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直到在纽约的第二年才发现了The Paris Theater这样一个神仙般的专门放映经典老片和文艺片的电影院,而在那之后我就这样无法自拔地每个周末都要去光顾一次(上周连续看了银翼杀手和现代启示录,实在太快乐了),而这次则是观看了泰伦斯马利克的生命之树,其实最开始因为抢不到很理想的位置我并没有打算去看,但在实际观看完这部“影像之诗”之后不得感叹还好我没放弃。
在观看之前其实我对电影和导演都没有了解多少,我只是知道画面很好以及电影的特效总监是曾经担任2001太空漫游的道格拉斯特朗布尔。当然了,这种对电影本身近乎无知的状态也是我个人认为观看电影最理想的状态,特别是当你将在大银幕上观看一部电影时。
Ps. 我看的版本是两个小时左右的院线版,加长的蓝光版我没有看过也没有打算看,所以该篇影评将完全基于院线版。
而最终我的观影体验只能奇妙来形容,但是在深入之前得搞清楚一个事。
说实话,这个问题可以说从观影中段就一直困扰着我甚至在观影结束后也一直缠绕着我。这当中不仅仅是因为影片中穿插的各种关于宇宙奇观的镜头,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实在听不清角色们在说什么,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布拉德皮特的台词我都是懵逼着听完的,虽然不影响我最终对电影的理解(毕竟搞清楚剧情在我看来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影片开始前先是引用一段圣经约伯记Book of Job(没想到大学第一学期读的Book of Job竟然在这里派上用场了)作为开头。在故事中,约伯是一位对上帝虔诚的信徒,他有自己的农场和自己美满的家庭。而撒旦找到了上帝挑战,挑衅说如果上帝把约伯拥有的一切夺走只剩他一人孤身活在世上,约伯将会唾弃上帝,于是上帝接受了撒旦的挑战。在约伯离开家园的时候他的家园被摧毁,而约伯则被一个个前来报信的人们告知他的农场被掠夺,家人们在风暴中罹难。约伯虽然无比痛心,但他没有唾弃上帝,他继续保持着对上帝的虔诚。但撒旦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死心,他告诉上帝,假如约伯的身体被病痛折磨,他必然会转而诅咒上帝,但约伯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后他的朋友前来安慰他,他们认为约伯必定是罪有应得,而约伯坚信自己无罪并且不断要求能向上帝申辩,而这场对于生命的辩论也继续了下去。
故事的最后上帝终于来到约伯面前,面对约伯的质问他说:
“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arth?
而这句话也被用在了影片的开头,提示了人类的渺小,也告诉着观众这是一场对生命的思考。
尽管约伯的故事结尾和电影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还是想稍微提一下。最后故事有两个结尾,其中一个上帝接受了约伯的申诉重新赐予了他美满的家庭和家园。另一个结尾上帝只是提示了约伯他是如何的渺小,至于为什么上帝要赐予约伯一场无妄之灾,教授对我们的解释是:
It’s beyond your understanding. 那不是人类能够理解的。
影片最开始的最开始是一团橘红色的若隐若现的云雾(我实在不知道要怎么形容)。
在那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一个快乐的家庭,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出生,我们看到他们愉快的时光。而在几个镜头之后,我们看到母亲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看到他们陷入了悲伤,人物们在充斥着自然的小镇树林中仿佛陷入了彷徨,这一段可以说我整部电影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具体我会在下文展开。而镜头再次转换,我们从被树林环绕的古朴美国小镇来到了高楼林立的钢铁森林,我们看着一个名为杰克的男人就起床去到公司工作,一切如此平常人与人之间却又如此疏远。通过台词我们知道了杰克的弟弟在19岁时意外去世了,直到他看到了城市里赫然突出的一株树,仿佛触动了什么一样,电影进入一个新的篇章。至此,约伯失去了他的家园和家人。
