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下内容为小组成员共同创作的产物,作者署名请参见文末】
前段时间去看了 《异形:夺命舰》 ,进到电影院片头跳出来时哑然失笑,合着中译版的副标题里的“夺命舰”,其实就是罗慕路斯(Romulus)。 本期是由《将死之人》这部作品延展而出,与之对应的,本期推荐的书可能相对硬核,是西塞罗的《国家篇 法律篇》。
这两者的结合点是「罗马」;而背后的「母题」则是「美国」。
在书写下面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循环播放着这个曲子,也在下边推荐给到大家。
对交响乐不抗拒的朋友可以在阅读本次推荐的过程中尝试收听,或许能从另外一角度感受到我心中的意象。
从我本人专注的「政治学」领域而言,其研究的内容归纳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Power”。而“Power”这个单词,在不同的对话场景下对应着不同的含义。
Ta可以是“供能”或者“能源”、“能量”,也可是“权力”或者“权势”。在政治学领域,我们讨论的一般是后者。
由“Power”这个词引申出的“Superpower”,并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超级能量”。
我们在汉语语境下通常称之为“超级大国”,或者用一个大家更熟悉的说法,叫做“霸权”,在英语语境中,我们则称之为"hegemony",或者更通俗的称呼为"Superower"。
在介绍《集装箱改变世界》的时候,我提到了“海权”和"Superpower"之间的关系。
今天的推荐,就是围绕当今这个看似「单极化」的世界中的唯一一极,或者说唯一的"Superpower"——美国而展开。
以1991年12月26日为节点,在布热津斯基写下《大棋局》的那个时代,世界从两极转向单极。
而此时的福山也因其早前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而备受关注,颇有些一语成谶的味道。
我想身处当前这个时代的所有人对此都有发言权,并且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切身体验。
从Hyperpower这个说法的提出,到太平洋这端的大国崛起,历经30多年后,单极化的局面似乎逐渐开始松动。
而 “冲突” 也逐渐成为了这一阶段以来我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听到的一个词。
在相当程度上,当前的世界格局与作为唯一Superpower的那个国家的的全球战略有着分不开关系。
毕竟,其全球战略的核心词是“global order”,而这个话题,在上次的推荐中就有涉及。
我们当然能将其理解为“全球秩序”,但不论将“order”理解为“秩序”或“命令”时,其都与另外一个单词“rule”有着更紧密得联系。
而无论我们将太平洋彼端的那个国家视作朋友、需要赶超的对象抑或是对手,对其加深理解必然都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个当前仍处于其规划的“global order”下的世界。
一旦我们将美国纳入为考察对象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
欧亚大陆或者说旧世界的绝大部分国家,通常都是由一个或者数个主体民族和其他民族构成。
我们当然可以将其理解为近现代民族国家概念诞生后的结果。
但上述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构成其全体国民精神的底层建构,我们称之为“民族性”或者“民族精神”。
这三个问题的意义不仅仅针对个体,对于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其意义也无比巨大。
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与旧大陆的大多数国家相比,确实不具备久远的历史渊源(或者说构成其现有主体国民的人群与该片土地原本具有久远历史渊源的人群不同),其建国至今尚不足250年。
我们当然可以将其追溯至五月花号与清教徒,这的确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其国民精神的底层建构重要组成部分。
但如果我们准备以《五月花号公约》为原点出发去探寻这个问题,那么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无疑已经在一个多世纪前给出了充分的回答。
而本次的推荐在此尝试给出的,正是对于上面那个问题的另外一个切角以及探寻的原点。
美国,实则是以西塞罗的政治理念为蓝本,在新大陆进行的一场对罗马共和国的借尸还魂。
在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是一个大号的、工业化的、现代版的「罗马」。
故而,换言之,读懂了罗马也就读懂了大洋彼岸那个当今世界唯一的“Super Power”,同时,也是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世界“Global Order”的“制定者”。
在《独立宣言》上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代美国的开国一代,或者说“国父们”,正是照西塞罗的政治理念和罗马共和国打板玩的Cosplay。
而如果从「东正教」与「东罗马」和俄罗斯对于「罗马」的宣称来看,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冲突恰恰如同十几个世纪前罗马分裂后东西罗马冲突的再现。
古罗马由罗慕路斯起,从王政时代经共和最终达到帝制,领土也从最初台伯河畔一个小镇扩展到最大版图时囊括了整个当时他们口中「已知人类文明的边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地中海完全是成为了罗马的内海。
罗马,是古典时代的第一个"hegemony",或者说“superpower”。
其领土疆域的扩大,背后则是不断地征战与征服,这是冲突。
上帝之鞭阿提拉,则是欧亚大陆这端冲突后的结果延宕至大陆那边,冲突通过我们看不见的方式传导,最终葬送了西罗马帝国。
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类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就是战争史。
战争这个说法,可以被认为是冲突这个概念的特异化,或者说极化。
美国从独立战争时的十三州,到伴随着高呼着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的大西进运动,疆域从原先的大西洋沿岸扩张至太平洋。
这一切的背后,是美洲原住民的人头滚滚,是美墨战争和欧洲冲突背景下的路易斯安那购地。
路易斯安那购地(英语:Louisiana Purchase;法语:Vente de la Louisiane)是美国于1803年以每英亩三美分向法国购买超过529,911,680英亩(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
