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冯小刚导演接受采访时谈论了他对弹幕和倍速的看法,最近这个月我比较忙很少有时间刷视频错过了这个热点。对中国90后,00后而言,弹幕是非常熟悉的存在了,而在前几年b站和咪咕一起推动弹幕成为w3c标准的工作里,我和我的同伴们需要向各国的专家解释弹幕的意义,以及回答视频弹幕和评论、字幕有什么区别。不知道屏幕前经常使用弹幕的你,会怎么解释弹幕、字幕、评论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呢?
回到冯导提出的弹幕对画面,也就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场景、光影等艺术效果的伤害,确实外国专家对此的质疑也是最多的,但我想用一组画面向大家解释弹幕不仅仅屏幕上飘过的一堆文字,它自身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类似这样的体验我相信大家不会没有体验过,一个视频、一组画面有弹幕和没有弹幕传递的情绪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升华了的。
用一张图来说明这当中的关系。创作者提供了原始信息,我作为观众看到了内容产生了自己的感受,当我把感受作为弹幕发出时,弹幕成为了画面的一部分,众多和我一样看这一刻内容的观众会因为这条弹幕获得情感共鸣,产生原来有这样感觉的人不只有我一个的感叹。在这样的情感传递中,情绪被放大了,甚至赋予了画面新的意义。
当你接受了上述观点后,或许你就能理解某种程度上弹幕是观众与作者间的共创,是一个很浪漫的时间胶囊,它和评论的区别也在这里。
因为单条弹幕和当前时刻播放的内容强相关,而评论是对视频整体的。而不管你是白天还是黑夜,是在家还是在地铁上,甚至是视频发布过去几年后才看到了这个视频的这一刻,打开弹幕你都能看到无数人在不同的时空里对画面中这一刻的真实反应和感悟,这种体验难道不珍贵么?这么多人才共创出来的内容没有价值么?
我理解冯导作为一个导演对光与影的追求,那些绝美的内容当然应该被好好欣赏,所以我们才会一刷二刷,反复拉片去欣赏经典,当然也会为了不浪费生命倍速播放。但时代变了,创作不再是一种单向输出,而说到底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更自由了,拥有了想学什么、想看什么、想怎么看的自由,也更平等了,拥有了平等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平等的创作内容的权利。
这里说的是在电影院中的弹幕体验,而非网络电影。2016起国内的院线陆续的尝试过一些带弹幕的观影场次,但总归是不火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这里面涉及好几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弹幕从那里来?冷启动的弹幕往往需要提前准备,不然电影上映后才靠第一批观众从零积累效果难以保障,但提前准备的弹幕和真正网友发出的弹幕调性上就存在区别,对准备者的要求很高,这当中做的比较好的冷启动可以参考b站上线哈利波特时为弹幕做的各种咒语特效和科普类弹幕。
弹幕的呈现方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平常在电脑手机上体验一样的把弹幕飘在画面之上,面向的是更接受弹幕的人群。另外一种是侧头式(如下图)
如何让观众有选择权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了,当前已有的方式比较粗暴,只能购买有弹幕的场次进行体验。而关于这一点目前也已经有相关企业掌握了更好的弹幕呈现方式的专利,既然大家已经接受了3d眼镜,弹幕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呢?通过偏光的原理来控制弹幕是否可见,并且在电控偏光程度的能力支持下甚至可以做到弹幕分级。据我所知这一专利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实际的商业化应用,比较可惜。
弹幕的价值前文已经讨论过,但单就电影弹幕而言你会为此付费么?或者增加你到院线观影的可能么?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答案,希望将来能看到有企业愿意尝试把。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