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000年左右,农业的萌芽催生了人类对储存谷物的需求。随着驯化动物和种植谷物的技能逐渐成熟,古代文明开始探索各种方法来保存这些珍贵的农作物。考古学的证据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使用陶器和地下坑穴来储存谷物,以备不时之需。在中东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发掘出的古代住房遗址中,可以见到带有早期石膏涂层的圆形石质储粮结构,这些结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50年至1750年之间。而在古希腊,人们利用天然洞穴来保存豆类等豆科作物,有些粮食甚至在储存两百多年后仍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古埃及人则建造了带有拱顶的独立粮仓,这些粮仓通过顶部的开口填充粮食,再从底部的门取出,有效地满足了粮食储存的需要。
在中国古代,筒仓建筑形制多样,但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那里发现了用于储粮的陶罐和地下窖穴。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筒仓建筑。这些早期的筒仓使用环形木制结构,外形类似巨大的圆筒,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虫害和湿气的侵袭,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内部空间,提高了储粮容量。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对谷物储存设施的需求空前高涨。这一时期,筒仓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经历了显著的革新。在19世纪之前的欧洲,筒仓主要用于干谷物的长期储存。1819年,法国贵族Count de Lasteyrie发表了一篇关于使用筒仓进行干谷物保存的研究(Mémoire sur l'emploi des silos pour la conservation des grains)。Lasteyrie 的研究表明,使用筒仓可以延长谷物的保质期。他发现储存在筒仓中的谷物比储存在传统谷仓中的谷物水分含量更低,更不容易腐烂。此外,筒仓可以帮助控制谷物中的害虫和啮齿动物。
他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筒仓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和应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欧洲各国的农业学家和工程师进行了多项关于筒仓储存谷物的实验,逐步完善了筒仓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工艺。
进入20世纪,筒仓的建设迎来了黄金时代,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对储存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初,木制筒仓因其成本低廉和易于建造而被广泛采用,但很快,人们开始寻求更加耐用和高效的材料。混凝土块筒仓在北方各州特别流行,而金属筒仓的出现则标志着技术的重大突破。20世纪中期,玻璃衬里钢筒仓和整体混凝土筒仓的发明,不仅提升了筒仓的防腐性能和结构稳定性,也推动了筒仓设计的现代化。
木制筒仓最初采用简单的方形或矩形设计,但很快就演变成更复杂的八边形和圆形木箍筒仓,以减少角落处青贮料的损失。木箍筒仓由弯曲的木条(staves)构成,这些木条通过水平的铁箍固定在一起,形成坚固的圆筒结构。木制筒仓的优势在于建造简便、成本低廉,但它们需要定期维护,比如紧固铁箍,以防止木材因湿度变化而变形或损坏。
瓷砖筒仓因其釉面瓷砖的耐腐蚀性而受到青睐,这些瓷砖能有效抵抗青贮液的侵蚀。然而,瓷砖之间的砂浆接缝需要特别的维护,定期涂抹生亚麻籽油来保护接缝,并替换任何腐蚀的砂浆。混凝土块筒仓在北方各州特别受欢迎,但它们也面临青贮液腐蚀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在砂浆中加入了圆钢加固棒,并在筒仓外部设置了扁平钢加固杆,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金属筒仓的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893年的芝加哥哥伦布博览会上,它们采用镀锌钢板制造,通过弯曲边缘并钻孔用螺栓连接的方式组装。金属筒仓不仅结构坚固,而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为了进一步减少腐蚀风险,每年在筒仓内部涂抹一层旧机油已成为常规维护程序。金属筒仓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工业和农业储存领域的首选。
A.O. Smith公司开创了玻璃衬里钢筒仓,这是一种将纯玻璃层高温熔合到钢上的创新技术。这种玻璃层虽然极薄,仅有几千分之一英寸,但却形成了一个坚硬而有弹性的涂层,覆盖在筒仓内外表面。
该技术是将钛二氧化增强(TiO2)玻璃与超细玻璃气泡结构结合而成,具有出色的化学和物理抗性,并在厚度上有所控制。这种涂层材料能够防止腐蚀,对液体和气体都是不透水的,同时还具备优异的冲击和磨损抵抗力。此外还采用了Edgecoat特殊处理工艺来保护机械削边的边缘,并使用了OptiBond环氧涂层系统来提供最大的耐腐蚀性和长寿命。
玻璃衬里钢筒仓不仅外观光滑,易于清洁,而且具有卓越的耐腐蚀性,成为农业和工业储存的理想选择。
佩维-哈格林实验混凝土谷物升降机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圆柱形混凝土谷物升降机。它于1899年至1900年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路易斯公园建成,旨在通过实验证明这种设计的可行性。与一直面临火灾甚至爆炸风险的木质升降机相比,这是一个重大改进。其圆柱形混凝土设计成为了美国行业标准,彻底改变了谷物存储方式。
整体混凝土筒仓是通过钢筋加固,然后一次性浇筑而成,这种建造方式使筒仓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稳定性。整体混凝土筒仓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广泛采用,它们不仅能够承受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考验,还具有出色的耐久性,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性能。
随着材料科学和数字化设计的进步,现代筒仓的建造技术也在不断演进。例如,第三代钢铁筒仓采用了特殊的建造设备,能够在卷制过程中形成螺旋状凸带,这些凸带的厚度是材料本身的五倍,宽度可达30至40毫米,极大地增强了筒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此外,现代筒仓还注重可持续性,通过优化设计和使用环保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能源效率。
设计筒仓时,工程师必须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结构力学、承载能力、环境适应性以及耐久性。结构设计需确保筒仓能够承受内部储存物的压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外部风力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材料的选择和处理直接影响到筒仓的寿命和维护成本。例如,木制筒仓需要定期检查和处理木材,以防止腐烂和虫害;金属筒仓则需要防锈处理和涂层保护;混凝土筒仓虽相对低维护,但也需要定期检查裂缝和结构完整性。
