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很早以前开始笔者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在我们年轻人这一代,将会见证中国传统文化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开始消失,虽然这种说法夸张了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预感早已经成为事实,只是人们以前没怎么过多的去关注这方面,所以当大众的眼光放到这里以后,看到的已是千疮百孔的传统文化宗庙的沦陷。
就像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经历的痛苦时期一样,除了少部分人为心中的真理和民族而奋斗,更多的人则是顺应所谓的大流大势。不过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只有当双方开始产生负面的影响时才会造成这种情况,就像结婚之后不懂调理从而离婚的爱人一样,我们的内心缺少包容与理解。
或许并不是人缺少包容与理解,而是这个时代可能并不需要这些。
自从清代闭关锁国对我们的枷锁被西方人解开后,人们接触到的西方事物和思想直线上升,对国外一切的好感高过对国内一切的好感,崇洋媚外的思想开始到处传播,人们潜移默化的变成了从前自己口中那种“忘本”的人。诚然,学习西方国家的科技成果、民生待遇、文化创新点等中国不足的地方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因为学习人家的优点就忘了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不能全去看别人的优点只看自己的缺点,更不能因为别人现在比自己强就产生极度的自卑心理,因为这样我们就永远也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学习的知识永远不能被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因此造成了现在整个社会情况的恶性循环。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理应带来良好的竞争效果,为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带来新的时期和新的机遇,从东周楚国出土的很多文物表明,在那个时候中国就和西方世界有了间接的文化交流,汉朝和唐朝更是建立起了横跨两个世界的文化大桥。可是谁能想到到了近代,这座桥几乎变成了一个大的单行道,西方疯狂地向我们输出各种文化病毒,但我们却生产不出任何的疫苗来应对,只能靠着血肉之躯去当小白鼠。以前一直以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存力逐渐减弱是因为西方的文化侵略太过严重,而现在笔者却认为文化侵略只是一个层面,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则是我们自己,我们自身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降低,从而导致了非常多的民俗文化加速消亡,而这些民俗文化的消亡也降低了人们对祖国文化的信心,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和东施效颦的“西化”思潮。
《百鸟朝凤》向观众们展现了陕西农村传统唢呐是怎么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消亡,匠人们又是怎么去面对这种巨变。这部电影没有用繁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去堆彻高逼格的电影水准,而是通过朴实饱满的人物讲述了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不过它不简单的地方就在于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社会和中国人的思考,不单单是表面上传统文化的消亡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价值观转变的探讨。
中国现在已经深陷金钱与欲望的沼泽,其他地方不说,单从现在电影市场上面国内的商业片就能够看出来,比如近几年很火的《小时代》《富山春居图》《何以笙箫默》。虽然文艺片在全球都不会是排片的热门候选电影,但是这次《百鸟朝凤》的“下跪事件”背后电影院排片标准就是向金钱的一边倒。中国现在缺少会讲故事的编剧,但并不代表没有会讲故事的编剧,这么多的商业片只能证明大部分的导演已经向市场妥协了,所以中国不是拍不出好电影,只是中国现在的市场不容许好电影生存。
《百鸟朝凤》影片中随着天鸣年纪的增加,也反映了农村的变革,更是反映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以前的农村,结婚要吹唢呐,丧事要吹唢呐,没事儿也喜欢听唢呐班子吹唢呐,每个庄的年轻人都在祖祖辈辈的土地上耕作,继承父辈的产业。现在的农村,除了年纪大的人以外,没人愿意听土的掉渣的唢呐,年轻人也不再继承家业和土地,而是奔向大城市去打工挣钱,喜欢的东西也不再质朴和传统,更多的是充满浮夸和洋化,乐器更爱小号、钢琴、电吉他等西方乐器,因为很洋气,所以人们喜欢。
似乎这看起来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会必然出现的,但同时又是那么的荒诞不经。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改变也是中国的改变,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沿海城市正式对外开放,因为沿海地区的富人慢慢多了起来,接触的西方文化和思想也多了起来。在那些富人的眼中,中国很穷,不仅是物质上穷,文化上和西方相比也穷。
“没有什么比穿衬衫喇叭裤戴墨镜更洋气了,什么中山装什么大褂都太土太俗”,或许这是那时候人们刚接触西方事物时心理的一部分想法,但现在我们看看那能叫俗吗?可能确实有些衣服没有国外的来的大气时尚,但也不叫俗气或者土的掉渣,不管怎么说传统的都是还是传统,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掉,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和人的见证物,没了他们就没了根,没了根民族就要亡啊!
