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觉应该算是毕业以来,甚至可能比在大学时候执行力和学习能力都要强的一年,也是颠覆了我过去五年思维惯性的一年,尝试做了很多之前不敢想的尝试,虽然还不知道结果是如何,但至少在尝试的过程中我确实获得了很多源自于自身的“能量”,更是收获了与身边朋友家人的情绪支持。因此获得了自我认可层面的极大提升,同时也让我最大程度的化解了很对于未来不确定性和惧怕失败的两个方面的焦虑感。
先说一下2023年我核心作出的一个尝试吧,因为我的其余心态和境遇的变化都因为这个尝试而产生的。
这个尝试即是工作了五年的我忽然决定申请北美的研究生。
其实准确来说这个念头是2022年底开始的,而23年是集中实现的。最开始确定这个申请计划的过程其实远比执行过程要痛苦挣扎,因为作为五年(算上校招实习是6年)的社畜,已经被不卷就会被淘汰的逻辑狠狠拿捏。在我的认知里,只有不停的跳槽,拿到更大公司的offer,不断升职加薪,保证自己永远在薪资天花板更高的行业才能不被淘汰。我21年跳到了大厂为一款国民级的手游做IP的开发工作,但我完全无法从工作中获得个人价值。22年初,在还没预见到大面积裁员的时候非常自我感觉良好的裸辞了。结果就是找了快4个月工作,因为又是想转到一个之前没做过的岗位,所以更艰难了。当时拿了两个offer,一个是去南方的一个中厂,996当剧情文案,可以保证获得新领域的上线项目经验;另一个是留在北京一个只有10个人的小工作室做同样的工作,但项目什么时候能上完全不知道。我其实当时更想去前者,不过当时被父亲按下,聊了一通,他表示不同意。尽管他的言辞并不是非常优美,甚至话语有些攻击性,但是花了一些时间我理解他希望我认真考虑未来的规划,究竟是被工作牵着跑,还是真的做一些能让自己有所提升的事情。在他的启发下,我尝试去思考究竟自己想要什么。
他提起我大学时候曾经想要出国留学的事情,当时我因为害怕最后还是毕业后直接工作了。毕竟出国留学对于一个非中产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选项,我当时最怕是出去一圈振兴了他国GDP最后回来打工几十年都赚不回来学费,另外,也怕自己申请一圈没有漂亮的offer。所以,这个计划当年只停留在考了几次语言考试,就未果了。
这次他再提起,我其实还是很抗拒的,我怕我开开心心学完回来又要面对国内糟心的就业环境,而且年纪更大了,竞争力会明显下降。后来,在和朋友们去聊这件事时,我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我有个大我三岁的朋友,在22年去了日本读语言学校,然后准备申请24年的研究生。她跟我一样对未来都很焦虑,但她还是尝试了。而且在读语言学校的那一年时间里,她觉得环境的变化让她心态上也有了很多好的变化。当然,焦虑还是会焦虑的,对于能不能拿到offer,如何控制日常开支这些事情,但和面对自己讨厌却又不能停下的工作时的那种焦虑还是不一样的。当时从朋友们那里听到了很多鼓励,也从家里获得了很大支持,我当时萌生了巨大的自信,下定决心要自己准备出国读研的事情。
然而这种自信其实没持续两天,就差点被焦虑情绪浇灭了。焦虑主要是源自于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专业。因为社畜本能让我没办法不考虑毕业后的事情,就是我下意识觉得自己不能去学一个纯理论的专业,因为毕业后就业完全没有优势,而如果单纯为了润或者就业,自己得到的一些专业建议都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我又陷入了痛苦。那个过程就像我精神里一个不切实际的自己和过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撕扯。我当时大量的约在国外的并不熟识的朋友们去咨询,因为本身也很内向加上不太想给别人添麻烦,这个过程也是压力蛮大的。最后还是多亏了父亲一席话点醒了我:出去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而不是为了润或者赚钱,再怎么为了就业去准备也保不齐之后会发生什么政策变化之类的,本来出国学习是给自己一个选择不一样人生的机会,如果反而让自己更加焦虑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后来,我花了几天终于确定了自己想要学film production专业,并以此为原点去确定了自己想要申请的学校的范围。
