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来我都沉迷于LMM的《汉密尔顿》,时常抽自己大嘴巴问自己在新泽西6年怎么都没去现场看这部神剧。今天就集结合《汉密尔顿》的人物和剧情,从另一个侧面聊一聊美国大学的起源年代。
就像伯尔开场唱的一样,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出生在加勒比海。据汉密尔顿自称,他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岛上,家庭不算赤贫,但也很一般。但在父亲出走、母亲离世后,原来的房东托马斯·史蒂文斯收养了汉密尔顿,而这位苏格兰商人的儿子爱德华·史蒂文斯也成为了汉密尔顿的童年玩伴和一生好友。由于这两个人长得极为相似,后来汉密尔顿的政敌甚至诋毁他是这位苏格兰商人的私生子。
比汉密尔顿年长一岁的爱德华在1769年左右时前往纽约,在国王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哥大攻读医学专业。当时国王学院是少数几个开设医学院的学校之一,而且早在1770年就颁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博士学位,可以说是走在了时代前列。而北美医学院的模式可追溯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格兰裔的斯蒂文斯会将孩子送去纽约了。
开场曲继续唱到,乡亲们集资送汉密尔顿去北美读书,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村好不容易出了个读书苗子,隔壁张婶王姨省吃俭用从每天的饭里抠出来一点送汉密尔顿上路,但其实资助汉密尔顿主要都是当地的商人,当时大家期望他能够像爱德华一样学医,然后回来为当地治疗疟疾之类的热带病。所以当时汉密尔顿最好的选择应该就是以医学闻名的国王学院或者费城学院(今天的宾大),这也是汉密尔顿在从波士顿登陆后马上就前往纽约的原因之一。前往纽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要去一家贸易公司报道,这家公司负责管理资助汉密尔顿读书的资金,这笔钱来自于这家公司所掌管的西印度群岛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蔗糖贸易,每次贸易中的一部分都会拿出来作为汉密尔顿读书的费用。在这里,他认识了音乐剧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角色:间谍裁缝,赫拉克勒斯·穆里根。
穆里根比汉密尔顿大了至少十五岁,他生于爱尔兰,但六岁就移民纽约,顺利从国王大学毕业后在资助汉密尔顿的公司做过一段时间职员,后来自己开店,成了我们熟悉的裁缝,他还是著名反抗组织“自由之子”的成员,在波士顿惨案前就参与了与英军的抗争。然而汉密尔顿并没有如一开始计划的一样顺利入学国王学院,说到这里就要简单回顾一下汉密尔顿发迹的源头和他最早的伯乐休·诺克斯了。
休·诺克斯是一位长老会神父,曾在新泽西学院,就是现在的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当时著名的神学家,也是普大校长,老亚伦·伯尔,没错就是我们熟知的亚伦·伯尔的父亲,他们家和普大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稍后会继续讲到。1755年,诺克斯开始以牧师的身份前往加勒比海传教,在这里他遇到了我们的主人公汉密尔顿。诺克斯对私生子的态度非常宽容友善,认为将私生子从不负责任的父母手中解救出来是神圣的职责,因此他对出身低微的汉密尔顿开放了自己的藏书,引导他学习文学和写作。在一场罕见的飓风之后,汉密尔顿向自己远离家乡的父亲写信描述飓风带来的巨大破坏,这封文采飞扬的信也同时拿给了诺克斯过目,诺克斯瞬间被其中蕴含的热情和才华所吸引,鼓励他在报纸上发表,这才有了汉密尔顿被家乡资助前往英属殖民地的故事。可以说,正是诺克斯改变了汉密尔顿的人生。这段故事也被精炼地浓缩到了开场曲中。
说回来到北美的汉密尔顿,由于自己的知识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自学,虽然法语和英语都极为流利,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但汉密尔顿的拉丁语、希腊、高等数学等知识就像福尔摩斯的天文学知识一样几乎为零,这也使得他难以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由于北美大学最初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所创建的,因此哈佛和耶鲁等老牌学校都要求申请人掌握拉丁语和希腊语,能够阅读朗诵维吉尔等人的原著,一些课程甚至要求用拉丁语交谈。18世纪后期,虽然宗教式大学进入了一个衰退期,但国王学院也只是从1754年开始在申请条件中加入了数学以适应新的社会,并没有将古典语言剔除。
