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7月6日,宗教改革家扬·胡斯在康斯坦茨因异端邪说被处以火刑。
四年后,波希米亚(今捷克共和国)爆发了胡斯战争。参战双方分别是:胡斯的追随者,和神圣罗马帝国、波兰和东欧的主教王国和公国以及罗马教廷的联合力量。
面对天主教的强大力量,胡斯派教徒似乎毫无胜算。然而,1419-1436年间,针对胡斯派发动了五次十字军东征,却都以失败告终。
在人数和武器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波希米亚这个相对较小的地区是如何经受住这些攻击的?胡斯派教徒大多是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是如何抵挡并击败卢森堡的西吉斯蒙德(匈牙利国王、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强大的骑兵部队的?
胡斯派的第一任军事领袖扬·齐兹卡(Jan Zizka)曾任温瑟斯劳斯国王的宫廷卫队队长,他还曾在波兰作为雇佣兵与条顿骑士团作战,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人和战术家。他认识到,在传统的战斗中,他的追随者由于人数、装甲和缺乏有效的重骑兵,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
齐兹卡的解决办法是发展马车堡战术,使他的士兵能够抵御敌人骑兵的攻击。胡斯派教徒大多出身于农业,因此在早期,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四轮农用车。
1419年冬,在内克米尔发生的冲突可能就是齐兹卡使用马车(只有七辆)对付敌人的第一场战役。一支300人的胡斯派军队遭到了拥有2000名骑兵的攻击,但攻击被击退,天主教徒最后损失惨重。
在1420年3月25日的苏多莫战役中,齐兹卡首次将马车部署成防御战斗队形,他将一侧固定在湖面上,将12辆武装马车部署成弧形,以掩护另一侧和后方。在这个阵地上,他的400名士兵击退了规模大得多的保皇党军队。
胡斯民兵使用马车堡战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正是他们对这种战争方法的创新,才使他们脱颖而出。
马车堡使用了一连串的马车,将其拼接成了一堵坚固的城墙,此外,也可以将它们围起来变成一个方形或圆形的营地。
这些马车由四匹马牵引,侧壁略微倾斜,呈“内倾斜”状,使马车底部更窄。这种倾斜使马车的重心靠近底部,增加了稳定性,并可能减少了敌方射弹的动能效应,增强马车木板的防护能力。
每辆马车都有一侧(从驾驶员的角度看是左侧,即外侧)专门用于作战。在战斗中,这面墙壁上挂满了用绳索捆绑在一起的额外木板,除了炮弹以外,几乎没有东西可以对马车造成威胁。不过,由于当时敌人的移动野战炮比较落后,因此很少会考虑野战炮。
战车顶部是敞开的。弩手和手炮手将武器架在车壁上射击,车壁遮挡了他们的大部分身体。后来,在原有面向敌方的一侧又加了一层更牢固的双层木板。额外的木板层比马车的基础护壁还要高,并配备了四个三角形的发射口。这样,弩手和火绳枪手就可以从完全隐蔽的位置射击,同时还能享受畅通无阻的射击视野。马车堡中央下方还垂直安装了一块厚木板,以防止敌人射入或爬到马车下方。这块木板上还有供胡斯枪手使用的三角形射击口。
马车对面的墙壁上有一个向下开启的门洞,形成一个斜坡,便于武装人员快速上下车。将马车捆绑在一起的铁链锚点也在这面墙上。
马车车轮大,离地间隙高,可以进行越野移动。从轮毂到侧壁顶部都有支撑杆保护车轮不受损害。马车暴露在外的一侧有附加的外板,与车轮重叠,可以进一步保护车轮不受敌人火力攻击。
一些战车被装备成火炮平台。胡斯派教徒有两种火炮的具体记录。一种类似于大型火绳枪的轻型火炮,叫做“支架炮”(tarasnice)。它通常安装在一个双腿支架上,使炮手能够转动武器和调整仰角。它可以部署在马车上,也可以部署在马车之间的空隙中。大约在1430年,支架炮开始放置在有轮子的车上,以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另一种较重的火炮称为“短管大炮”(houfnice),英语中的榴弹炮(howitzer)就源自这个词。短管大炮用于攻击前进中的部队,打击大批敌人。不在战车上时,它安装在一辆木制两轮手推车上,同样非常适合部署在两辆战车的间隙中。这种火炮早在1426年就有记载,弹药通常是石弹,但也有证据表明使用过类似散弹的多发弹丸(即葡萄弹,可追溯到1430年晚期和1440年,而不是齐兹卡时期)。这些火炮侧向排列,炮管指向左侧,使这些马车能够在马车堡城墙上占据任何位置。