紧接着,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申请的阶段,这一阶段阶段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期主要是在准备语言考试,同时搜集资料确定自己想要申请哪里的那些学校;后期主要是在申请季,针对每所学校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申请材料和作品集(因为申请艺术类)。 因为整个申请阶段我都是在职完成的,所以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非常忙碌。
在前期,我基本就是上班见缝插针做阅读题和听力题的梳理,下班练口语和写作,周末则是上课和练套题。比较欣慰的是,六七年没学过英语,再上手学习居然恢复的还算快,差不多备考了6个多月之后考到了101分,也就是大多数研究生项目要求的最低限。而且对比大学时曾经备考的那段经历,这次的备考竟然意外的很“快乐”。就是在工作了五年多之后,第一次体会到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每天努力都能有成果反馈的那种学习的快乐。而且在备考期间,朋友和父母们对于我每一点成绩的进步都给予了很大认可,甚至补习写作课的老师们也是,这更让我感觉备考的过程并不孤单。
到了后期,虽然日程的压力要轻了许多,但我觉得精神压力反而是提升了的。主要的压力来源是针对作品集,我准备拍摄一个原创的非虚构短片,但是究竟要拍什么,怎么拍,我其实完全没头绪。在思考的期间我一直在补习影像叙事的理论,花了大概两个月,我终于确定了要拍一部恐怖片。原本是intj的我,只要无法做缜密计划,或计划被打乱就会焦虑到不行。但拍片子却意外的随性了一次,从敲定剧本的终稿到摇人开拍中间不过四天,可谓是卡着ddl的一波操作。因为剧本控制了故事发生场景,所以计划是一天内拍完,结果开拍那天10开机直接干到了凌晨3点,还有一个核心场景的戏没能拍完。
之后一周里我自学了DaVinci,剪完了粗剪,重新该戏,画补拍的分镜。到了补拍前一天,我发起了烧,第二天发着烧拍完了全部镜头,第二天又去上班了。
每天白天上完班,我都会熬夜剪片子,三晚之后我剪完了新的版本。感觉还可以,后面又自学了调色和简单的调音,慢慢的整个片子的后期我就自己一个人完成了。片子导出之后我发给来帮忙的朋友们看,居然获得了很多正面认可(也可能是我的朋友们都太友好了)。总之,拍作品的这一个月让我回想还是很梦幻,我抛弃了工作五年来时时刻刻要计划的工作方式,居然还算顺利的完成了我原本上学期间极其抗拒的拍摄过程,简直不可思议。
除了作品集以外,剩下大部分都是申请文书的准备了,我虽然找了一个老师帮忙写了推荐信和PS,但实际申请时候,发现每所学校不同的要求,以及额外的文书要求,导致还是要自己完成很多,期间我写过一份5000字的研究生论文计划书、两个剧本、三个拍摄计划书(包含故事大纲和timeline、budget那些)、一篇电影的摄影层面拉片解析,拍过个人介绍视频,最扯的是有个学校要我写500字阐述自己怎么能给学校增加diversity(常规的比如说是LGBT这些)。写到后来,我发现我之前的PS完全不如自己来,能省一笔钱而且感觉自己阐述会更有热情少一些套路。筹备期间,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我还结实了一位英国的proofreader(专门做文本勘校工作的大哥),后面基本我写的文档都是他帮我校对的。最开始我把美国学校申请材料的要求也附在文档中,为了便于他理解语境,结果没想到他看不爽美国语法,上手也把申请要求里的语法错误给改了,这个事情让我当时乐了好久。
截止到12月24日,我自己一个人搞完了5所学校的申请(也喜提了N+1)。曾经无比充实的一段时间告一段落,我反而有些不知所措,现在正处于不知未来前路在何处的等待期。不过有了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成果,我偶尔会有一种好像我无所不能的“错觉”,那种错觉是我在工作期间几乎不可能获得的,它有点像一团温暖的火焰在我心里燃烧,随着我不断努力,周边支持的声音越大,这团火越燃越旺,我也能试图用这团火去温暖去激励身边的人。虽然现在这团火又收到焦虑情绪的影响,摇曳起来,但我会努力保护它的。
评论区
共 2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