法属路易斯安那的版图远超今日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从南至北,该属地范围包括了现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两岸(包括新奥尔良市)、阿肯色州、奥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北部边界地带、新墨西哥州东北角、密苏里州、堪萨斯州、科罗拉多州洛基山脉以东、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怀俄明州大部(落基山脉以东)、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南达科他州、北达科他州大部、蒙大拿州大部(除西端),以及现今加拿大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艾伯塔各省之密苏里河流域地区(也即南部边境地带)。
购地所涉土地面积是今日美国国土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积大致相当,因此使得当时美国的国土翻倍。
时任美国总统为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第三任美国总统(1801年-1809年),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时任法国第一执政为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
1799年 神圣罗马帝国联同大英帝国、奥斯曼帝国 、俄罗斯帝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孤身回国发动雾月政变(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并于1800年6月14日取得马伦哥会战胜利,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
1805年8月9日,奥地利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瑞典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战。
而后紧跟的则是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和我们都更为熟悉的当下。
其霸权或者说国际地位的确立,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冲突。
从这一系列延伸出的事实,我们似乎能得到两个不那么美好的结论:
第一:美国这个国家似乎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或者说冲突,塑造其民族性的。
第二:「霸权」的确立或者转移,必然伴随着「冲突」。
罗马是这样,十六世纪时西班牙吞并葡萄牙也是这样,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还是这样,美国自然也是这样。
那么看来,要挑战或者动摇其霸权,必然也将伴随着「冲突」。
有一点专门值得指出,除了1812年战争导致火烧白宫之外,美国的国土始终没有被他国的军靴踏足过。
这一点,结合其本身相对短的建国史以及其以移民为主的国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推导出其缺少这类伤痛性的「民族记忆」的结论。
同样这也能解释珍珠港和 911对于美国而言「民族性伤痛」的意义。
如同君士坦丁堡陷落之于罗马,我们现在指着那片土地说,这是伊斯坦布尔。
这部作品在豆瓣的评价算不上高,许多人是因为看到主演是霍普金斯老爷子,但观看后发现其出场戏份寥寥无几。
但如果原本就对「四帝之年」和「弗拉维王朝」这段时间的历史有了解的话就能知道,整个「弗拉维王朝」总共不过 27 年,维斯帕先、提图斯和图密善这父子三人同时都活跃的时段,只可能是维斯帕先在任的最后几年。
事实上,本剧描述的时间段的确应该是从公元 79 年到公元 81 年这两年间发生的事情。
维斯帕先离世,提图斯继任,罗马斗兽场(拉丁语 amphitheatrum,后续亦称为Colosseum)竣工,提图斯暴毙,图密善继位。
而至今仍矗立的罗马斗兽场,实则坐落在尼禄所修建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中心的人工湖泊之上,所以斗兽场能灌满水进行「海战」倒也是算是另外一重意义上的原汤化原食了…
这部剧的出品方是 Peacock,由于题材的关系,很容易让人与早先 2005 年由 HBO 出品的 《罗马》 进行比较。 HBO 的《罗马》是历史题材的正剧,而 本剧实际上属于一个特殊的类型片,称之为「剑与凉鞋」(Sword and sandal),也被称为peplum。
“Sword and sandal”这个说法在中文世界似乎鲜少有人提及,我也暂时没有查到这个说法的既有中文翻译,故此直译为“剑与凉鞋”。
而Peplum这个称呼来自于拉丁语,词源是古希腊服装peplos。
上述两个称呼自上世纪 60 年代由法国影评人引入使用,后续被广大影迷接受,指代以古希腊、古罗马或者中世纪背景的历史、神话、圣经故事类型片,这类影片早期主要由意大利制作。
这种类型片在 1958 至1965 年主导了整个意大利的电影业,最终在 1965 年被意大利产的西部片和欧洲间谍电影所取代。
比如尽管叙事本身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但大量情节都会采用真实的历史人物;
再比如说,这类作品通常会以一位雄心勃勃的统治者为主角,而他会通过谋杀挡在他面前的人来登上王位。
这部剧的标题引用自竞技场上向皇帝致意的拉丁语问候:“皇帝万岁,将死之人向你致敬”(拉丁语: Avē Imperātor, moritūrī tē salūtan)。
与之对应的,皇帝的回复是“也不一定”(拉丁语 :Aut nōn),在 15 世纪的文献中,这句回复演变成了“祝你们好运”(Avete vos)。
...quín [Claudius] et émissúrus Fúcinum lacum naumachiam ante commísit. Sed cum próclámantibus naumachiáriís: “Have imperátor, moritúrí té salútant!” respondisset: “Aut nón,” neque post hanc vócem quasi veniá datá quisquam dímicáre vellet, diú cúnctátus an omnés igní ferróque absúmeret, tandem é séde suá prósiluit ac per ambitum lacús nón sine foedá vacillátióne discurréns partim minandó partim adhortandó ad pugnam compulit. Hóc spectáculó classis Sicula et Rhodia concurrérunt, duodénárum trirémium singulae..
