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部以模拟赛车为题材的好莱坞商业电影,《GT赛车:极速狂飙》在国内公映后,模拟赛车圈的各位观众发表了各式各样的意见(国外方面的声音,以“模拟赛车终于登上主流电影”的狂喜之声占了绝大多数)。以下我从本片赛车技术指导David Perel和音效编辑范文锐的视角来介绍一些幕后花絮。
在开讲之前,笔者先明确几件事:本片自2013年立项,筹备已有十年,原定的导演是约瑟夫科辛斯基,杰瑞布鲁克海默曾准备接管整个项目,但索尼与他们合作破裂,项目于2018年搁浅。
2022年5月,在 《壮志凌云》 老IP刚刚再显神威的时候 , 索尼似乎想起了与《壮志凌云》同年代的经典青少年冒险片 《龙威小子(The Karate Kid)》青少年中二王道热血番 的成功经验,立即宣布重启 《GT赛车》 ——新时代的赛车版 《龙威小子》。 四个月后,索尼又决定单独重拍 《龙威小子》 ,放在2024年暑假上映——尽管2010年已经中美联合翻拍过一回。
本片由索尼互娱与索尼影业的合资公司-PlayStation制片公司牵头负责,前索尼互娱营销副总裁Asad Qizilbash和《社交网络》制片人Dana Brunetti担任总制片,山内一典和索尼游戏工作室老大Hermen Hulst担任行政制片。Jann Mardenborough和日产GT学院创始人Darren Cox(奥兰多布鲁姆角色原型)担任联合制片。全片筹备四个月,拍摄三个月(文戏一个月),后期制作大半年,可谓火速成片。
山内一典之所以同意开拍本片,是因为他发现《GT赛车》虽然在汽车业界和赛车游戏爱好者之间很有名气,但在路人群体中缺乏认知度,他对此怀有危机感,寻求通过电影破圈。Darren Cox同意开拍是因为眼下这一稿剧本算是最贴合GT学院实情的。
Neill原本打算跟索尼分手,一听说索尼要让他执导《GT赛车》电影,一开始不同意:“拟真赛车玩家在《GT赛车》里反复改装调试性能车,这怎么能成为电影故事呢?”当他看到剧本时,才虎躯一震、如梦方醒。Neill喜欢《龙威小子》、喜欢日系性能车、爱看赛车比赛、喜欢史蒂夫麦奎因1971年主演的赛车大片《Le Mans》、知道Jann在纽北的车祸,这项目对他胃口了。至于内地宣发只提热血赛车,不提《龙威小子》,不提青少年导向,让赛车迷进去闹了个一脸懵,跟Neill就没关系了——日本宣发直接喊出来“这故事像《少年JUMP》热血漫”。
本片的第一编剧Jason Hall曾以《美国狙击手》一片拿下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第二编剧Zach Baylin曾以《国王理查德》夺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根据原始剧本拍摄的初剪版时长约3小时,经过反复修改(剪辑、补拍和CG修改),院线上映的定剪版时长135分钟。
David Perel,1985年出生于南非,PS2时代的GT赛车老牌玩家,GT赛车最大粉丝社区GTPLANET的老坛友,青年时代在南非跑低级方程式,成绩不理想,曾经考虑过放弃赛车,后来在Jann Mardenborough的榜样刺激下没有放弃,2015年移居欧洲后,在宝珀GT和宝珀耐力系列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7年拿到宝珀GT系列赛Sprint杯GT-Am组别冠军;2018年在斯帕24小时耐力赛拿到Pro-AM组别冠军;2020年欧洲勒芒系列赛GTE组别亚军;2021、2022亚洲勒芒系列赛GT组别季军。
David Perel在游逛《GT赛车》系列游戏最大粉丝社区GTPLANET论坛时发现了GT电影即将开拍的消息,电影题材是他最爱的Gran Turismo,电影主角是他曾经视为偶像的Jann Mardenborough,导演是他的南非同胞(David认识导演的异母弟),一时间热血沸腾,便设法向导演发去邮件,表示愿效犬马之劳。他以为只需要通几个电话就好,没想到一折腾就是大半年。