为了满足入学条件,诺克斯写了一封推荐信,帮助汉密尔顿在诺克斯的母校普林斯顿旁边的伊丽莎白镇学院攻读预科。在那个时代,普林斯顿已经在威瑟斯庞校长的治下成为了北美首屈一指的名校,校园里的拿骚大楼是殖民地时期最大的校园建筑,伊丽莎白镇学院也是最好的预备学校,可能就是在这里,汉密尔顿第一次和隔壁大学校园中亚伦·伯尔擦肩而过。
在到达新泽西时,汉密尔顿已经17岁,在今天这几乎是上大学的最低年龄,但在二百多年前的北美,15岁入学、18岁毕业才是大学生的常规操作。而入学年龄最小的学生大概是日后耶鲁大学创始人之一、11岁半就进入哈佛的科顿·马瑟。威廉玛丽学院甚至要求申请人必须年满15岁,避免太多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破坏校园的学习氛围。所以汉密尔顿的在预备学校里肯定更不占优势,但凭借天赐的学习能力,他很快就掌握了拉丁语等古典语言,数学知识也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凭借诺克斯的人脉,汉密尔顿在新泽西的上流阶级中也站稳了脚跟,接触到革命思想,人生志向也从学医救人开始向革命救国转变,是的,学医救不了美利坚人。
在汉密尔顿结识的好友之中,威廉·利文斯顿可谓革命者的重要领袖,在战后他也成为了新泽西州的首任州长。之所以提到利文斯顿,是因为早在国王学院建校之初,他就指出这所学校是英国安插在殖民地的眼线,甚至会成为英国国教入侵殖民地的前哨站,因此极力反对学校的建立。想必在伊丽莎白的觥筹交错时,汉密尔顿也没少听他吐槽亲英派聚集的纽约和国王学院。而且利文斯顿还是普大的校董之一,大概在从预备学校毕业时,汉密尔顿已经觉得自己整个人已经踏入普大的校园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汉密尔顿最终没能进入普大,具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尽管威瑟斯庞校长为了获得种植园主的赞助而积极鼓励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学生入学,但他也曾批评过普大过于宽松的入学标准,而汉密尔顿当时的年龄确实偏大,甚至已经超过了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年纪,因此没能如愿进入普大,而是成为了威瑟斯庞校长维护立场的牺牲品。而更关键的原因可能与普大的课程设置有关。今天的普大是没有医学系的,而在独立战争前夕,普大虽然跟风设立了医学院,但规模和师资都十分弱小,很有可能不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因此当汉密尔顿背负着全岛人求医的希望申请学习医学时,普林斯顿只能以“学习计划不符合学校预期”而将他拒之门外了。
最终,汉密尔顿回到了纽约,进入商业气息和保皇气氛都更为浓厚的哥大,这里的医学教育水平更符合汉密尔顿来美国的最初目的。虽然音乐剧里多次调侃过新泽西,但在哈德逊河东岸读书的汉密尔顿可能每天都会向西眺望,毕竟那里有他终生未能拿到的offer。
在讲述汉密尔顿哥大生活之前,我们聊一聊汉密尔顿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亚伦·伯尔。可能汉密尔顿倚马千言的文采令伯尔嫉妒,但至少在独立战争开打前,伯尔在各方面对汉密尔顿都是碾压级的存在。刚才已说过,伯尔的父亲老亚伦·伯尔是普大的创始人之一兼第二人校长,而伯尔的外公乔纳森·爱德华兹更是重量级,他不仅是美国“大觉醒运动”的旗帜性人物,也在老亚伦去世后接替女婿成为普大第三任校长,这也是为什么伯尔在歌词中回顾自己的外公一生传播福音。伯尔的家庭可谓真真正正的书香门第,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伯尔在11岁时就试图进入普大,打破最年轻学生的记录,在被无情拒绝后又在13岁时再次申请,这一次不仅申请成功,而且直接跳过了一年级,最终在1772年年满16岁时从普大毕业。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剧里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汉密尔顿最关心的就是为啥伯尔能毕业这么快,毕竟在伯尔毕业时,年长一岁的汉密尔顿还在海岛上晒太阳呢。而我每次看到这里时都不禁吐槽:你看看人家的家世背景啊,别光只盯着人家也是父母双亡啊!