而正在要放出孚喀努斯湖中水之前,他(克劳狄乌斯)还组织起了一场海战表演。然而参战的人大喊道:“万岁,皇帝,他们那将要死去的人向您致敬”,这时他回道:“也不一定”,之后那些人就全都拒绝相斗,坚持认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赦免。当此时皇帝犹豫片刻,考虑将他们用火焰和刀剑消灭干净,然而最后他从御座上跃起,沿着湖边跑起来,步态踉踉跄跄、滑稽可笑,他就这样劝诱参战的人投入战斗,半是威胁半是许诺。这场大戏有一支西西里舰队和一支罗得岛舰队参与,各带十二艘三层桨船……
这部剧改编自丹尼尔·曼尼克斯(Daniel P. Mannix )1958 年出版的同名小说“Those About To Die ”,该书 2001 年再版时,书名为《角斗士之路》“The Way of the Gladiator”。
丹尼尔·曼尼克斯
Daniel P. Mannix
这本书除了被翻拍为本剧之外,同时也是2000 年由雷德利·斯科特指导,并且拿下了 73 届奥斯卡五个奖项的《角斗士》的灵感来源。
而丹尼尔·曼尼克斯的另一部作品《狐狸与猎狗》(The Fox and the Hound)也曾在 1981 年由迪斯尼改编为同名动画电影。
维斯帕先早年最大的“成就”正是率领第二奥古斯塔军团(II Augusta)入侵不列颠尼亚, 也正是因为这场入侵,才有了之后布狄卡的反抗。
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
9 年 11 月 17日 —79 年 6 月 23 日
其后续最大的功绩是终结了「四帝之年」并开创了弗拉维王朝,与中国历史上诸多的开国之君一样,维斯帕先并非贵族出身,因此行事上颇为“不拘小节”。
Taken on a sudden with such an attack of diarrhoea that he all but swooned, he said: "An emperor ought to die standing," and while he was struggling to get on his feet, he died in the arms of those who tried to help him, on the ninth day before the Kalends of July [June 23], at the age of sixty-nine years, seven months and seven days.
—Suetonius, Lives of the Twelve Caesars, "Life of Vespasian" §24
他突然腹泻得厉害,几乎昏厥过去,他说:“皇帝应该站着死去,”当他挣扎着站起来时,他在七月末(6月23日)的前九天,死在了那些试图帮助他的人的怀里。 享年 69 岁零 7 个月零 7 天。
— 苏埃托尼乌斯,《十二凯撒的生平》,“维斯帕先的生平”§24[
剧中最后这一对好基友在角斗场上对决,也是有其对应的历史原型,分别是角斗士普里斯库斯(Prisicus)和维鲁斯(Verus)。
著名的罗马诗人马提亚尔(又译 马蒂亚利斯,Marcus Valerius Martialis)在他的诗篇 XXIX 中对此有着完整的记述。
Marcus Valerius Martialis
Cum traheret Priscus, traheret certamina Verus,
esset et aequalis Mars utriusque diu,
missio saepe uiris magno clamore petita est;
sed Caesar legi paruit ipse suae; -
lex erat, ad digitum posita concurrere parma: - 5
quod licuit, lances donaque saepe dedit.
Inuentus tamen est finis discriminis aequi:
pugnauere pares, subcubuere pares.
Misit utrique rudes et palmas Caesar utrique:
hoc pretium uirtus ingeniosa tulit. 10
Contigit hoc nullo nisi te sub principe, Caesar:
cum duo pugnarent, uictor uterque fuit.