他最初的任务是和编剧聊天,看看能不能吸收一些梗进来。David Perel向编剧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当他要职业出道的时候,有一次刹车不灵敏,车漆被撞花了,队里的人很生气,认为是他驾驶技术不精,他下车后凭借玩GT改装汽车的经验点出是刹车片打滑,队里派人检查车辆,发现真的是刹车片打滑,这才使他能够出道。
David Perel讲完这段故事后,建议编剧在专业性上走得更远,完全可以在差速器上做做文章,用这种生僻而更加精密的部件来凸显《GT赛车》系列游戏在改装选项上的专业性。编剧们研究了好一阵子,最后决定还是停留在刹车片,因为差速器这玩意儿太生僻了:影片所面对的顾客群体是普罗大众而不是少数内行人,最终创作目的是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身《GT赛车》乃至模拟赛车,不能用一堆生硬的专业词语把新人吓跑。
在剧组开机前,David的另一项工作是教会男主角饰演者游玩《GT赛车》,Archie会把自己玩《GT赛车》的画面用IPAD拍下,传给David,David再一点点给予指导。David甚至教会了所有饰演GT学院学员的演员游玩《GT赛车》的联机——虽然所有人都得开辅助。剧组也拍下了他们之间的一场联机比赛,全程干干净净,没有鱼雷。但是,随着影片进入后期制作,这些辛苦拍摄的画面因不符合电影载体的需要而被废弃,代之以在街机模式下录制的画面,甚至还有David用手柄录制的画面——方向盘坏了,赶进度要紧。剧组开拍的时候,特地拍摄了主角进入大厅模式,等待伙伴进入大厅的段落,但进入大厅模式实在耗时太长,当时刚好是故事的开端,观众可等不起,于是又专门用街机模式重拍了一遍进入比赛的画面。
剧组开拍后,David要跟组进行表演指导,比如告诉David Harbour一个脾气暴躁的车队总工程师会是什么样子;告诉其他演员一个力争从模拟赛车手转向真实赛车手的人所应有的举止状态。在刚刚开拍时,他发现编剧给Orlando Bloom安排的部分台词有问题:没用“Sim Racer”,却用了“Virtual Racing Driver”,他报告Neil,Neil带着他一起见Orlando,当时他有点紧张,但Orlando立即主动讲起了南非式英语,打消了他的紧张感,然后Orlando从善如流,问题解决。
在拍摄GT学院的段落时,为了拍到演员在高速行驶的GT3级别赛车里的真实状态,剧组采取了特殊的方法:特技车手在大冷天里被特殊支架固定在车顶上,用外接控制设备控制汽车行驶;演员全副武装地坐在驾驶室里做表情。因为演员会亲身感受到G力之类的东西,所以无需像其他影片那样坐在车里尬演。男主角Archie个子太高,为了让他坐进GTR赛车的驾驶舱,剧组在拍摄时被迫拆掉了坐垫,他整个人就坐在座舱的碳纤维架子上,也够遭罪的。
演员坐在车里表演,也降低了一种俗套演出发生的机率:在《极速车王》中,车手们隔着车窗九十度甚至一百八十度扭过头去对视、瞪眼、回头望,就像他们没坐在车里,而是坐在自家的阳台。但是,由于要捕捉演员在车内感受震动时的表情,头盔上的深色护目镜就没法放下了。
在拍摄勒芒赛道的比赛时,为了拍出类似游戏中第一人称的画面,作为他自己角色的替身司机,Jann Mardenborough戴着一个固定着摄影机的头盔,全程偏着头完成了拍摄。GT学院段落的第一人称镜头则是这么拍出来的:在右舵车上装上假方向盘,特技车手在右舵驾驶席上开车;左边坐席被放倒,演员躺着拨动假方向盘,看上去像开车的样子,车内摄影机套在头盔里并摆在人头的高度,但这样一来更没法放下深色护目镜了。
