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为好莱坞的国度,也有人戏称其为地狱坞(Hellwood)。它既是世界娱乐产业的顶点,也是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在那里诞生的大量娱乐作品散播到全世界,席卷了全球的电影市场。好莱坞的电影超越了思想、文化、宗教,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不仅仅是在自由主义社会,在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地区都持续输出着娱乐。在那里有着混合了娱乐与商业的世界最强模式,那就是彻底合理化的“好莱坞模式”。其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要素,就是支撑其收益连锁的从全世界云集而来的人才、顶级制作人以及电影片商们。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无关人种肤色,可以毫无阻力地进入这个国度,也不会受到压迫和歧视。那里既是美国,又不是美国,是只接受电影人的电影大国。
有一位亚洲人在好莱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1980年代创立了“香港Noir”(香港黑色电影、香港英雄片)这一新领域,连“娱乐大国”好莱坞也翘首期盼他的到来。他就是吴宇森导演。
如今说起吴宇森,他是参与诸如《碟中谍2》等大作的好莱坞最受人尊敬的电影人之一(本文写作于2004年——译注)。就算是对电影不甚熟悉的人也应该听说过他的吧。他所创立的独特电影风格、慢镜头(我们那个年代说起慢镜头那代表人物就是萨姆·佩金帕)、手持双枪杂技般的枪战演出也已经成为好莱坞的一种定式。吴宇森出生于广州,在香港、台湾等地取得了佳绩,随后被好莱坞招揽,这些经历已经被人们说过很多次了。如今已经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人种和国籍,他是好莱坞的居民,也是世界的吴宇森。
话虽如此,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年轻人虽然看过他执导的《断箭》、《变脸》等好莱坞电影,但对他在香港时代的名作却知之甚少。这一次就来介绍下让他得以进军好莱坞的奠基石。他的香港电影饱含着充沛的精力和好莱坞那样的娱乐性,希望大家都能看看可谓是吴宇森电影之源的朴素的香港Noir电影。
本次所要介绍的影片就是《英雄本色》(1986)。我正是因为本片才知道的吴宇森,参演者还有周润发和英年早逝的张国荣。当时我已经有段时间没有看过香港电影了,对于将我重新带回港片怀抱的本作我充满了感激之情。最近《英雄本色》系列重新发行了DVD,而且还有DVD-BOX版。趁此机会我想把确立了“香港Noir”风格的《英雄本色》系列给重看一遍。
《男人们的挽歌》(《英雄本色》系列的日版标题——译注),多么帅气的名字啊!多么沁人心脾的回响!本片原标题叫《英雄本色》,英语标题叫《A Better Tomorrow》(吴宇森的《英雄本色》也许是受到了龙刚导演的《英雄本色》(1967)一片的启发)……这就有点土了是不是。想出日版标题的宣发人员真是天才,简直能和水野晴郎起的《夕阳枪手》相匹敌。要说为什么,因为《英雄本》这部影片的魅力就在于“男人们”+“挽歌”这两个关键词的相结合。
《英雄本色》绝不是一个合家欢电影,也不是情侣可以一起看的电影。如果强拉着女孩子去看,或许会得到“男人们真是笨蛋”的评语,又或是“男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像个孩子似的”的嘲笑。《英雄本色》就得是爷们儿一起看的、充满“男性美学”的电影。
男性美学这种话听起来不免会显得有些土,但用在《英雄本色》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上面再恰当不过。男人失去的威严,男人的浪漫,都在其中。
由男人们而起,为了男人们而诞生的幻想作品,正是这部触动男子汉心弦的《英雄本色》。在现在这个21世纪,男人简直弱爆了,反而是女性更加开朗、坚强、霸气十足。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是男人还是都想要成为男子汉的。江湖道义、友情、自尊……《英雄本色》不禁会让人回忆起这些已经被人遗忘的“男子汉”的生存之道或年少时的气盛。所以常见的都是从男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会欺骗男人的狡猾女人绝不会登场。
在这一点上香港Noir和美国式的Noir不一样,不会有那种将男人玩弄于股掌的祸水红颜。女性角色只是一些装饰和点缀,在随性妄为、义字当先的男人背后随波逐流,没有那种独立女性向男人反击的场面。女性在看这种片子的时候肯定会感到愤慨吧,肯定会觉得被侮辱了吧。
