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是《钢铁之躯》的续集。尽管片名中蝙蝠侠排在超人前面、甚至整部影片都是从蝙蝠侠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尽管正义联盟中的一半都已经在这部影片中亮相,尽管为两部《正义联盟》做的铺垫已经在结尾呼之欲出,这仍然是一部《钢铁之躯》的续集,而超人,则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一样事物的身份,会影响我们对它的评价标准。
“我们所在谈论的,是一个其自身便已挑战了我们在宇宙中主次概念的存在。如果你回头去看,哥白尼将太阳回位到宇宙的中心,取代了地球,达尔文进化论则让我们发现对于这个地球而言,我们一点儿也不特殊;我们不过是许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而现在我们知晓了,即使在整个宇宙中我们也算不上特殊,因为超人存在。他就在那里,是我们身边的外星人。我们并不孤单。”——奈尔·德葛拉司·泰森[1]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2]是《钢铁之躯》[3]的续集。
尽管片名中蝙蝠侠[4]排在超人[5]前面、甚至整部影片都是从蝙蝠侠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尽管正义联盟[6]中的一半[7]都已经在这部影片中亮相,尽管为两部《正义联盟》做的铺垫已经在结尾呼之欲出,这仍然是一部《钢铁之躯》的续集,而超人,则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一样事物的身份,会影响我们对它的评价标准。
于2013年推出的《钢铁之躯》是整个DC延展宇宙[8]的第一部作品,虽然在票房层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作品素质上则遭到了不少原著粉丝的质疑。一方面叙事漏洞只手难以穷尽,另一方面影片中对超人形象的重新诠释,违背了这个人物的许多基础设定,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应该是结尾处超人面对两难困境,扭断佐德将军[9]头颅的行为。
也许你会觉得以超人面对的灾害级别和他作战的方式,想要避免伤及无辜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主观意愿层面,大多数漫画设定中超人即使不能保证不杀人,还是会尽量避免伤亡的,如此直接地描绘一次杀戮行为,显然是为了凸显超人所处的两难处境,但更重要的是《钢铁之躯》这一结尾,奠定了整个DC延展宇宙的基调:黑暗。
本片导演扎克·施奈德[10]似乎在刻意将DC延展宇宙引向一个与漫威电影宇宙[11]的轻松现代迥然相异的方向,又或者说,他仍在延续自己创作《守望者》[12]电影版时的风格。《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则是可以看作对这一风格的再次延续,但有趣的是,围绕这部电影的评价,出现了令人惊异的两极分化,来自媒体影评的大量低分与来自观众的相对赞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似乎和影片的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冲突。我们一般会默认语调严肃、风格相对黑暗的影片会讨影评家的欢心,并因其晦涩而为大众所抗拒,但这似乎并不适用于《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回顾一下这部漫画改编电影,究竟是基于什么漫画改编的。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剧本并非直接改编于某部漫画,而且在基本创作思路上其实是几经反复的。早在2001年,编剧安德鲁·凯文·沃克[14]就曾经提交过一个同时包含蝙蝠侠与超人的剧本,在这一版剧本中,小丑[15]杀害了蝙蝠侠的未婚妻,超人必须阻止迈上复仇之路的蝙蝠侠。虽然这版剧本未能通过,但你可以在《我是传奇》的开场中看到这个剧本的宣传海报:蝙蝠图案中有一个超人标志。
最初作为《钢铁之躯》续集筹划的本片,曾在构思阶段曾为挑选反派而犯愁。在对抗了几乎无所不能的氪星将军之后,还有什么能给超人带来威胁?最初的想法是金属为身、氪石为心的梅塔洛[16],但当蝙蝠侠进入视野,再加上未来的DC延展宇宙规划渐渐成型,三巨头[17]聚首的需求便显得相当迫切了。于是这部续集,便渐渐脱离了最初的单人片结构,成为了DC延展宇宙的真正发轫之作。
对这部作品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18]和《超人之死》[19],当然在部分桥段,也对《无限地球危机》[20](闪电侠[21]穿越至韦恩[22]梦境)、《超人:红色之子》[23](韦恩梦境)等作品进行了直接借鉴。对《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的借鉴并不仅仅限于其中的人神之战,施奈德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喜爱:部分台词直接照搬原著(空酒窖),部分桥段稍作改动(超人不再被苏联核弹攻击至骷髅状态,而是受美国核弹攻击),甚至连这部漫画的封面都在蝙蝠侠躲避末日[24]射线攻击时得到了一瞬间的还原。
