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10年的夏天,家里人拿出了一张碟片,那时候还不知道蓝光概念的我,傻乎乎地看着电脑上的清晰画面:
大楼逐渐逼近,忽然玻璃外墙被震碎,一行戴着面具的罪犯开始执行高空速降作业,其中一个人还差点崴了脚。
紧接着一个背影出现在画面正中央,气场十分强大,让人喘不过气来,一辆黑色的汽车行驶至他面前,他戴上面具坐了进去,原来这些人是想要抢银行的。这波罪犯从地面进入到银行中,与空降的那波人马一起执行抢银行工作,此时我们从密集的对话当中得知,每个人都心怀鬼胎。
进入到银行当中,一行罪犯控制住了场面,他们威胁工作人员打开金库,再击毙自己的同伴。忽然一名银行大堂经理拉枪出来,小丑设计让同伴去挡子弹,自己再探出身位干掉了他。
最后只剩下小丑和另一名罪犯,当罪犯准备击毙小丑时,一辆早已经安排好的校车冲撞进来,把罪犯撞倒。
小丑走到那个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大堂经理面前,小丑不顾他的嘲笑,还是将面具揭开,将毒气笑弹塞入嘴中,自己则走进校车当中,随之混入车流当中扬长而去。
这段场景让当时年幼的我身心受到极大震撼,当时内心独白如此:怎么可以拍的这么一气呵成!
————————————————剧透分割线————————————————————
没有熟悉的“诺兰式”开场,开头便是奥本海默望向湖面的镜头,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看到了那个青涩又有点“笨手笨脚”的奥本海默,他为了报复自己的大学导师帕特里克,居然用氰化钾给一颗青苹果下毒。还好他及时反悔了,不然就会酿成大错。
在本片当中,穿插着黑白场景以及彩色场景,彩色场景毋庸置疑,代表着奥本海默内心的真实写照,很多人认为黑白场景代表着反派施特劳斯的视角,其实我更加觉得黑白场景代表着其他人看待奥本海默的客观视角。
从辗转各个大学,再到认识情人,最后到加入曼哈顿计划,整片以将近一大半的篇幅描绘属于奥本海默的“个人世界”。
美国政府为了对抗纳粹德国的核威胁,发起了“曼哈顿计划”,涉及多个实验室和数千名科学家,奥本海默被任命为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主任,这里就将会是见证历史的地方。
随着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奥本海默被推上了美国神坛,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杜鲁门为首的美国政权将研制成功的两枚原子弹投入到实战当中。带着困惑的奥本海默几乎每天都活在原子弹的阴影之下。
此前在一场有关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公开嘲笑了施特劳斯的回答,使得后者怀恨在心。施特劳斯为了破坏奥本海默的名声,故意举办了一场针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很可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影片当中,有不少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戏份,两个人都从事量子领域的研究,但却秉持着不同的科研态度。尽管两人在工作领域时常有分歧,但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两个人的看法保持了惊人的一致。
影片最后一小时,我们看到奥本海默深陷听证会的漩涡当中,同时穿插施特劳斯的黑白场景,两种观点的对撞让我们看地畅快淋漓。虽然最后奥本海默被“平反”,但内心的阴影却一直挥散不去。
凯蒂:当我看完电影时,有一个朋友讲出了这样一段话:嗨!还得是他老婆才了解他啊。作为奥本海默的妻子,凯蒂无论是在奥本出轨后,还是听证会当中,都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他的身旁。
我认为,凯蒂的内心一直是追寻自由的,你也可以理解为实体世界的自由,两个人策马奔驰在草原上,此刻的凯蒂就是奥本一直苦苦追求的那颗星体。
都说婚姻是男人爱情的坟墓,我们能够从影片当中看到,当奥本回家晚的时候,疏于家庭照顾的他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哭泣,下意识地询问“怎么没有去哄孩子”。凯蒂的内心是奔溃的,因为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或者说她并不想被孩子束缚,所以她希望能和老公一起去照顾孩子,可奥本是一个执着的工作狂,他即使回到家后,自己的思绪也有可能飘到实验室当中。所以凯蒂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希望丈夫能看到她的脆弱感。
尽管两人争吵不断,甚至凯蒂内心一直在纠结,但一直到影片最后,凯蒂始终都站在奥本海默旁边,人生能得此良妻足矣!(PS.最后凯蒂拒绝跟泰勒握手,这一个小细节就把整个人物给立住了!)
