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某个灾星高照的日子里,出生了一个孩子,鉴于星相学上的考虑,孩子的父母将这个出生于凶日的孩子扔进了大海里。在海中,这个孩子被大鱼吞入腹中,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于一日,大鱼行至一小岛旁,而在这里,湿婆正向帕尔瓦蒂传授密续的心髓,正好被鱼腹中的孩子听到,湿婆便给他传授了密续的灌顶和瑜伽的知识。于是他就作为瑜伽行者在鱼腹中修行了十二年,获得了成就悉地。这个孩子就是鱼主尊者 Matsyendra。
Matsyendra被认为是Nath派在人间最早传承教法的祖师,但他并不是Nath派传承的初祖,Nath派传承的第一个人是湿婆——adinath,adi是梵文,意为本初、原初,Nath的意思则是祜主。这是个很典型的怛特罗传承故事——有时是湿婆向女神帕尔瓦蒂传授知识,有时是帕尔瓦蒂向湿婆传授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劫前被讲述的,在世界一劫之前,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的时刻,怛特罗的知识被传授了,而又在因缘的牵引下,怛特罗被传承至人间。
Matsyendra被认为是印度kaula部怛特罗的重要传承者之一,kaula部怛特罗是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怛特罗教法,在印度的密教史建构中往往被认为是后期密教,也就是臭名昭著的Vamacara——左道行。
但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分类,因为太过简单粗暴,从而对理解怛特罗现象本身有一定妨碍。
说回kaula部的怛特罗,一般kaula部被认为有六个支流,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设想,分别匹配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有时也被认为只有东南西北四个支流,以此来对应四时代的解脱教法。
一说也有对应于湿婆六面尊的法相,而只有东南西北四个被昭示,剩下的上、下则被隐藏。
其中东方的传统(pūrvāmnāya)是以女神 Parā为主尊的传统,而南之传统(dakṣiṇāmnāya)是以三界母Tripurasundarī为主尊的传统,三界母Tripurasundarī又被称作Lalita,嬉戏母,是三界城的创造者,以嬉戏母为名则代表sakti性力在三界世间的神圣游戏。
北之传统(uttarāmnāya)又被称作kalikaula——迦梨族,顾名思义,是以迦梨为主尊崇拜的传统,在kalikaula中,迦梨以欲时迦梨(Kāmakalākali)和秘密迦梨(guhyakali)的法相被崇拜。西之传统(paścimāmnāya)则是以Kubjika为主尊的传统,Kubjika是与命力活动有关的女神,Kubjika有“驼背者”的意思,所以Kubjika在密续中被描述为:与湿婆结合时弯了腰,因而得名为Kubjika。而且其前身与手工艺品和武器的制作有关,所以和炉火有联系,因此,kubijika是控制拙火的女神,拙火在脉轮中的蜷曲,正如Kubjika的驼背一样。
Kubjika的密教最早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附近,是尼泊尔人所崇拜的秘密本尊,她的崇拜经常在夜晚进行,因为这种秘密的性质,Kubijika的密教很快就无人过问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仪轨和成就法只在残存下来的怛特罗文献中见到,现实中没有人去实践。但这不代表Kubjika的教法就消失在历史中,因为后世的密教继承了Kubjika密教的元素。其中一个是密教教学系统保存完整的克什米尔湿婆教,还有一个就是Matsyendra的教法。在南印的Ṣaḍanvayaśāmbhava派继承了南方dakṣiṇāmnāya和西方paścimāmnāya两派的教法,而此派则对Nath派的教法造成了一定影响。在Matsyendra的《鱼王尊者本集》(Matsyendrasaṃhitā)中,记载了关于siva-sakti的仪轨,被认为是sambhava派对Nath派早期的影响。