电影接下来的这部分用宇宙奇观来概括似乎太过于简化了,但个人能力有限实在做不到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也不是很想)这段关于宇宙诞生与地球进化的桥段。顺带一提,姜还是老的辣,道格拉斯特朗布尔的特效使得这一段宇宙奇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视觉奇观。
而后镜头再次回到先前愉快的家庭,比起先前蒙太奇式的拼接,我们这次更加深入了这个家庭,我们看到了父亲的严厉和母亲那被父亲压制无法展现的温柔。至此,电影似乎变成了一个典型的青春成长片Coming of Age Movie,但镜头里依旧萦绕着一份彷徨。我以为这部电影会止步与弟弟的死亡,但在这部分的最后家庭的父亲失去了他的工作,一家人不得不搬出他们原有的房子,可他们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悲伤,不管他们在这之前经历了什么,此刻的他们仍然互相相爱。
随后,我们再次转到了宇宙奇观,这次我们似乎看见了地球被太阳吞噬,地球变得一片死灰。而后,成年后的杰克仿佛来到了某个地方,他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已经他的弟弟,许许多多的人游荡在这片沙滩上,人们拥抱着,关于爱的命题浮现,而人与人之间的爱仿佛融化了一切,人们似乎在这个空间互相融合理解了彼此(虽然我在看的时候疯狂幻视人类补完计划和冥滩的设定)。
最后的最后,我们又一次看到影片最开头的橘红色云雾,但这次似乎多了一缕蓝色。我原本以为影片会结束在这里完成首尾呼应,出乎我的意料的是,电影最后结束于城市的景观,我们平静地看着一座通向另一座城市的桥梁,影片结束。
首先,我最喜欢的地方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对于传统,或者说好莱坞和学院派,视听语言的摒弃。这不是一部让你看着一个个镜头分析这个镜头是中景,远景还是特写,用了仰角或者俯角的电影。抛弃了标准化一般的电影语言的使用,这部电影更偏向让观众去感受电影本身散发的魅力,或者相信自己直觉去解读呈现在画布上的事物。
我格外喜欢电影里的运动镜头,点开任何一个b站上“专业”的视听语言解读视频,他们都会告诉你电影里的镜头一旦开始运动,就一定要有它的逻辑,任何没有逻辑的镜头运动基本上都会被当作错误示范。而这部电影里则是充满了“错误示范”,大部分的镜头都有如自主意识一般四处游荡,仿佛一个幽灵观察着。起初我认为这代表了杰克死掉的弟弟的灵魂,他与世界融为一体看到了世界的开始随后跟随着记忆回看着回去,而后我又认为这似乎代表着观众,如同一个幽灵一般默默观察着,而看到最后我相信这代表着成年杰克本人,他的意识犹如幽灵一般在记忆中穿梭。
另外不得不说的肯定是这部电影光影的使用,大量自然光的使用使得这部电影有着一种独特的质感,尽管它并不是用胶片相机拍摄的(我还和室友讨论了好久到底是不是用胶片相机拍的因为电影院是用胶片放映的)。或者,与其说是一种质感,不如说是一种实感。自然光无法被控制,在这种几乎是肆虐一切的光线之下,场景里的所有事物都必须无懈可击,演员的表演也无处可逃,情绪也非常自然的流动在电影每一寸画面上,而这毫无疑问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吻合。
就像约伯在他的故事中失去了他拥有的一切一样,在这个故事中杰克则是失去了他的弟弟,在城市这个钢铁森林中,一颗出现在城市里的树唤起了他的思绪,他开始从宇宙的诞生开始思考,看到了海洋最先出现在了地球上,看到了恐龙在地球上的存在与消失。
随后杰克的视角就有如电影的镜头那样,幽灵般地跟随着自己与家人们,严厉虔诚的父亲,善良温柔的母亲,与弟弟的玩耍和自己的叛逆与成长,到了最后他仿佛看见了地球的毁灭,宇宙的消亡。此时他仿佛意识到了人类的渺小,从而有了影片结尾的那一幕——人们在海滩上,逝去的人和还在世的人,年老的儿子与年轻的父亲母亲,人们在爱意中拥抱互相理解,过去的冲突与不解都在爱当中被溶解。而电影结束在了城市的景观,在我看来是一种回归,杰克的意识在对过去与未来的反思当中最终在自己所处的钢铁森林中与自己和解了。
尽管在我在这里三言两语就把我对电影的理解概括了,并且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摧毁了电影体验所能带来震撼,我还是要强调,这当中的意义与意向必须由观众亲身去体会才能亲身感受到那种震撼。就像是思考的过程一样,你必须亲身去经历并思考才能完全理解,或者感同身受。光看我的文字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对结尾与自己的和解感到疑惑或者莫名其妙,但是我还是认为无论你对这个结局是感到莫名其妙还是感同身受并痛哭流涕,我还是推荐各位看完电影再做出评价。不过呢
