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部分人来说,消费本身是一件让人开心和放松的事情,我就是其中之一。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消费会让我有种获得感,新获得了一样东西,总归是让人开心的。如果消费是个遵从自己内心的消费,这种满足感会更强。除了获得感,我认为新鲜感也是这种满足感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很多时候虽然会在购买前进行简单的学习和了解,但是对新买的东西的实际使用体验是不清楚的。大多数学习是在视频或者文章里进行的,所以最后的上手体验会很新奇,对于实体商品的消费来说,尤其如此。认同感也是我认为一个不可被忽视的组成因素。认同感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自我认同,另一种是他者认同。自我认同多来自自己本身对商品的认可,买了之后自然开心。他者认同则会稍微复杂一些,它来自多个方面:身边朋友、网上的意见领袖、潮流的走向等。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一个人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很浅薄,那就很容易被他者认同带着走,甚至有可能会将他者认同内化为自我认同,以至于形成一种“只要别人认可,那就是好东西,我就没错”的认同体系。相反,如果一个人对相关领域了解的很清楚,就不会被外界影响,甚至可以输出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
我认为获得感算是来的最快的一种满足感。一般来说,我个人会从下单的那一刻就开始产生获得感,这让等待的过程是开心和期待的。所以我想这里面可能也藏着一丝神秘感。满足感通常会在我体验完产品的整个流程后开始消退。当我自然而然地多用过几次产品之后,我几乎就没有什么获得感了,与此同时,神秘感也会消退。如果之前是冲动消费,这个时候应该就是我感觉最沮丧的时候,感叹自己又浪费了钱。
新鲜感对我而言是分段的,一般会在我购买前学习的阶段,以及拿到产品的那一刻产生。在购买前学习的时候,我一般会了解产品本身的信息,甚至是背后的相关市场。整个学习的过程能让我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拓宽我的认知领域,所以我会一直有新鲜感。拿到产品之后,能有机会亲自触摸心仪很久的产品,内心自然有很强的新鲜感。我会注意产品的实际重量、温度、触感、嗅觉等无法通过视频和文字直接感受到的信息。这种新鲜感特别独特,因为它是多种感官糅合在一起的感受,并且由于产品自身的不同,最终会导致每一次的新鲜感都不同。新鲜感消退的时间和获得感比较类似,在自己完整的体验过几次产品之后,就会消退。
认同感是一个比较难讨论的话题。就我个人而言,肯定得分具体的产品,因为个人认知的局限,对于大多数消费,我都是偏向于他者认同。我无法对自己没有用过的产品形成清晰的理解,所以参考他人评价就是非常重要的消费准备流程里的一步。我认为他者认同可以被细分为两个小分类,一个是有意识的,另一个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他者认同比较简单,当我明确知道一个商品是有口皆碑的时候,我再去买它。无意识的则比较微妙,一种自以为我自己对某个消费有自己的理解,但其实没有的情况,就是无意识的他者认同。
就拿我自己举例,我在购买一个产品之前,我会在网上查询各种评测和产品介绍,同时我也会横向比较类似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因为接触到不同立场的推荐人的信息,内心对各个产品形成比较。我可以列举不同产品之间的参数来比较竞品之间的优劣,我也可以指出一些产品在发售后出现的问题。当我的心里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之后,我就会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形成一种看似是“自我认同”的他者认同。我认为这是他者认同是因为我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是他者,我自己并没有真正的使用产品。所以无论我可以如何侃侃而谈,我都只是复读别人的感受,我只是在众多感受里,挑选了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感受。只有当我亲自触碰与使用了商品之后产生的认同感,才能是自我认同。他者认同是可以转化成自我认同的,但它并不总是这样。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都是网购占大头,我对产品的理解和体验都局限在网络的讨论中,直到我收到产品。我曾经认为这种消费方式很好,足够了,因为网上有足够的信息帮助我判断产品的质量,甚至是属性。但我现在改变了我的想法,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促使我改变了想法,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慢慢的发现了网络的局限性,发现了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他者认同产生的认同感持续时间很短,同时也易碎。自我认同产生的认同感能持续很久,并且不会轻易被影响。
对于一些无法客观比较的商品,主观体验和自我认同就会更加地重要。以酒举例,网络上不少的酒描述都是非常有“误差”的。如果观众是个刚入门的新人,面对一些听上去美轮美奂的描述,真的会很心动。但是,很可能下一个视频就有新的意见领袖说出相反,或者和幻想中有差距的话。然后自己内心就会开始动摇。只有当自己亲自闻到香味,品尝味道的那一刻,才会形成自我认同,无论喜欢与否,在这之前,都是他者认同。
我曾经听说一些烈酒有青苹果的味道,有蜂蜜的甜味等。这些描述让我对那些酒留下了非常不切实际的印象,我抱着满心的期待购买他们之后发现实际味道和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很大。什么水果味,什么柑橘,我都没有喝出来,全是酒精味。但是当我有机会再次体验的时候,我却又品尝出了之前没有品出的味道。并不是我换了一种酒,而是我有了更明确的预期。在一开始,我没有喝过,所以我是抱着一种和新鲜水果一样味道的期待。但是我后面有机会再喝的时候,我没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所以我品尝到了烈酒里的水果味,不过很淡,并且不是新鲜水果的感觉。
当我亲自喝过一个味道之后,我明白,我喜欢/讨厌这个味道,所以当别人再说这个酒怎么样的时候,我心里明白对方是指什么味道,我也能借此反向理解对方的喜好。在这种情况下,亲自的体验和经历就像一个锚点,从锚点出发去理解自己未知的世界,明白他人都是什么喜好,才能与他人真正的进行交流。如果我只在网上寻找他人的理解,依靠他者认同来进行交流,会发现我无法真正理解别人。我没有办法与对方共情,也无法理解对方言语中表达的细节,因为我自己没有亲自体验过产品,没有形成自我认同,所以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讨论中去。
当自己对类似的产品有足够多的亲自体验与自我认同之后,自己也能快速地猜测未知产品的实际体验。虽然和实际的感受肯定有差距,但是基于大量自我认同产生的理解与推测肯定比基于他者认同的理解要更坚实和自信。
当我下次再次购买相同的酒的时候,我知道我喜欢它的口感或者香气。哪怕网上大家都说它不好喝,或者品牌形象不够高端等,我也能坚持购买,在每一次购买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因为消费在这里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让我快乐与有满足感的,是商品本身以及我对商品的认可。这也是我上文中提到在自我认同更加的持久和稳固。
如果我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是追寻他者认同,根据网上的口碑进行购买或者品尝,就可能陷入矛盾之中。比方自己可能实际并不喜欢这种味道,但是网上都说好啊,这可怎么办。如果这个时候我为了让自己更加的符合大众的审美或者期待,强行扭转自己的自我认同,虽然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的他者认同,借此平复内心的波动,但是随着潮流的改变,自己的自我认同也会再次被迫改变。长时间进行下去,就可能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花钱购买自己并不喜欢,但是很符合大家期待的产品。必须依靠外部的认同才能满足自己的快乐,由于这种快乐是外源性的,所以并不持久,同时也很容易收到风潮的影响。在这里,消费本身则成了目的,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到购买潮流认可的商品。如果购买的是自己并不认可的产品,在风潮过后,内心或许会产生更持久的难受。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说他者认同持续时间很短,同时也很易碎。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