而Matsyendera也被认为是Kaula部怛特罗的重要继承者。Kaula一词可翻译为家族、部族,在克什米尔湿婆教的阿阇梨新护(abhinavagutpa)的注释里,Kaula被释作:“因某事而被聚集起来的人”,在这里的某事被解释做女神性力sakti的作用,kaula就成了因女神的力量而聚集起来的神圣部族。Kaula部的怛特罗以离经叛道的宗教实践而被外人所熟知,最出名的就是性的仪轨,诸如使用男女交合的液体进行仪式,将性仪轨过程中的女性观想成女神的实践等等,如此种种在怛特罗文献中浩如烟海,且不能在公众场合仔细宣说,否则易被和谐。而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在鱼王尊者本集中又有隐晦的描述,但难以去仔细探查详细的仪式过程,这与nath派以口传为主的传承方式有关。故而回到正题——
Nath的意思前文已经说过了,它的意思是祜主,而Nath派则是奉行瑜伽士传统的教派。Nath派在印度兴起前,有名为八十四成就者传记的文学作品在印度传播,这类作品以描述瑜伽或密教修行的成就者为主题,并普遍存在于印度到中国西藏的地域,不同地区出版的成就者传记上成就者的列表不同。而Nath派的传承则是建立在这类作品上,他们从八十四个成就者中排列出了九个Nath作为传承的主要上师,类似于什叶派所确立的七个伊玛目或十二个伊玛目,来作为传承的主干,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则是Matsyendra的弟子Goraksa,他在Nath派中的法名叫牛王尊者(gorakhnath)。Goraksa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也被认为是建立了新的Nath派教法,不同于往日Matsyendra所教授的Kaula部怛特罗。所以Goraksa以湿婆神的化身而被崇拜,在尼泊尔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湿婆传授给鱼王尊者Matsyendra密续和瑜伽后,Matsyednra经过多年的苦修而获得成就,于是他在众多地区化身示现,来帮助瑜伽行者们。
而湿婆和帕尔瓦蒂则发生了这样一段斗嘴。帕尔瓦蒂带着虚荣心向湿婆炫耀说:“原初的大天(adideva)啊!有你在的地方就有我在,没有我在的地方则没有你的在,你不能离开我而在。”而湿婆则回答:“大自在女(mahasvari)啊!有你在的地方就有我在,确实是这样。但要说我存在的任何地方就有你在,这却不是真的。如罐子在的地方就有土在,但有土在的地方却并不总是有罐子在。”于是,为了给帕尔瓦迪上一课,湿婆把自己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另一部分则是Goraksa。
Goraksa是湿婆的无垢真实化身,他去了一个相当偏僻的地方,并在那里入定。不久湿婆和帕尔瓦蒂就走进了这个地方,湿婆告诉帕尔瓦蒂,这里有一个伟大的瑜伽士入定了很长时间。而帕尔瓦蒂见到了这个瑜伽士,他像一千个太阳般耀眼,帕尔瓦蒂就明白了,这个瑜伽士是湿婆的化身,并怀疑这个瑜伽士是湿婆为了回答她的之前的断言而化身的。因此她决定测试下这个瑜伽士。“对摩耶之行的贪爱难舍,而对摩耶本身的贪爱亦难舍,”帕尔瓦蒂说,“我即是摩耶,我的力量更强。”于是帕尔瓦蒂运用了摩耶幻力,让宇宙充满了她的存在。但瑜伽士Goraksa仍保持着无所缘的禅定,没有跌入摩耶。于是,帕尔瓦蒂便返回了湿婆处,告诉湿婆:“主啊,你是对的,你能于我不在之处而在,我已经见到了,请你告诉我,不受我幻力影响而安住三摩地的瑜伽士是谁?”大天就告诉她:“你所见到的瑜伽士名为Goraksa,他在所有人天之上,已从摩耶中解脱,是死之死,我即Goraksa,Goraksa是我本质的化身,他与我无二无别,如光不能从光中分别,而为了吠陀、牛和大地的安危,我化身Goraksa所示现——是通晓瑜伽而战胜死亡者。”之后,Goraksa便去寻找Matsyendra。
