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想对这个游戏说些什么,那我就中了这个游戏的套。
《新手指南》,非常贴切的标题。整个游戏就是关于一个游戏作者(旁白)引领玩家去参观另一位作者(Coda)作品的“新手指南”。至于为什么需要这份指南?因为仅是通过游玩,玩家并不能全面地了解Coda的游戏。就好比封闭车厢里的人无法知道自己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甚至,如果不是这位旁白自作主张把游戏打包发表出来,我们根本都不会有机会见到这些游戏。Coda从未公开它们。
我已经在旁白的引领下见识了Coda的一个又一个作品。以我目前的阅历,我能负责任地说,这些游戏绝非毫无新意。事实上,它们只有新意。如果让我单独一个一个去游玩,我应该没法玩完其中任何一款。Coda的游戏里不存在教程,没有提示、没有引导,他的有些作品甚至从设计上就没法通关。这些游戏在Coda那里也许意味着什么、象征着什么、表达着什么,但对于任何一位玩家几乎都是一场灾难。
旁白,在此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打包了这些游戏并发布出来,他告诉你有Coda这么一位游戏作者,他与你讲述自己和Coda的故事,给你一个去进行这个游戏的理由;是旁白给这些零散的游戏安排了顺序,在玩家卡关时给予提示,当游戏无法继续或过于无聊时,向玩家分享他的看法,并立刻切换到下一款。
可以说,旁白以一己之力承担起了这些游戏的“可玩性”,从而使Coda的创意得以展现在我们玩家的眼中。对Coda来说,旁白就是他的伯乐,他的编辑,是他的游戏发行商。
Coda从不在乎自己的游戏是否“好玩”,也不在乎有多少人喜爱他的游戏。他对旁白做的事从来没有感到高兴过。他只觉得恶心。在Coda认知里的旁白,大概可以类比娱乐圈的大明星和狗仔队之间的关系。
不难发现,旁白在这样的关系中处于天然的劣势:他捧红了一位明星,但这位明星对他的努力嗤之以鼻,而他对此无能为力。毕竟,年度最佳从来不会颁给汉化组和mod作者。于是在《新手指南》的最后,旁白在Coda的冷漠前,选择了自我毁灭;再次回到游戏标题界面的玩家也会发现,原本正常的标题变成了一排乱码。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旁白所做的事没有任何意义。对此,我们不必感慨,也不必惋惜。因为这一切,确实只不过是旁白的自作多情。
马克思告诉我们,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理论在当今这个大家花钱买了游戏就不再想玩的社会,已经得到证实。那既然我结结实实地花了一个半小时来通关这游戏,这“钱”肯定我就不是白花。一个半小时的游戏时间,我花给了谁?:
首先,该给游戏作者的,我已经在steam用微信支付了,所以肯定不是给游戏作者;而鉴于我没有自娱自乐的才能,我肯定也没办法自己用掉。排除法一做,答案不言自明:
话说到这里,我也不装了。私以为,比起游戏的销量,玩家真正花在游戏上的时间更能体现一个游戏的素质。就像视频的真实播放时长比播放量更能说明视频的质量。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和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即使受到同样多人的喜爱,这其中的含金量差距,不可谓不大(你也知道要一直吸引人的注意力有多难)。
旁白之于Coda,是个无关紧要的人,有他没他都不影响Coda自己;但对于我这样想见识游戏的可能性,但耐性又差口味又刁的玩家来说,旁白就是我的大贵人。钓鱼佬钓到了鱼,就算不卖他也能放生;但要是厨子不把收到的鱼去鳞去骨,食客桌上摆着的,可就不是“珊瑚鱼”了。
作为一名玩家,我认可旁白为这个游戏做出的贡献。对此我甚至十分感激。但是我的、“我们这些玩家”的感激,并没有能阻止旁白最后的自我毁灭。
旁白在亲眼见到Coda最后的话语时,他意识到了我们上面说的这点。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从Coda那里获得认可。这事主导权不在他。于是他······这么说吧,他破防了。一时间他说了很多质疑自己、谴责自己行为的话。说实话这些话我都没细看。我在等他冷静下来。终于,旁白的话又开始具有条理,这时他在重新组织自己的价值观。而在最后的最后,他给玩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的人生不是被外部的认可引导的,那会是怎样的呢?
每当我开始一个新项目,我只是问自己:这是我尊重的东西吗?我是否足够尊重这个项目?即使几乎没有人购买它,我也会觉得我把一件好东西带到了世界上······这是你可以控制的东西。
当旁白看到Coda的游戏时,他是快乐的,他自己就是这么说的。Coda的游戏给了他这份快乐,但他误以为自己去做旁白也是因为这份快乐。从一开始,旁白就不是为了Coda去做的旁白。他是为他自己做的。做旁白使他感到快乐。但他早先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一个人不会单纯因为喜欢一款游戏就去为它做汉化、做mod。他这么做,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件事上感到了快乐,而这也是支持他坚持下去的最坚实的动力。
注:《新手指南》中Coda的最后一款游戏创作于2011年。《史丹利的寓言》发行于2013年。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