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去年的这个时候一样借道香港返乡下过农历新年,于是顺便玩个几天聊以慰藉过去一年的劳作。香港地小,很多游客来之前会问“在香港玩5天1万块够吗?”,而其实唯一的难点在于怎样能玩够5天。得益于再次参考黄宇轩《香港散步学》这本书,这次用4天时间补完了其他7条散步路线,完美地避开了所有人多的网红景点(我连山顶都没去)。平均下来每日的步行距离均为15公里左右,也算走得尽兴。
不是本地人难得有机会去了解这座城市,虽说还有几个“熟人”在此,但已没有借口撞回,于是只能依靠黄宇轩这位“导游”的指引游走于山海和城乡之间,渗腌出一番风味。这次还是住在土瓜湾同一间酒店,大堂经理见我如此长情且连住5晚,热情地升级到贵宾楼层,房间阔落不少。
从元旦开始香港政府对酒店恢复从2008年以来停止的3%房租税,预料每年增加11亿元收入,怕是过去这几年手头紧。环保方面已经到了极致,酒店不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垃圾桶也不见一次性塑料袋。难怪《破.地狱》里面道生感慨“在香港,连呼吸都要给钱。”
从天后站落车,沿着高士威道过天桥见到香港中央图书馆,虽然不在散步行程内,但还是忍不住进入看看。这几日有个很好的感受,在香港只要是公共空间就能随意进出,无人阻拦,无论是图书馆或体育场,抑或是公共屋村都是进出自由,似我这种人如鱼得水。
行入图书馆立刻被阔落的中庭感染,建筑师在其中巧妙地运用了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案的组合。沿着贴着中庭扶手电梯逐层上升,每层四围都堆积着厚重的藏书,而整个馆内静得出奇,连脚步声都被地毯抹掉。不曾记得上次走入图书馆是何时,大概印象可能是大学的时候借书,这感觉都几怀念。
香港中央图书馆(Hong Kong Central Library)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它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中心,面积最大、服务范围最广,馆藏资源也最为丰富。
中庭的顶层见到很多市民自带手提电脑使用馆内的免费插线上网(有几个学生哥在静静啲打机),公共桌椅几乎被占满,其中很多人像是自雇人士。这样都几好,至少还有条生路行,免去不少租用单位的开销。
原来的图书馆二楼至六楼采用了中空结构,原有围栏的高度为1.22米,容易被翻越。为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在2015年对五楼和六楼的四个角落增设了1.7米高的围栏。然而,这一措施并未完全杜绝问题,之后仍然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目前图书馆的三楼至六楼已在所有原有围栏上增设了一层额外的围栏。
经过开阔的铜锣湾运动场来到皇仁书院前,再向前就要出湾仔啦,在书院门口可以往向对面维多利亚公园6号足球场前的8颗大树,它们叫“吉贝”,又叫美洲木棉,以列入香港古树名木。这8颗吉贝于维多利亚公园填海后所栽,已有60多年的历史,最高一颗约30多米。
转身行入火龙径,这是一条不长不短的小路,宽度大致只有5,6米,红砖铺面,一路上左边是皇仁书院,右边能看到铜锣湾运动场。
火龙径原本是一条明渠。早在20世纪初,香港的城市化进程逐渐推进,为了应对雨水排放和洪水管理,香港建设了许多明渠。这些明渠作为排水系统,起到了重要的防洪和排水作用,尤其在暴雨期间,它们能够有效地将雨水引导至海湾,避免城市积水。
然而,随着香港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明渠逐步被改造为地下排水系统,火龙径也不例外。进入现代,随着对公共空间和绿化需求的增加,这条明渠逐渐被改造成步道,不但解决了水沟的气味问题,亦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不知为何近年变成了狗友们的聚集地,每天傍晚会有很多狗主会带狗子来这边玩耍交流,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有趣的地方之一,其功能性并不是由设计者决定的,而是市民自发性的选择。
相传在光绪六年(1880年),大坑村遭遇了风灾,紧接着一场致命的瘟疫席卷全村,许多人因此丧命,村民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就在这时,村中的长辈们做了一个梦,梦见菩萨指示他们用香火制作一条巨大的火龙,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中秋节期间,舞龙绕村,并燃放爆竹。令人惊讶的是,瘟疫很快停歇,村民们得以恢复平安。从此,大坑村便每年都举办舞火龙的活动,作为祈求平安的传统。