湿婆化身成为Gorakhnath,成为自己弟子Matsyendranath的弟子,湿婆以如此方式传承了瑜伽的教法。
因为这种特质,Goraksa经常和各种女神发生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展现Goraksa的超胜之处。在孟加拉的故事里,Goraksa战胜了难近母杜尔迦的魅力,以此来说明Goraksa作为瑜伽士所保有的力量和纯洁。而尼泊尔地区现在还保存着对这对师徒的崇拜,Goraksa被当作湿婆神,而有意思的一点则是,在尼泊尔的佛教里,Matsyendra被当作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崇拜。尼泊尔有个传统节日,名叫战车节,在那日会进行对Matsyendra的祭祀来祈雨,这与Goraksa和Matsyendra的故事有关。
加德满都的居民因为不满大成就者goraksa,因而得罪了他,所以goraksa就在加德满都的山谷里入定,阻止了诸龙王的行雨,从而导致了尼泊尔的大旱灾。尼泊尔的国王和大臣就只好想一个办法来让goraksa出定,从而让龙王能顺利完成行雨的任务。
于是他们去请了goraksa的上师matsyendra,他们说服了在坎卢普的matsyendra,这时matsyendra保持着年轻王子的形象。当他到达山谷后,goraksa就起身去向matsyendra行礼,诸龙就从goraksa的定力中解脱出来,去完成了自己行雨的使命,解除了大旱。
因为这个故事,所以Matsyendra被作为雨神祭祀,而在某些版本的故事里,Matsyendra前往加德满都的原因是湿婆的命令。而除此之外,Matsyendra和Goraksa还有一个更出名的故事,是女儿国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认为揭示了Nath教法的迁变。
在很久以前,Matsyendra到了藏在芭蕉树林里的女儿国,并成为了女儿国女王Mainakini的情人。过了很长时间,Matsyendra沉溺于Mainakini之间的快乐,非但只有Mainakini,Matsyendra还是一千六百个侍女的主人。并且王宫发布了命令,不允许男人,尤其是瑜伽士进入王国。就这样过去了十二年。
同时,Goraksa知道了他上师的情况,于是他打算进入王国去营救他。这时候谣言四起,说Nath的教法正处于危险中。
Goraksa到了巴蕉林女儿国的边界,他想了个办法来让自己和上师见面。一群女乐师正准备前往Mainakini的宫殿演奏,Goraksa找到了女乐师们的头头——舞者Kalinga,让他加入女乐手的行列。但Kalinga告诉Goraksa,女儿国不允许男性进入,于是Goraksa用神通变成了女孩,然后Kalinga询问Goraksa有作为乐师的能力吗,Goraksa就用鼓伴奏,唱诵诗篇。Kalinga就允许了他加入她们。
然而前面还有一个困难。猴神哈努曼守在巴蕉林边,警惕着任何一个男人的进入,避免哈努曼的察觉是件难事,而女王Mainakini通过虔诚奉献得到了哈努曼的护持。而哈努曼保卫着王国,以保证Matsyendra能安全的进行Kaula部的仪轨。Goraksa就告诉Kalinga,自己是获得了悉地的大成就者和瑜伽士,没有什么能伤害到他,阻碍到他的路。
等到了傍晚,Goraksa使用密咒唤出了无形的武器来投掷向哈努曼,很快哈努曼就被击晕在地上。在茫然和羞愧中,哈努曼呼唤了他主人的神名——罗摩,罗摩就现身了,告诉哈努曼发生了什么事,是谁攻击了他,以及这一切背后的原因。哈努曼就急了,他说他遵守着和女王Mainakani的誓言,不让任何男人进入王国,他不能打破誓言。
罗摩和哈努曼找到了Goraksa,试图说服他。但瑜伽士并不愿意放弃,他说他有神圣的职责,不会离开王国,除非他的上师和他一起。Goraksa正要和哈努曼战斗,但最后哈努曼确认了他遵守誓言并维持它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于是Goraksa可以继续自己营救上师的任务。