借鉴自《超人之死》的桥段则是影片发售之前予以刻意隐藏的部分,这部漫画在DC漫画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同时也是臭名昭著)的一笔。叙事层面的不禁推敲(凭空冒出的终极反派、主角的廉价死亡),宣传层面的反复无常(在粉丝抗议下的迅速复活)都让彼时DC漫画的读者大为光火,这不仅深刻影响了DC漫画的市场地位,也给漫画收藏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
施奈德选择将这两部作品进行融合,其实是面临巨大风险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在整个美漫历史上的地位与《守望者》平齐,两者共同将超级英雄漫画带入黑暗时代,这部作品不仅将蝙蝠侠重新带回世人视线之内,也缔造了蝙蝠侠与超人之间最为经典的一次对战。而《超人之死》在某种意义上则相当于DC漫画的滑铁卢,自此起读者们开始用“漫画式死亡”[25]这一充满戏谑的词来称呼超级英雄漫画中的人物死亡。这两部漫画作品对美漫的影响虽然同样重大,却一正一负截然相反,将两者嫁接融合为一部作品是否是可能,这一决定又会对影片的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本片中超人的服饰配色不再是鲜艳的红蓝,而是蒙上了一层灰暗,这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代表希望的超人,虽然他仍在为了保护人类而战,但在内心他却只是个天真、脆弱的小男孩。在谈到剧本时,导演施奈德明确否认了本片将直接对《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进行改编,理由则是该漫画中的超人与《钢铁之躯》中描绘的版本相距过大。没错,虽然对诸多漫画细节进行了借鉴,但本片中两位主角的基本设定以及精神内核,却与原作貌合神离。
《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的主角是一位年迈的蝙蝠侠,他所要对抗的是虚伪而专横的政府,以及那位早已沦为政府爪牙的超人。但本片的超人并不是政府的爪牙,正相反,他是因保护人类而被政府问责之人。施奈德想要将原作的冲突进一步深化,以神化超人将其打造为潜在的独裁者,以使蝙蝠侠与其之间的冲突,得以延续原作的部分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延续自《钢铁之躯》的刚刚迈入世人眼中的超人,恰恰是有着成为暴君的潜质的。
在大多数超人漫画中,即使是那些描绘其早期人生的图画小说,也从没尝试过去彻底抛弃超人最为根本的特质:对人类的关爱。但在这部作品中,施奈德却做到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现代,或者说后现代的超人。虽然他仍在以一己之力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但这已经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超人了,他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人和爱人。
也许你可以举出很多片中例证来否认这一点,但这个嗜杀的超人,是缺乏对于生命最根本的尊重的。在片头面对劫持自己爱人路易斯·莱恩的恐怖分子时,他甚至在将其轰入墙壁之前诡异地笑了一下。在追求风格“黑暗”的同时,施奈德选择了对超人进行重构,探索这个角色的另一种可能性。对于这个版本的超人而言,如果路易斯的生命受到伤害,他是极有可能成为蝙蝠侠噩梦中那个独裁者的。
虽然行胜于言,但施奈德在处理这个超人时的另一个决定,则更凸显了他决意放弃过往超人形象的决心。在听证会一场戏中,他甚至不愿意站到被告席上的超人一个发言的机会,也许是担心一旦在公共场合发声,这个演讲又会让电影苦心构建的新形象与漫画版本重合。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剥夺发声权也是在剥夺超人与公众,或者说人类的沟通机会。与此同时,超人与亲近之人间的沟通却得到了大量篇幅,与爱人之间的亲密相处,与母亲的交流,甚至是与过世父亲之间的交流。两相对比之下,这个超人显现出来极度私人化的特征,就与世人对其如神般的崇拜,以及如外星人般的抵制,形成了某种统一。
这种统一毫无疑问是为制造戏剧冲突服务的,如果允许超人公开演讲,也许其后的决战就不会发生,而大量展现超人与身边诸人的关系,也正是因为他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但在这一过程中,施奈德同样背离了超人这个角色形象的根基,将这个与整个人类相异却又紧密相连的人物,缩窄到一个连身边人都无法去保护的普通人。