商业赛车电影有个万灵丹般的大俗套——主角挂挡、一脚地板油踩到底、然后砍瓜切菜般地超车,从史泰龙监制的印地赛车题材电影《DRIVEN》到《速度与激情》,这种演出可谓司空兼见惯。本片筹备初期,山内一典本人也意识到要减少这种俗套,鉴于这片子毕竟是同事分管的项目,他原本不想过多干预,但最终还是给出了唯一的一条意见,他没有告诉媒体意见是什么,只说影片公映后大家会知道,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影片最后的勒芒赛场上,主角是靠走自己的赛车线取胜,没有一脚油门踩到底。
在正式开拍后,这也是David Perel最反对的演出,也是David Perel和导演Neill Blomkamp争论的焦点。 现实生活中,Neill Blomkamp 既爱车也懂车,他不仅是GTR R35车主,在日常生活中还开着2005年款的本田NSX,不时收看赛车比赛,对Jann在纽北飞机场的车祸也记忆犹新,在开拍前又啃了很多资料。两个人为了用不用这种演出争论了很长时间,最终Neill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咱们怎么让那些不太懂车的(青少年)观众看懂呢?”
剧组比较有钱,但开拍时间不对,以至于虽然拿到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商标使用权,但没能拿到长期封闭勒芒赛道的拍摄许可,银石赛道也不同意剧组长期封闭。最后,剧组只好选择了匈牙利亨格罗林赛道——当地允许剧组封闭赛道拍摄三个月。为了拼凑赛道场景,剧组还用到了匈牙利国内的一些其他赛道设施和空军基地等。好在剧组的电脑特效主管是铁杆勒芒迷,每年都会带着手下的兄弟姐妹去法国观赏勒芒24小时的比赛,他们拼劲浑身解数把亨格罗林赛道做成了勒芒的模样。
其实整个剧组充满了赛车内行,赛车技术指导David Perel和联席制片人兼替身车手Jann Mardenborough自不待言,赛车替身队伍里还有派克峰和漂移老手吉原大二郎,负责效果音混录的Beau Borders同时也是SCCA北加州地区2018年度最佳车手。但是,为了照顾普通青少年观众,专业细节从简处理。
David Perel在观看成片时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他自己也是模拟赛车(GT-ACC)出身,而模拟赛车虽然只占据了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却是整个故事的基础,通过主流商业片中让“模拟赛车被社会看见”,他感觉很好。
David Perel谈到本片的音效极其真实(《极速争胜》身为纪录片,却用老款V10发动机给现在的F1赛车配音),他却没有发现有任何工作人员在现场收录汽车声音,这秘密就在范文锐先生的见闻里。
范文锐,英文名Sam Fan,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后来去美国查普曼道奇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美工作。参与作品有《大象席地而坐》、《迷失之城》、《神秘海域》、 《蜘蛛侠3:英雄无归》 等。下面这些见闻源自范文锐先生讲给国内影视录音领域的专业媒体“同期录音网”的内容,原文出处请 点击这里 ,笔者总结的只是一个简洁版本。 范文锐先生最初接触本项目是在2023年年初,拍摄尚未完全完成,粗剪版时长近三小时;2023年2月,范文锐正式加入此项目,一直干到八月份最终混录完成。
本片的音效主管是Kami Asgar和Erin Oakley,这两位都有过专业奖项的提名,前者负责整体声音效果的设计把控,后者主要管同期声、群杂声、无线电对话等对白效果。范文锐和Matt Cavanaugh受Kami直接领导负责具体效果音的编辑。 Jessica Arkoff负责对对白声进行具体编辑。