在早上,Goraksa和Kalinga的乐师们一起进入了女儿国的都城。他们受到了欢迎,并被妥善安置。Matsyendra、女王Mainakani和国民们坐在大殿中,然后乐师们进入,并开始表演。
Kalinga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而Goraksa则娴熟地演奏Mrdanga鼓,最后Goraksa的鼓声占了上风,让观众们着迷了。但Goraksa的鼓声传递着只有Matsyendra才能理解的言语:“醒来,Matsyendra,醒过来,Goraksa已经来到了。”鼓声变得更迫切:“醒过来,Matsyendra。你是大瑜伽知识的通晓者,大上师,沉溺于交合的快感,堕入大幻网中并不符合你的身份。”鼓声持续:“停止你的行为,放弃kaula部怛特罗的实践。如果你继续拥抱着名为摩耶的母虎,甘露将会干涸。迷恋手铐和脚铐将会丧失大瑜伽的成就,精气将会离开你的身体。我是来提醒你记起Nath的成就法。”
Goraksa看见Matsyendra被侍女们簇拥着,并被抚摸脚。他继续演奏:“醒来,Matsyendra,Goraksa已经来了。上师,这里不需要女人的陪伴,不然你的身体会趋近死亡。女人是对瑜伽的障碍。在白日,她们追求着装扮技巧、感官快乐和美丽的衣服。晚上,她们用拥抱和多情邂逅来使甘露海干枯。女人是母虎,如河中之树注定倒塌,男人也将因女人的努力而走向灭亡。当甘露顺着中脉从须弥山上流下,身体衰朽,双腿颤抖,老将到来,之后头发将变得像白鹭之尾。你会忘了上师的教言,而不能更进一步认识真谛。你是发愿独身禁欲的瑜伽士,所以你在这里是不合适的!请观想无相无形之真人(Alakh Niranjan)。”
Matsyendra终于回忆起了他之前的状态,认出了自己挚爱的弟子,并拥抱他。虽然,但Matsyendra还是在女儿国停留了几天,因为Matsyendra和女王有了自己的孩子,叫做Minanatha,Matsyendra和Mainakani都很喜欢这个孩子。
一天,Matsyendra告诉Goraksa,孩子因为生病,已经几天没洗澡了。他让Goraksa带孩子去河边洗澡。于是Goraksa照着嘱咐带走了孩子。单一到了河边,Goraksa就把孩子的头往洗衣服的石头上撞,就好像是在洗一块破布,孩子不久就死掉了。
Goraksa剥下了石头上的皮肤,清洗干净了残渣,回到宫殿,把剥下来的皮挂在了屋顶。Matsyendra询问了自己儿子的情况。“我按照你的嘱咐,把他洗干净了,他现在正挂在屋顶晾干。”Goraksa这样回答。Matsyendra和Mainakani变得十分愤怒,诅咒了Goraksa。
在经过一番争吵后,Goraksa答应将孩子复生。他捏了一把骨灰撒到男孩的皮上,然后分裂成了一百零八个Minanatha。然后Goraksa让女王从中挑出她真正的孩子,显然女王做不到,因为他们都长得一样。Goraksa就说:“如果你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出来,那你怎么能说孩子是你的呢?”女王承认了这点,于是Goraksa就找出真正的孩子,并且让女王让他们离开,女王只好答应了。
之后Matsyendra和Goraksa就离开了宫殿,继续踏上朝圣的道路。
对于这个故事所揭示的迁变就在于Nath派从Matsyendra到Goraksa的变化,宗教实践的中心从Kaula部怛特罗到Hatha瑜伽,并在Hatha瑜伽的范畴内对过往的教法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最重要的就是对五欲事(Panchamakara)的诠释,五欲事是Kaula部怛特罗中实践的五种非法行,分别是酒、肉、鱼、干谷和交合。酒被解释为空行大印(Khechari mudra)的实践,空行大印是将舌头卷进悬雍垂之后空间的瑜伽修行,而将舌头卷进那个空间后,就能吸取到顶轮的甘露,如同饮酒一般。
