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4年就要过去了,看到各大APP都推出“年度报告”活动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内心萌生出想法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一方面记录下我这一年来的机核使用感受,另一方面,聊聊我眼中的机核是什么样的。
2018年,我最早听到机核的名字,是因为身边的一个朋友安利,他是一名游戏玩家,聊起游戏的事,他的眼里总是在发光。
我不了解他是怎么接触到机核的,我只记得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念中学,什么都不懂,
也没有自己的电脑,玩游戏都还是上taptap平台或者上二楼黑网吧,再别说什么steam、索任软这些了,
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台PS4,喊我去他家里打游戏,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清那天我们都玩了什么游戏,我只记得从那天开始我才意识到——“哦,原来还可以用手柄玩游戏,原来用手柄玩游戏是这个感觉啊?!”。
手柄在手中嗡嗡的震动,可以抠动的扳机,多点电容触摸板、精致的独立游戏体验,对那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认知打击。
"我也要玩游戏,我也要玩牛逼的好游戏!",就这样,不久之后,一台Switch出现在了我的手边。(伴随着各种囊中羞涩的血与泪)
伴随着升学产生的距离,我和这个朋友面对面一起打游戏的机会也不再现实。
那时的我下学时间都是,手拿大师之剑,脚踩呀哈哈的神秘种子,背着老国王给我的滑翔伞在海拉鲁平原里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好不威风得意。
时间说不上过了多久,等我再见到这位朋友时,他带起了耳机,听起了机核。
那个时候,他总说自己在听电台听电台,要知道听电台这个事对于在电视下长大的我来说总是会联想到公园里晒太阳的老爷爷奶奶,出租车上一包包抽着烟消磨时间的开车师傅,钟表店里换频道一个接一个的杂音。
后来我们接触的时间里,这个话题总是会出现在他的口中。
“今天机核出了期新节目啊,串串的事,咱也得撸个串吧”“机核有个节目叫核众食堂,西蒙在里面做了个凉拌方便面,老牛逼了”“机核有个品牌叫吉考斯工业,衣服是真好看真甜蜜的贵啊”“机核办了个嘉年华叫核聚变...”...
我和其他小伙伴每次见他就是听着这些莫名奇妙的话,西蒙是谁?凉拌方便面是什么玩意?吉考斯工业是什么鬼?
那一年是2019年,打开机核一看,主页是论文的文章还都是一些动辄小时起步的电台,fine,再见~(笑XD)
就这样,机核在我的应用列表里“躺尸”了一年又一年,偶尔有一些时效性的推送我会再点开看看,除此之外,机核就是只存在于那位朋友口中的电台节目了。(画外音:“woc机核的会员开一年要298?开啦!”)
但真正说得上开始使用机核也就是今年的事情,我才真的认识到,机核是什么。
在这位朋友的怂恿下,我就发了条机组,这一发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西蒙给我点赞了(嗯?)
要知道,西蒙在我的角度看来一直是一个存在于网上和朋友口中的人物,是机核的老BOSS,怎么说也是像雷军之于小米这样式的人物,然后,他给我点赞了?
这个事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哈哈,这就好像是一种感觉,作为用户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于平台的参与感(这么形容可能不太恰当,毕竟其他平台也可以投稿发评论之类,但是就好像陈睿在我的哔站主页给我点赞一样这件事会让我觉得不真实)
朋友说还有很多其他的编辑也给我点赞了(只不过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他们),
编辑给我点赞,这种互动让我联想到儿时看杂志时那些编辑的读者互动环节,以前多麻烦啊,投稿致电还有回信,
而现在就是点赞回评论,这么简单,我就和对方产生了生命链接
在互动之前,我只是一名用户,互动之后,平台次元壁打破了。
用我那位朋友的话来说就是“机核这个地方有一种古早互联网时期的美”。
之后,我会时不时打开机组看一看别人今天都发了什么,
我注意到每天都发梗图的泓烨,机组的负责人是雨川,投稿之后会审核的老白还有wing..
铁石心肠的打闹空空摇摇猪,喜欢毛线手工艺品的瑶旭哥哥,喜欢拉帝亚斯下雪了就会开心的雪女巫 ...因为我的存在,我也开始在别人的机组动态中被提到... 我给雪豆私信问了一下动态头像设置的基础问题都会得到回复;
我在《告解室》的制作人动态下评论,会得到对方的关注;
我在《黄油猫》的对话节目评论区下留言,bin甚至直接送我了一个游戏!?
这样的参与感在其他的平台我是没有想过也不敢想的,这一个个时刻汇聚起来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用户。
今年我生了一场病,那段时间比较低迷,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处于人生中的这个阶段,很感谢机核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让这些可爱的人在如今的中文互联网环境中有一个容身之处、发声之地,做一些别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事情,但是因为热爱,就会得到尊重。
回过头去看机核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播客里一个不用说话的朋友一样,
我考古了些机核的其他内容,从2017年开始的西蒙在一席上的演讲讲机核的成立过程,
到导演bk的纪录片讲机核现在的钱从哪来,听得让人心酸,
如果不是出于对游戏和它背后这些东西的热爱,我想不出什么能让这批人在中国游戏媒体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放弃稳定工作自己动手建这么个组织。
我认识机核的创始人西蒙 ,他有牛逼疯了的亲和感,每一次都会认真感谢一次嘉宾和投资组。还有接梗、抖段子信手拈来的东北人龙马和认真又可爱的海豹四十二,爽朗笑声穿三面墙大男孩的Nadya ,审稿到深夜认真又负责的老白,眼镜之乡的阿bin,牛啊老姐头认真推书控场的神人ann姐.....
