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多次述及"洋基族"这一词汇及其指涉的文化符号,如何通过音乐、电影、出版物等媒介实现广泛传播与代际传承。无论是暴走族参与演绎的影视作品,还是他们钟爱或专为其打造的音乐时尚,都曾在媒体推波助澜下引发社会热潮。
然而步入1980年代后期,随着"暴走族私服风"的定型化,以及涉谷休闲风、美式青少年帮派风、滑板族、嘻哈等新锐不良风格的涌现,传统洋基族在青年亚文化谱系中逐渐蜕变为边缘的地方性族群。颇具吊诡意味的是,专门刻画这类群体的暴走族漫画、杂志、电影等媒介,反而进一步固化了其文化特征,最终在专属媒体构筑的封闭宇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洋基族美学"生态圈——这标志着从"主流媒体对涉足违法和不良行为的洋基族少年的批判性报道"到"由洋基族主导、为洋基族服务的小众自足媒体"的范式转型。
描绘校园中君临天下的番长、不良少年、打架斗殴与暴力的 “暴徒系漫画”,在任何时代都层出不穷。但从本书提出的洋基族三大要素之一"本土情结" 来看,自《男一匹ガキ大将(男儿当大将)》以来以 “全国(乃至世界)制霸” 为主题的作品,或是与暗中操纵国家的巨恶战斗的《男组》等 70 年代后延续的 “略带妄想” 的系列,并非洋基族漫画的核心。
洋基族漫画的真正起点,是围绕普通年轻人日常展开的《BE-BOP HIGHSCHOOL (译者注:此漫画无中文版,衍生品译名各自为战,改编电影官方台湾译名:高校太保;电影内地译名分别有比波普高校和蓝调学园两种,红白机游戏卡带按副标题翻译成高校生极乐传说) 》(寺内一裕)、《湘南爆走族》(吉田聪)、《Hot Road》(纺木卓)等 80 年代前中期登场的作品群。以短款学生装配长学生装二人组为主角的《BE-BOP HIGHSCHOOL》,最初被称为 “嚣张少年漫画”,但随着 “嚣张少年” 一词的过时,最终被定位为洋基族漫画的经典之作。
另一方面,《湘南爆走族》《Hot Road》等虽可归类为暴走族漫画,但通过融入搞笑与浪漫元素,避免了如实描绘帮派火拼的血腥 “实录漫画” 的局限,赢得了广泛读者与人气。这两部作品均以湘南(至横滨一带)为舞台,当地弥漫的悠闲却略带粗犷的 “近郊感” 也是其一大魅力(不过,据西田健《地方のヤンキー事情(地方的洋基族情况)》一文介绍,《Hot Road》中登场的暴走族 “Nights” 取材于真实存在的广岛暴走族 “广岛Nights”,该文收录于《ワニの穴⑫アウトロー伝説(鳄鱼之穴⑫ 法外豪客传奇)》(鳄鱼杂志社,1999 年),)。
(译者注:坊间说《湘南爆走族》中“湘南爆走族”的原型,是横滨当地暴走族团体“江流座”)
在暴走族的鼎盛期过后,相较于描绘神秘凶恶的集团,“令人恨不起来的调皮家伙” 形象开始崛起,无论少女杂志、少年杂志还是青年杂志,此类漫画接连大获成功。其中,1986 年开始连载的《ヤンキー烈風隊(台译:火爆烈风队)》(元桥正秀)对 “洋基族” 一词的普及及 “洋基族≈暴走族” 印象的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剧情推进,作品逐渐染上 “全国制霸” 的色彩,与其说是描绘扎根当地的普通洋基族,不如说是伴随主人公荒诞强大的 “幻想系” 作品。1988 年开始连载的题如其名的作品《洋基族》(山本良文)中,主人公男子高中生三人组之一是身着特攻服或改短/加长学生服的 “洋基族” ,但另外两人则是 “女气男” 与发明少年的组合,与其说是洋基族漫画,更像是 “围绕洋基族角色展开的无厘头青春搞笑漫画”(连载杂志也并非针对洋基族,而是宅文化色彩浓厚的《月刊漫画 COMP》)。不过,《洋基族》的故事背景始终设定在作者的故乡静冈兴津与清水港一带。
