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余晖临照在漳河之滨。残阳如血,三台耸立,静静等待着王朝更迭的到来。被血色染红的天空,亦如这个乱世,残酷而沉重。诗人们用最直白的笔调,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
时间来到建安之末,忧心汉室的臣子们眼见神器将移,决心做最后一搏,挽回王朝的尊严。拯救一个如风中残烛般的政权,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们能否成功呢?史书的记载已经告知了我们答案。字里行间的斑斑血迹,如泣如诉,让后人得以一窥他们的孤注一掷,以及在大厦将倾之际,化身为孤木的烈士们的勇气。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王曹操命丞相长史王必带兵镇守许都。京兆尹金祎目睹汉室大权旁落,打算和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吉本之子吉邈、吉邈之弟吉穆等人密谋杀死王必,夺回天子。当时关羽在南强盛,他们计划引关羽为援,让汉王朝的核心摆脱曹氏的控制。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吉邈等人率众千余人趁夜进攻王必的军营,烧其军门。战乱中,王必肩部中箭,金祎等人认为王必已死,大事垂成。翌日天明,王必仍在,吉邈等人的部队溃散,王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进行追击,吉邈等人均遭斩杀。王必则因伤重,在十几天后逝世。
同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叛变,意图联合荆州的关羽。曹操命征南将军曹仁讨伐侯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曹仁攻破宛城,侯音被斩。
此起彼伏的抗争,似乎颇有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之局面的可能性。然而,在面对这些抗争时,曹操方面均采取了及时的应对,使之在短时期内被平息,未能改变当时的局势。
建安二十四年的九月,似乎又有一场动乱要爆发。地点在邺城,曹操的“霸府”所在地。
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对邺城进行积极建设,使之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逐渐取代许都,成为曹操的军政指挥中心——即“霸府”。
所谓的霸府,实际上在当时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曹操在诸多方面对邺城进行建设,包括修筑城郭、建立“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的建立本为游览娱乐之用,但由于其建筑本身的高峻险固,所以具备了军事上的用途)、开凿宣武池、迁徙居民等。
曹操对邺城的经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石虎、高欢等人都将霸府设在邺城。因此,这时期的霸府在学术界通常被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控制朝廷、作称帝准备的权臣的府署”。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汉中一带与刘备对峙,并于该年五月引军还长安,刘备占有汉中。在此期间,坐镇邺城的是王太子曹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人要在邺城发动叛乱。在曹魏的霸府掀起叛乱行动,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这场叛乱的策划者名叫魏讽,字子京,济阴人,也有说法认为他是沛国人。据史书记载,魏讽“有惑众才,倾动邺都”。即是说他在邺城有很高的名望,不少人都很仰慕他,愿意追随他。因其名声和才能,得到了魏相国钟繇的赏识,辟之为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的九月,魏讽和他的追随者秘密集合,打算联结长乐校尉陈祎一同发动叛乱,占据邺城。事发前,陈祎心生恐惧,告发了魏讽的计划。曹丕立刻采取行动,诛杀魏讽,受到牵连而死的有数千人之多,钟繇也遭到了免官的处罚。
这就是魏讽之乱的来龙去脉,堪称一场没有爆发的叛乱。史书中对于魏讽之乱的记载散落在各处,对于这场行动的参与者,及其目的,还得搜集各方史料,才能一探究竟。
参与魏讽之乱的主要人物,据史书记录,可以知道的有刘伟、张泉、宋忠之子(姓名不详)、王粲(càn)的两个儿子(姓名不详)、文钦等人。魏讽联合这些人发动叛乱,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呢?结合这些人的身世背景,可以一窥端倪。
刘伟是刘廙(yì)的弟弟,刘廙早年生活于荆州,他的哥哥刘望之被荆州牧刘表杀死后,他逃奔扬州,后来归附曹操;张泉是张绣的儿子,建安之初,张绣曾一度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宋忠之子,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其父宋忠是汉末大儒,建安年间一直依附于荆州牧刘表;王粲的两个儿子,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王粲是当时的著名文人,他在董卓之乱时离开长安,向南投奔荆州牧刘表;文钦是谯郡人,其父文稷是曹操部下的骑将,以武勇见称。
在罗列了这些人的家庭背景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以上诸人,除了文钦之外,其余众人的父兄都和荆州有关——也就是说,这些参与魏讽之乱的人,都有“荆州背景”。
魏讽召集了这些有“荆州背景”的人发动叛乱,应该不是偶然的。当时,镇守荆州的是关羽。先前的金祎、侯音等人,都曾想要引关羽为外援,来颠覆曹氏的统治。在魏讽的计划里,是否也有此打算呢?
尽管史书中没有明言,但我们还是可以在一些只言片语里得到少许线索。在王昶的《家诫》里,有提到:“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董昭在太和年间的上疏中提到:“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这两处资料,将魏讽与曹伟并列。曹伟又是何许人也呢?
据说曹伟曾与孙权有书信交通,曹丕得知此事后,将其诛杀。曹伟被诛的原因,恐怕就是里通外国。将之与魏讽并举,是否在暗示:魏讽所获的罪与曹伟相同呢?如果这点成立的话,再结合那批与荆州有关的参与者,那魏讽之乱的最终目的,怕是也想外引关羽为援,与曹魏对抗吧。
由于陈祎的告密,魏讽的计划还未实施便宣告失败了。曹丕采取果断行动,对参与叛乱者进行了清算,受到株连而死的人多达数千。其中,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的儿子、张泉、刘伟都被处死了。原本刘廙也该受到连坐,不过曹操赦免了他。还有文钦,原来也是要被处死的,因其父文稷曾有功于朝,而得以免死。
曹丕对这场事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被杀害的人里,恐怕有不少亲汉人士。经此一场屠戮,曹丕清除异己,巩固了曹魏的权力,也为之后自己篡汉称帝排除了不少障碍。
对于魏讽这个历史人物,笔者最早是在光荣的《三国志11》里认识的。这个人物在该系列的13、14代中也有登场。
后来,笔者在阅读《苍天航路》这部漫画的时候,发现书中有对魏讽之乱的描写。在大致情节与史实相符的前提下,漫画里增加了不少天马行空的设定。
在漫画的第356话中,有刻画金祎、吉本的叛乱事件。
漫画中杜撰了魏讽的身世。作者将他的诞生系于初平四年(193年),这一年正是曹操出征徐州,大肆屠杀当地百姓的年份。
在漫画里,一个神秘的少年把刚刚出生的魏讽交给了一个在战争中幸存的将军,并叮嘱他:“要把这个孩子养育长大,提供他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而这个神秘少年,正是诸葛亮!
在漫画的第389话里,魏讽发起了行动,但曹丕已经有了准备。与史实一样,是陈祎告了密。
漫画中的“魏讽之乱”就此告一段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部漫画看一看。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