对美国人来说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枪,传统就是土地扩张,传统就是西装革履。我们不能和他们比,他们也没资格和我们比,两者所处的层次不同,怎能相提并论。现实中人们很难做到客观看待事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做不到,每个时代总是有少数人对其他人进行着警示和预知,而每个时代那部分少数人都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其他人对他们的觉察每次都要等到下一个时代,下一个世纪,或者未来。
电影中更体现了两代唢呐艺人对自己职业和中国文化的态度,老一辈是把唢呐吹到了骨子里去,新一辈则是对唢呐和未来充满了疑问与不安。
比如:天鸣长大以后几次被家里人和朋友劝放弃吹唢呐,但是他都一直坚持这个工作,并且说“我跟师父发过誓的”。坚持本心,难能可贵,焦师父选接班人没走眼,但是天鸣一口一个跟师傅发过誓,就表明他并没有真正懂得唢呐人的尊严,也并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子里去,虽然坚持吹唢呐,但同时他也对唢呐这个工作充满的疑问,并且怀疑自己能不能够继续干下去,这样的生活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吗?
焦师父对箱子里一代代传下来的唢呐非常看重,老一辈对物品非常的执着,而他的徒弟们却没有继承下这份执着,片中游家班面对洋乐器的冲击,将要散伙的时候,焦师父带着天鸣去找二师兄,二师兄的包袱里面除了衣物,完全见不到唢呐的踪迹,这违背了焦师父唢呐离口不离身的唢呐人准则,也代表了新一代唢呐艺人对现实的妥协。
蓝玉的成长给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一些反思,当师父让他走的时候,他对天鸣充满了厌恶和不甘,但十多年后他们的再遇,不是蓝玉冷眼恶语,而是热情的迎接。并且通过蓝玉自己对天鸣说的话,我们了解到蓝玉对自己很了解,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准确和客观(我们从蓝玉下地割麦子就可以看出他做事不踏实)。如果我们和蓝玉比一比,会发现不仅不了解自己,而且还没有自知之明,真的是该好好反思下了。
焦师父对天鸣的期待和对唢呐传承的执念。在焦师父得知自己肺癌晚期以后,让天鸣把他家的牛卖了,卖牛的钱并不是为自己治病,且就算医得好焦师父恐怕也不会把这钱拿去给自己用,他拿着钱是准备给天鸣置办一套新的唢呐,好让他重新把游家班复活,让无双镇还有唢呐人。老一辈对手艺的执着和新一辈对手艺的迷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进城以后天鸣见到和蓝玉一起工作的师兄们,一个在电锯厂工作时左手无名指被锯断了,一个在石棉厂工作了才两个月肺就不行了,不仅工作对身体有影响,还让这两个唢呐人一辈子也吹不了唢呐了,这反映了匠人们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
在游家班成立没多久的一次演出中,洋乐器出现在了天鸣一行人的眼前。正当天鸣手足无措之时,焦师父出现了,并且带领游家班和洋乐器进行了一次较量,然而双方用乐器的较量却被一群年轻人打断,他们准备给天鸣钱让他们停止吹唢呐,好继续欣赏舞台上婀娜多姿的女歌手,然而天鸣并不为金钱所诱惑,导致了游家班和这群年轻人发生激烈的冲突。这表明现代的年轻人干什么都喜欢用金钱去衡量一切,根本不懂得原则尊严等等,而天鸣的行为则代表匠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依然坚守着自己身为文化传承者的尊严与荣耀。
其实有些事情人们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去坚持,而是因为只有坚持做下去才可能看到希望,现实中也不仅仅只是这种传统匠人们在坚持着自己的事业,还有许许多多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人在坚持着,世界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才会变得丰富多彩,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才能够被体现出来。
影片也是开放性结局,片尾天鸣来到城里见蓝玉和妹妹,蓝玉给天鸣出主意让他放弃唢呐,和他们一起去干建筑行业。天鸣说跟师父发过誓后就没有表态了,眼神迷茫不安,正好在城墙上看见一个老唢呐人坐在街边吹唢呐行乞。这个场景意味很深,不仅代表着传统文化艺术对现实的妥协,也代表着继续坚持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对未来充满了疑问,迷茫而又摇摆。
整个电影通过简单直接的叙事告诉我们所有人该重视传统了,虽然很早就有文学家提醒了人们这一问题,比如贾平凹先生的《秦腔》,但毕竟不会所有人都去读小说,而且读了小说也不一定就能够去宣扬小说里的思想。所以这次《百鸟朝凤》应该算是很好地让大众去理解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百鸟朝凤》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要多亏了“下跪事件”,不然这种低成本的精品文艺片,现代年轻人谁会去看?谁会去仔细揣摩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在这个充满金钱与逼格的时期,能够在电影院见到这种质朴真切的电影,是我们所有人的荣幸。那些能够重视并独自思考电影中问题的人,更是值得去尊敬。
因为吴天明导演的这部电影不是给现在的人看的,他是拍给未来的人看的!
注:文章系作者自行投稿于“也爱看电影栏目,不代表机核观点。”
评论区
共 7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