进入 90 年代,描绘洋基族日常的漫画,如松本大洋的《 青い春/蓝色青春》、井上三太的一系列作品等,不再局限于面向初高中生的娱乐,而是开始出现在书店 “亚文化” 书架的作品群中。另一方面,以改装、暴走、打架为题材,描绘同性间炽热友情与异性间爱情的 “娱乐向洋基族漫画”,自 90 年代至今仍持续产出大量作品,比如:
《 シャコタン☆ブギ(无中文版,暂译:低车身改装☆布吉狂想曲)》
《ろくでなしBLUES(港:铁拳之道 台:铁拳对钢拳)》
《Crows(陆港:热血高校/台:漂丿男子汉)》
《Worst(极恶王)》
《 今日から俺は!! (台:我是大哥大!!港: 今日我至叻!! )》
《ウダウダやってるヒマはねェ!(台:酷俗辣)》
《变色龙》
《エリートヤンキー三郎(台:史上最不幸大佬三郎)》
《GOLD(台:黄金少年郎)》等等。
尽管 “暴走族≈洋基族”“改装学生服≈洋基族”“街头斗士≈洋基族” 等用法存在微妙差异,各类洋基族漫画仍拥有深厚人气。这种对洋基族漫画的狂热,不再局限于初高中难受的短暂嗜好,而是扩展到更高年龄层,比如:
除了上述令核心粉丝狂热的 “典型洋基族漫画”,许多漫画作品中也出现了洋基族元素。此处选取两部通常不被视为洋基族漫画的作品 —— 少年・男性向漫画巨匠井上雄彦的《SLAM DUNK(灌篮高手/男儿当入樽)》(《周刊少年 Jump》连载)与少女・女性向漫画巨匠矢泽爱的《マリンブルーの風に抱かれて(台:一起去吹吹风)》—— 略作分析。
首先是《灌篮高手》。作为体育漫画的经典,其定位毋庸置疑,但该作品以 “被周围视为洋基族的主人公(樱木花道)在高中入学后邂逅篮球,逐渐觉醒为运动员” 为主题,开篇充满打架斗殴的洋基族漫画色彩。樱木绝非优等生,沉迷于吉祥物般的女孩,将与中学 “伙伴的牢固羁绊” 置于首位,与冷静的对手流川枫形成对比,情感表达强烈,无论如何看都充满洋基族特质。
以湘北高中为舞台的《灌篮高手》之外,《一起去吹吹风》以湘南为舞台讲述爱情故事,描绘了主人公们从小学相遇至高中的曲折经历。主要角色之一清水一平穿着从前辈那里接过的短款学生服(后又传给后辈),一度参与集体暴走活动。清水一平与有川亨既是好友、情敌,也是足球队队友,在冲浪领域是对手。一平因受伤开始学习冲浪板制作,转而支持以职业冲浪手为目标的亨。故事围绕这对 “虽类型不同但都受女生欢迎” 的男性友情,以及典型少女漫画女主角遥(就读于教会办的女子高中,因同时被小学同学一平与亨追求而苦恼♡)的恋爱展开,配角中还有高中毕业后立即与暴走族前首领结婚成为 “洋基妈妈” 的理加等。矢泽以时尚画风著称,作品以清爽的湘南海边为舞台,微妙的 “洋基族风味” 想必击中了 90 年代小学和初中女生的心。
然而,自《湘南纯爱组!》《疾風伝説 特攻の拓(台译:疾风特攻队)》之后,作为洋基族漫画舞台的湘南・横滨逐渐退居幕后,近年来的作品如“广岛Nights”有份出场的《BAD BOYS(台译:搞怪少年)》(田中宏)中的广岛、《ヤンキー君とメガネちゃん(不良仔与眼镜妹)》的舞台东京都葛饰区新小岩、《难破 MG5》的据点千叶、《ぶっちぎりCA(暴走空姐)》主人公老家所在的水户周边等,多以地方、“快速城市化” 的郊外或下町为背景。洋基族漫画在从纪实、写实向搞笑与幻想发展的同时,此类舞台设定或许是为了保持某种现实感。
(译者注:作者举《BAD BOYS》这个例子欠妥,《BAD BOYS》还是在描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岛当地暴走族盛行的风气)
总之,80 年代中期以后的众多漫画作品,无疑是让多愁善感的青少年对洋基族风格产生共鸣、背离正统学校文化的最大媒体。漫才组合品川庄司的成员品川祐在回顾 80 年代后半期自己中高生时代的自传小说中,有如下片段:
“我通过中学考试,进入千叶县木更津的全寄宿制私立学校。/ 但进入中学宿舍后,趁父母不再监视,我完全不再学习,只看漫画。成绩一落千丈,英语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用罗马字写。落后的广志被前辈教导抽烟、喝酒、染头发,读了《BE-BOP HIGHSCHOOL》和《湘南爆走族》后,竟因 “不良少年应该读公立学校而不是私立” 这种愚蠢的理由想要转学。”