至于效果音的设计,Neill导演特地找到了以汽车广告音效制作和3A游戏预告享誉业界的英国Source Sound团队。 由于影片覆盖了多个组别规格品牌的赛车,常规的音频资料库根本不能应对,充其量能调出个别声音充当补点。这些赛车基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很多车只在赛季中组装并调整。于是,音效组向索尼申请了预算,离开温暖的加州,来到欧洲大陆、英国和美国中部,录制了日产、迈凯伦、兰博基尼的LMP赛车的发动机声音,以及各品牌GT3赛车和普通跑车的机械声音。这些声音素材被送到英国Source Sound做进一步整理加工和设计。在整理素材时,英国方面用了一些唱片业处理音乐母带的插件和降噪技术,抹掉了素材里的杂音和嘶声。英国团队做完设计之后,把数据文件发回美国,美国再根据电影环境的需要,对音效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丰富和修订。
导演Neill和声音主管都是赛车爱好者,因此下了严令:所有加减档、加速减速、过弯、超车还有发动机运转的声音,必须要贴近赛车在赛道上的真实状态。作为故事片,剧组在追求声音真实的同时,稍稍照顾了对白和音乐的平衡。作为青少年赛车片,本片在演出、故事细节和台词术语上走了softcore路线,但音效层面却是hardcore制作。
GT学院的段落,学员开的车相对较为接近民用GTR。Neill要求这一段的赛车起步声音要让GTR民用车的车主有共鸣。PlayStation提供给他们的GTRR35音效素材不算太适合电影使用,最后是用了导演自己的GTR去录制。在车内声音方面,为了给观众带来独特的震撼,特地强化了变速箱/悬挂嘶叫的高频响声。在比赛段落,强化了减档降速的音效表现:引擎回火、转速限制器的声音、发动机吸气声,让车辆声音更加生猛。后面的日产LMP赛车部分,为了营造未来感,稍稍兑了一点迈凯伦LMP的音效进去,在几个有音乐的段落,稍稍调整了引擎声调,使其与音乐声调和谐。
Neill给音效组还下了一条要求,就是影片的声音中要充满GT玩家熟悉的元素。为了熟悉游戏里的声音元素,所有音效编辑都自掏腰包买了《GT赛车7》并且大量试玩,但是 轻量级拟真赛车游戏对于大龄Light User玩家来讲还是太难上手:“玩起来更像是训练” ;最后索尼在混录棚里架了两个模拟器座舱,配好PS5、方向盘和显示设备,每个PSN账号充满无限金币以免氪,让录音师们了解方向盘和游戏内部的声音。PlayStation也把GT赛车的原始音效素材交给了他们,最终影片里处处充满了PS游戏机和GT赛车的游戏音效元素。
在电影音效制作前期,除了录制素材,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拟音。这次的拟音交给 Gary Hecker的资深团队来负责,文戏相对简单,拟音工作量不大,他们做了大量的换挡拨片、踏板、刹车片之类的设计类拟音,交到编辑团队,然后广泛地用在不同镜头中,并进行大量设计,让动作富有节奏。
在赛车声音实际录制之前,影片做了七次试混音,做了多次试混的原因是制片方要多次进行试映。由非影迷的普通观众观看试映并为影片打分。根据观众打分,制片方会探讨宣发方向,必要时通知剧组进行补拍或修改。其中还分别剪了没有爱情线和有爱情线的版本,供观众选择。每次试混大约耗时一周左右。
进入混录阶段, Kevin O’Connell 负责对白音乐混录;他同时也是《芭比》和《奥本海默》的混录师;对白、音乐和音效在各部分的比重都经过Kevin的精确划分,以避免观众疲劳;托近年降噪工具飞速发展的福气,对白以同期录音为主,后期补配很少。负责效果音混录的Beau Borders也是一位资深赛车手,制片方特地请他来做音效部分,在终混过程中,Beau Borders对声音设计和引擎声音都做了大量修改和创新。在最后十几天,两位音效编辑和Beau做了大量混录,以追求最佳效果。
评论区
共 1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