随着香港岛北部逐渐发展成繁华的商业区,大坑也经历了都市化的转变,成为现代都市的一部分。然而,这一传承了百年的舞火龙活动并未随着社区的变化而消失,它依然在每年的中秋节延续着。
火龙径路上稍微留意左手边会发现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这是皇仁书院的童军室,最初是作为一个世纪前皇后运动场(驻港英军的活动和操练场地)的凉亭或更衣室使用的。随着1950年学校迁址到现有地点,这座建筑被纳入校园并历经了多次功能转换,最终成为童军团的活动基地。
大坑村原为香港岛北岸的一个客家村落,位于现今的新村街和光明台一带,拥有百年历史。村内曾由黄、张、李等多个氏族居住。大坑位于铜锣湾的山谷中,早期称为红香炉谷,村民曾修建海堤保护村落和农田。大坑的水坑和浣纱街的名称由此而来。
19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填海并重建海堤,铜锣湾道和高士威道相继落成。1890年代,政府平整稻田并规划“田”字形街道,土地开发成住宅区,形成现代大坑的雏形。
走入大坑街区还会看到一些传统的修车房和老店,也能明显看出有一些新的餐厅和咖啡店,听说这个社区是潮人的聚集地,周末还会有一些音乐活动。大坑一带,尤其是沿着浣纱街及其周边街道,曾因泊车方便以及众多特色美食小店而成为饮食热点。这里聚集了许多深受本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餐饮店铺,例如以猪扒面闻名的“炳记茶档”、家庭式经营的康记粥店、金龙泰美食、源品车仔面等。
从2015年起,随着区内生意的兴旺,许多业主开始大幅提高租金,涨幅高达2至3倍。这种变化,加上当时零售业低迷,使得不少小型食肆难以负担高昂的租金而纷纷停业,店铺频繁易手。这片区域的餐饮业态也在这种压力下不断演化,昔日的烟火气渐渐变得不再那么浓厚。
原来,这栋位于第二巷的建筑是一座战前唐楼,建于1930年,是一处私人业权物业。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该建筑于2010年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然而,在2016年,唐楼被一间化妆店租用后,其外墙被涂上了粉红色。这一改动引发了广泛争论,许多人批评此举破坏了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原有风貌。
幸运的是,经过多方努力,这座唐楼最终得以修复,并恢复了原本的面貌。修复后的唐楼外立面重现了“上海批荡”工艺,这一工艺如今已十分稀少,掌握这门手艺的师傅更是凤毛麟角,堪称“稀有动物”。
“上海批荡”是一种装饰工艺,兴起于20世纪初至中期,特别流行于1920至1930年代的建筑中。工艺通过混合碎石和英泥制成涂层,涂抹在建筑外立面上,旨在模拟昂贵石材的视觉效果,但材料成本却相对低廉。这种工艺名字来源于“批涂”,指的是用手工将涂料均匀地涂抹到墙面的技艺。涂层主要由碎石、沙子和石灰组成,经过打磨后能展现细腻的石材纹理。这一工艺在当时的上海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住宅建筑,成为20世纪建筑装饰的重要标志之一。
20世纪初,上海和香港之间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两地因海上贸易和移民潮而关系深厚。作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国际都会,上海的建筑风格、装饰工艺以及城市发展理念通过移民、商人和工匠传入香港,特别是在1930年代,许多“海派”文化的元素融入了香港的建筑设计之中。像“上海批荡”这样的装饰工艺便随着建筑师和工匠一同传入香港,并被广泛应用于唐楼和其他建筑中。
因此,这座唐楼不仅见证了香港本地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上世纪上海与香港之间藕断丝连的羁绊,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上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双城记”。
在大坑旧区逛得尽兴后,沿着浣纱街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浣纱街儿童游乐场,左手边便可见一座历史悠久的四层楼房——融苑。这栋建筑建于上世纪50年代,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静静地矗立在斜道上。融苑是英殖时期兴建的公务员合作社房屋,居住者多为高级公务员,因此被称为当时的“平民豪宅”。其设计比传统的战前唐楼更加现代化,单位宽敞实用,层高挑高,还配有大露台和落地玻璃,充分体现了当年精英阶层的生活品味。