(品川祐《ドロップ》Little More出版公司,2006 年,第 5 页)
这部小说在品川离开故乡调布时结束。《ドロップ》由《热血高校》等武斗派校园漫画的名家高桥弘担任角色设计,铃木大负责漫画化,还被改编成真人电影(2009 年春上映)。洋基族漫画唤醒的洋基族之魂,正通过更多样的影像媒体传播给下一代,培育出新的洋基族精神。 (译者注:《ドロップ》电影版的官方繁体中文名称是《DROP 彪悍少年》,漫画版因为出版商的变革,有《DROP 彪悍少年(大然)》和《爆走青春(大卖文化)》两个译名)
前文提及刊载过横滨银蝇家族访谈的《GALS LIFE》(1978-1984年,主妇之友社)及《Popteen》(1980年创刊,出版社几经变更现属角川春树事务所)等杂志,除娱乐时尚资讯外,更因刊登性知识专栏、漫画与读者性经验告白投稿,深受当时略带叛逆气息的初高中女生追捧。这些杂志因性内容过于露骨,在1980年代中期成为国会质询的批判对象,导致《GALS LIFE》等部分刊物停刊,但其血脉仍延续至当代辣妹杂志(桥本健午《有害出版物与青少年问题》,明石书店,2002年)。金原克范在《名字带"子"的女孩更聪明》(洋泉社,1995年)中记录了1990年代初少女杂志的调研结果。当时的少女杂志可分为两类:
时尚类 :以《mcSister》(1966-2002年,妇人画报社→桦榭妇人画报社)为代表
告白类 :经历舆论风波仍存活的《Popteen》《Eltien》(1982-2005年,近代映画社)、《Ochappie》(1988-1997年,Magazine Magazine)等,主打读者性经验直白投稿
调查发现时尚杂志读者多属"~子"命名群体,而告白杂志读者则多为"非~子"名字的少女。金原的核心论点是:为女儿取"~子"这类传统名字的保守家长,通常会让子女就读升学率高中的、减少动画节目接触、维持规律作息......简言之,"非~子"命名的少女更具洋基族倾向。以今观之,这堪称1990年代——当时中学生名字仍大量保留"子"字尾——特有的社会观察。相较于面向少女的生活风格告白杂志(即女性洋基族刊物),男性洋基族群体更受机车汽车杂志影响。据《实话GON!铁拳》2005年8月号专题"暴走族出版物的眩惑世界"记载:
《Holiday Auto》(1971年-,Motor Magazine社)
《Car Road》(1977-2004年,Ilios发行/交通Times社销售)
《Young Auto》(1981-2001年,艺文社)
《Champion Road》(1987年-,笠仓出版社)
这些杂志推崇异常突出的前扰流板、过度使用的空气动力套件、高耸如"龅牙竹枪"的排气管等改装车文化,在1980年代掀起"暴走族杂志时代——富士格兰披治热潮"。"格兰治"(グラチャン)是富士格兰披治冠军赛(1971-1989年于富士赛道举办)的简称,因暴走族常聚集赛场炫耀改装机车汽车,这类改装迷也被称为"格兰治族"。该专题指出:
“任何一本杂志的封面上都跃动着‘格兰治’‘赛车’等醒目的字眼,杂志的内容制作也从暴走纪实类转变为轻浮的庆典类。这些杂志主要以汽车改装为主,所谓‘暴走族’‘引人注目的族群’等街道赛车风格,以及进行极端赛车轮廓改装的车辆纷纷登场于杂志页面。……80年代是暴走族本身的风格从暴走车辆转向右翼倾向(黑社会倾向?)的时期,同时,警方对自70年代以来引发众多冲突事件的暴走族的取缔也日益严格。在这样的趋势下,杂志中‘暴走族’一词成为禁忌,一种可以说是掩盖真实情况的风格应运而生。”
至今仍作为暴走族改装爱好者杂志保持活力的《CHAMP ROAD》,在嶽本野ばら的《下妻物语:不良少女和洛丽塔》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书中描述了不良少女市子(本名草莓,电影中由土屋安娜饰演)投稿的虚构手记,不知何时在暴走族少女中被口口相传并被信以为真,被认定为“真实存在的传说中的前总长夫人妃魅姑”。