Khechari在藏传佛教中也保有重要地位,不同于Hatha瑜伽的实践,Khechari空行在藏传密教中以女神的形式被观想,这也和Kubjika密教的传承更接近,在Kubjika密教中,Khechari是五种女神之一,并拥有自己的坛城(mandala)——Khechari cakra,被放置在顶轮处,与“空”有关,所以Khechari和与梵合一的修行相关,体现在Hatha瑜伽中就是空行大印。而肉则象征舌头被吞回去的过程,如同吃肉,在Hatha瑜伽中,要完成空行大印,必须要提前把舌系带剪断,部分Hatha瑜伽的文本教授了特殊的练习方法来让舌系带慢慢断掉,从而使舌头能伸回去。
而鱼则是Hatha瑜伽的行者通过调息法控制气脉中行的气,挤压回中脉中,就像鱼的两腮,把左右二脉的气吞入中脉。而谷在这里的梵文是Mudra,又可以翻译为手印,瑜伽行者通过印的练习,让拙火顺着中脉向上行动。最后的交合则是象征siva和sakti的相遇,拙火上升到梵穴。Nath派内部有相当多的文本是叙述如何进行Hatha瑜伽的,上文故事中提到的Nath成就法即有可能指的是Hatha瑜伽,因为Hatha瑜伽相当注意保持独身,防止自身精的流出,因为精是甘露。除了挂名在Goraksa名下的《牛王尊者本集》(Goraksasamhita)外,还有《Hatha瑜伽灯论》、《湿婆本集》等文本,这些文本有的只讲述Hatha瑜伽的次第,也有的讲述了怛特罗的行法。虽然有相当多的文本,但在现在的Nath派瑜伽士中,进行Hatha瑜伽练习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瑜伽士进行的日常功课多是对女神和上师的观想念诵之类的怛特罗行法。
Hatha瑜伽是关于精微身的练习,相当程度的继承了怛特罗的世界观和解脱观念。而Hatha瑜伽中的脉轮,则被认为是继承的Kubjika密教的系统,尽管Nath派是派生自湿婆派,仅仅承认湿婆是至高神,而不承认大女神Mahasakti是至高神造物主,但他们仍然保留了对sakti的崇拜。在Matsyendra的教法里,教授了八个脉轮的观想,这部分的教授被记载在认为是Matsyendra所传授的《部族知识决定论》(Kaulajnana Nirnaya)中,每个脉轮是有八个瓣的莲花,总共六十四个瓣,和六十四瑜伽女关联:
字母क्षं在梵穴处,字母लं在前额,字母हं在双眼之间,字母सं在口上,字母षं在喉间,字母ज्ञं在心间,字母वं在脐上,字母हं在密处。仔细听这些观想脉轮的知识。
而Goraksa的教法中传授了另一个更复杂的脉轮系统,由印度怛特罗学者 GopiNath Kaviraj发现图像并注解,这个脉轮系统相当复杂,而且与现在通行的相当不同:
在红色的海底轮处,由祜主伽内什和他拥有的两种性力——悉地(siddhi)和智慧(buddhi)——所主持,与通行的怛特罗中的密轮是相同的。但在下一个名叫大莲华轮(Mahapadma cakra)中,由祜主Nila主持,这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而第三个脉轮,密轮处(颜色是黄色),由梵天和他的性力妙音天主持。
注:伽内什的两个明妃分别是siddhi和buddhi,代表成就悉地和智慧,表示通过修行伽内什的法门,能疾速获得二者的成就。
在它和脐轮中间还有三个不同的中心,分别是Saddala(又被称作中脉轮)、Garbha胎藏(在子宫处)和Kundalini(在腰附近,被火控制),除了光秃秃的名字和模糊的定位之外,就再也找不到关于这些精神载体进一步描述的细节了。脐轮位于肚脐周围,他的神是毗湿奴,在脐轮之上还有名为林迦轮的脉轮,同样找不到任何细节。在更高的地方有心轮,这里是心意(Manas)所住的地方。
心轮在心间,看起来像十二瓣的莲花,散发着白色的光芒,它的主神是大天(又名祜主楼陀罗),性力是乌摩,仙人叫金胎,对应因果身、无梦睡眠、初期层之音(Pasyanti Vak)和歌咏明论(samaveda)。
下一个脉轮是喉轮,在喉间。是有着十六瓣的莲花,颜色像烟熏一般。由Jiva和本初天女(Adyasakti)主持,仙人是原人virat,对应因果身、无梦睡眠、无音之音(paravak)、禳灾明论(atharvanaveda)、喉锁止息和与神同形解脱(Sayujya Mukti)。
