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好兄弟说对Obsidian这个软件很感兴趣,加上平时在机组发的《海洋宝宝养成记》也偶有机友互动。想了一下,觉得可以写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些使用感受。
不过因为我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对技术性的知识很难钻研进去的状态,所以其实Obsidian插件库里的很多优秀插件都没有尝试过。再加上《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我只跳着看了一部分,所以也很难从“笔记法”和“写作技术”上给大家做体系化的知识分享。
不过《 安 利 大 帝 》嘛~没关系,咱们主打的就是写一个主观感受!
我开心的吹,你开心的下饭,吃完说不定你也就用上了~🤣
这个软件,是导致我背井离乡,放弃Windows平台去购买Mac的唯一原因。
在这里我们会稍微讨论一下备忘录类、书库类和卡组类笔记工具的特性区别。每一种方案都有其利弊,这篇文章的意义之一是让没接触过这类软件的电子写作者们能了解这个好工具,但其他两类的工具也同样有着极高的价值。因此,每一种都亲自尝试之后才是能获得第一手答案的办法,希望大家踊跃的尝试未知的工具。
顾名思义,这类笔记其实在写成后更像是贴在黑板上的一张临时贴条,阅后即焚是其最为突出的优势。
所以如果你的风格就像是一名记者,每周都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头脑风暴——从周一到周日,你要一次性把搜集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全新素材全部记录下来,并且不用特别在意其长期的收纳性能。那么我想备忘录类的笔记风格简直就是超人——摘下墨镜,拿到素材;带上墨镜,写成文章。
我认为目前大火的Notion就属于这类记录风格的软件。
使用者会亲历一个过程:从搭建一个小书桌开始、到亲自组装许多个树架。到最后,你暮然回首,已经建成了一所魔法图书馆。
在书库类的笔记风格中,越能深度坚持,收获就越巨大。井井有条的图书馆能带来的长期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延迟满足和成就感等待着使用它的每一个用户。
所以从专注于知识长期积累的角度来说,书库类风格是最完美的。
我面前的卡牌游戏玩家……对……就是你,你……懂我意思吧(低语)。
碎片笔记、卡片笔记、原子笔记……说法无数,但在我眼里,这东西就是个卡组构筑器。
想象着你每天不是在写作,而是在进行构筑自己的一套卡牌游戏,那你来对了。
每一条笔记,其实就是在DIY一张卡牌:
名字
标签
效果
编号
好了,你多了一张新卡牌。
循环往复,你拥有了一个卡池。
从卡池里进行编队,你拥有了一个独具风格的卡组。其实这就是你的作品了。
其他还有许多优秀的卡组类笔记软件。而Obsidian做的突出的地方在于它的标签系统:它允许你使用传统的标签,除此之外,它允许你直接使用卡牌名字作为标签。
名字=标签
效果
编号
当然了,我还会更加贪一些:把三步简化成两部(效果直接劈开两半变成标签+内容)
下图是《西西弗之骰》里的一条笔记实例。
关于审美培养这个议题,我想以后还会出现在我的其他文章或作品中,因为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对所有创作者来说必须追逐一生的议题。
大家可能需要在看完后,再寻找其他新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笔记审美。因为从主观上,我认为这个东西只能自己发现与积累,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实际上只是改变了在同一时间里能映入你眼帘中的内容,这种带有强烈输入性的内容很可能是不利于自我发展。
看过《海洋宝宝养成》的机友们应该知道,Obsidian里会把你记录的每张卡牌按照标签的关系关联成一个云图。
点云图这种乱中有序的可视化设计,在我看来,实现了将创作者从静态、理性的框架向动态、感性的框架上引导。这可谓是一种创作的哲学!
于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活用它本身便会自然而然地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审美。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头雾水的功能正在被复制到几乎所有卡组类创作软件中。
(这里展开说的话,Notion等其他风格的写作软件可能也是有类似的插件或功能的。但因为我接触的太少,所以就略过了)
其实再好的笔记软件分享也只是分享了一个工具,真正能否做出好的作品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审美、从事物中发现价值的能力。
对我个人来说受用的想法是,我们要尽力去提高我们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只要这些在,即便是丢掉了电脑、画笔、或是稿纸之类的其他工具,我们懂得如何“捕鱼”的技巧也不会丧失。
就算你花了太多时间在品味五花八门的游戏上了,其实只要懂得如何品味游戏的价值,你还可以加入机核做电台节目呀,对不~
而且,我希望大家要知道,没有哪种风格是唯一高贵的。
反而我们应该自尊自爱,要认可自己当下喜欢的内容,且在未来不断地投入时间去真正理解为什么曾经喜欢它,再之后,或许很容易就能再次超越曾经的审美。
就像机核的电台中经常提到的游戏作品的长板效应那样,对独立游戏创作者来说,它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包容自己。如同摘掉近视眼镜再去审视镜子中的自己那样,往往这时候,你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的闪光点并爱上它。
为了进行欣赏,你会不断发现美好;
为了精进设计,你会不断判断缺陷。
评论区
共 2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