我自己的感受是前者:我一定程度上确实感觉电影的结尾有点莫名其妙。在对电影本身的主题以及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下再去回想这部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最终归结于它本身的体验能否让观众对于电影结尾的和解感到信服,而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它距离真正让我信服还差一口气。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老是会想到塔可夫斯基的《镜子》,觉得二者想要追求的表达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老塔的镜子可以说是浑然天成不着匠气的话,那么马利克的生命之树在我看来是差了太多的,我大概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但是珠玉在前, 两相比较之下,这部影片充斥着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如果说老塔是直接用影像做诗的话,马利克更像是用影像技巧做诗(不知道能不能理解,在我的理解就是马利克先把想法转换成了文学,然后再转换成了影像)
而在我看来整部影片最显匠气的就是布拉德皮特和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了。我在前文提到过我非常不喜欢当父母的角色得知孩子死去的消息的时候的桥段,原因非常简单,布拉德皮特和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方式在我看来实在太过于“匠气”和“做作”了。或者用高情商的说法就是:他们的表演太过于依赖技巧,而这种技巧在马利克的拍摄方法之下就变得无所遁形,也正因此本该是一段充斥着彷徨的一幕在我的观感下变得无比尴尬。尽管这样的表演问题并没有出现在整部电影,但仅仅这一段对我来说就已经足以影响整部影片呈现了。
当然了,我不想否定这部电影本身的好,他确实不少地方让我很喜欢,我格外电影的运动镜头,我也能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一定程度上的诗意,但是它确实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好。
这部影评是拖延了将近两周的结果,原本的打算是一周内完成披头士和生命之树的影评,但是一方面确实没啥时间,现在一想也记不起来当时在忙什么,但确实是一到大二时间就像是用小时计算一样一点都不能浪费,花时间看电影都几乎变成一种奢侈了,更别说要坐将近半个小时的地铁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如果不小心错过一班车就要多花将近20分钟无所事事地等车(当时去看现代启示录就是这样,三个小时的电影从出宿舍到回宿舍一共花了5个小时,两个小时在路上)。
另一方面,写作的过程也一直卡住,可以说我完全知道我要写的每一个点,甚至对于整篇影评的结构已经呈现在脑海里了,但就是没办法流畅地完成并衔接我要说的所有东西,甚至一些不错的想法为了流畅性也是干脆删掉。
再者就是,或许是频繁英文写作和阅读的缘故,许多句子一开始呈现在脑海里的时候都是英文,不少表达根本没办法用中文去表达,各位在阅读的时候估计一定程度上能感受到我写东西多少有点翻译腔在里面,尽管我已经尽力去消除了。
还有就是由于拖延了太久,不少脑海里的想法就像是过期了一样,虽然它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坏想法但确实让我没有什么兴趣去重温并用表达出来,很大程度上我觉得这也影响了这些想法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且鉴于这部影片的“谜语人”特性,在表达很多个人理解的时候会害怕出错或者不准确(就是害怕被喷),从而开始内耗开始害怕写作(本来就不喜欢写东西现在更恐怖了)。
但是拖到最后也不可能不继续写,所以最后就是这样一篇我自己都不满意的影评呈现给各位了,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我要继续去准备意大利语课的小测和练吉他了。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