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没劲是一种全方位的没劲。视听、台词、主题、音乐。没有一个能让人有一点眼前一亮的感觉。
出戏从第一秒开始。电影的起点是用后期滤镜堆叠的伪VCR录影带,我们的主角,《宇宙探索》编辑部年轻的主编唐志军同志向记者壮怀激烈的讲述自己对地外文明的看法,动情之处捧起一堆沙子,说道:“我们地球只是这么多沙子里的一颗。”
开头的这一段不容小觑。因为这里包含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即所谓的伪纪录片(后期滤镜堆叠的伪VCR录影带)和感动无数人前先感动了自己的台词(“我们地球只是这么多沙子里的一颗。”)。如果我在看电影时机智,其实应该在此时就离场。但那时候我不明白。
我不明白的东西有两个:第一,理论上我已经把这部电影所有元素看完了,第二,真正的视听混乱还要在电影步入正题之后。
我是一个迷信电影真实的人,意思是如果这部电影是一部伪纪录片我会(假装)把他当成纪录片看,如果是特效片,所有的特效我也会都(假装)当成是真的(除非特别特别拙劣)。这种假装当然是一种自欺,但同时我自认为这也是对电影的一种尊重,是一种说服自己进入影像的手段。
电影的第一次失控是唐志军被困太空服那段。这是一场闹剧,创作者也就敢完全扔掉前面的那些(故作)真实的伪纪录片风格开始以一种昆汀式的快速剪接和蒙太奇并加上类型片的BGM来拍。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如坐针毡,开始崩溃。
这种崩溃是满清士大夫所经历过的那种“满清到民国式的”崩溃,信念系统崩塌了,我前面给自己构筑的伪纪录片神话破灭了,以一种如此轻而易举的方式。
但直到电影临近结尾处,大柔光和对称构图配合角色特写突在我脸上时我才明白,这里的崩溃不值一提。
有人肯定会说,为什么你觉得这样的视听语言不好?伪纪录片风格的类型摄影也许也是导演的一大发明,只是你不能接受。
我要详细说说这一点,我觉得这样的视听语言不好是因为它既破坏了观众的预期(风格的割裂)的同时,也破坏了观众的惊喜。
第一点破坏了观众的预期不必多说。第二点我就拿这部影片最爱干的事——把摄影机怼到角色面前采访他们,即所谓的打破“第四面墙”来说。在某些类型片里这其实是制造惊喜的一个好手段。本来拍的好好的,观众看得起劲,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但一下子角色突然面对镜头开始对你说话,这种惊喜和Shock的感觉往往会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部片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伪纪录片的形式注定了从一开始观众就能预期角色会对着摄影机说话,并且前面那些充满类型片桥段和风格的视听又反复给你强调:这一切是一种虚构(那怕你反复尝试说服自己这些是真的)。这么一来所谓的角色或者人对着你说话一下子就变成了邀请一堆演员演一个纪录片,表演着对你说话,这实在让人难以吞咽(并且这些角色又那么标准、那么脸谱化,该现实主义的现实、该理想主义的理想)。
虚假还有另一层面。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被摄像机从头到尾跟着时,表现出来的样子绝不会跟电影里那些角色一样。摄像机是人眼睛的外延,而纪录片又是一种向来不避讳摄像机在场的工具,为什么角色只在鲜少的场合与其发生互动?从头到尾的电影中,摄影师全程扛着摄影机,对此项目深度介入的程度超过除了唐志军以外的其他任何角色,可为什么他却保持着全程的沉默?
这些问题想办法当然可以自圆其说,但在观影过程中,它们是我如坐针毡的屁股下头不断刺挠我,阻止我好好看电影的两根银针。
《索拉里斯星》的作者莱姆在评价《路边野餐》时说:“外星人之于科幻小说就像上帝之于基督教。”看得出来,这部电影当然也是想玩这个。一群人如英语里“Piligrim”一般去追求外星人,沿途里捡到一些外星人遗留的宝物,但外星人这位大哥自身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
这很酷,但早就被塔科夫斯基在50年前的《潜行者》里事无巨细的玩过了一遍。但我们有属于我们的八十年代和气功热,于是一个头戴铁盔的写诗男孩出场了(高度怀疑导演是从海子身上获取的灵感,这位热情洋溢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忠实的气功迷),他来自村落,目光呆滞,他写诗,唯一的语料库是一部新华字典(一股《知音》风)。
但是孙一通这个角色是一个表面,他要承载的东西太多。他有给这部电影赋予文艺色彩的使命(诗歌),他是导游(都跟我走,我能听到信号)与此同时他又是文化符号(铁锅实在让人浮想联翩),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内容的姿态,没有性格的工具。导演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先是安排他在影片的中后段彻底消失,又不让他在影片的主题表达中承担任何作用。
他好像是影片的中心角色、迷人之处。但问题在于,围绕着他,编剧和我们一样明白,织不起一块布。
但是电影得有主题,得有解释。于是唐志军有了一个自杀的女儿。
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我想过很多,唯独没有想到他仍然是一部Universal Truth的家人侠电影。最近的电影不知怎么回事,似乎把「家」看成了屡试不爽的绝招。可是我们明明有那么多可以讲:人体特异功能和追逐UFO的集体性迷乱、那些由好奇心驱动的理想主义……但归根结底,我们的唐志军老师仍然是为了自己女儿而战、而问。
这是一种通过主题寻求观众共情的谄媚,不过倒和电影的视听语言相得益彰。伪纪录片是风格,蒙太奇和剪接是讨好。追寻外星人是理想,平复家庭创伤才是任务。
评论区
共 1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