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卢曼卡片笔记方法学到的,和我自己是如何使用起来的
首先是笔记系统,人脑有限,无法把握无边无垠的知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到达的点,自己记录行进的过程,最有意义,回过头来,知道了自己如何到达了这里,就算没有遗失了。我的笔记的目的就是要记录行程,但通常来说,行程都是多线程进行的,信息互相有关联,这个笔记系统就需要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常规笔记都是分门别类进行进行归档的,而2021年开始流行起来的卢曼卡片笔记法,可以以网络结构组织起笔记:一则包含了完整有意义信息的笔记,可以引用别的笔记,也可以被引用。当年卢曼使用的是纸质的卡片,在一角给卡片标号,又在底下记录了这一卡片被谁引用了。这些卡片很像是带超链接的文本,而且由于记录了都被谁引用过,又很容易能够回溯回去,是一种双向的网络结构,不会在跳转多次之后迷失。
我也使用了纸质版A6尺寸纸做卡片了一段时间,感觉其中最好玩的是它的编号规则,在这里进行一个说明,如图:
这样进行编号的好处是,比较好扩展,新添加的卡片能够找到相关内容之后立刻添加进来。这些笔记当前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层级的,如果想要加入子笔记的逻辑的话,可以在标号后面添加符号'/',比如1A1A子笔记就可以为1A1A/1。如果想要在1A1A/1前面添加笔记,可以是1A1A/0,-1等等。
后来上述的这套方法,被我当成一套schema用在我的系统的两种模块当中了:笔记资料模块,GTD模块,都有这套卡片——编号方法。
我使用卢曼卡片盒纸质版来做一个平时的思考,信息收集的inbox了(后文的GTD夹子),一个辅助思考扩大缓存的外脑。我用起卢曼的卡片笔记法,做软件的资料库时使用的是obsidian,通过添加插件:file name alternative plugin,能够进行上述编号法组织笔记;通过bulk rename,可以在改变文件夹的位置之后,批量改变笔记的编号。
卢曼卡片法的笔记软件风靡起来之后,普遍认为不用像当年纸质版一样继续添加编号了,但是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单纯的进行互相链接的复杂网络结构,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会对认知带来很大的负担,我需要笔记以我安排的固定先后顺序排列;我也需要笔记能够体现出来层级:一个论点或者问题,有下层级的论点或想法支撑。这样我在看笔记的目录的时候能够在高的视角上了解各个部分在讨论什么,也能够详细的阅读分支细节,也可以从一个支脉跳到很远但是有关联的另外支脉上去。
在obsidian当中,我对一系列笔记有了阶段性进展了的时候,通常会将这一支脉,树根到分支合并为一个文章进行输出,是一种无序向有序化的过程。
另外由于卡片笔记是自下而上的写作方法,写新一则笔记的时候,考虑的是添加到哪里,而不用管分类,笔记的结构不用要求和实际同构,(比如现实当中并立ABC项目,都含有范式E,但我在添加A项目下的子笔记的时候,没有必要情况下并不会考虑迁移在其他项目下的情况)。
GTD方法:大卫·艾伦 (David ) 在《搞定》一书当中介绍的,要点在于:
我的实际行动的过程使用的是GTD的夹子——一摞编好号的A6纸,里面有我的待办事项清单、项目清单、还有收集过来待整理的信息。经过处理的初步觉得有价值的内容,我会放到supermemo18这个软件当中,所以实际行动起来的最小的核心单元就是supermemo作为记事本(为了保险可能有有价值的信息漏掉,起到一个全包含的作用,这里面主要装的是无法立刻判断价值的内容,比如一些当时闪过的想法,外部输入的内容等),以及GTD的夹子来记录我的工作计划和想法。使用supermemo的另外的好处是,可以间间隔地回看自己曾经录入的信息,方便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照单全收。
那么读到这里肯定有人有疑惑,上面开始介绍的obsidian在什么时候使用呢?我认为obsidian适合实际工作的时候作为一个个单个项目的workspace,而不适合做一个统筹自己整体安排的助手:如果全部all in obsidain,就太过强耦合了,维护、整理冗余信息起来成本太大,运转的阻力也太大。实际工作当中,obsidian是低于GTD——supermemo行动双核心一层级的。另外GTD的卡片夹子,也因为是头脑,应当经常地把其中的内容整理出头脑。 不应当在obsidian当中做自己很多想法的堆积,然后形成一个网络交织的复杂体系——经验可知,这样的体系个人意志很难畅通无阻,到后面没有办法生长,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归于静寂,要对obsidian进行限制,它只能是项目执行的workspace。
最后,系统并不能告诉你什么,工具只是工具,不会通过形式推理涌现出来什么惊天的秘密,还是需要自己保持警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