琼:由于大陆版本台词翻译问题,大部分观众可能只会把她当成一个“小三”来看待。在整部影片当中,她充当的是那个“精神自由”的符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奥本对美共的向往源泉。琼其实并不在乎真实的“伴侣关系”,她认为这种关系会束缚她。
换言之,琼并不奢望这段感情,她只是希望能有人陪她,而这个人必须得是奥本,即使最后一次见面时把花束丢到垃圾桶,但她心底里还是希望下一次见面(或者说见到下一束花),这成为了她的一部分生活动力。很可惜,迫于项目压力,奥本不得已跟她决裂,这也让她的信仰得到崩塌。
威廉.博登:我发现诺兰每次都会给他一个非常怪异的角色,这次大卫.达斯马齐连饰演的博登被施特劳斯利用,写举报信来毁掉奥本的声誉。比较有记忆力的场景是,他描述自己驾驶战斗机时都希望导弹升空。可以肯定的是,他代表的是一种极端的军国主义,在这类人的世界当中,热武器再加上生灵涂炭才能满足他对战争的全部想象。
泰勒:作为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影片后半段中,他希望能借奥本的影响力来推进他的氢弹项目,但奥本并没有帮这个忙,自那之后,泰勒也主张不希望奥本继续原子能研究(我讨厌你,为了推动我的项目,所以我否定你的剩余价值)
参议院助理:阿尔登.艾伦瑞奇扮演与施特劳斯一边阵营的助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角色。一开始支持施特劳斯,最后认清真相之后还是没能“同流合污”。(巧合的是,他这种角色设置与当年的黑暗骑士所饰演的公司员工如出一辙)。
施特劳斯:不得不说小罗伯特唐尼已经丢掉了自己的“钢铁侠”包袱,他的发际线上移,台词念得恰到好处,情绪非常饱满,有机会得到下一次奥斯卡男配。其实他是个相当有物理学的天分的人,即使卖过鞋子、被奥本在同位素议会上羞辱(让他感到自己能力不足),嫉妒心作祟的他,趁着政治风向的转变,继而对奥本海默展开复仇行动(嫉妒心以及内心扭曲,最终成为了一个跳梁小丑)。
礼堂欢呼:电影当中,杜鲁门总统在广播中宣告两枚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在礼堂当中,众人欢呼着奥本海默的大名,跺脚声由轻至重,声音震耳欲聋,压得奥本喘不过气来。(以乐景衬哀情)
奥本走上讲台说着官话,背景开始抖动(代表着心理防线开始崩塌),紧接着欢呼声忽然停止,最后一声欢呼声变成哭泣声,核爆的惨烈白光照亮整个大堂,褪去皮肤的女人盯着奥本海默,奥本受不了了,准备走出去的时候,发现踩中的是焦黑的尸体,躲在墙角抱头痛哭的夫妻、在礼堂外呕吐的男人(核辐射的阴影)……
可以说这段蒙太奇+闪回是诺兰导演史上最佳镜头之一,他利用声音的强弱来提拉观众的情绪,再通过类似于“库布里克凝视”的中景镜头来渲染出人物内心的恐惧感。
闭门听证会中与罗杰的对峙:狭窄的房间,原子能委员会成员以及罗杰律师准备对奥本海默发起“最后的进攻”,在一句句质询下,奥本的心理防线再次坍塌,房间白光闪过,这次奥本的解释虽然代表了内心,但最终还是被撤销安全许可。
细心的观众应该能发现,闭门听证会的桌子摆放方式是倒T字(你也可以理解为倒十字),奥本海默坐在最前端,这场地狱般的审问从一开始就没公平过,只要奥本海默进入了这个房间,就中了施特劳斯“只否决”的政治阴谋,即使奥本海默是个科学界天才,他也无法在道德上打败对面。
目前自媒体上已经出现了多篇有关于《奥本海默》的影评,也引发了很多观众关于“AI”、“核武”、“战争”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电影是一门声与画的技术,诺兰这次借用时间的“延迟性”来让声音与画面相结合(再比如水的涟漪),戏剧张力十足。而在画幅上,通过采用黑白IMAX胶片来增强电影的写实性。而像诺兰之前系列作品中经常出现的Call&Respond也几次出现在故事当中(苹果的隐喻、大气层点燃论等)。
但说到底,本片探讨地最核心的主题还是在于“原子弹是奥本海默一行人制造的,他们真的有权利决定它会/不会被使用吗?”影片自始至终没有给出答案。
无论是杜鲁门总统的人性拷问,还是奥本海默内心的纠结与一丝“殉道”情结,这些都无法阻止已经酿成的悲剧。
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奥本海默背靠石头,他内心痛苦、内疚,双手止不住地颤抖、说不出话,他内心绝望,但又不愿意向内心那份“恶”低头,人性的多面性在此刻被诠释地暴露无遗。
奥本海默是一个真正为科学献身的人,但是他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战争类型。本片导演诺兰曾经说过,这部《奥本海默》是一个讲述“结果”的故事,就像电影中的台词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好面对石头底下毒蛇的准备,就不要轻易搬开石头。
时间来到2023年8月31日,我与同事一起相约去电影院看《奥本海默》,同一排的观众席当中有一位70岁左右的老爷爷,在将近三个小时高密度台词轰炸以及音浪包围当中,直至最后一句台词,全场鸦雀无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灼和不安感。
我发现我自己正处在一片黑色的沙滩上,脚旁边都是鱼虾的尸体,有一些鱼被绿色的海浪冲至滩头,摔打在石头上的声音像极了鼓掌声,我望着远方的海平线,落日的余晖被一片乌云罩住,这时候旁边有一位老者,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走向一旁,指向我的背后。
我转过身去,发现背后乌压压地一片全是人,他们脸上布满了藤蔓和荆棘,眼睛无神又空洞,皮肤支离破碎。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