用机核的这一年,我感受到的是一批有理想的人,是一批纯粹的人,是一批保留可爱低级趣味的人,是一批我太久没见过的人。
当我在游戏时,ta们会告诉我生活不只是游戏,玩游戏的都是朋友,而当我生活时,ta们也会告诉我们生活也会因游戏而精彩,游戏不止是游戏。
比较伤感的点就是哪怕我听再多的节目,大家坐在一起每次聊几个小时,其实我对ta们也并不了解,这些电台里展现出来的,也都是网站里呈现出来的一面,大家私下的生活喜欢什么呢?性格又是怎样?没有人会喜欢被评论,只是我希望生活里也多一些这样真诚的朋友。
这样不远不近的距离,无用只用为大用,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在了解机核的精神内核之后,实际运营和功能设计上的诸多亮点我也想简单聊聊。
清爽的界面UI
尤其是手机端和网页端做的风格十分统一,能感受到是投入了心思和精力的
以手机端为例,当浏览机核的文章列表时,其字体的大小、颜色搭配以及排版的间距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又能清晰地突出重点内容。
段落之间的留白使得文章结构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也很多汁。
切换不同的板块,如从首页面跳转到有声书,过渡动画很流畅很自然,各个元素的布局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这让我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简洁而高效的美感。
神奇的功能,起初我不适应,因为我觉得听节目本身再调用视觉去看,没有什么必要。
习惯了之后,只能跪拜强大,碰到高信息密度的部分现在已经非常依赖了。
比如收听一期关于游戏开发幕后故事的播客节目,嘉宾的讨论涉及到了复杂的技术细节和项目流程。起初,我在理解上有些吃力,但当我开启时间轴功能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例如,在他们讨论到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以及如何解决它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时间轴快速定位到相关段落,反复收听,同时还能看到时间轴上标记的关键节点和话题分类,这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时间轴上的标记不仅准确清晰,还带有简要的文字提示,让我在回顾节目时能够迅速抓住重点内容,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回溯和暂停的知识宝库,让我在面对高信息密度的节目时增强了我对播客内容的消化和理解能力。
[大家在聊]中想要参与讨论,必须发表观点才可以投票,
我一直都觉得,很多观点都是只有自己先能表达清楚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自己都不能说出一二三来的投票讨论,岂不是很尴尬吗,
以我最近对游戏版权感兴趣为例,我可以直接在“关于版权那些事”这一分类播单下找到一系列相关的节目。这种精准而细致的播单分类方式,就像是为用户打造了一把把精准的钥匙,能够快速打开自己感兴趣的音频内容宝库,让我在探索机核播客资源时能够更加高效地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节目,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收听体验和知识获取效率,而这是其他许多平台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单独的游戏社区,筛选项,资讯页,游戏链接都好精致,有一种想泡在里面的冲动
游戏库中的资讯页会定期更新游戏行业的动态和最新消息,这让我能够时刻跟上游戏发展的步伐,了解到不同游戏的创新之处和发展趋势。这种长期的信息滋养和兴趣引导,使得机核的游戏库不断地启发用户去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游戏世界,丰富了我的游戏体验和文化素养,对我在游戏领域的发展和探索产生了积极而持久的推动作用。
“懂得欣赏美的基础在于能清晰辨别何为丑,就如同光明的存在是以知晓黑暗为参照一样”
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美术设计、程序开发,再到市场推广和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和相互影响。这使我在玩游戏时,不再仅仅关注游戏的表面玩法和娱乐性,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游戏背后所凝聚的无数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从而更加珍惜每一款优秀的游戏作品。
探索各行业内容领域的幕后世界, 这种来自身边的感召力让我「Dare to dream」。
以银屏系漫游指南的节目为例,不仅详细介绍了常见的特效技术,如绿幕抠像、CGI 建模等,还深入到特效工作室的日常工作流程、团队协作模式,甚至探讨了特效师们面临的创意瓶颈与技术挑战。这种深入且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精彩镜头背后的艰辛与智慧。
这种内容创作方式,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更激发了我对不同行业的探索兴趣,使我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认知,而是勇于去追问“背后的故事”。例如,在吸收了机核的一系列内容后,我开始感兴趣自己喜欢的音乐专辑背后的制作过程,从词曲创作、编曲、录音到混音,每一个环节都激发了兴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机核对内容创作的理念,就像一位启蒙老师,引导我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知识宝藏,不断拓展我的视野和思维边界。
了解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我认识管理组织架构,启发项目管理的思维,丰富团队协作的知识。
例如,在核聚变活动中,策划团队、内容创作团队、技术支持团队以及市场推广团队等各个部门能够迅速响应,紧密配合。
策划团队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创意构思,内容创作团队为活动提供节目和文章,技术支持团队确保线上线下平台的稳定运行,市场推广团队则负责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又能相互支持和协作,就像一个紧密咬合的齿轮组,高效地推动着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管理模式让我感受到对成员自主性的充分尊重与激发, 给予了成员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创新空间。
2.保持发机组/评论的频率,一方面可以记录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维护机核的社区氛围。
3.考古完感兴趣的免费节目之后,充值gpass会员,用真金白银支持和感谢平台的付出。
4.继续在机核写一写力所能及的文章/机组,比如玩游戏可以尝试写一写玩后感就是我挺想做的事。
5.参加一次核聚变,去线下接触一下这些声音的主人,现在很多时候会有听声音认不出来主持人和嘉宾的问题。
评论区
共 5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