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我们的一生几乎每时每刻都与建筑紧密相连。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现代建筑构成的人造环境中间,而这个人造的环境是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中建成的,其中绝大部分我们使用着的建筑都来自于20世纪之后。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内,沉默又简练的方块森林于城市中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开始映衬着日月星辰与霓虹的光。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样的场景早已让人感到麻木,且似乎已经变得理所应当。从家里的床上醒来,看向熟悉的天花板,或者从写字楼的工位里望向窗外,俯瞰车水马龙的街景时,你是否曾经想过,是什么影响了当今建筑的模样?
对比北京故宫和CBD的摩天大楼,我们能够轻易地将传统与现代的建筑区分出来。今天的建筑材料和形态已经完全与千百年前的传统建筑截然不同。
大多数建筑采用钢铁构件、大平板玻璃、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具有简单的几何形状且缺乏细节装饰,不似传统建筑般的雕梁画栋。无论是办公大楼,还是公寓、高速公路、公共图书馆等,都拥有类似的风格,这种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明显,从北京到巴黎,从伦敦到洛杉矶,所有的建筑都开始呈现出非常相似的面貌。现代建筑就像外星来物一般,一举摧毁了千年的传统,让人类城市风貌迈向全新的阶段,并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并统一全世界。
那么大家又有没有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定义并划分了现代与传统建筑,是建设年代吗?
举个例子,下面这两张图片中的建筑同为1926年前后建成,一个是位于的德国包豪斯校舍,另一个是上海金城银行大楼,两个建筑距今都已近百年,一个看起来与我们当今寻常的教学楼没什么区别,而另一个则充满着古典气息和历史感。是什么造成了这两座建筑的不同?它们都可以被归为现代建筑吗?
所以这一系列文章说白了就是想向大家讲清楚两个问题: 什么是现代建筑?我们身边的现代建筑是怎么来的?
这些问题对于建筑科班生来说是基础的不行的常识,对于大众而言却小众且冷门。而让大伙去通读那些“玄妙得高不可攀,繁杂得令人生厌”的学术著作显然不合常理,将“小众知识”普及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识,这是我想在这系列文章中做到的。正如标题白话现代建筑史所示,本文仅仅旨在用通俗而易懂的语言提炼并回答一个历史学基本问题——“什么、为何、如何”。即尝试讨论和阐述现代建筑这种全新的物质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它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剥去现代建筑设计的神秘外衣(摆脱风格和主义的枷锁,少玩点文字游戏),将它的复杂图景尽可能简洁而又诚实地呈现出来。这对于被建筑学著作中拗口又故弄玄虚的名词搞得云里雾里的建筑爱好者或学子而言或许有所裨益。
文章参考自我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学习所用的几本专业书籍: 罗小未老师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老师的《世界现代建筑史》、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by William J. R. Curtis、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by Kenneth Frampton 。如果各位读完文章后依旧想要有一个更加详尽的了解,找来一读想必更有帮助。
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需要对一些麻烦的概念加以梳理,以方便大家的理解。既然题为现代建筑设计史,在这篇序章中自然要为三个问题下个定义:何为建筑?何为现代?以及何为建筑史?
什么是建筑?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似乎很好回答:建筑就是房子嘛!
在梁思成先生所著《中国建筑艺术》中也曾提及: 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中“住”的问题。 但当我们真正接触建筑,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有失偏颇。
房子当然是建筑物的一种,但是你会发现很多本来不是房子的东西,恰恰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例如,牌坊、纪念碑、长城、坛庙、金字塔、露天剧场、高架引水渠、巨石阵,以及景观建筑如园林等等,都不属于房子的范畴。因此,以房子的概念来定义建筑看起来就不够准确了。
在汉语中,“建”和“筑”二字古已有之。“建”这个字强调的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如何从无到有,如“建国”、“建军”,而“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施工工具。所以“建筑”二字连起来是指通过一些工具实现一个复杂的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西方也是如此 ,“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汇也从来就不仅仅是“盖房子”的意思,乃是指一个“创造、设计和经营的过程”。
因此“建筑”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和层次的复杂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个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物质实体集合,还是一种创造和经营环境的活动。 在开头就强调这一点,不是为了通过一个白马非马式的诡辩把一个简单的概念变得复杂。而是让大家明白,建筑不仅仅在营造房子这一实体本身。
那么建筑是什么,或者换个说法,建筑师到底在设计什么?