伯尔的大学生涯就是当时富家子弟大学生的典型样板,出色的语言能力和丰厚的知识储备让他不必像汉密尔顿或者庄园主出身的詹姆斯·麦迪逊那样卷生卷死卷到身体破防,而是可以把大把时间花在类似于今天文学社、辩论社之类的活动中,并且深度参与辉格党之类的政治社团,所以早在刚毕业时,伯尔就在整个上流阶层扬名立万了。拿到学士学位后,伯尔又跟随威瑟斯庞校长学习了一年神学,可能是奔着成为一名外公那样的神父去的,但暗流涌动的政局让他改变了方向,开始学习法学,方便自己更好地成为一名律师或者进军政界。他和汉密尔顿的命运线条也从在普林斯顿的匆匆错过之后又一次缓缓向纽约汇集,最终在几十年后化作射向彼此的子弹。
大概在1773年年底,汉密尔顿进入了国王学院,学校附近有着当时最著名的红灯区之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圣地”,保守的迈尔斯·库珀校长严禁学生与那些不三不四的女人有任何交流和接触,也十分提防愈演愈烈的革命思潮,因为在学校另一边,就是纽约最激进的革命分子的聚居区。美色和暴力堪称年轻人最大的诱惑,哪个学生能不迷糊啊!如今我们知道,汉密尔顿在纽约积极参与革命党的行动,至于有没有去另一边体验灯红酒绿的生活,恐怕结合他成家后的表现也可想而知了。
为了学习医学,汉密尔顿曾师从塞缪尔·克劳希医生,这位都柏林人可是北美医学界的大牛,曾因偷盗尸体进行解剖研究而臭名昭著。同时,汉密尔顿继续精进自己的古代语言、法学、雄辩术等知识,疯狂地阅读洛克、孟德斯鸠的作品,还组织了各种文学小团体,既交流文学,又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传播革命思想。在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纽约也爆发了各式各样的集会和游行,这里少不了汉密尔顿的身影,而正是通过一次在学校旁振奋人心的演讲,汉密尔顿真正走入了革命领袖的视野,被“自由之子”这样的激进团体关注。
在莱克星顿枪声响起后,北美独立战争正式打响,纽约的革命者也迅速响应,其中当然不乏以革命为名满足施暴本能的碍国者。1775年月10日,数百名酗酒后的示威者拎着棍棒和柏油,冲进国王学院,要揪出并烧死支持英国的库珀校长。在此情形下,住在校长隔壁的汉密尔顿挺身而出,站在校长公寓的门口,用唾沫横飞的演讲暂时挡住了群情激奋的暴徒,不过当时库珀校长已是耳聋眼花,并不知道汉密尔顿在帮自己脱险,还以为正是他口若悬河地煽动群众威胁自己的生命安全。尽管如此,汉密尔顿的行为还是为二楼的校长争取到了逃离的时间,库珀校长穿上睡衣从后门溜出,翻过栅栏一路跑到了哈德逊河边的英国军舰上,此生再也没有返回北美。
这一夜后,北美独立战争的战火彻底被点燃,汉密尔顿也投笔从戎,告别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业,加入了反抗军,最终也只能算是从国王大学肄业。当然,这就是后来的故事了。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