"妃魅姑这号人物啊,其实是老娘初中时瞎编出来的。那会儿在暴走族里当跑腿打杂的小妹,整天幻想要是有这么个帅炸天的大姐头该多好——这就是妃魅姑的由来。/我假装自己就是妃魅姑,在记事里写她虽然金盆洗手,但从少管所出来后照样统领神奈川的暴走妹。最后单枪匹马端了极道老巢,搞得现在不得不隐姓埋名......结尾还警告现役的小妞们:'要是敢走歪路,老娘随时杀回来收拾你们!'——这种中二爆表的玩意儿,我居然真寄给了《Champion Road》。本来想着编辑部肯定当成小屁孩的妄想撇一边儿去,结果居然被登在别册上了!"(嶽本野ばら《下妻物语》小学馆文库,04年,302页)
像这样,在受到“(通常)不是~子”的少女们喜爱的告白杂志,以及改装车类汽车杂志的谱系之上,被称为暴走族少女向杂志的“暴走族天使杂志”《TEEN'S ROAD》(Million出版)于89年创刊,以该杂志为中心,90年代掀起了暴走族少女热潮。在91年版《出版年鉴》的回顾中,对前一年的青少年杂志界进行了如下总结。
“在少女向杂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时尚为卖点的杂志的活跃。《PETiTE SEVEN》(小学馆・月发行两次)、《SEVENTEEN》(集英社・月发行两次)、《MC妈妈Sister》(妇人画报社・月刊)、《JUNIE》(镰仓书房・月刊)就是这些杂志。其中,《PETiTE SEVEN》和《MC妈妈Sister》尤其畅销。此外,还有介绍与音乐相关的‘街头时尚’的《CUTIE妈妈》(JICC出版局・月刊)……还有不能忘记的是,沉寂已久的‘过激性爱报道’的复活。尤其是使用‘密封页’手法的《Yummy特别版》(Wani Magazine社,隔月刊)最为过激。同时,《Pop-Teen》(富士见书房・月刊)的报道也吸引了读者。/其他受到好评的杂志还有,以少年偶像信息为卖点的《ELLETEEN》(近代电影社・月刊),以及以少女为中心但也瞄准少年的汽车杂志《TEEN'S ROAD》(Million出版・月刊・定价430日元・7月27日)。可以说,少女向杂志整体充满了活力。” (《1991年版出版年鉴》出版新闻社,91年,122页)
在90年代初期,青少年少女的世界进一步细分为各种风格,飞车党少女们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存在感。在前述文章“眼花缭乱的暴走族书籍世界”中,也提到了《TEEN'S ROAD》,如下所示。
“该杂志将80年代被视为禁忌的‘暴走族’字眼放在杂志页面上,并且以暴走族少女为中心的十几岁少年少女的视角制作。瞄准在东京都内被认为已经消亡的暴走族人群的计划完全奏效,据说在没有便利店的时代,该杂志每月销量达到20万册,是一款怪物级的暴走族杂志。‘80年代中期左右,我开车经过湘南一带,看到暴走族在马路正中央肆意妄为。查看摩托车和汽车的牌照,发现它们来自各个地方。(为什么没有发生冲突)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观察了他们一会儿,最吸引我的是有很多可爱的女孩,而且她们看起来很开心。那时我突然想到。在稍微离开市中心的地方,暴走族仍然活跃。以他们为目标的杂志会畅销!’(前《TEEN'S ROAD》主编・比嘉健二先生 口述)”
