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自从“宫崎勤事件”导致御宅族曝光大众以来,宅文化已经进入大众视野多年了。这些年里,阿宅们却从离不开两个词:傲慢和偏见。
听过H游戏编年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神猫大大提到的宫崎勤事件,(H游戏编年史2)这一事件对日本的ACG产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ACG行业整体衰落,经过了数年之后才得以缓慢恢复。而宅男这个本来人畜无害的无辜群体,也就是因为此事件而变成了街头老鼠一般,人人喊打。甚至直到2014年,日本的漫画印刷量也仅仅只有1987年的十分之一。 1988年~1989年日本东京都和琦玉县宫崎勤先后绑架、伤害及杀害四名年纪介乎4—7岁的女童,然后拍摄裸照猥亵,奸尸,吃尸,饮血,幻想吃掉女童后会令死去的爷爷复活,几个月后被害女童的家属都收到一只纸箱,里面放著被害女童的骨灰,犯案过程甚至被拍成录像带作为他个人的收藏品。他在1989年因伤害他人身体与谋杀而被捕。直到2008年6月17日宫崎勤在东京监狱被执行死刑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日本媒体的反应很耐人寻味。由于在宫崎勤的家中搜索出大量的色情动画录像带,所以媒体将此事渲染为“因为看了这些儿童色情录像带”而产生的犯罪行为。经由此事主流媒体大肆的渲染这件事情,将御宅群体和变态划上了等号。
将此事推波助澜的是女权团体。在1990年,东京都生活文化局妇女计划科提交了一份报告,内容提到了"女性商品化"为主题。报告称现在的漫画很多都是含有性描写的色情漫画,其中不仅有性行为还有性器官的描写。他们认为这个现在的很多漫画是将女性物化,商品化的产物。
日本的主流媒体如《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都转载了这个报告,并且疾呼漫画色情化这一问题。这让日本政府坐不住了。很多地方政府都直接以法律要求出版社停业整顿,并且要求对于有害漫画要严惩。但是这种强制性的压制肯定会对漫画行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结果也是明显的,日本的漫画行业因此收到了极大的压制。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到了1991年,所有有性描写的漫画都被要求强制贴上成人漫画的标志。
于是,本来无事的宅群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自闭,变态,不善与人交流,这些固有的标签被贴到了人畜无害的宅身上。因为个体的某个行为,将整个所有的宅男群体的形象都被拉到了低点。现在的人们可能永远难以摆脱这种偏见了。也许现在的人们听到1981年的“新世纪动画宣言”也会觉得是宅男团体的自嗨,他们也只会觉得死宅好恶心。御宅族,这种本来有着一些自我称赞性质的称呼从此变为了贬义。
宅这个词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贬义的称呼。现在的人们习惯了宅男是一种贬义,在网上还有”拯救宅男”这种说法。可是在最初宅这个词的意思和现在有着天壤不同。宅这个词的来源说法有很多,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动画《超时空要塞》中林明美对于一条辉的称呼“宅”。也许由于《超时空要塞》这部动画的制作者河森正治这些人都是狂热的动画爱好者。”宅=狂热的动画爱好者”这种说法就出现了。这些人之中又分为很多种,有专注程序等等技术的技术宅,有画画艺术创作的创作者,有出角色的coser。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有着自己比较正常的生活,只是对于ACG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热情。动画《现视研》里面就将这些人描绘的十分贴切。
宫崎勤杀人事件真的是因为他看了那些动画吗?一个事件的发生永远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导致的的。他的悲剧的出身,先天的残疾,精神的疾病,这些都是导致他犯罪的原因。可是人们总是喜欢一个单一的结论,不愿意用脑子去思考,将一件事情归结于一个原因最简单了。“杀人还看动画?那就是因为看动画导致杀人咯。''不去分析杀人的动机,不去分析社会背景因素,只是抓住一个点来搞个大新闻,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媒体本质上和国内某些媒体所报道的“打游戏导致杀人“的论调并没有区别。
宫崎勤事件的影响一直到了2004年的日剧《电车男》才有所消退。这部将宅男怎么靠着网友的帮助最终改变自己成功把妹的日剧描绘出了宅男内心的一面,很多日本人因此觉得”哦,宅男也有好人啊“。这个日剧在日本得到了20%以上的平均收视率,可谓是当年的话题之作。然而,这部日剧所表达的内容却是”反宅“的,因为在故事中将“宅”标签化了,并且在最后通过解决改编宅的固有标签来实现剧情的实现。所以主流人群对于宅的偏见一直都没有消除。在故事最后的最后,主角已经不再是宅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结局中让他得到爱情。真难道不还是对宅的一种讽刺吗?
