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不是一篇影评,《流浪地球2》不是一部我只看一遍就能够完整地讲述清楚的电影,只是电影的情节给了一个扣子串联起了过去许多零碎的想法。本文关于人、人类、生存和数字生命。
关于这个扣子,看过电影的人应当都有印象,也是在网上传播非常广的一个桥段,当人类社会面对不得不牺牲的危机时,航天团队中的年长者自愿背下这一责任,为了新生代和人类的未来慷慨赴死,一句“50岁以上,出列”让我仿佛看见了人类文明延续的瞬间。在感动之后,我却不禁想到,他们是否原意为了他人的生存,放弃自身的生存,我在这样的时刻是否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可能有人会觉得舍己为人,为天下先,这不是古已有之的崇高精神吗,无私的人舍身奉献又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人是生物,人类物种,生物的第一要务是生存,物种的第一要务是延续,人作为生物的本能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生存;人类文明作为生物的文明,它最基础的责任便是确保人的生存。而作为生物的人具有顶尖的身体素质,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员具有极高的社会素养的领航员们为何既背叛了自己的生物本能,又背叛了自己的文明追求呢?剧中给了一个很简单的原因,为了他人的生存,但是这个原因是否又像我们相信的那么简单呢?
我们来稍微思考一下,假如你目前被关在一个房间当中,在你面前有一块显示器,通过显示器你可以观察到另一个房间当中的状况,但你无法与另一个房间产生任何交互,在显示器旁边有两个按钮,一个叫做生存,一个叫做死亡,当你按下生存时另一个房间中的生物就能够活下去,当你按下死亡时,那个生物便会死去,但是无论你做或者不做什么,你都会在30分钟后死去,这是你看见另一个房间中进入了一个面目狰狞仿佛野兽一般的外星生命体,你会如何选择?当这个人换成了你父母、子女、老师、学生、爱人、朋友,你又会如何选择?这时我们再调整一下实验条件,在新的实验当中你可以与另一个房间产生交互,你与外星人通过某种翻译器进行了沟通,你在这30分钟内尝试向他讲述了何为人类,何为人以及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看着他的眼睛(或者类似的东西),你认为它理解了你所讲述的这一切,这是你又会如何选择那两个按钮?
外星人和亲近之人的区别,不懂人类的外星人和懂人类的外星人的区别,便是我们是否愿意放弃生存的关键——能否作为延续生存想象的寄体。对于抽象概念的想象这一人类智能发展过程中获得的重要能力自然也被运用于人作为生物的最大任务生存上,而其成果便是对于生存的想象,即将对于自身的想象扩大到自身之外的事物之上,将彼物的延续作为自身的延续,以此实现对于追求生存的本能的满足。“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是老师”、“我希望的祖国更加强大”、“这幅画就是我一生的写照”、“我的电影是电影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种种说法都是这一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片中航天中队的行为便是以人类作为延续生存想象的寄体,将人类的生存作为自身的生存,进而放弃了自身的生存。
但是从作为个体的人到作为人的最大值的人类这一层想象上的跨越并非是那么容易的,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人愿意为了纯粹的人类的概念奉献自己的一生?但是面对这一想象上的飞跃,中华文化早就给出了自己答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这就是方法,并且这一方法的发展阶段也在一句名句当中,“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其中身即是人,天下即是人类,而在人和人类之间便是家国。电影中三条线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概念延续了篇中人物对于生存的想象,其中图恒宇是父亲和女儿,刘培强是丈夫与妻子,周喆直是老师和学生,都是家庭或者家庭的某种变体,而在这背后则是文化上的国家性,通过这样的家国阶梯,三组主角登上了延续人类的阶梯,将自身的生存投射到了人类、国家和家人的生存之上。
