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文章,不太会写吸引人的前言后语,还请见谅。我想直接进入主题,浅谈虚拟主播经济的甜蜜陷阱。
简单来说,虚拟主播经济的核心循环,就是从内容生产,到平台运营,再到消费冲动,最后回到内容生产,这样一个不断滚动的圆环。无数主播和观众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这个飞轮的日夜不停的高速转动中被碾的粉碎,化作驱动它继续转动的燃料。
虚拟主播(此处及以下会简称为vtb/主播)自身的实际内容产出或许并不多,不需要做多么好的切片,多么好看的皮套和有趣的台本活动。因为这些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而这套经济循环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建立单向情感依赖。
这种关系类似于看电视的时候,你只是单方面的建立了和电视里角色的情感联系,而非是与现实里朋友这种双向的情感联系,这种单项关系也被称为拟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下,观众会很容易的认为主播仅仅对他一个人具有情感联结,就像看电影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电影里的角色还会和其他观众产生情感联结一样。这显然会强化观众对主播的情绪依赖。
vtb通过在直播中与观众的实时互动和共情,培养观众对主播的情绪依赖。同时,平台会通过产生身份区隔来进行收割,例如通过设立付费榜和粉丝勋章,区分用户层次,潜移默化的告诉用户们,如果你想要更多主播的关注,想要更多的虚拟情绪安慰剂,那么就来通过消费在这些榜单中凸显自己,进而获得主播更多的关注吧。
而在用户付费后,会获得更多主播带来的情绪价值,这会使用户在心中建立一个,我付费就可以获得更多情绪照顾的正向循环,用户会主动通过付费,不断地强化这种循环。
甚至在平台之外,粉丝自身的互动行为也会加强这种身份区隔。粉丝们会自发建立小团体,在这种群体关系里,更高级别的粉丝勋章,购买了更多象征尊贵身份的虚拟产品的人会更具有话语权。这种攀比犹如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众人为了争夺主播有限的关注度而不断消费,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你可能会问,这种价格远远超过实际价值的身份商品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去购买?
vtb主播和观众之间的情绪链接需要一种物证,犹如一颗钻戒和一朵玫瑰一样,蕴含的情绪价值可以远远高于实物成本。观众往往在情绪上严重依赖主播的反馈,而获得主播额外认知的渠道,又往往只有更高等级的粉丝牌,或是其他的消费凭证。因此,观众会为了获取情绪价值而为此付费。
如果我们观察消费的场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消费都出现在例如周年回,生日回或者嗦面回(vtb主播哭哭回)。在这些时刻,vtb主播通过即时唤醒用户的兴奋/感动这些情绪,让用户变得情绪冲动,进而发生非理性的消费决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消费一般无法退回。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以下这套逻辑。先通过建立单项情绪依赖抓住猎物,接着在身份区隔机制的基础,通过即时情绪唤醒进行收割。
虚拟主播从2020年开始在国内不断迅猛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片红海。可依然有无数人愿意踏入这片笼罩着欲望与机会的迷雾中,却没有发现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vtb主播端,观众需要中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直到主播退役(毕业)或者观众厌倦脱粉。自然没有人能够在高强度的直播下永远保持元气人设,每次都需要不断地强迫自己维持人设来确保粉丝忠诚和营收,这会形成一个负反馈,越是要直播,就越需要强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情(强迫自己维持人设),就越不愿意直播,从而形成一个负反馈。直播渐渐变成一种痛苦的情绪马拉松,我关注的许多主播,即使营收还不错的情况下,却都因为丧失对直播的兴趣和精力而毕业。
观众端,或许更加令人难过,因为许多人来这里就是为了弥补现实中情绪上的缺失,然而这套机制则强化了他们对于虚拟主播的情绪依赖,成为了被牵着走一方。这种单向情感依赖形成的扭曲关系则加剧了他们的情绪缺口,成为了被榨干情感,精力和金钱的可怜人。
因为我曾经作为一个深陷其中的观众深知其中滋味,不希望再有人再走我曾经的弯路,所以想写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喜欢虚拟主播不是错,扮演虚拟主播也只是一种工作,这个世界本来不是温柔且善良的。不过,相较于喜欢虚拟主播,我更希望大家能更爱自己,爱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情绪的缺失需要的是建立双向情感联系,所以不妨去主播的评论区里,多结交一些一样的小观众作为朋友,彼此鼓励,彼此支持,彼此照顾,建立双向情感联系。当然,最好的还是去结交现实里的朋友。
最重要的还是,察觉体恤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哄自己开心。毕竟一切的一切,人就是活一个情绪嘛。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