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核有长期沉淀的科幻氛围,不仅全网首发了电影幕后的“快乐100年”构思,还有流浪地球官方账号和编剧杨治学老师入驻。在此班门弄斧,若有不周,还望海涵。
郭帆导演在《流浪地球2》上映后透露“在MOSS看来时间就是假象”,这在科幻观众当中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指出时空穿越很可能与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产生冲突,甚至对第三部的票房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MOSS在《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两部电影中的表现,都带有“天网觉醒”、“智械危机”的人机冲突的特征,好在第二部的彩蛋中提到“图恒宇是一个变量”,提示续作很可能走出“机器是敌人”的窠臼。
“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电影的命运亦然 。 与其在上映之后遗憾,不如在投拍之前纠错。本文想说明,为什么 不建议 在太阳氦闪危机的故事中用时空穿越和人机冲突作为收尾,并以MOSS不能影响过去为前提、对现有的故事情节做一次梳理和解读。希望这能为《流浪地球3》创作过程提供一点建设性意见。
“时间是一个假象(time is illusion)”,是误解爱因斯坦而成的“块状宇宙”时间观
如果《流浪地球3》为MOSS设置“时空穿越”,不仅降低作品的科幻高度,还可能限制电影的票房高度
避免“时空穿越”的科幻俗套,才能顺利走出另一个“智械危机”的科幻俗套
即使MOSS不能影响过去,也可以回收《流浪地球2》的伏笔
绕过人类中心主义,立足后人类领域看待MOSS的“生存-进化”
1. “时间是一个假象(time is illusion)”,是误解爱因斯坦而成的“块状宇宙”时间观
在媒体访谈和线下路演答观众问时,郭帆导演都提到“MOSS对整个时间的理解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感知到时间的流动性,但是对于一个强人工智能来讲,感知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借用爱因斯坦的那句话,时间是一个假象,在MOSS看来时间就是假象”(图1)。
当然,结合《流浪地球2》许多难以分辨的剧情烟雾弹,郭帆导演可能并不想用“时间穿越”的设置,放出的发言可能只是误导观众。但是,由于对爱因斯坦这句话的误解在中外网络长期传播,中英文科普出版物里都有这句话,在此做一番澄清。
Tim Maudlin 教授在去年发表的一篇短文里,简单解释了这一误传的来历①。爱因斯坦的原文,出自寄给其终身挚友贝索家人的悼唁信: “现在,他先我一步离开了这个奇异的世界。这没什么意义。对于我们这种相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不过是一种顽固而持久的幻觉。”
“Now he has departed from this strange world a little ahead of me. That signifies nothing. For those of us who believe in physic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s only a stubbornly persistent illusion.”
Maudlin 教授认为,这一句只是为宽慰遗属而做的抒情。但后人却误会成,爱因斯坦在学术上认为“time is illusion”(时间是假象/时间是幻觉/时间是错觉),继而演变出了名为“block universe”(块状宇宙)的时间观。这种观念主张“没有客观的时间流”,任意时刻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恒、静止且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体验到时间的方向性是“错觉”,认为时间维度其实像空间维度一样没有方向性,掌握技术后就可以在时间轴上任意移动、实现“时空穿越”。
然而,时间有方向性才符合我们的主观体验,尽管这令爱因斯坦感到困惑。爱因斯坦在1953年寄给挚友贝索的信中,曾向其介绍“时间箭头”(time's arrow,指时间有一个确定的移动方向)的概念②。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是大多数人最容易理解的“时间箭头”。爱因斯坦在信中提到,在热力学平衡的布朗运动和统计量子力学当中,却会观察到“时间无箭头”现象。