有人能够跨越想象的堑沟,自然也有人不愿去跨越,在网络讨论中确实有许多的人对于《流浪地球》中的牺牲精神表示排斥,对于片中人类共赴天灾的团结感到质疑,因而我们在从没有将自身对于生存的想象寄宿于人类之上的人的视角再来审视一边流浪地球的计划。不得不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失败的方案,为了百年之后尚不存在的抽象的人类,我需要放弃目前生活、割让自身宝贵的生存资源,甚至牺牲生命去为一个抽象的群体服务,但是我明明只在意自身的生活条件,却要我为集体奉献,这合理吗?尤其是上面所说的“50岁以上出列的那些人,基于这一视角来看,100年后他们早已去世,危机本身对他们的生存本无影响,他们是最应该反对流浪地球计划的人,因为未来的美好与他们无关,而现实的痛苦却真真切切,抛弃所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就是基于这一认知的正确选择。
关于这种选择,有一件很搞笑的事,就是在《流浪地球2》的剧本创作初期,关于人类应对危机的方案进行讨论时,编辑们半开玩笑的讲到过一个“快乐一百年”计划,即集中人类所有的资源,大家最后爽一把,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虽然我们有些人很难理解或者愿意相信官方的组织会制定这样的计划,不过它的存在确实很合理,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都市化的生活割裂了家庭的概念,独身主义和丁克的比例上升也使得家庭这样一个延续自身生存想象最直接的寄体变得容易和愿意被人选择;另一方面二战后人类高涨的民族和国家的集体意识也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所削弱,人和人类想象上的鸿沟客观上是加大的。这种联系的断裂使得我们感到了本能上排斥,也寻求了诸多的舒缓手段,诸如线上社交平台,自媒体,但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更为优秀的延续生存想象的寄体,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成为在想象的生存中死的最快的一代人。
那么没有建立与人类的连接的人们又将去向何方呢,那当然是《流浪地球2》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数字生命,如果说流浪地球计划人类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所给出的最优解,那么数字生命计划则是断绝了与人类链接的个体人的最佳选择。很简单,如果你不选择寄宿于长存的集体,那另一个选择当然是成为长存的个体,就像片中数字生命派恐怖分子在被捕时所说:“我将永生”。可能有人会觉得数字生命无法解决地球毁灭问题,怎么个体长存?
这时我们要用到两个片中提到的概念,一个是图丫丫所经历的“迭代”,另一个是片尾图恒宇在数字空间中所呈现的“并行”,同时基于这两个概念我们也能够发现,其实数字生命计划,就是快乐一百年计划的终极答案,被数字化的人可以同时生成多个自身的迭代,让他们并行享乐,这样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能够遍历人类古往今来众多的娱乐活动,甚至在享受之后将自己还原再重新享受,在这样的模式中虽然现实世界只有一百年,但是你所实际经历的信息量甚至有可能超越人类文明至今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将这确实是“数字永生”。
所以“流浪地球”和“数字生命”那个更符合你的想象呢?
就我个人看来,在这个二选一当中,人类的答案其实自始至终只有“流浪地球”一个,这并非是因为某种集体主义至高无上的狂热理念,而是因为两个可能有些粗暴的不讲理的理由。
第一,虽然对于个人而言并行迭代的一百年可能已经足够漫长,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时间却有些过于短暂,人类的故事才刚刚起步,就像牙牙学语的小孩刚踏上自己的路途,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第二,当一个人被数字化后,其实他作为人已经死了。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基于我们作为人类的局限性衍生出来的,我们是先被局限于人这一生物体之后,之后才成为人的,因此当人类抛弃人这一生物的局限性后,人类也就自然消失了,他们可能成为新人类,可能成为数字人,又或者沿用人类的称呼,但他们终究已经不再是人类了,因此对于人类来说,“数字生命计划”就是自我毁灭。
我无比地喜爱能够成为数字生命的未来,却也希望它永远不要到来,数字生命的实现就好像主降下了他的神国,人死后便可升入天堂,但是天堂真的降临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忍受活着的苦痛?如圣经中所言神国降临之日,亦是审判之时,吹响永生的号角,却也挥舞死神的镰刀。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