,出版时间不定;由长江出版社出版的“脑洞W”和“烧脑X”系列(2018-),每年推出一辑,每辑大概有十本书左右。
目前中国只有两类稳定出版科幻小说的实体专业杂志,一类是科幻世界杂志社发行的《科幻世界》(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每期5~6篇小说,配上4~5篇非虚构文章,除此以外还有《科幻世界·译文版》、《科幻世界·少儿版》和《科幻世界画刊·小牛顿》三本杂志,一共四本杂志,每月都在稳定发行;还有一类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发行的双月刊《科幻立方》,形式同样也是小说配非虚构文章。
其他专业平台基本都是在网络上稳定发表科幻作品的网络媒体平台,我们一般简称为网媒或新媒体,比如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旗下的科幻发表平台蝌蚪五线谱以及科幻小说比赛“光年奖”(2011-);由赛凡科幻空间(成都翌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举办的科幻小说比赛“未来科幻大师奖”(2012-);由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深圳市以太科幻创意发展中心)举办的科幻小说比赛“晨星·晋康文学奖”(2015-)以及“中国敦煌科幻创作邀请赛”(2021-),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幻的结合;咪咕阅读(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奇想空间”发行的网络科幻杂志《奇想》(2021-),每月发表6篇科幻小说;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旗下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行的月刊《世界科幻动态》(2021-),致力于传播国外科幻文化及资讯;由八光分文化主办的科幻小说比赛“冷湖科幻文学奖”(2018-),征集以冷湖这一地名创作的科幻作品。
2015年至2019年期间,曾有一些非科幻平台尝试做过科幻比赛,但后来都因为业务调整或者种种原因均未能付诸或停止,比如豆瓣阅读(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科幻奇幻组”(2015-2020);由华为阅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举办的科幻小说比赛“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2019-2019);由腾讯公司(腾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小说、漫画、影评、剧本等等项目为一体的科幻大赛“水滴奖”(前身为大学生科幻征文“科联奖”,2016-2019)。
此外,还有部分主流文学刊物开始开设科幻栏目或征文比赛,比如由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旗下文学月刊《文学港》杂志自2018年起举办的“华语新声”科幻小说征文比赛,2021年接受赞助后改名贺财霖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刊登在“幻文学”和“科幻叙事”两个栏目上;广东省作家协会旗下文学月刊《作家》自2018年起开设“科幻”栏目,2019年1月转为“类型小说”栏目,刊登更多类型文学作品;中国作家协会旗下文学周刊《文艺报》自2018年开始每周定期刊发科幻非虚构文章;文学月刊《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自2020年1月起开设“遇见未来”栏目;大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旗下的文学月刊《海燕》自2022年3月起开设“科幻星云”栏目,每期刊登3~4篇科幻小说。
除文学杂志外,还有很多科学普及类杂志也在开设科幻栏目,比如《少年科学》曾于1984年1月至1999年12月开设“科学幻想小说”栏目,于2000年至2008年6月开设“科幻小说”栏目;《天文爱好者》杂志曾于2012年2月至8月期间开设“科幻与天文”栏目,每期讨论国内作品《三体》中与天文相关的内容;《今日科苑》杂志曾在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开设“科学文艺_微型科幻小说”栏目;《科学之友》自2018年起开设“视界_科学幻想栏目”;《科学24小时》自2021年5月起开设“品·文苑栏目”,刊登科幻小说和书评。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上文没有介绍中国少儿科幻的情况?因为中国的少儿类书籍实际上是一种刚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订购需求,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所以中国的少儿科幻空前繁荣,比前文里所提的成人科幻市场要大出好几倍;也正是如此,中文科幻数据库暂时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收录和整理,因为多到没法统计。