一般来说一位建筑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都会学到这样一段话: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里,老子称实体为“有”,称实体所围合成的空间为“无”,他精辟地指出:正因为器皿是中空的,它才具备盛装东西的功能。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 什么是水壶? 你可能会很自然地说:水壶嘛,就是由壶底、壶壁再加一个壶盖共同构成的一种器皿!说得没错,但是所有这些东西加起来也并不足以表达一个水壶的本质——这个器皿,得用来装水。
显然,用来装水、真正发挥它作为“水壶”的作用的,并不是壶底、壶壁和壶盖,用海德格尔的话说, “当我们装满一壶水时,难道是在把水注入壶壁和壶底吗? 我们顶多能说,我们把水倒在了壶壁之间、壶底之上” 。可见,“壶”的终极本质在于那个由壶底、壶壁和壶盖所共同围合而成的中空部分,也就是所谓“空间”。
一个水壶是这样,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譬如住宅,它是一个供我们居住生活的建筑物,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建筑物,是因为有四面围墙加一个屋顶,但真正对我们最有用的显然不是这四堵围墙和上面的那个屋顶。所以建筑的本质是作为实体的房子吗?当然不是。建筑师真正要用的是由实体(房子的围墙和屋顶)围合而成的这个中空的部分——空间。 建筑师利用实体,创造空间。实体是工具,空间是目的。
空间成为了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现代建筑中,建筑师通常是从空间出发来进行设计的,他们更注重创造出一种功能性、适用性和美感相统一的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空间”这一概念应用于建筑领域只是近百年的事情。在过去的西方古典主义视野中,建筑一直被视为一种造型艺术,与雕塑、绘画等相提并论,甚至被认为是一种视觉感受的艺术。
在当时,建筑物一直被人们看作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砌筑、搭建起来的一种实用性雕塑。在建筑的两大构成要素——实体与空间中,古代建筑师们(无论东西方)显然更加看重建筑的实体部分,他们像塑造雕塑作品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在实体界面(立面墙壁、屋顶天花、地面、梁柱、各种隔断等)上做足了工夫,从山花柱头到梁头瓦当等等,无不精益求精,在造型、装饰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当时间步入近代,建筑设计才开始从造型艺术转变为空间艺术,它使得我们重新审视建筑的定义。空间的设计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简单的围合或者单纯的装饰。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建筑而言至关重要。
说完了建筑的概念,再来谈谈本文所涉及的时期问题。《现代建筑史》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讲述的是从18或者19世纪到当今我们所处时代的建筑发展。但实际上“现代(modern)”其实指的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与之相对的还有“当代(contemporary)”。
“现代(modern)”一词最早起源于欧洲,指代了 从传统到当代的过渡时期 。而“当代(contemporary)”一词则相对较新,指代的才是我们是 当前的时代和状态 。由于这两个词语含义的微妙差异,加上其语境的不同,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来区分二者,很容易造成混淆和误用。
因此本系列中的“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含义的概念。从时间上来说,大致涵盖了 从18世纪末期建筑脱离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到20世纪末期的整个发展阶段 。本系列所讨论的建筑活动,基本是处于这段时间之内。同时也得注意,由于建筑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建筑师的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因此严格意义上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之间并不是如此泾渭分明,学术界也未有明确定论,仅仅是出于篇幅考虑才做此划分。
需要强调的另外一点是, “现代建筑” 和后续文章会提到的 “现代主义建筑” 二者的区别,这是两个具有内在紧密联系,但涵括内容并不等同的概念。“现代建筑”指 “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 ,指的是整个发展阶段。而“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 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 ,是指20世纪初期在德国、苏联、荷兰等国家由一小批具有民主思想、左倾趋向的知识分子精英,探索和建立的建筑思维方式和建筑方式。在后续文章中请注意区分二者。
建筑史在史学研究中属于专门史类别,专门史是指特定领域或特定主题的历史研究,如建筑史、文学史、科技史等。与正史不同,专门史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主题或领域中的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交错、相互影响。
在看待建筑史时大家总是很容易陷入一种看似简明却容易引起误解的观点——将历史比拟为人生,认为建筑运动也要经历出生、青年、成年以及最终死亡的过程,或者类似唐宋元明清的时代更迭。这种观点常把现代建筑和人类历史进步中的现代化等同起来看待。在这种观点下,现代建筑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体现了类似社会进化史的线性发展观。即建筑的发展是进步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后来的建筑永远比以前的建筑更好,建筑运动也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在现代建筑面前,历史建筑毫无意义,后来风格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前者风格的消亡,前浪必须得被拍在沙滩上。
但很明显,在建筑领域,影响现代运动的诱因和思潮多种多样,它们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是一个多元化、涉及众多学派和潮流、包含着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复杂过程。在大多数时间中,好几种关于“现代”的理想和定义同时并存,它们有时相互重合,有时又相互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以一个过分简单化的线性公式去把握“意识形态”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建筑植根于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进程中,但它同时也将这些化作自己的语汇——它建立在平行而又差异的规则之上。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平衡——在专业的内部逻辑和文化的外部影响之间,在社会的考量和个人的维度之间,以及在个人的独特创新和那些普通的常规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的状态。 所以建筑史绝对不是一部线性发展史,建筑史也不是一部死亡的历史纪录。而是交错、包容、共存的历史。过去的并未过去,该来的也将到来。
这意味着文章不会像一本编年体通史一样沿着年代顺序走马观花地向各位介绍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而是采用类似纪传体的手法,在一篇文章内聚焦于某个或某几个相似建筑思想的发生、演变及其成果。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现在的建筑。
那么啰嗦的序言就到此为止,下一章里,我们会把时间拨回到18世纪末期,新与旧的交接至此开始,变革的帷幕缓缓拉开......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北京:三联书店 2004
[英]威廉J·R·柯蒂斯·20世纪世界建筑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王贵祥等·建筑不是房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尉陈·巴别 巴别 不止中外建筑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