While Priscus drew out, and Verus drew out the
contest, and the prowess of both stood long in
balance, oft was discharge for the men claimed with
mighty shouts; but Caesar himself obeyed his own
law: that law was, when the prize was set up, to
fight until the finger was raised; what was lawful he
did, oft giving dishes and gifts therein. Yet was an
end found of that balanced strife: they fought well
matched, matched well they together yielded. To
each Caesar sent the wooden sword, and rewards to
each: this prize dexterous valour won. Under no
prince but thee, Caesar, has this chanced: while
two fought, each was victor.
马库斯·瓦莱里乌斯·马蒂亚利斯(Marcus Valerius Martialis,英文名称为 Martial /ˈmɑːrʃəl/ ;公元 38 年至 41 年间 - 公元 102 年至 104 年之间)是一位出生于西班牙(现代西班牙)的罗马诗人,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十二本警句集,于公元 86 年至 103 年间在罗马出版,当时是图密善、涅尔瓦和图拉真皇帝统治时期。在这些诗中,他讽刺了城市生活和熟人的丑闻活动,并将他的乡下成长经历浪漫化。他总共写了 1,561 篇警句,其中 1,235 篇是挽歌对联。
金句(英语:Epigram),又称警句或者隽语,是一种简短、有趣、令人难忘,有时具有讽刺意味的陈述。这个词源自希腊语 ἐπίγραμμα(epígramma,意思为“铭文”),由 ἐπιγράφειν(epigráphein,“写在上面”)演变而来。这种文学形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马提亚尔被称为最伟大的拉丁语警句学家,并被认为是现代警句的创造者。
提图斯和图密善这对兄弟在本剧中的角色塑造看似有些俗套,但其实遵循的是「剑与凉鞋」这个类型的常见套路,英姿勃发、雄才大略的哥哥与奸猾狡诈的阴谋家弟弟。
但如果以权谋的角度切入本剧,提图斯和图密善两人的一人掌握军权,一人掌握内政与财政权。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似乎自然是掌握了财权的图密善会成为最后的胜出者,霍普金斯饰演的维斯帕先关于钱的那段对话或多或少的在暗示这一点。
但回过头想想,这毕竟是古典时代,在这样的竞争中,理应是身为将军的提图斯成为最终胜者,毕竟「暴力」始终是「最终手段」。
当图密善试图通过财富来收买近卫军行刺尝试失败后,原本一直很期待编剧会做出怎么样的安排来让历史回到应有的轨道。
但最终图密善戏剧性的依靠「暴力」来夺取了帝位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剑与凉鞋」这个类型剧应有的范式。
这一点都不伟光正,堂堂皇帝被一介草民以最不光彩的方式绞死。
是的,绞死在东西方属于完全不同的性质,在东方这算留了个全尸,算是个体面的死法;但在西方,绞死是带惩罚性质的不光彩的死法。
当年戈林元帅拒绝接受绞刑,希望以军人的身份被枪决不成最终选择偷偷服毒。远东军事法庭最终裁决东条英机等人的行刑方式也是绞刑。
尘埃落定后只是让人感叹,提图斯是个不成熟的政治人物,完全没有体会到政治的无情性。
如果维斯帕先指定的继位人是图密善,提图斯是否又会尽心尽力的帮助弟弟呢?