真正的宅并不是像宫崎勤那样的变态。通过一两个个案以及媒体过度的渲染,这件事情最终对于御宅族和acg产业产生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在中国有两个极为类似的例子,就是“电子海洛因”事件和“蓝极速网吧”事件。前者将游戏在中国永远定义成了”电子毒品“,后者让“网吧”和“游戏”成为了大人口中的坏孩子的代名词。
《电脑游戏: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这篇文章来自于光明日报2000年5月9日,它讲述了记者“暗访”游戏机房,并且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同一年《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出台。这篇文章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而作者夏斐也被提升为《光明日报》的高级记者。
2002年6月16日凌晨2时40分许,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院内发生的一起恶意报复纵火事件,致使25人死亡、12人不同程度受伤。这4名纵火者后来被查明均为未成年人,他们因网吧服务员起纠纷而进行报复。这件事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很快就宣布全部全市网吧停业整顿,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政府也迅速开始对网吧的整顿工作,以及加强控制新网吧的审批。在此过程中,数以万计的网吧被关闭,当时北京最大的飞宇网吧停业一年。
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特点就是“偏见”造成的刻板印象。用一个相似点将某一群人总结在一起,并且给他们标签化。从这之中产生的歧视是心理学一直在研究的一个命题。“蓝极速网吧”“电子海洛因”“宫崎勤杀人事件”以及很多的对于游戏,动漫的偏见都是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刻板印象的原因有很多,媒体的渲染和集体无意识的盲从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大众很多时候并没有能够判断事物正确的能力,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依然依靠着大众媒体去帮他们判断。而大众同时又是从众的,别人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迷信权威,人云亦云就诞生了。
作为一个大众眼中的“宅”和“玩家”,我无法避免别人对于我的标签化和刻板印象化。但是我能做的就是用脑子去思考和分析,而不是凭借感情去给出结论。因为感情是不靠谱的,是可以被操控的。如果说大众媒体的解读尚且可以置之不理的话,来自同样为宅的人之间的傲慢却是更可怕的。
冈田斗司夫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御宅已死》,作为日本的“老宅”,冈田斗司夫一直自诩为宅男领袖。他提出在现代信息爆炸的年代,御宅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大多数的御宅从创作宅转化为了消费宅。因为获取信息的难易度大大降低,所以御宅族这个群体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御宅族已经死了。
冈田斗司夫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曾经是Gainax社长,参与制作过Gainax的最早一批动画,《王立宇宙军》《飞跃颠峰》等等。然而到后来却被山贺博之和庵野秀明赶走。在“宫崎勤事件“之后,他出版了《御宅学入门》来为御宅族正名,并且在东京大学开设了”御宅学“这门课程。这个人可以说是最早的御宅族了。然而正如我上文所说,在他的眼中现代的御宅族根本就不配当宅,比起他们那个年代的宅来,现代的御宅族已经是完全退化了。
在书中,他提到自己和一个声优的粉丝聊天,并且劝那个声优的粉丝把声优请过来做节目。然而他遇到的那些粉丝都对他的提议感到惊讶。就算是事实上,一个声优的出场费并不高的情况下,请声优做活动对于这些粉丝而言依旧是遥远的事情。
我所认为的御宅应该是『把自己喜爱某件事物的想法,毫无保留地传达出去,让世人知晓』才对。然而对他来说却是『让自己快乐最重要』。
说老实话,冈田斗司夫的理论带有一定的道理,现代的宅对于创作的欲望远远没有消费那么重,而就算是消费,现代的宅的消费也只是简单的物质消费罢了。但是他的理论却和自己的理论自相矛盾。他所呼吁的是御宅族统一起。他所希望的是御宅族之间没有偏见。但是事实上,他一直是带着傲慢的眼睛去看现代的御宅族的。