《英雄本色2》里张国荣(饰演卧底警察)的妻子这个角色就是如此,影片始终没有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过,从来没有给予过她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全力描绘着男人们的风采。证据就是吴宇森从来没有描写过现代女性,即使是登陆好莱坞后也是如此。他不像詹姆斯·卡梅隆那样有众多女性粉丝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不过,我还挺喜欢这一点。所以我总觉得吴宇森强行加入一些女性观众意识的《碟中谍2》有些不对味儿。对我来说吴宇森的电影只要是“男人们”的Noir就够了。
“江湖道义已经不存在了”。这是《英雄本色》中多次出现的一句台词。确实如今的黑色电影、小说里已经没有了江湖道义,单纯的暴力成为了主题。最近流行的趋势就是对过激暴力的强调,重点描写的是暴力的过程。没有描写施暴的理由,纯粹的暴力成为了卖点。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暴力的美学”。过去的任侠电影和Noir电影并不是暴力电影,他们展现的是为了守护道义、友情和自尊而不得不诉诸于暴力的男人们的传说。他们不是看淡自己的性命,而是为了守护比性命更重要的东西而拼上了性命。《英雄本色》就是把这种愚蠢行为进行夸张表现的男人们的逸话。
吴宇森描写的男人绝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也会受伤,也会苦恼,有时甚至还会嚎啕痛哭。他们诅咒自己的弱小,与之对峙、战斗。最后为了贯彻男人的生存之道,甚至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不仅是《英雄本色》,他大部分电影的主人公最后都会死去,在好莱坞这是不可想象的。“香港Noir”是1960年代法国Noir电影和日本任侠电影灵感融合的产物。将武士道和骑士精神巧妙融合,在那个时期(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诞生的特殊电影类别。香港Noir电影就是后进的无国籍任侠电影。这种逆时代而行的错位感肯定是他受到追捧的理由之一。
说说这部《英雄本色》DVD-BOX的内容。内含《英雄本色》、《英雄本色2》、《阿健/英雄本色3》、《狼/英雄本色·最终章》4部作品。每一部都冠有《英雄本色》的标题,但要注意的是,最后这个《狼/英雄本色·最终章》是一部和《英雄本色》系列毫无关系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原名叫《喋血双雄》,要说共通点那只有吴宇森+周润发的组合了。本片在日本上映时,《英雄本色》人气正旺,所以冠以了《狼/英雄本色·最终章》这个名字,故事上是毫无联系的,只是日版片名相同。那我就好奇了,为什么《Hard·Boiled/新·男人们的挽歌》(1992/辣手神探)没有收录进DVD-BOX呢?(吴宇森香港时代最后的电影,亦是其香港时代最高杰作!)
还有一点,《阿健/英雄本色3》(英雄本色3 夕阳之歌)确实是系列作品之一没错,但导演不是吴宇森,而是徐克(据传二人因为意见不合而决裂了),片子的文本相当怪异,可以说是一部外传作品。反正这些片子都有单卖的,请一定要看看《英雄本色》和《英雄本色2》,这两部作品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系列本篇。
我第一次看《英雄本色》是在录像带上。最初的契机是每年惯例的富士电视台的节目《新春Star·隐藏小技能大会》。艺人们会分成东、西两边各自表演小节目,是每年新年都会播出的长寿综艺节目。在节目上有个固定环节是把上一年流行的电影编排成小短剧,在那里我第一次了解到了《英雄本色》的剧情。看完后,我直接就奔向了录像带店,看的是日语配音版!
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电影录像带的售卖一部要超过1万日元,与如今在书店花个500日元就可以轻松买到好莱坞大片完全不同。那些走LD镭射碟路线的硬核影迷另说,一般人都是租借录像带来看。当然了,热门影片的竞争太激烈,哪怕是那些大型租赁店一部片子会进个几十套,货架上也时常会贴满了“出借中”的标签。店里基本上都是原声+字幕版,偶尔也会有日语配音的版本。录像带和DVD不同,是不能切换音轨和字幕的。“啊!这样的吗?!”DVD世代的人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过就在十几年前确实是如此。当然,哪怕是配音版我也会立刻借走,不仅限于儿童向的动画片。我是那种迫不及待的性格,所以就算是配音版我也不会犹豫。我第一次听到的周润发的声音是矶部勉所配,所以《英雄本色2》我也选择了配音版。在我印象里周润发就是一个用矶部勉的声音说着日语的男人。以至于后来我在电影院里看《替身杀手》和《卧虎藏龙》时听着周润发的声音总有股违和感。所以当我得知本次的DVD里没有日语配音音轨时,我十分震惊和惋惜。周润发就得是矶部勉,就好比成龙必须是石丸博也。