目前中文科幻数据库收录了30000余条发表记录,但儿童科幻可能会达到150000条;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分辨“以儿童为主角的成人小说”和“以成人为主角的儿童小说”等作品类型。现在市面上就有三十多家(目前我的统计)甚至更多儿童文学杂志开设科幻专栏,几乎只要提到儿童科幻作家就会看到“已发表儿童科幻作品数百万字”的字样。尽管这些作品一直在稳定出版,但它们讲述的内容大多对科幻文学的前沿领域突破和发展并无太大联系,所以研究界一直主要关注成人科幻领域的历史、创新与发展。
以上是中国稳定发表科幻作品的专业平台介绍,下面来说说科幻粉丝平台。
目前,中国大概有二十余个网络科幻粉丝团体,几乎没有线下团体,具体原因下文会提,接下来我会一一介绍这些平台的情况。
科幻粉丝杂志《科幻文汇》(2013-)刊登科幻小说和评论文章,但主编李雷入职图书出版公司博峰文化后变得很忙,所以杂志暂时在2018年休刊;高校科幻平台(2019-)致力于青年科幻人才的培养,定期对新锐作者进行采访,举办青年科幻征文大赛“星火杯”,培养创作力量的“星火学院,还在今年成立了“青年科幻研究实验室”,培养青年科幻研究力量,类似的还有今年4月成立的高校科幻互助写作小组,他们组织成员创作1000字小说,把作品结集自行打印。 科幻迷华文的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2020-)致力于中国科幻藏书收集,希望能办出一个公益性的科幻图书馆,目前收有藏书20000本;类似的项目还有由几位中国科幻迷创办的中国科幻出版物电子化扫描计划久隆计划(2019-),目前为许多研究中国科幻历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帮助和支持。我也发起了一个高校科幻社团历史考古与建档计划(2021-),考证并还原中国大学科幻协会的历史,在科幻世界杂志社的支持下制作了《高校科幻协会发展史》一书。 伦敦中国科幻协会(2019-)每月定期邀请作家组织线上对谈活动,也有英国科幻迷会来旁听,对谈内容会整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由重庆大学教授李广益创办的科幻研究季刊《科幻研究通讯》(2021-)定期刊发译介、历史、前沿研究等内容;中文科幻学术工坊(2022-)在科幻世界杂志社的支持下定期邀请中国科幻研究者参与对谈和讲座,汇总每月科幻论文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科幻百科(2018-)每年会对过去一年的中国科幻情况做出总结,其创办者杨枫会阅读雨果奖入围作品原文,为中国科幻读者介绍并评论这些作品,做了不少重要的译介。 举办科幻小说比赛的科幻粉丝团体非常多,可能一年就有50多个,比如科幻小说比赛“月食奖”的科幻星空(2018-);举办科幻小说比赛“邮筒杯”的42号邮局(2017-);举办科幻小说比赛“寒武奖”的小科幻(2013-);举办科幻小说比赛“Q幻世界”的科幻世界官方QQ群(2016-)等等。 中国科幻迷钟天心从2016年6月9日开始收集各种科幻比赛的活动信息,为中国科幻创作者整理投稿信息,一直坚持到现在,可以说他做了很多资料存档工作。2021年,他得到了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官方支持,让更多中国科幻创作者看到这些信息,从而更好地投稿。 中国科幻粉丝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科幻作品发出批评的声音,比如中国科幻迷们针对每年最差的中文科幻作品进行评选,选出科幻奖项黑石碑奖(2014-),类似专门颁发给年度最差影片的电影批评奖项金扫帚奖(2009-);由三丰创办的科幻评论杂志《星云科幻评论》(2019-)组织科幻迷对中文科幻作品进行评论,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由几位中国科幻迷在2020年10月创建的中文科幻数据库(CSFDB,Chinese Science Fiction Database),其致力于收集和归档所有与中文科幻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建立完备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覆盖科幻领域内的作者、作品、图书、杂志、组织、奖项、主题等多元信息。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最初由高中幻迷组成的科幻粉丝团体,比如星环科幻城,他们定期邀请中国科幻作家进行讲座活动。还有由未来事务管理局牵头发起(不受其管辖)的科幻创作群体未必科幻写作坊,作者们以互阅互评的形式互动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或改善作品质量,成员大多是上班族或大学生。
中国的科幻迷并不是不想对外交流,只是他们只能在上大学的时候做做科幻,等到毕业工作了就完全没有时间做了,毕竟“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房租、生活这类物质条件如果都不能维持,又哪里谈得了精神生活呢?
尽管中国历史上一共有168种科幻迷杂志出现,但他们坚持的期数大都很少,其中一半是大学科幻协会的,这也能佐证这一点。中国科幻迷组织少,科幻迷杂志停刊速度快等问题就是这样造成的。
希望明年8月16-20日能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成都)上看到你们,也希望能够还原出中国科幻甚至成都的本真样貌。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