在90年代之前,御宅族并不广为人知,这些人本身就是小群体,他们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形成了小众的文化氛围,而在90年代之后,现代的御宅族由于宫崎勤时间的曝光诞生了,所以这些御宅族必然是和过去的御宅族所不同的。这些宅是分裂的。原有的宅生活在一片大陆的话,现代的宅则是岛屿,不同的宅有着自己的小圈子和小世界盘踞一方。
次文化的定义在于媒体,大众媒体才是掌握了定义次文化的权利的机构。事实上在90年代御宅族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恰恰就是媒体的宣传让御宅族这个概念被定型了,而当《电车男》播出之后,也是大众媒体的讨论为御宅族正了名。也就是说当“御宅族”这种次文化从小众走向为大众的过程中,它是会为了适应主流的文化进行变化的。
冈田斗司夫所提出来的御宅族的概念并不是现代的已经变化御宅族,两者的区别让他傲慢的说出“御宅已死”这种话,这话的本身就是带着偏见和有色眼镜的。谁说御宅族就一定要是你所定义的样子呢?冈田斗司夫的很多言论让我想到了一些群体,他们固执的希望自己喜欢的事物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洋子,带着原教旨主义的心态去守护着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本来没有错,可是这些人却会去攻击新加入的人们,认为这些新人什么都不懂,于是圈子越来越故彼自封,最后只剩下这些老人叫嚣着自己才是真正确的人,旁人看到了只会觉得很恶心。像是冈田斗司夫这种本来想要普及御宅文化的人,最后却自己陷入了傲慢的陷阱和自我陶醉之中,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傲慢呢?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时候,他通常能够独立思考或者假装进行独立思考,可是当他陷入某个群体的时候,他的个人的独立性就被抹杀了,变为了群体的一部分,他的发生途径变成了某个群体,于是在这种群体之中,这个个体不再具有自由的意志,他要为了群体的言论发声。
这段话听起来很难理解,但是其实举个例子就很简单了,比如说“Lo娘”,当一个lo娘作为个体的存在的时候,她可以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标准,可是当她进入lo娘这个圈子的时候,“喷穿山寨的lo娘”,“喷穿的不对的lo娘”,就成为了一种莫名的政治正确,而一个个体如果不参与进入这种群体之中,她就很难在这个群体之中生存,慢慢的她的价值观也会变为lo娘这个群体的价值观
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必将是会带着大众对其的傲慢和偏见的。但是在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之后,原本团结在一起的人们却也会分裂成各个派系,他们之间互相鄙视,互相看不起,原教旨主义者和新人之间的对立,不同爱好者之间的无知和敌意,这些都是小众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所要面对的。
在中国,御宅文化正在逐渐从一种小众文化变为大众文化,在这种转变中,媒体定义了中国的御宅文化,这种定义带有着无知和圈外人对于圈内人可笑的揣测,然而大众却是会相信这些的。所以我们会发现,现在国内的二次元群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充满冲突和戾气。对于新人的鄙视,各个圈子之间的斗争,对于外界的看不起和需要他们承认的复杂对立心理,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
宅,这个概念在中国正在走向主流文化。媒体的渲染和资本的运作,弹幕网站的成功和二次元粉丝的狂热,游戏机的解禁和动画市场的繁荣。曾经高高在上的主流人群终于弯下自己的骄傲的腰,假装认真的看着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的阿宅们。只可惜有些不同圈子阿宅们却还互相瞪着自己的大眼,带着傲慢,带着偏见。
傲慢,是一种屡见不鲜的通病,甚为普遍。人类最易犯这种毛病,而且我们之中很少有人因具有某种品质——不论是确实存在的,还是幻想出来的——而不会沾沾自喜。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评论区
共 10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