当然,暴走族少女自70年代起就存在,也有只由女性组成的暴走族帮派。但是,比较一下81年发行的由她们的照片和采访构成的《LADIES》(第三书房)和92年发行的类似的《特攻LADIES》(内藤良著,中川俊人摄影,TIS),可以发现,在前者的讲述中完全没有出现的“暴走族”一词,在后者中频繁出现,几乎所有的暴走族少女成员都认为自己是暴走族。 此外,有趣的是,在96年3月号的《TEEN'S ROAD》中,还介绍了“X JAPAN角色扮演团队・苍红”。如前所述,视觉系乐队粉丝之间的女性之间的同性社交纽带,在某种程度上与暴走族少女们是相通的。但是,暴走族少女的情况不同,女性之间的同性社交关系具有“以旧式男性为典范”的特点,这一点与视觉系乐队粉丝们有所不同。重视“硬派男子气概”的飞车党少女们──比男人更像男人,帅气的我们,要打倒那些对男人抛媚眼的轻浮的烂女人们!(但是,如果有气场强大的好男人,也会早早结婚生子)──因此,她们才能被称为本书中的暴走族少女。
而且,许多评论家都指出,在这些少女杂志和暴走族少女杂志的投稿栏中收到的读者体验告白,与“手机小说”──以99年“魔法i岛”的开设和00年《Deep Love》的走红为契机大行其道──的内容和文体都非常相似。
杉浦由美子的《手机小说的真相》(中公新书La Clef,08年)分析了《GALS LIFE》,速水健朗的《手机小说的。:‘再暴走族化’时代的少女们》(原书房,08年)也提到了《Popteen》和《TEEN'S ROAD》的投稿栏。也许是因为它是深受暴走族喜爱的作品,〈TSUTAYA连锁店中,手机小说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一的是熊本县嘉岛町购物中心的一家店。据说按都道府县划分,熊本、鹿儿岛、青森、秋田是主要的读者群〉(08年3月22日《朝日新闻》“手机小说的大爆炸”)。
如果从参与人数和暴走规模来看,80年前后的暴走族少女要庞大得多,但90年代的暴走族少女,她们拥有描写她们的杂志和漫画(《エンジェル・ハード》《特攻天女》《特攻!アルテミス(台:特攻女神队)》《丽霆子(台:飞车女郎丽霆子)》《鍍乱綺羅威挫婀》《 少女暴走伝説Fair 》,甚至还有它们的电影化等多种媒体)。
因此,在“暴走族≒ 洋基族 ”在男性不良少年中沦为小众群体,被赶到地方的90年代──都筑响一编辑的写真集《HELL ON WHEELS》(Aspect,2000年)收录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改装摩托车──暴走族少女们却迎来了一时的繁荣。
1980年代,许多畅销的洋基族漫画被改编为真人版电影,其中大部分还制作了OVA(原创录像动画)。在院线电影中,以穿长制服的中间彻(仲村彻饰)和穿短制服的加藤浩志(清水宏次朗饰)这对搭档为主角的《BE-BOP-HIGHSCHOOL》系列电影(1985-88年),以及同样以穿加长制服的江口洋介和穿改短制服的织田裕二为看点的《湘南爆走族》(1987年)等作品广为人知。此外,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ザ暴走族(THE暴走族)》系列等纪录片合集,以及《暴走战国史SPECTER诞生》(1991年)等纪实类OVA动画片,也在录像碟带出租店的角落保持着可观的出租率(参见1996年3月5日发行的《BUBKA》杂志" ああ、堂々のヤンキー大特集(啊,堂堂正正的洋基族大特辑)")。
然而,作为洋基族影像媒体最重要的形式,当属所谓的"V-Cinema"(录像带电影)。
"什么是V-Cinema?/它最初是东映公司于1989年开始发行的录像带品牌,后来成为原创录像电影的统称。日活公司称之为'V-Feature',松竹称为'SHV Cinema',JHV称为'V-Movie',JVM称为'V-Theater',VIP称为'V-Picture',各公司都有专属品牌名称。就连被认为与V-Cinema低成本快速制作、重点突出的风格最不相符的大型电影公司东宝也参与制作,其品牌名为'CinePack'。但不知从何时起,制作方、销售方和观众都将其统称为'V-Cinema'。"
(谷冈正树《 アニキの時代:Vシネマに見るアニキ考(大哥的时代:从V-Cinema看大哥形象)》,角川SSC新书,2008年,32页)