筒仓的施工过程通常分为几个关键步骤:地基处理、结构搭建、材料施工和组装。地基必须足够牢固,以支撑筒仓的重量和内部装载的压力。对于木制或金属筒仓,结构搭建包括框架的组装和加固;混凝土筒仓则涉及到模板的设置、钢筋的布局以及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材料施工与组装要求精确度,特别是对于金属筒仓的螺栓连接和混凝土筒仓的砂浆接缝,以确保结构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建造筒仓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材料的耐久性、结构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筒仓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技术解决方案。例如,金属筒仓通过镀锌和涂层技术提高耐腐蚀性;混凝土筒仓通过添加钢筋增强结构强度;木制筒仓则通过定期维护和使用防腐木材来延长使用寿命。此外,新型材料和施工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件,也大大提升了筒仓的建造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废弃的筒仓不再只是工业时代的废墟,而是转化为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与艺术空间。最为人熟知的案例之一便是位于南非开普敦的Zeitz MOCAA,这座世界最大的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它坐落在一座前谷物筒仓群中,由Heatherwick工作室巧妙设计,不仅保留了筒仓的原始结构和工业美感,还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室内空间,包括一个壮观的雕塑式中庭。Zeitz MOCAA的诞生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新的艺术焦点,也让这座历史建筑重获新生,成为开普敦乃至非洲的文化名片。
在丹麦哥本哈根,The Silo项目将一座废弃的工业筒仓改造成了一座充满现代感的住宅楼,内部包含38套风格独特的公寓。由Cobe建筑设计事务所操刀,这座建筑不仅保留了其工业时代的外观特征,内部空间也充分利用了筒仓的高挑特性,创造出宽敞明亮的居住环境。类似的案例还有位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Silo Point项目,它曾是一座面粉厂的筒仓,现在则被改造成豪华住宅和商业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南京园博园场地内,先锋书店(Garden Expo Silo Bookstore)项目将废弃筒仓改造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图书馆,为周边社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个项目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阅读和学习的空间,还通过其独特的设计语言,让来访者感受到工业历史的魅力。
在挪威的Kristiansand,Kunstsilo项目将一座废弃的谷物筒仓改造成展示北欧现代艺术的场所,该建筑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中心,进一步激活城市的文化生活。
在芬兰奥卢,一座由Alvar Aalto设计的木屑筒仓即将被改造成一个致力于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心。这个名为AALTOSIILO的项目,旨在成为一个技术中心,专注于数字化和记录人造与自然环境。它不仅将恢复Aalto 1931年的混凝土筒仓,还将建设一个新的研究中心,作为激进的生态结构。这样的改造不仅延续了建筑的生命,也为其赋予了新的教育和研究使命,成为了推动建筑学发展和环境研究的重要平台。
筒仓的改造与再利用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尤其在平衡历史遗产保护与现代需求方面,需要细致入微的考量。当筒仓从传统的仓储功能转变为居住、商业、文化或教育空间时,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新配置,更涉及地块性质和建筑用途的根本性改变。例如,从工业用地转变为住宅或商业用地,意味着需要遵循不同的土地使用规划和建筑规范,这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留筒仓原有的结构特色和历史记忆,同时满足现代居住和工作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功能性要求,成为设计师和规划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不仅要求对原有建筑进行结构评估和必要加固,还要在设计中融入现代生活所需的配套设施,如供暖、通风、照明、隔音和消防系统,以及无障碍设计等人性化考量。同时,改造方案还需考虑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无论是融入现有城市肌理,还是创造新的公共空间,都需精心策划,以促进社区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技术创新为筒仓改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通过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建材、模块化建造和3D打印,可以有效提升改造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数字化设计工具,如BIM(建筑信息模型),使设计师能够精确模拟改造效果,优化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确保改造方案的可行性。智能建筑系统,包括自动化控制、能源管理和环境监测,不仅提高了居住和使用体验,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筒仓改造项目不仅提升了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价值,还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吸引了投资,促进了周边商业的发展,提升了房产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通过保留和活化工业遗产,增强了社区的身份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了解城市过往、体验文化多样性的窗口。改造后的筒仓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展现了历史与现代、工业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本文探讨了筒仓建筑的多方面内容,从历史背景到现代改造,展示了筒仓在工业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希望通过本文,读者能够对筒仓建筑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筒仓建筑作为工业遗产,不仅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创新的改造和再利用,筒仓可以从存储巨人转变为文化标志,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和价值。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