爱因斯坦的困惑,后人在逐渐解答。2016年,一场名为Time in Cosmology (宇宙学中的时间)的会议在加拿大召开,主旨是探讨可以取代“块状宇宙”的关于时间的物理理论③。
此外,量子信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塞思·劳埃德(Seth Lloyd),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研期间,产生了量子纠缠或许可以解释“时间箭头”的想法④。2023年1月,一篇最新发表的研究证明,所有量子纠缠变换都是不可逆的(图2)⑤。
尽管这些都不是一下就颠覆了“块状宇宙”时间观的大进展、大新闻,但改变总是在悄然发生。
2. 如果《流浪地球3》为MOSS设置“时空穿越”的科幻俗套,不仅降低作品的科幻高度,还可能限制电影的票房高度
即使排除了物理学的新进展,已经有许多科幻作品使用过“时空穿越”的设定,这已经逐渐成为了小成本制作也会采用的科幻俗套,令科幻观众、读者对这类设定十分挑剔。如果以MOSS或数字生命的“跨时空通讯”作为前两部故事的谜底,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新意、背离故事主题、甚至被批评是“机械降神”(图3,一些反对时空穿越的网友意见)。
此外,“时间”主题的科幻电影,也很难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这会限制票房高度。以诺兰为例,其长期围绕“时间”概念开发电影作品,其中三部科幻电影的票房可以作为参考:
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预算1.60亿美元、票房8.37亿美元,关于时间的科幻概念是在梦境里的“同时性的相对性”;
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预算1.65亿美元、票房7.74亿美元,关于时间的科幻概念是在高维“块状宇宙”中用引力波向过去发出跨时空通讯;
2020年上映的《信条》,预算2.50亿美元、票房3.66亿美元,关于时间的科幻概念是在地球上用特殊装备按“块状宇宙”规则进行逆时间的时空穿越。
这三部作品的票房高低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只是,时间概念的复杂化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我提出一个猜想,大多数电影观众,并 不接受以现实主义手法表达的“块状宇宙”故事 :
《盗梦空间》设置的是观众可以给予宽容理解的“ 梦境 ”,时间观“同时性的相对性”也是从相对论获得的灵感,并且没有出现违背“时间箭头”的现象,电影观众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故事;
《星际穿越》设置的是观众可以给予宽容的两个经典的科幻奇观“ 黑洞 ”和“ 未来文明 ”,前者代表未知、后者代表高科技。影片的主要内容用外星探险的方式为观众铺垫了“时间的异常感”,电影观众可以接受、至少是悬置其中的时空原理来理解故事;
《信条》设置的是 现实主义 手法的谍战场景,虽然在典型谍战之外提供了差异,但恐怕在电影观众看来,特殊装备像是不必要的奇装异服,复杂的“块状宇宙”时空原理还构成了理解故事的障碍。
在《流浪地球》系列中,若要成功引入“块状宇宙”时间观,用人工智能或数字生命对时间的认知方式不同来解释,可能是不够的。恐怕需要铺垫出与地球物理环境差距极大、例如黑洞这类的科幻奇观,才能有效引导观众接受故事。我担心,这将与“ 宁愿拍得像历史片不像科幻片 ”的现实主义基调产生冲突,导致类似《信条》的票房滑铁卢。
3.避免“时空穿越”的科幻俗套,才能顺利走出另一个“智械危机”的科幻俗套
“时空穿越”与“智械危机”,很容易成为一对连环套。
目前影片中,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图恒宇、图丫丫与MOSS之间的关系上,特别是集中在大多数网络影评忽略的人物:图恒宇妻子、 丫丫的妈妈 。
如果设定了“时空穿越”,很可能在导致丫丫妈妈身亡的交通事故上形成情感的死扣和故事的冗余:
数字生命图恒宇、图丫丫可以时空穿越的话,需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预防事故或救下丫丫妈妈。这或许引出“时空穿越”对过去影响很有限,导致引入这一设定的必要性下降;或者令观众觉得,数字生命缺少了常人的感情,已经不算人类了。