注:Jiva在吠陀经典中被引申为灵魂,他的意思是“呼吸、活”,与atman同义,指不灭的灵魂或“我”。Adya意为“原始”,指在世界创造之前的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状态。Sayujyamukti是四解脱之一,指与梵合一而解脱,梵文意为:因被上方吸收而得到解放。
生息轮(Prana cakra)是有着三十二瓣的明亮莲花,由生息主(Prananath)和无上天女(Paramasakti)所主持,位于喉咙附近,它形成了人体的第十个孔。而在喉轮和眉心轮间的四个脉轮,第二个是avala轮,有着三十二个如升起太阳般闪耀的叶,由火所主持。这个脉轮的位置没有被提到。从所说的来看,他这里有三个轮穴(granthi),分别是梵天、毗湿奴和楼陀罗,并且与时轮(Kalacakra)和瑜伽女轮(Yoginicakra)有很密切的关联。而 Chivuka轮在面部的某个部位,应该在下巴周围,它像太阳一样,是有三十四瓣的莲花,有生息(Puana)和辩才天掌管。所有的天在里面都有自己的位置。这里的仙人是Krodha,所有的语言,实际就是指人类的语言本身,都起源自这里。Balavan轮就在眉心轮之下,在鼻间,看起来像三瓣莲花,分别由红色、白色和黑色组成。这个地方被描述为Tribeni(地名,是孟加拉地区三条河汇聚的圣地),是恒河、朱木拿河和娑罗室伐底河汇聚的地方,象征三条脉—左脉、右脉和中脉汇聚的地方,这个脉轮由Pranava(指梵咒Om)和他的天女中脉掌管。这个地方与梵咒Om有关联。它的仙人名叫Mahahankara。
著名的眉心轮位于两眉之间,形象是如钻石般的两瓣莲花。由Hamsa天和中脉天女掌管主持。它与识(Vijnana)的状态、无比之音(Anupama vak)和一半的Om咒相对应。
Karnamula轮在耳垂附近,是一个三十六瓣的莲花,颜色是黑色和黄色混合。掌管这个轮的大天和天女是音滴(nada)和听(sruti)。这是三十六个密咒母(matrkas)的住处。
注:matrkas是在密咒字母中的母神,是推动咒力的神。
Tribeni轮在眉毛上方,是有着二十六瓣叶的圆,Akasa是这里的仙人。这里是真正的Tribeni,但它怎么和更低的Balavan轮相连,还不清楚。
Chandra轮位于前额处,三十二瓣叶组成,颜色介于红色和白色之间,由月亮和甘露天女(Amtrasakti)掌管主持。仙人是有着十六个时(kala)的心意(Manas)。太阳就在这里的月宫里饮甘露。
这个轮与另一个轮——甘露轮(Amtracakra)——十分接近,几乎在同一位置,也可能在更上面一点的位置。主持此轮的大天和天女和上一个轮一样,但此轮的仙人是真我(atman)而不是心意。
甘露即从此轮源源不断地流出,这里被描述为名为如意神牛的智慧母(Gayatri)的住处,这个牛有四个乳房、能使人醉的人面、孔雀的尾巴、马的脖子、大象的獠牙、老虎的臂膀、牛的角以及由梵之神圣游戏(Lila Brahma)和天鹅(注:Hamsa,又有生息Prana的载体的意思,意指梵)组成的双翼。这是个陌生的形象。而甘露就从这头牛的乳房滴落,而空行大印(Khechari)、倒箭大印(Viparitakarani)和其他手印(意指瑜伽的体式)都是用来阻止甘露下流的。瑜伽行者如果抵达了此轮,并且停留于此,将获得不灭,不受时轮变动的影响。
下一个轮是Brahmadvara轮,位于前额上方,如闪耀着彩虹色彩的百瓣莲花,这里是akula拙火所在的地方,一朵有着六百瓣的莲花,像太阳般闪耀。
穿过这个轮之后就进入了颅骨中的梵穴,由一千瓣多种色彩的花瓣组成的莲花。这里是神秘文学中所谓的顶轮,所有精神修行的终点和目标。上师和能知天女(ChaitanyaSakti)住于此地。
