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5mm和105mm之间纠结了一段时间后还是选择了后者,一来因为已经有一支50mm,再买85可能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区别,二来因为105mm这支还是个微距头,2.8的光圈也足够了,一头多用,便果断入手。
来江阴的契机是得知高铁站开通,以及凭着之前渡江战役相关的电影里看到的江阴要塞,有一些模糊的好感与好奇心。去程的路上开始做一些临时的攻略,刀鱼馄饨,无锡小笼....听江阴因抵抗剃发留辫的命令被清军屠城的历史。然而这次的旅行却让我意识到这种一天往返旅游拍照的局限,难免浅尝辄止,并且白天的城市相当平淡,至少如果能见过一次夕阳或者黎明,感受应该能再丰富一些。
从锡澄运河公园出发,天气晴朗,空气却不通透,加上为了走进市区吃一碗当地馄饨而强忍饥饿,沿河一路行走似乎被一股从河面涌起的浊气笼罩,快走到公园尽头时发现了一片种植的草丛,杂乱地旺盛地铺开,已经快要溢出花坛。
看过一部纪录片《渡口编年史》,讲述安徽大通三个家庭在二十年间的兴衰起伏,导演郭熙志解释创作意图时有一句话是:“我看到了草生长。”拍摄的时候想到了这个。中午走到长江边,面对着仿佛已经看不到对岸靖江市区的江面休息了许久后,我又看到了另一从茂盛生长的草——江边花坛中的芦苇丛,在风里时而随意翻飞,时而展成一面面整齐的幡。
我想这就是这次旅程最大的收获,仿佛这趟旅途只为了拍这些草而来。回想起来回换着广角和长焦镜头,绕着圈拍摄这些草的过程,第一次感受到不是只简单地记录旅途,而是似乎摸到了“创作”的门槛。但还是期待着以后的旅行,能更加深入地丈量城市的道路,感受城市的,聚居地的,直至是土地本身的脉络,我想这样的感受一定需要日升日落,一定少不了风吹雨淋,唯一需要祈祷的,便是能多一些时间吧。
走下君山再往北,到韭菜港公园的一路上(锡澄运河两岸),都是厂房,待拆的民房和田地。
突然换到105mm之后,发现拍摄体验确实和50mm很不相同,后者接近人眼的感受,一般是基本快走到了,发现很不错的景别然后举起来就拍,而对于105mm,往往就已经走得过近了,需要提前一段距离就开始观察,不过这也是定焦镜头的乐趣吧,用变焦镜头的时候很少会去注意最后成片的焦段。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