于一个对超人并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这种改动无伤大雅,甚至都不会引起注意,但对忠实的漫画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对于原著人物以及人物精神的彻底背离。这并不是说在漫画中超人从不曾怀疑过自己的意志,但这个人物从来都不是肤浅的政治符号,在处理外星人身份以及神人关系时,他同样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内心冲突与自我拷问,但其最终得出的答案,永远是站在面向整个人类的角度做出的。施奈德的影片并非没有提出这些问题,也并非没有给出答案,只不过他给出的答案几乎规避了整个人类。
超人也许并不是世人所期待的神,但他也绝非一个普通人。强行将其视为一个普通人,是否时对这个角色本身的背叛与伤害?先别忙着下结论,让我们看看本片的另一位主角:与白日相对的黑夜。
本片中的蝙蝠侠直接取材自《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除了在年龄上略作了年轻化处理之外,改动并不算多。同样经历了罗宾[27]的逝去,同样对过往的打击犯罪事业感到失望,但与漫画原著中那个重新戴上面具、披上披风的年迈英雄不同的是,本·阿弗莱克扮演的蝙蝠侠已经放弃了这个人物最大的坚持:不从打击犯罪之人,变成一个刽子手。
如果说不杀对于超人而言还只是一个不算经常提起的隐形原则,对于蝙蝠侠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去撼动的铁则。毕竟这个人物之所以诞生,正在于一场毫无必要的杀戮。一旦放弃这一原则,蝙蝠侠与他所对抗的超级恶棍[28]们,就失去了最后一点分别。但这一点,正是施奈德的目的。
在这部影片中,与超人相对抗的反派看似有三个,蝙蝠侠、莱克斯·卢瑟[29]以及自佐德将军尸体中生出的末日。末日显然只是为了最终决战服务的情节驱动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卢瑟与超人之间的冲突几乎完全没有交代,这个人物似乎纯粹是为了引出后续《正义联盟》影片而服务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份与蝙蝠侠出现了大幅重叠);真正谈得上是本片反派的,担任了在理念层面与超人针锋相对的反派角色的,是哥谭的黑暗骑士,蝙蝠侠。
明确这一点之后,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便浮上了水面:本片占据绝大部分篇幅的叙事,是从反派蝙蝠侠的视角展开的,而真正的主角超人,反而成为了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虽然在选择了与超人对决之后,蝙蝠侠仍然只是打开蝙蝠灯等待超人现身,但盗取氪石、打造战甲、乃至最后拯救超人之母等一系列动作,是他主动完成的。与此相对,超人的一切行动则都是围绕自己所爱之人,在反派的引导下进行的。
这种错位导致了整部影片的叙事出现了严重的割裂感,整部影片在《钢铁之躯》续集、《正义联盟》预告片、蝙蝠侠首次现身等多个身份中摇摆不定。虽然想要表达的内容过于庞杂,又融入了太多彩蛋,但这并不是影片真正的问题所在,叙事主线、视角、比例、节奏等各个方面的缺乏整合,才是让整部影片收获评论界一片嘘声的关键。
与超人相似,本片中的黑暗骑士也经历了角色重建,但这种重建并非毫无代价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中的年迈蝙蝠侠站在了政府的对面,但本片的中年蝙蝠侠却仅仅是站在了一个年纪尚轻的超人对面。这种年龄设定上的对比,加剧了两者之间冲突的不平衡感。换言之,如果漫画版本的蝙蝠侠照搬到电影中,其魅力将直接压过超人这个主角。为此,蝙蝠侠这一人物设定中最为强大的武器,智慧,便不得不遭到削弱。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年纪颇轻的卢瑟轻易戏弄的蝙蝠侠,以及一个完全置情理于不顾,为个人情感蒙蔽,以保护人类为借口,力图消除异己的罪犯形象。
这是个看起来无比熟悉的蝙蝠侠,却又是个让人感到无比陌生的蝙蝠侠。他确实非常忠实且完美地完成了自己反派的戏份,直至将主角超人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但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也许能够在视觉层面带给观众极强的享受,却并不会如《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结尾的那场大战一样,给你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因为电影里支撑这场战斗的,是狭隘的私仇,以及一层又一层的阴谋。
如果将两强相争视为影片情感曲线的最低点(对于主角超人而言,这也的确是从云端坠落尘埃),那么相对后续三巨头与末日的大决战这酣畅淋漓的高潮而言,这确实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情感铺垫。然而这种铺垫是以对角色的背叛,尤其是对DC漫画宇宙中最为重要的一位角色的背叛而实现的。