很自然地就会让人想到,脉轮在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是根据图像,还给出了梵穴之上的六个轮, Urdharandhra,Bhramaraguha,Akunthapitha Punyagara,Kolhata,Vajradanda和Niradhara Paramajyotis轮。Urdharandhra又被称作Talu轮,位于Talima,是有六十四瓣的轮,由牛王尊者(Goraksanath)和义成天女(Siddhantasakti)掌管主持。这个有趣的陈述给了我们一个思路,让我们知道这个传统的行者如何去看待他们的祖师。Bhramaraguha又被叫做Alekha轮(又称梵轮),是三摩地所住之地,在这里气和心意都停止运行。这里的莲花被描述为非常灿烂的千万瓣莲花。掌管这里的天名为无形主(Alaksyanatha),天女又叫摩耶。仙人名叫摩诃毗湿奴。
更高的脉轮有着同样瓣数的莲花,天名叫非时主(Akalanatha),天女名叫非时天女(Akalesvari),仙人名叫非时(Akala)。
Kolhata轮在发髻坛城(Sikhamandala)处,对应于毗湿奴派的毗昆塔和湿婆派的冈仁波齐,此处的天和天女都名叫大乐。图像上称这里是通往大虚空的道路。
对Vajradanda的描述不是很清晰,根据我的理解,它是巨大的、有光泽、长的的圆柱形。
最后一个轮是Niralambasthana,拥有无限的叶、颜色、密咒母、天人、天女和世界。这是上师所坐的最高座位。
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个虚空没有提到。最后的解脱发生在二十一个梵卵之上的大虚空。超越了大虚空,瑜伽行者将从生死循环的业力之轮中解脱。
脉轮是Hatha瑜伽实践的中心,这点沿袭了怛特罗的特点,轮又有祭祀神之场所的含义在里面,所以脉轮上会放置与其相匹配的诸天,通过对脉轮之上的神的观想,来完成怛特罗成就法的修行。脉轮基本在身体上是呈从上到下沿身体主轴排列,这与怛特罗的身体观相关。在怛特罗中,人身作为小世界而对应于外在的大世界,所以通过对大世界的宇宙观的设想,能够返回到人身中,去认识精微身的变化,而居住于大世界各处的天人也能在精微身中找到对应的存在,借由此对精微身的观想,则能唤醒梵气所化的体内的天人,进而与梵相融。这种观念有相当长的历史,只是在怛特罗中以轮的形式被精细化、复杂化了。在更早远的祭法中,在行法之时需要进行布字法(Nyasa)的修行,这是种在手印上观想梵字的练习,每个梵字代表特定的含义,通过对梵字的观想,进而决定仪式的流程,进一步发展便成了在身体上特定的部位观想梵字,继承了这部分内容的密教,更进一步的深入就成了于特定的部位观想坛城(mandala),佛教的密教中也保存了这部分内容,并且跨时极长,从唐代密教的金刚顶宗所观想的心城三十七尊到无上密教时期对各部怛特罗的观想,都是这种思想的滥觞。
但Nath派教法更特别的地方在于对甘露的控制,从而成就金刚身。甘露(amtra)被认为是不死灵药,mtra即是梵文中的死,而a则代表否定义,故而甘露被当作能战胜死亡的灵药。在Hatha瑜伽中,甘露是不断产生而且消逝的,所以成就不死金刚身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截断甘露的流失。这里就引申出了Nath派的两个概念——太阳和月亮。
人的身体就如同大世界一样,主轴如须弥山王,而月亮在须弥山王之上,也就是前额的月宫中,太阳则居于中脉的底部,游散于全身,吞噬掉从中脉中留下来的甘露。而从月亮中滴落出来的甘露,又被叫做明点(bindu)。明点分为父性和母性两种,父性的明点为精液,母性的明点为月经,而人的诞生就是因两种明点的结合。而在人身中,父性明点被认为在双眼之间,由女神的性力所推动的母性明点则在会阴处,父性的明点产生在月亮中,母性明点则产生在太阳,而呼吸则能控制明点的运动,所以控制呼吸能使二者结合。其中在中脉中有三个轮穴——毗湿奴、梵天和楼陀罗,需要击穿这三个轮穴,才能使两种明点相聚。这套理论成了Hatha瑜伽的理论基础,显然这是脱胎自怛特罗中,无论是强调控制拙火,还是明点的形而上学,都是对怛特罗理论的发轫。拙火在怛特罗中是女神能量的象征,而明点则与女神的观想有关,在嬉戏母的密续中,她的坛城名叫室利坛城(shri Yantra),即从中心的明点处放射出整个坛城,象征从代表“我”的嬉戏母中发散出三界,是为嬉戏母别名三界城创造主的来历。所以现代的Nath派瑜伽士仍然进行瑜伽女密续的修行和观想,也不奇怪,因为Nath派的教法虽然排斥左道瑜伽的性仪轨,但依然保留着关于阴性能量的控制。
