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时间里,我有了更多时间去理解当下电子游戏的研发。在处理公司事务和玩更多游戏(《极乐迪斯科》和《守望先锋》占据了我太多时间)之外,我从各类渠道不断了解到现代电子游戏开发的逻辑性内容。
这些伟大的游戏开发者好像摇滚明星一样,以自己的愿景直接创作出作品。就好像《神奇宝贝》来自开发者自己童年在田野森林中捕捉各类昆虫,和其他孩子对战独角仙的原始游戏体验,童年游戏的游戏内核混合丰富的世界观想象,结合电子游戏的丰富基础,诞生了无数经典的电子游戏。
很快,电子游戏的历史就成为了人类新的交互历史,但这样的个人化的创作过程之后,诸多电子游戏的大厂事实上都可以对比电影工业找到他们对应的位置。我总把电子游戏的历史和电影产业历史结合在一起对比,是因为这样一种个人化设计体验——发展为流水线生产,再到个人新表达和产业不断连续化生产(就好像EA的“年货”),奖项颁个冒险的少数人,而大公司金钱之上的资本逻辑下,总在玩家心中变的十恶不赦。
所以,游戏的第九艺术的概念和认识,并不让我意外,甚至可以是一种人类社会庸俗的重复——似乎艺术这个概念就是人类人文的顶端似的。就像EA的创办者曾经花费巨大的精力,想把游戏光盘变成如同唱片一样的巨大华丽的外包装,这样的努力今天看来非常……“可爱”。(我们总应该对于未来的想法再胆大一点)
游戏(包涵电子游戏)和艺术是平行关系,并不能够完全被“艺术”概念所包涵,只是有些部分重合而已。这样一种认识为基础,我们才能想象更伟大的东西,游戏是人类本身孕育的又一个人文核心,在人类基因和历史中一直存在,从未远离。
有了这样的胆子,我们可以分享接下来我想说的核心:沉浸式游戏设计的思路中最为关键的开始——空间。
建筑是最特殊的艺术的形式,不是观赏形式的(美术,雕塑,文学,小说……),而是以空间设计,直接融合用户生活体验。一个优秀美术馆,空间本身就会说话,就会给你游览流程,生活体验,这是线下设计绕不过去的最为关键的基础。
在我们遇到的一系列设计需求中,我非常偏爱有空间限制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已经完备的,能够满足用户基本需求(吃喝拉撒),用户游览需求(空间主题,用户内容),甚至是有一些空间限制的地方,比如商务大楼,酒店,景区等等。这些地方的限制也许对于“艺术家”而言并不是好事情,是限制自由创作的,但恰恰相反,我觉得这些地方其实提供着某种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这里提到的空间关系,请让我用一点戏剧的知识来解释。
戏剧其实和表演空间有着极深的关联性——在现代戏剧逐渐抛弃唯一性剧本和狭义舞台概念的现在,唯一无法抛弃的仍然是表演者和观众——即所谓被看这件事情。
举例来说,西方经典剧目的剧场的黄金位置是观众区靠前但不是最前的位置,从这个位置看舞台,好似电影中的“全景”,观众看到舞台上前后演员的调度,肢体美感,舞美的变化;而中国京剧中最贵的位置,则是那些离舞台最近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可以看到演员表演细节,声音中细微变化,至于戏剧内容(剧本)则更古不变,不再重要,这甚至使得京剧舞台不断向前延伸。可以说戏剧中被看的部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就是而后戏剧内容在前端就不得不尊重的空间。甚至可以说现代戏剧不打破这样的空间,是很难有全新的戏剧概念的。
关于这个部分(戏剧空间现代性)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林奕华的关于戏剧空间的讲述,非常具有启发性。
而空间本身就是线下游戏制作的重中之重,我甚至可以这么说:每一个空间都在给我们不同的游戏。以此为出发,我们在之后的时间创造线下游戏制作流程的时候,所有工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游戏制作人一定需要去实地进行考察,了解和学习环境变的尤为重要。
以下介绍一个空间有着极大关系的线下游戏的设计内容,也是我刚刚完成的游戏设计作为参考——《南都繁会》:
南京夫子庙八个景区(大成殿,科举博物馆,李香君故居,王导谢安故居,非遗馆,瞻园,城墙博物馆,大报恩寺)作为环境的游戏。
八个空间,玩家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进出景区(可反复出入),这些景区彼此距离虽然不远,但也需要步行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而我们可以控制的只有景区内的很少的部分,这对于常规的沉浸式而言,是具有很大破坏的。(传统RPG是我第二讨厌的设计思路(传统的1.0)之后我来补充为什么)
我们的设计思路,如之前我所说的,不是从剧情入手的,而是以线下游戏的游戏性,游戏机制为核心的,所以找到游戏机制才是最重要的。
在面对分散的景区空间环境中,“分散“的空间概念本身就是立足点。所以我没有花很多时间就找到了两种其实非常常见的游戏逻辑——“跑商”,“大富翁”。
所以,空间不仅是现实的,也是虚拟和现实的一种结合,没错,WEB3,WEB4,我想线下游戏都会是他们的“空间”。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