“你看,克拉克,我们将什么称为神,取决于我们的宗族,因为神本身就是源自宗族的;神是会站队的!在我小时候挨父亲的拳头、被他憎恨的时候,天空中没人会降临干预。我早就想清楚了,如果神是无所不能的,他绝不可能是至善的。如果他是至善的,那么他便不可能是全能的。而你,哪个都算不上。”——莱克斯·卢瑟
两者的艺术呈现形式不同,面向的受众亦不同,强行要求动态的电影忠实于静态的漫画,实为奢求。漫威将其系列电影设定在一个与漫画主宇宙平行的独立宇宙中,每一个电影中的角色也就由此独立于漫画中的角色,两者既可以相似,亦可以不同。既然角色都可以不通,像《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这样对角色性格乃至行为方式进行改动,其实也并不出奇,更不致受到如此之大的非议。
你可以认为这个超人在设定层面本就被定义为年轻、涉世不深,也可以认同这个蝙蝠侠已经对人类失去了怜悯之心,但这仍无法解释影片中出现的大量逻辑漏洞:全知全能的超人为何无法在走上被告席的同时察觉右方距离如此之近的炸弹?路易斯为何要将氪石长矛扔入水中,又为何要折返潜水去取?她绝无可能知晓末日与超人同源,能够被氪石伤害。卢瑟是如何知晓超人母亲的身份,超人又为何未能阻止其母被绑架?上述漏洞没有一个在影片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除了情节漏洞之外,角色的塑造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本片的核心议题其实只有一个,以拉丁语刻在两人大战场景墙上的那句来自《守望者》的“谁来监管守望者?”[30],或者引用卢瑟所言:“美国有一个最为古老的谎言,那就是权力可以是纯洁的。”超人所面对的难题,是其所拥有的迥异于常人的能力,与其身处此世之间的冲突。这一问题在超人题材漫画中时常出现,甚至可以说是这个人物最为根本的矛盾之一。影片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渲染这一问题,但在结尾处却彻底跳出了之前设定的叙事逻辑,超人之死看似是作答,其实是对这一问题的刻意回避,以更为可怕的外星威胁来合理化超人的存在。
然而问题就在于,这不仅并不能让超人的存在合理化(他归根结底,不过是另一个外星人),甚至反过来印证了蝙蝠侠乃至卢瑟对于局势的判断。超人的自我牺牲不是在回答问题,而只是在质疑问题的合理性(以超人之纯洁来质疑),而用蝙蝠侠来克制超人,也只是一个投机取巧的答案,并不是超人自身对这一答案的回答,更不涉及这一版本的超人是否要改变与人类相处时我行我素的模式,毕竟在最终决战中,他并没有选择避开市区,而是与《钢铁之躯》结尾大战中别无二致地丝毫不顾市民伤亡。
整部影片的逻辑也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顾左右而言他中走向了结束,没有人还记得影片最初提出的问题,也不再有人试图去回答。这并不是说对于任何一个作品中提出的问题,都一定要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时候开放式的解读,反而有利于作品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但这样处理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作品本身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进行一以贯之的思考。最终,这种在主线上的闪转腾挪直接影响到了主要人物的塑造,自影片开始至结束,超人的角色在人格层面之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在于他回避了影片提出的这一根本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蝙蝠侠身上,只不过这次的问题不再是不变,而是太过突兀的变化。为个人仇恨所驱使的蝙蝠侠,在复仇之旅即将成功的一刻,因为母亲的名字而完成了立场的180度大转变。对超人和蝙蝠侠母亲名字的运用是影片的亮点之一,但仅仅因为这个巧合就足以改变韦恩对于超人的全部成见吗?这种投机取巧的叙事方式实在很难经得起推敲,更别提这种转变是建立在一种近乎奇迹的自我醒悟上,由此刻占据绝对优势的蝙蝠侠完成,其可信度与触动人心的力量,就更是大打折扣了。
在面对这两位历史悠久的人物时,任何创作者都难免会面临两难境地,改的太多,背离原著、失去精神;改的太少,则往往陈词滥调、毫无新意,找到其中的平衡至关重要。施奈德虽然将这两位角色引入了同一部影片,并由此为DC延展宇宙奠定了根基,但在叙事层面的重大失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你不必非要打造一枚银子弹。但如果你造了,就不必再去仰仗怪物的善心。”——莱克斯·卢瑟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不仅在单片票房上力压漫威全部作品,更是在观众口碑上扳回了一阵。大量观众给予了影片好评,与影评人几乎一边倒的差评,形成鲜明的对垒之势。究竟是影评人过于苛刻,还是观众太过宽容?