融苑的买卖受到严格限制,必须获得75%以上的合作社成员同意才能解散合作社,自由交易单元,否则居住权仅能在直系亲属之间转移。正因其独特性,这座建筑不仅是大坑的地标之一,还因其迷人的复古氛围而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例如,黄秋生主演的《金钱帝国》和陈奕迅主演的《常在我心》都在此拍摄。
继续沿大坑道向上攀行,不久便可见到那座充满传奇色彩的“虎豹别墅”。这座建于1930年代的别墅,曾是实业家胡文虎家族的私人府邸。随着时间推移,胡文虎的后人将大部分地皮出售给地产商开发为高层住宅,许多附属建筑也随之拆迁,如今仅保留了别墅的主体部分。去年,别墅重新开放了预约团体参观活动,但仅限周末,不巧当日是工作日,未能入内,只能在外围绕行观望。
紧贴虎豹别墅的“万金油花园”曾是胡文虎的私人花园。这里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为主题,展示了色彩斑斓的雕塑和独特的场景。花园中融入了许多中国神话和佛教故事的元素,如八仙过海、西游记和地狱审判等场景。
在20世纪中期,花园向公众开放,被称为“万金油乐园”,迅速成为热门的游览景点。其奇幻的氛围和寓教于乐的内容,尤其吸引了家庭游客和小朋友,为许多人带来了难忘的童年记忆。
1989年日本漫画《JoJo的奇妙冒险》第三部《星尘斗士》中,作为书中角色阿布德尔和波鲁纳雷夫决斗的场地。
转完一圈后折返沿大坑道向下转入励德邨道,走上屋村的公共平台,在这里的茶餐厅吃了个午饭。
二战后,大量从内地来到大坑的难民无处安置,便在大坑村后的山坡搭建简陋的寮屋栖身,逐渐形成了马山村和芽菜坑村。居民们在山坡上开垦土地,依靠种菜维生。直到1960年代后期,这些寮屋逐步被清拆,山坡区域被改建为现今的励德邨,成为现代化住宅区的一部分。
励德邨在落成时备受关注,因为在当时的众多廉租屋邨中,它的租金是最高的,堪称“豪华版”廉租屋。特别是励洁楼和德全楼,以独特的“圆筒形”设计闻名,这种设计至今仍是香港建筑中的罕见之作。作为香港唯一的圆柱体廉租屋大厦,其设计在美学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而楼梯间采用的三角形布局则进一步展现了建筑师对空间的独特理解。
励德邨因其标志性的圆柱外观,不仅成为香港公共屋邨的经典范例,也吸引了大量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在过去几十年间,包括《三更2之饺子》(2004年)、《女人俱乐部》(2014年)、《攻壳机动队》(2017年)等多部电影和剧集都选择这里作为场景。
励德邨随之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影迷、旅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人潮涌动之下,虽然让屋邨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但同时也对邨内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滋扰。为此,大厦不得不采取措施,如设置密码锁并深锁大门,仅供居民及其亲友出入,以此保护社区的宁静与秩序,让居民的生活回归正常。
虽然无法进入励洁楼,但依然可以前往其前方的公共平台(只要是公共空间便可自由进入)。站在平台上,眼前是夹在高楼缝隙中的维港风光,这里俨然是一个隐藏的观景台,让人得以从不同视角欣赏香港的城市天际线与港口的美景。
接着,如果留意观察,会在励德邨车站环岛处找到一条隐藏的楼梯。这条楼梯藏得颇有趣味,不易发现,但一旦踏上,便能感受到其别样的魅力。沿着楼梯缓缓而下,两旁的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枝叶洒落,仿佛进入了一段静谧的森林小径。这条美丽的楼梯通往大坑莲花宫,行至终点。
莲花宫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相传观音大士曾在此显灵,庇佑当地渔民,村民为祈求出海平安和渔获丰收,特建此庙供奉观音,视其为“南海守护神”。
20世纪60年代,莲花宫因管理不善一度成为罪案温床。直到1975年移交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1986年进行修缮后,重现了庙宇的庄严与宁静。
大坑的散步之旅结束后,若时间尚早,可以抓住这段余暇前往另一处探索之地。从天后站乘车前往鸭脷洲站,开启从鸭脷洲到香港仔的探险之旅。这段路线将带你穿越工业区、渔港和现代住宅的交织地带,感受到香港不同区域的独特风貌。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