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休息时间翻完了,本来《邻人之妻》的篇幅不是很长,但它注定让你读的时候快不起来。我很早就看过盖伊-特立斯的文章,那篇在人物特稿方面很有名的《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而我一开始在“小说”分类找到《邻人之妻》,并看到盖伊-特立斯是作者的时候,我非常好奇,因为我一直想知道这类非虚构写作者要怎么写小说——总感觉就像编剧或者是社科从业者写小说一样,记者写的小说也总是有一股特别的气质。
然后我发现我误会了,《邻人之妻》还是非虚构文学(我相信它一定有虚构的部分),它在作者盖伊-特立斯心底甚至是严肃小说,但我不会把它看作是小说,因为它很显著地缺乏小说最重要的部分:想象力。
《邻人之妻》的写法保留了非虚构文学一贯的疏离感——不来自叙述口吻而来自情节编排——只要求能勾起让人读下去的基础兴趣,在这基础上,确保内容被完整地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你得怀着求知的态度来看这本书,它不是个好小说:缺少叙事者,很少给人以共鸣的情感体验,在表达上精确、冷酷但不美——只是偶尔有一些句子算得上形容精妙。
这就是《邻人之妻》,一个把所有时间花在观察、揣摩和构思写作结构(我称之为“连点成线”,书中少数能感觉到的虚构也是在这一部分被写出来的)的作家或者叫记者写出的小说。
但在这之外,我很喜欢《邻人之妻》,因为它就像盖伊-特立斯写的其他书一样,会比我活得长,会和所有同时代的菲利普-罗斯或者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一样一直有人看——就因为它有上述缺点(优点)。
简单地说,如果你要不求精确地了解19世纪中旬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性思潮(或者说审查制度、传统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来自的它根部追求个人自由和要求清教正义的矛盾),那看《邻人之妻》是非常好的了解方式,里面对主要角色在个性和心理上的深层次挖掘也很不错。
我非常喜欢第一章就有的“意义追寻”(这种追寻在全文不断出现)。“黛安娜·韦伯的照片,每一次都能使他满足......她的每个姿势,都记录着他生命的某个时刻,使他相信他真的认识她,她是他的一部分;通过她,他与自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可不光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家所谓“自虐”的功劳,更是因为自我接受——他认识到自己的欲望是天性,对理想化的女性也有渴求的权利。”
或者这段:“它不平衡、不对称、晃里晃荡,还很丑。在公共场所露出来就是“有伤风化的暴露”。即使用石头做成,它依旧十分脆弱。世界上各大博物馆都有很多大力士形象的雕塑,那儿却是有伤痕、缺损,甚至完全断掉的。”
在涉及性的方面,《邻人之妻》只是描述,从不下定论,把结果留给看的人思考,这也是盖伊-特里斯意识并尊重整个事件复杂性的体现,这和创作动机——讲述一代人的性爱史——有关,这也让它无法以真正小说的形式呈现,因为小说需要定论,它会冒犯人。
看完以后,我自己的定论是,对现代大部分人来说,“性”当然是作为一种反抗(你也可以叫解放)的方式或者手段,但无论是过度保守还是过度解放,其实都是在否定它的本质意义:繁衍生息,赋予过多意义了,就会造成压抑。这一点在书里的大小例子中讲得很清楚——《邻人之妻》很好,要是有人能在中学时就告诉我该看它就更好了。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