《英雄本色》系列讲述的是一个兄弟间的故事。哥哥阿豪(狄龙饰)是一个国际伪钞组织的小头目,是个黑道。弟弟阿杰(张国荣饰)是一个憧憬哥哥的优秀青年。正义感高于常人的弟弟在某天成为了一名警察,深爱弟弟的哥哥也为了他决定金盆洗手。因为黑帮权力斗争和背叛,兄弟二人间的关系发生了剧变。黑道和警察,道路完全不同的兄弟。吴宇森以亚洲人特有的角度围绕“亲情”编织着这场爱与悲。兄弟对立的样板在续集里以潜入卧底这种形式进行了延续。
本片的演出和音乐都非常的亚洲,有一些至今去看都会感觉寒毛直竖的片段。还有眼泪,止不住的眼泪。因为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流泪,所以第一部和第二部我都是一个人看的。在快要擦干眼泪之前,新的泪水又夺眶而出。我记得两部片子我都从头哭到尾。第一部里落魄的小马哥(周润发饰)和阿豪的再会,第二部里龙四(石天饰)因为受了刺激在疯人院里被强迫喂食,阿豪为了消解组织对自己的怀疑而不得不对阿杰开枪,阿豪抱着重伤的弟弟向医院狂奔。对看过这些的人不必多言,想必已经是鼻子发酸,眼睛湿润了。对男人们而言,这个系列就是挺催泪的。一个人默默的流泪吧,为了男人的友情,为了兄弟间的热血,为了他们的挽歌而流泪吧。
《英雄本色》是最能体现吴宇森电影风格的杰作。在《英雄本色3》里出现了他标志性的影像特征诸如鸽子、蜡烛、教堂等,但慢镜头、双枪、墨镜、外套、香烟、杂技般的射击、摩托车、舞蹈等等吴氏icon在《英雄本色》和《英雄本色2》里就都已经得到了完整展现。
吴宇森40岁拍了《英雄本色》,47岁登陆好莱坞。我之所以尊敬吴宇森,是因为他即使到了异国他乡,一边迎合了电影大国的习惯和模式,同时还坚守着自己的风格。看了《碟中谍2》就会明白了,那不是《碟中谍》的续集,而是一部吴宇森电影。更不用说这部影片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也就代表了商业上是成功的,我为和他同为亚洲人而感到非常骄傲。
好莱坞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无论是独立还是商业电影,只要显露出一丝“才能”,就会被好莱坞的法眼所捕捉。在这方面他们的触角非常敏锐,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在外国电影和独立电影中发现的人才会立刻被邀请到好莱坞去,在那里他们会被丢进好莱坞模式的大染缸里进行历练。等待他们的是与作者性背道而驰的商业企划、续集、版权电影和翻拍电影。在“才能”和“模式”的相互冲突中,只有冲破这些纠葛突出重围的人,才会被好莱坞所认可。尼克·帕克、斯蒂芬·诺林顿……被吃干抹净、伤痕累累逃回母国的相当之多。罗兰·埃默里奇、山姆·雷米、罗伯特·罗德里格斯、李安、保罗·范霍文、亚历山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样也有很多。还有一种人才,在好莱坞折戟后,回到原本的国度又取得了成功。比如《指环王》系列的彼德·杰克逊、《28天后》的丹尼·鲍尔、《天使爱美丽》的让·皮埃尔·热内等等。
当时吴宇森能够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也花了有4年时间。《终极标靶》(1993)和《断箭》(1996)两部影片因为没有获得剪辑权,所以吴式慢镜头被大幅删减。好莱坞虽是梦想之国,但也是相当严厉的。现如今日本导演还没有能在好莱坞获得成功的,被山姆·雷米翻拍了《咒怨》的清水崇,以及我的朋友北村龙平可能算是目前最接近的人。
香港回归中国后,香港电影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在韩国电影正在快速发展着。即使如此香港地区的电影仍然被世界冠以独有的“香港电影”的名号。日本的电影又怎样呢?曾经有过“黑泽电影”的说法(指黑泽明——译注),但没有人用“日本电影”这种固有名词去称呼它。另一方面,日本的动画有“japanmation”漫画有“MANGA”的统称,全世界各地一看就知道指的是什么。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认可的日本亚文化也就动画、漫画以及游戏了。
游戏从来就是游戏,没有“日本游戏”这个说法。因为电子游戏原本就是由日本发扬起来的亚文化产物。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游戏业界最近有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游戏的好莱坞化。像电影业界那样有着丰富人才、高超技术力和巨大资本加持的好莱坞模式正在入侵游戏的世界。在美国,“游戏”已经和“美国制作的游戏”基本划上了等号。都不用看制作人员名单,看看销量和人气排行榜就明白了。发扬于日本的电子游戏是否会继续以“游戏”这个形式被娱乐大国好莱坞所吸纳。“日本游戏”是否有朝一日会作为游戏的一个特定分类?或者存在“日本游戏”这个特殊分类的时代永不会到来?在那样的时代,日本又能诞生多少个吴宇森呢?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