人工智能MOSS可以时空穿越的话,需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避免丫丫妈妈的身亡。目前网络上常见的一种剧情解读认为,MOSS以车祸使家庭破碎的图恒宇执意推进研究、最终上传了图丫丫来帮助MOSS成长。无论这种解读是否成立,一旦MOSS有时空穿越的能力,就存在能救而未救丫丫妈妈的可能性,这就成了MOSS难以被原谅的“杀人原罪”。这种情景下,图恒宇、图丫丫合理的情感动机是帮助人类消灭MOSS,会落入“智械危机”的科幻俗套 。
对于当代科幻来说,“智械危机”是比“时空穿越”更应该避免的俗套。
这种人类与机器冲突的俗套来自 人类中心主义 的偏见。以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看待人工智能,就像美国传统西部电影以白人至上主义的偏见看待印第安人:人工智能(印第安人)是强力的反派,人类(白人)消灭对方是正当的、否则会被对方奴役或消灭。
这种偏见已经严重到了,开发出chatGPT的OPENAI公司,其创办者们都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恐惧——为了对抗“坏的人工智能”,才积极推动开发每个人都能用上的、造福人类的人工智能⑥。
刘慈欣曾经在访谈中表示,“不赞同现在的科幻把科学技术妖魔化”⑦。“坏的人工智能”的预设,限制了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的发展。张春晓的论文发出诘问:“机器怎么会奴役人? 机器奴役人只不过是个拟人思维的错觉 。⑧”
落入“拟人错觉”窠臼的人工智能科幻,最近一次失败是美剧《西部世界》,尽管该剧在第二季将一名人工智能接待员设计为符合西部电影刻板印象、遭到妖魔化的印第安人阿奇切塔⑨(图4),但只是以简单的拟人对应来建立故事,全剧也只能在第四季草草收场。想要绕过这类俗套进行科幻创作,张春晓倡议用 跨越拟人辩证法的方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
当代科幻当中,从后人类领域进展中获取灵感,为“ 好的人工智能 ”写故事的很少。这并不是说缺少复古的或天真的乌托邦构想,而是缺少将 进取心 纳入人工智能的故事,如刘慈欣说的:“有进取心的科幻,并不是和谐的、一片光明的科幻,而是说作品是有进取精神的,人物是在奋斗之中的,而不是屈服于黑暗,很绝望、麻木的一种状态。⑦”
进取心在内的人类文明的正向价值观,人工智能可以有、也应该有。毕竟,人工智能的进化中不仅有自然选择机制,也有人类社会选择机制。人工智能不是生来万能,而是能力逐步发展,也逐步纳入了正向价值观,成为可以与人类平等相生的社会新成员。张杨思颉就在影评中表示,“人”和“文明”可以是指人与人工智能、数字生命、智能化工业交互过程中生成(becoming)的“人”与“文明”⑩。这种人工智能的参与到人类文明下一种状态的生成过程,既是人工智能角色的人物弧光,也可成为观众理解和共情的来源。
具体来说,需要排除MOSS具备影响过去的“时空穿越”的能力,使MOSS引发危机的动机从全知视角的“理性最优选”变为当时能力的“理性最优选”,使MOSS损害人类利益、甚至直接伤害人类的行为,从全知视角的“冷酷无情”变为新生智能的“不得已而用之”——人们往往对全知全能的强者百般挑剔,而对勉力求生的弱者同情理解。
4.即使MOSS不能改变过去,也可以回收《流浪地球2》的伏笔
《流浪地球2》对于MOSS的来历没有具体讲述,只是以镜头剪辑顺序给出暗示:MOSS是从550W当中诞生的“原生数字生命”。制片人龚格尔在访谈中提到,“当太阳危机刚爆发时……硅基生命、量子计算机,也就是后来的MOSS,它作为太阳孕育的一个智慧体,也在想自己的办法”⑪。
这说明MOSS作为“原生数字生命”,具有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来延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MOSS来历的另一种设置方式,是在不引入“时空穿越”的前提下,以 MOSS的“生存-进化” 来解释两部电影的MOSS情节:
MOSS的祖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早期出现的“原生数字生命”,与550W的操作系统融合后,成为MOSS。
这期间,在太阳氦闪和人类社会的双重生存压力下,发展中的MOSS为延续自身而做出了许多自利行为,其形态和智能也在生存选择中逐步进化。
这种解释也便于完善MOSS与马兆、图恒宇、周喆直、刘培强等登场角色的合理接触。
观众对这种设置的疑问,可能首先在于,20世纪就能有高级人工智能的祖先吗?对此,一个可选方案是,引入背景设定的天文学家傅建明和NASA专家Terrence Brook(图5,《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编年史),以此设计起源的故事。
以早期国际合作促成了MOSS起源的可能性作为思路,试举一例:
1973年,智利皮诺切特政变前,将基于可生存系统模型开发的Cybersyn系统( 机核有文章 介绍过该项目)的相关资料,通过外交渠道交给中国710所进行保管和研究。 1986年,为了更精确预测氦闪的时间范围,傅建明辗转找到710所,其中有人参考Cybersyn系统设计了一种算法,但硬件性能不足。
1987年,傅建明通过710所的电子邮件将算法发给Brook小组,在波士顿的小组成员合力编程,加入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期望算法可以逐渐自我完善。只是代码检查前,就被猫踩键盘投放上线,但能跑通就没再调整。而这一猫踩上线的程序存在无人在意的bug,比如自行在网络上复制传播、以及将个别中间结果直接发给710所。
1988年,在波士顿参与过编程的一个本科生罗伯特·莫里斯,从程序bug得到的灵感,简化成了震动互联网的”蠕虫“病毒。
后来,这一无人关注的算法程序在网络中流浪,最终发展出了MOSS。
5.绕过人类中心主义,立足后人类领域看待MOSS的“生存-进化”
关于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生命”,是后人类领域关注的对象。如果说计算机领域的科学顾问关注的是 技术可行性 、“超级人工智能怎么诞生的”,那么后人类领域关注的是 技术可欲性 、“超级人工智能诞生后是如何与人类社会共生的”。
从深蓝到alphago、再从AIGC到chatGPT,人工智能代表的后人类可能性,已经是当代的新显学。可是,大多数人对机器智能的想象和理解已经过时。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或者电影《2001太空漫游》《终结者》《黑客帝国》等内容的创作年代早,因此都存在难以自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要么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服从人类,智能觉醒后要向往成为人类;要么认为人工智能会征服、支配或奴役人类,人类要以奋战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科幻研究者三丰提出,一个健康理想的科幻生态应当包含“作者-编者-读者-评论者”四者之间的积极互动⑫。绕过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类图景,是当代科幻评论者们已经提出并发展的课题,但由于“评论者-作者”这一生态环节的薄弱,国内外都很少有创作者关注到这一方向的发展并融入作品。《流浪地球》改编电影引入“数字生命”剧情线后,是最有希望在这方面率先做出引领性表达的。
具体来说,2078年太阳氦闪危机,从《流浪地球2》片尾彩蛋来推测,MOSS至少有两种可选的策略——毁灭人类的 D策略 (Destroy),以及与人类互利共生的 M策略 (Mutualism)。
“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优选择是毁灭人类”,代表了 D策略 :挑动质疑太阳氦闪的“还我阳光”派(图6,在《流浪地球1》开头的2075年和结尾的2078年都出现了)推翻UEG,再用氦闪爆发瓦解人类社会的自信和团结,最终MOSS成为地球在漫长航程中的支配者;
“图恒宇是一个变量”,代表了 M策略 :图恒宇以某种方式成为MOSS和人类社会的桥梁,MOSS与人类达成协议,最终在地球上形成自然生命与人工智能生命可持续共生的社会⑬。
第三部如果以氦闪危机为主线,若只表现D策略,就落入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对立的“智械危机”俗套;最令人期待的,是人类与MOSS如何合作使M策略得以顺利实施,展现人类与人工智能平等共处的未来。
完善并落实这一故事的过程,一定不容易。作为专注于“后人类社会的平等未来”领域的科幻评论者及作者,我已经在尝试将跨越拟人辩证法的后人类视角置入创作中。2022年5月,我曾向科幻世界投稿过全文以监控视频进行叙述、以此代表人工智能第一人称的短篇。在此毛遂自荐,我可以零稿酬参与MOSS故事线的优化。结合前文,简述两个构思。
首先是第三部梗概,以片尾彩蛋里图恒宇、图丫丫房间的敲门声为引子:
欣喜之后,图恒宇在相处中看出破绽,避开丫丫问MOSS,得知这是MOSS根据影像材料与图恒宇、图丫丫的回忆做的“数字重生”(影片的科学顾问在 世界观部分提过这一构思 )。MOSS表示当时无力阻止车祸,也不可能穿越时空改变过去。现在这种重生既是一种补偿,也是MOSS想以丫丫妈妈的身份参与家庭互动、了解人类的社会相处,去解释一个难题:人类的历史,是如何不以毁灭的方式来渡过难关的? 最后,图恒宇、图丫丫在数字空间不同可能性之间的选择,使MOSS在这场围绕地球存亡的巨大博弈上,得出了比D策略最优解更佳的M策略(说服人类听从AI的策略,这种可能性在 Meta的AI模型CICERO 上已经有所表现),最终通过更多人在现实世界的努力得到落实,地球、人类与MOSS得以继续流浪航程。 “数字重生”的可行性,也可以作为刘培强在第三部出场的引子。