尽管有种种不足,但《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所获得的差评,恐怕不仅仅源自影片的整体素质,而是在原著漫画的反衬下,显得更为捉襟见肘所致。但话说回来,即便严格按照漫画原著,将《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进行改编,就真的能够在口碑层面获得丰收吗?看看《守望者》所遭受的冷遇、以及《蝙蝠侠:元年》[31]动画版照搬漫画分镜所受到的的批评,也许就会明白,这只是一厢情愿。漫画改编电影永远都要面对取舍、提炼、改动等等实际问题,单纯依附于原著并不意味着口碑票房双丰收,电影有专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只有充分利用这种媒介的长处,才可能获得成功。紧紧抓住改变原著精神这一点批评本片,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退一万步讲,单单是蝙蝠侠这个人物,在新52中的设定,与鲍勃·凯恩[32]及比尔·芬格[33]77年前创作时的诸多设定相比,也早已判若两人。而一个人物之所以可以绵延77年的时间,仍为大量受众所喜爱,正在于不断有新的作品对这个角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解构与重建。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这部影片说到底,不过是另一次解构与重建尝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导演施奈德试图自经典漫画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的努力,如果你是一位漫画读者,很可能根本不需要仰仗诸多事后彩蛋分析,就可以在观影的同时分辨出每一个桥段致敬的作品究竟是哪一部。如果我们站在漫画原著读者的角度去审视这部影片,可能会认为诸多人物层面的变动是在背离原著精神,但如果跳出这一固定的思维模式,应该会看到本片所描绘的,不再那么“典型”的超人与蝙蝠侠,反而在不经意间契合了我们所处的时代。
漫画中的超人与蝙蝠侠虽然各有缺陷,但因为对底线的坚守,仍然可以说是读者的楷模,甚至仰望的对象。但电影却毫无疑问走向了更深处,去探索突破这条底线后,这两个人物是否仍然成立、是否仍然为观众所喜爱。虽然因为无力构建一个能够完美容纳两者的故事而纰漏连连,但这种突破漫画原著边框的尝试本身,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是超人与蝙蝠侠这两位美国漫画史上最重要角色的首次聚首,能以一个基本合理的故事同时容纳这两位重量级角色,已属难能可贵,我相信来自观众的认可,与这一层面的成功密不可分。施奈德下一步应当去考虑的,也许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物历史与故事线索时,如何构建一条一以贯之的主轴,完成人物的合理成长,回答好,或是直面影片提出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才可能提升DC延展宇宙在艺术层面的价值,得到评论界的认可。
当然了,既然这部片子里有蝙蝠侠,他不在乎评论其实也没什么。
神奇女郎[35]的正式出战可能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惊喜的段落之一了,相对于两强相争,她的出场终于让积郁许久的观众可以痛快地出一口气了。但如果仔细回顾,这名角色与故事核心议题之间的关系,几乎与卢瑟一样隐晦而不明。也许这个角色真正闪耀,还要等到其单人片的的上映,但仅仅是本片中的惊鸿一瞥,也已经足以反衬出本片在构建两位核心角色时的失误了。
这是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它创造了超级英雄漫画改编影片的许多个第一次,实现了超人与蝙蝠侠两个核弹级别的经典漫画人物的巅峰对决。但它又是一部不够优秀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谈论这部影片时,并没有将它作为《钢铁之躯》的续集进行品评,我们的标准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是《全明星超人》[36]这样兼具深度与娱乐性的伟大作品。
这并不公平,但这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好在观众已经用票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希望看到更多DC延伸宇宙的作品,而评论家也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他们认为这部影片还不够好。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期待DC延伸宇宙接下来的影片,能够一部比一部成熟,最终在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于品质层面上再上层楼。
[2]: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8]: DC Extended Universe
[11]: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14]: Andrew Kevin Walker
[18]: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19]: The Death of Superman
[20]: Crisis on Infinite Earths
[30]: Who Watches the Watchmen?
评论区
共 9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