在Nath瑜伽士的第一级灌顶中,需要在河边由上师剪掉一缕头发,然后授予弟子念珠,还有象征女神帕尔瓦蒂的耳环和象征湿婆的角,角和耳环同时授予弟子,代表了湿婆和sakti的结合,而角发出的声音又象征着对拙火的唤醒。而在第二级的灌顶中,由上师为弟子劈开耳垂,然后插入圆环,这个仪式是来自Goraksa创立的教派——耳裂瑜伽士(Kanphatas),而耳垂被劈开,则是此处开辟此处气脉的实际措施。因为裂开的耳会愈合,所以需要用木头抵住,而耳朵完全能上耳环后,瑜伽士需要经过四十二天的闭关,之后就能自由选择耳环,根据耳环的材质不同,表义了能疾速取得不同的成就悉地,这代表了第三级的灌顶,而第四级的灌顶则是用灰在前额画上三道线,这代表瑜伽士正式开始遵守独身、穿瑜伽士服、缠腰带的誓言,也是瑜伽士正式出家的象征。而第五级也是最后一级的灌顶,在这个灌顶中,瑜伽士会被授予一个秘密的怛特罗成就法,通常与女神Yogmaya、Balasundri还有Hinglaj有关,这个成就法是个超度仪轨,通过由上师传授的这个超度仪轨,使瑜伽士获得了引导其他人获得解脱的能力,并会运用在他上师的葬礼上。
除此之外,Nath派的瑜伽士每日还会进行Nitya的荟供。Nitya是女神力量转化出来的不同法相,代表白月的十五天。在这个仪轨中,Nath派的瑜伽士以恒河水沐浴女神像,并以香华灯等做荟供,其中还会供奉怖畏母(Bhairavi)。而在其中,主祭的瑜伽士会特别加修上师瑜伽,在牛王尊者Goraksa的像前,瑜伽士呼唤九个祜主以及八十四个成就者的名字,将拂尘从左到右慢慢挥舞,然后移动灯和香炉到像前,并用左手轻轻摇铃,完成这些之后,供上花,然后坐定念诵一零八遍Goraksa的密咒。
而因为历史原因,有部分Nath派的改信伊斯兰教。并且有自己特别的仪轨:
当你在行成就法sadhana时,在面前放上gorakhnath的像,雕像、他的脚印或写着sri nath(指gorakh)名字的壶。然后在斋月期间完成每天对sri nath的礼拜后,诵念Mohammed bodh。
坐好后,念诵咒语调整姿势,然后诵念goraksa gayatri,之后诵念Mohammed bodh九遍,然后诵念上师咒一百八遍。
每天在日出、日中和傍晚的时候诵念这个仪轨。在黎明时分,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并诵念之后,奉上牛奶和面包,之后需要你自己吃掉。从日出到日落期间不能进食饮水。在中午的时候再次诵念九遍Mohammed bodh,并奉上水果做供。在日落后的黄昏时刻,再次诵念九遍Mohammed bodh,并奉上一种叫做khicri的食物。在晚上月亮升起时,吃掉这个khicri和中午的水果。白天的时候需要停下一切饮食,直到月亮升起才吃东西,如此进行了29天,到月的第三十天,斋月的最后一天,Mohammed bodh只需要诵念三遍。也是在这一天,需要把食物和衣服布施给一个faqir或sri nath,布施给穷人和众生。
这样一共诵念了七百八十六遍Mohammed bodh(basmala的数值)后,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其中《Mohammed bodh》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瑜伽士特有的传承,主要记载了一些关于穆罕默德的箴言和故事,是特殊的一个课诵法本。
这里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Nath派日常进行的修法中,是以女神的修法和上师瑜伽为主要内容,而返回到Matsyendra在女儿国中的故事,Kaula部的怛特罗以这种奇妙的方式被保存了下来,而如今在全世界都相当热门的瑜伽则又或多或少是沿袭的Hatha瑜伽的传统,而Hatha瑜伽的近亲—藏传密教中传授的种种金刚拳,有显示出了与如今大伙的瑜伽修习完全不同的色彩,不得不让人感叹因果之奇妙。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