每辆战车上都有一个标准化武器组合的步兵单位。分配到一辆战车上的人大致有20人,典型编制包括:2名手持火绳枪或短管手炮的火绳枪手;6名弩手;4名手持长柄武器的士兵,如戟、矛和钩镰;4名手持尖刺连枷的士兵,他们可以在马车壁的顶部进行攻击;2名手持帕韦泽长盾的士兵,他们可以堵住马车之间的缝隙;以及2名手持长剑的车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让马车排好队形,并确保马车堡“严丝合缝”。
连枷是最受欢迎的武器,因为这种武器对农民来说很容易获得,而且可以通过钉上尖钉来加以改进。连枷兵所戴的锅盔也很便宜,尤其是对弓弩等远程武器的射弹非常有效。连枷兵和手持长柄武器的士兵,还有射手,他们都是马车堡步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一位摩拉维亚贵族警告国王说:“我非常害怕农民的连枷。手持战斗连枷的平民是危险的,对于骑士来说还是一种新的对手。”
正因如此,有一条法令甚至要求配备30人的车组,其中包括14名手持连枷的人。
每辆马车长约三米,战斗时可容纳十人。乘员分成几个小队,交替担任战斗员和后备队,后者就躲在马车后面。另外,第二小队的枪手可以从马车下方射击,而在马车之间的空隙中,手持长柄武器和连枷的士兵则负责掩护。
他们充分利用了火药武器,是最早在野战中使用手炮和火炮的群体之一,而火药武器自14世纪起就在欧洲使用,但主要用于攻城战。
早期的火器重量大、精度低、使用繁琐,这些因素限制了它们在静态作战中的应用,也阻碍了它们的普及,因此在野战或平民个人中比较少见。尽管如此,由于缺乏行会垄断和训练要求低,它们的价格相对较低。再加上卓越的破甲能力,使其在城堡和城镇防御中大受欢迎。
1419年胡斯起义开始时,胡斯民兵主要依靠改装农具,还有早期的火器,它们大多是从城堡和城镇军械库中抢来的。这些火器和胡斯战车一起可谓相得益彰,胡斯民兵在马车壁障后可以随意射击和装弹,而不必担心骑兵冲破马车方阵,或者遭到远程火力的打击。
在胡斯战争期间,火器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整个战争期间以及1434年战争结束后,平民拥有火器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胡斯派教徒就使用过一种手持火器,其名称是捷克语的“手炮”(píšťala),后来通过德语和法语传入英语,就有了“手枪”(pistol)一词。
马车的装备也是标准化的。其中包括用于挖掘壕沟和清除障碍的工具(斧头、镐、铁锹、铲子和锄头各两把)。每辆车还带着一条长链,一端有钩,另一端有环。这些铁链用于将马车固定在一起。当马车采取防御姿态时,则用木棍和帕韦泽长盾堵住缝隙。内壁上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大石头,当弹药不足时可以投掷。每辆战车还配有额外的武器和弹药(包括装有钩子的长枪,用于击退冲到车前的骑兵)。
而餐食和其他一般补给品则装在标准的运输车上,夜间和战斗期间放在马车圈围阵的广场内。
指挥结构清晰明了。每辆马车都有一名指挥官,每十辆马车为一组也有一名指挥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一个“纵队指挥官”可以指挥50到100辆马车。未分配到马车上的步兵也会进行编组,以100人的连队为单位。
命令通过旗语信号传递,信号兵驻守在每个纵队的第一辆和最后一辆马车上。
一支典型的胡斯野战军有一名总指挥官和三名队长,每个人分别全权指挥马车(包括其乘员)、步兵和骑兵。全规模的胡斯野战军可包括多达12000名战斗人员、200辆战车和30门短管大炮。
行军时,马车以四列平行纵队前进。外侧两列由战车组成。内两列由辎重车组成。下马步兵和随营人员在马车纵队的掩护下行进。