不会的,这样的剧情展开,正是《角斗士》里主角面临的困境。
维斯帕先关于钱的那段对话是著名的谚语「钱没有气味」(Money does not stink,拉丁语: Pecunia non olet)的出处。
起因是提图斯觉得老爹维斯帕先征收公厕使用税这个事儿实在有失体面,维斯帕先回怼道「钱这东西,是没有气味的」。
这个段子的影响至今还在,法语中街头厕所被称为“Vespasienne”,意大利语则是“vespasiano”。
维斯帕先肯定没想到他的名字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被流传下来。
本剧的男主正是图密善的门客,但在他的身上却是能看到克拉苏的影子,先是从商,然后期待通过掌握暴力(军队)成为将领,进而进入政治领域。
男主无法进入政治领域的原因是非贵族出身,但当男主后半段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某位贵族的私生子后,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身份血统如果得到承认,就能正式跻身元老院」。
5 分制,1至5分别对应信手翻阅、快速查看、完整阅读、细致查阅、精读/句读。
我想许多人一开始读《国家篇》会觉得一头雾水,或者可以从第一卷的「第二十」开始
我们常说的「罗马」是个泛指,涵盖了罗马王国(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
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前期)的正式名称其实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
「元老院」是Senātus,「元老」的拉丁语是“Senator”,正是英语senator 的词源, 我们现在称之为「参议员」 。
而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其中参议院为上院, 正式名称为United States Senate 。
美国的开国一代被称为 「国父」 (Founding Fathers) ,而「国父」这个称呼来自于罗马,《国家篇 法律篇》的作者西塞罗就被元老院授予过 「国父」(Pater Patriae) 这一称号。
顺带一提,除了凯撒和西塞罗之外,罗马被称为国父的基本都是皇帝。
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拉丁语 "Marcus Tullius Cicero"
目前通行的中文译名「西塞罗」是根据其拉丁语名,使用英语发音后的音译:/ˈsɪsəroʊ/ 而来。
但如果根据拉丁语发音, “Cicero”拉丁语的发音应该是[ˈkɪkɛroː],故此也有表述为「基凯罗」的。
注:咨询了专修古拉丁语的朋友,根据他的发音,实际上用汉语表示的听起来更接近「基(尔)凯(尔)若」。(这名字的发音一堆舌音…)
西塞罗的生平或者说他政治实践的失败,归纳起来是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当他青年时,罗马共和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门阀(贵族)状况,而想要跻身政治领域,作为非门阀成员,只有两个通路: 从军或者从法。
当你闯出一定名头后,再选择依附某个门阀,成为ta的「门客」。
西塞罗在后续政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着自己依附的对象,先是庞培,然后是屋大维。
他始终试图通过以均衡几大军头之间的均衡来维持政治上的平衡,这么做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安东尼派人处决。
三巨头分裂,庞培倒向贵族的时候,西塞罗当时能做什么?
格拉古兄弟的结局也证明了在罗马没有军权是行不通的。
纵观美国历任总统和副总统的履历,会发现他们之中有大量在从政前都是从事法律相关事务的,或是律师、或是法官、检察官。
像里根那样演员出身,或是卡特那样农场主出身的,反而是其中的异类。
西塞罗原本希望他的儿子马库斯(Marcus Tullius Cicero Minor,又称“小西塞罗”)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哲学家,但马库斯的选择是——「从军」。
小西塞罗在公元前 49 年选择加入庞培的军队,48 年庞贝被击败后, 凯撒赦免了他 (应该是有照顾西塞罗的缘故在) 。
随后,老父亲西塞罗又将儿子送到雅典学习哲学,但我们的小西塞罗同学在雅典花天酒地不事学习。
西塞罗被安东尼处死后,马库斯为父报仇,又加入了反对屋大维的反抗军, 再次被击败 。
随后,小西塞罗跟随屋大维击败了安东尼,并在元老院宣布了安东尼的死讯。
同时,撤销了安东尼的所有荣誉并且拆除了所有安东尼的雕像,为父报仇完成。
最终,小西塞罗成为了公元前 30 年的执政官之一,并被任命为叙利亚帝国行省和亚细亚总督。
而且这叛逆少年和老父亲的家庭伦理问题,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评价西塞罗:“正如世界上所有时代都没有产生过比西塞罗更伟大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一样,他的权威应该具有很大的分量。”(As all the ages of the world have not produced a greater statesman and philosopher united than Cicero, his authority should have great weight.)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将西塞罗列为对“公共权利”传统做出贡献的少数重要人物之一,这种传统为他起草《独立宣言》的草案提供了参考,并塑造了美国人对革命权利的“常识”基础的理解。
嗯,上述两位都是大洋对岸那个国家的「Founding Father」,并且分别是其第二任和第三任总统。
我其实没有想过会在荐书系列这么早的阶段就进入到我专注的领域。
但是一个人所关心的方面,或者说一个人长时间在内心深处萦绕的思绪,往往会基于ta的“元问题”。
我的“元问题”,各位关注这个系列的友邻大多也都清楚。
而我的“元问题”在现实世界的投射,则是聚焦于“政治学”领域的。
这么想,这个系列显得有些“硬核”,似乎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于是,我回过头去看我推荐《集装箱改变世界》和《环游地球八十天》时写下的文字,发现其实从我动笔之时,就是带着政治学视角的。
只是有的时候,这样的视角会显得过于“冷峻”,从而让人们觉得不那么容易亲近。
因为我们都是渺小的人,而我们讨论的真理,却是超越性的存在。
人,讨论超越性的存在这件事情,本身也就带有超越性了。
所以,就会跟现实世界脱离。
最后的最后,感谢Percivale对本文初稿的点评,内容已合并入正文中。
Seldon Plan © 2024 by Merli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这个世界如何回应我们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者说视若无睹的概念
恰恰正是我们的思维误区所在
原作者署名 Merlin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