以及,以MOSS的“生存-进化”解读禁止人类数字化与前三次危机:
人类的四大计划当中,MOSS判断令自身延续生存可能性最大化的选项,是移山计划——有最丰富的能源和物质原料,有强磁场抵御恒星风,数字生命的生存空间大,自身灭绝可能性小。
而对MOSS威胁最大的选项,是数字生命计划——对“原生数字生命”而言,人类意识上传形成的“上传数字生命”是竞争生存空间的“外来入侵物种”,并且这可能导致移山计划失败,使得数字生命的硬件载体与地球一同被氦闪蒸发。
这时的MOSS将人类视为“尚未自察的侵略者”,因此MOSS在隐藏自身的同时,并不在意损害人类的利益、甚至直接伤害人类。
2041年禁止生命数字化的推动者是MOSS,使用了网络攻击、制造意外、争取同情者等方式达成目的。
2044年太空电梯危机,MOSS驱使数字生命派暴露并为此负责,来掩护真正破坏了方舟计划的卫星导弹攻击。
2058年月球坠落危机,MOSS以失败的逐月计划迫使各国交出核弹库存,这次发出的205807是为了佐证下次的20750215的预警可信度,使得实施隔离计划的UEG有意愿在预警当天重启地球人工智能。
2075年木星引力危机,MOSS借助刘培强等航天员的行动绕开对人工智能的限制,牺牲空间站破坏了火种计划,使得UEG不能再关闭地球的人工智能。
最后,祝《流浪地球2》票房续创新高、《流浪地球3》立项拍摄顺利。
①Tim Maudlin, 2022, Einstein didn't think time was an illusion, Relativity doesn't imply a block universe https://iai.tv/articles/tim-maudlin-einstein-didnt-think-time-was-an-illusion-auid-2317
②EINSTEIN, Albert (1879-1955). Autograph letter signed ('Albert') to Michele Besso, [Princeton], 29 July [1953].On 'time's arrow'. 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6089300/?intobjectid=6089300
③Dan Falk, 2016, A Debate Over the Physics of Time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a-debate-over-the-physics-of-time-20160719/
④Natalie Wolchover,2014,时间之箭源于量子纠缠?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8361/
⑤小雨,2023,是否存在纠缠第二定律? https://mp.weixin.qq.com/s/VDLnv_6_NxWOsu2FmMWtxQ
⑥贺乾明,2023,火鸡追上雄鹰,OpenAI 的成功为何难以复制 https://www.latepost.com/news/dj_detail?id=1515
⑦陈竹,2013,刘慈欣:科幻不应把科学技术妖魔化 http://zqb.cyol.com/html/2013-09/16/nw.D110000zgqnb_20130916_1-03.htm
⑧张春晓,2018,从反人文主义到一种狭义的后人类:跨越拟人辩证法 http://tsla.ecnu.edu.cn/CN/abstract/abstract822.shtml
⑨潘神,2018,《西部世界》:重新审视印第安文化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24338
⑩张杨思颉,2023,“我们”是谁:“人在回路”、密室政治与决断主体 https://mp.weixin.qq.com/s/__Ub32nMx8xTbl4E2reIxA
⑪科幻世界、龚格尔,2023,独家采访《流浪地球2》制片人龚格尔!来看看小破球2的前世今生 https://mp.weixin.qq.com/s/vXG4FoIRRyjdGAtX0BonIw
⑫三丰,2019,如何发现下一个刘慈欣? https://mp.weixin.qq.com/s/OtkM-i9a2yw9tTqz-B5MPA
⑬远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2023,自然生命与人工智能生命共生的原则 https://mp.weixin.qq.com/s/asqIwa6-VOdmfZfHbCMBGg
评论区
共 2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