战车就位后就解开马匹的缰绳牵入营地,但要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便在需要时迅速重新套上缰绳。战车的车辕可以移走、抬高、或放置在前一辆战车下面。接下来,马车被链接在一起。这样可以防止敌人试图推开或推倒马车。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在马车堡外修建壕沟和低矮的土堤。至少可以堆起土堆遮挡车轮。当各排士兵在战车上和战车周围各就各位时,帕韦泽长盾和掩体会放置在战车的缝隙间。
在马车堡的两端分别留有两个出击口,由火炮、手炮手、匆忙搭建的土堤和大型盾牌掩护。每辆马车上有8名配备远程武器的士兵(其中四人随时都在战斗),马车堡可以长时间保持几乎不间断的射速。一旦炮兵和神射手击溃或破坏了敌人的阵型,野战步兵就会从前门冲出,正面攻击混乱的敌人,而骑兵则从后门冲出,包抄敌人(如果有一支规模较大的胡斯骑兵部队,他们从一开始就会留在马车堡外,等待进攻的时机)。如果突击失败,士兵们只需退回到马车堡的安全地带即可。
攻打马车堡的敌人要面对重型弩、手炮、火炮的射击。甚至在弹药耗尽时,还可以投掷提前备用的石头。在这种巨大的弹幕之后,敌人的士气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反胡斯派十字军的军队通常都是身披重甲的骑士,胡斯派的战术就是让骑士的马匹失去战斗力,这样下马(行动迟缓)的骑士就更容易成为远程攻击的目标。少数真正冲到战车阵前的进攻者会被防守者用长杆上的钩子拖下马,并被沿着战车阵防守战车和战车之间空隙的戟兵和连枷兵杀死。
教皇庇护二世把齐兹卡的军队叫做“多臂怪兽,出其不意地迅速抓住猎物,将其挤压致死,然后吞食其碎片”,他在描述战车作战过程时说道,“骑兵在战车据点外作战,但每当敌人有可能压倒他们时,他们又退回到据点内,然后就像在坚固的城墙上一样下马作战”。
战车、炮兵、步兵和骑兵之间配合紧密,显然是“马车堡”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马车堡的机动能力也同样重要,它可以在移动、防御、进攻和后退之间随机应变。
虽然“马车堡”的战术关键在于激怒敌人发动进攻。另一方面,马车堡似乎还可以用来进行移动攻击,但这种用法毕竟很少见,因为本质上马车堡战术主要用于防御——确切地说,是先防守,然后再由骑兵或步兵打击混乱的敌军。
然而,还是有一个有记录的移动战车交战事件,虽然这次战斗只是一次成功的撤离,但重要的是,火器在移动战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马车堡就像一个中世纪版的坦克。
1421年12月21日至22日深夜,齐兹卡下令进攻敌军大本营。进攻是利用逐渐移动的马车墙进行的。这次进攻没有采用通常的在马车外进行步兵的方式,而是主要依靠从移动的马车上使用远程武器。这次战役齐兹卡还天才般地在战车上安装了火炮,这也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野战炮使用方法之一。事实证明,夜间使用火器非常有效,不仅在实际效果上,而且在心理上也是如此。
后来,在塔可夫战役(1427年,这已是齐兹卡去世后的第三年)中,反胡斯派的十字军学习使用了这种马车堡垒。然而,反胡斯派的德意志军队由于缺乏这种战略的经验而遭遇了失败。
在利帕尼战役(1434年),胡斯派的马车堡垒最终被打败了,敌人同样使用了马车堡战术,在该战役中,胡斯派的两个分支针锋相对,圣杯派击败了塔波派,方法是先进攻后撤退,引诱山上的塔波派向他们发起冲锋。
圣杯派后来与天主教会重新结合。马车堡对捷克历史的影响就此结束。塔可夫战役中对马车堡垒的首次胜利表明,击败马车堡垒的最佳方法是先发制人,阻止马车堡建立,或者通过佯攻撤退引诱堡垒内的人冲出。因此,该防御工事失去了其非对称性优势。
基本上,马车堡是一种非对称战争手段,一开始非常有效,足以用来对付十字军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因为这些军队仍然主要依靠全副武装的骑士,马车堡这种全新的战术正好非常适合克制骑兵。
随着野战炮在机动性和火力方面的进步,意味着马车将面临更大的危险。木头是抵御箭矢或小型武器的可靠材料,但却无法像土垒那样吸收炮弹。它会爆裂成致命的碎片,正如18世纪战舰上可怜的水手们所经历的那样。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