V-Cinema的主要元素是恐怖、情色和暴力,很多作品以赌博、金融业等地下商业世界为背景。V-Cinema黎明期,哀川翔凭借《ネオチンピラ 鉄砲玉ぴゅ~(暂定翻译:新混混故事:子弹横飞)》(1990年)创下惊人销量纪录,此后一直是V-Cinema界的招牌人物,他曾表示:"不管是V-Cinema还是什么,凡是我出演的片子在地方上都很受欢迎。这不是我自以为是,而是有确切数据支持的。V-Cinema的销量、唱片销量、我的粉丝俱乐部人数,地方上都占多数。大概关东占四成,地方占六成吧。/而且很受不良青年欢迎。"(哀川翔《 俺、不良品。(我,不良品)》,竹书房文库,2006年,205-206页)。
到1990年代中期,V-Cinema界出现了各种与洋基族文化相关的发展,如前文提到的《 ヤンママ ROCK’N ROLL(洋基族妈妈 ROCK’N ROLL)》——与漫画杂志《洋基族妈妈漫画》(笠仓出版社)联动的洋基族妈妈题材作品,以《特攻レディース 夜露死苦!》(1994年)为首的暴走族少女题材作品,工藤静香驾驶装饰华丽、灯光炫目的卡车的《爆走!ムーンエンジェル 北へ(港译:月之女神)》(1996年,与清水宏次朗共演,音乐监制是化名爱绘里的工藤静香)等彩绘暴走卡车题材作品。其中还出现了像坂上香织的"洋基族妈妈卡车女司机"系列这样,将洋基族妈妈与彩绘暴走卡车结合的作品。
此外,在更应称为"DVD-Cinema"的领域,暴走族怀旧题材也成为热门内容。正如古董车热潮和80年代前后出版的暴走族书籍在旧书市场的价格飙升所显示的那样,那些后来在工商业取得成功的"前暴走族"成员,对于回顾自己过去的消费毫不吝啬。以"BLACKEMPEROR"为例,就发行了四部再现风格的DVD-Cinema作品:
在暴走族少女题材方面,虽然属于院线电影,但根据岛政英同名漫画改编的《丽霆子》系列在1994-96年间一口气上映了三部。第一部《丽霆子·暴走族少女!!》是一部暴走动作片,讲述房州狂走会初代总长创山里美(渡边美奈代饰)击溃敌对组织"血护苦"的故事,主题是里美选择姐妹情谊而非男友的"男子气概"。第二部《丽霆子·总长最后之日》描写了里美发现与敌对团体羽衣天女的右近(坂上香织饰)是同父异母姐妹,以及她与父亲(东野英心饰)的痛苦。但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当时15岁的滨崎步饰演的初中三年级学生最上美咲——她被母亲的情人侵犯、抽烟、骑摩托车、用烟灰缸殴打在街机厅搭讪的男人、与团队在温泉旅馆豪饮——从水手服到特攻服的精彩表演(滨崎步还在1996年出演了V-Cinema《湘南暴走族:归来的传说五人组》,但角色是手工部戴眼镜的女高中生)。第二部中还有房州狂走会接受暴走族少女杂志采访,里美等人登上杂志版面的场景。第三部《丽霆子MAX》(以及由此衍生的《Give me a Shake·暴走族少女MAX》1997年)则完全改变风格,由MAX四人组主演。这些老片子现在也可以通过DVD和卫星电视收费频道再次观看。
此外,1990年代的《Teens Road》杂志还发行了《Teens Road 录影》系列及其NG集《冲刺天使录影·男子禁入》等。内容主要是全国各地暴走族少女穿着特攻服进行团队示威活动,但也设置了人气总长访谈和"暴走族情侣5对5"等环节。
当然,从1970年代开始,就存在"初中二年级时在东京看了'BLACK EMPEROR'的纪录电影《黑暗帝王风驰电掣》,深受感动,于是加入了暴走族。高中二年级退学。18岁。关西联合·Playboy副会长"(中部博编前引书,178页)这样的现象。但当时家用录像机还没有大规模投产,人们只能专程去电影院观看,而且如前所述,电影中'BLACK EMPEROR成员的形象也缺乏统一性,更像普通年轻人的时尚。1980年前后的暴走族热潮中,报纸杂志报道、手记和写真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1980年代后半期以后通过漫画、杂志和录像碟带形成的"暴走族≈特攻服(带刺绣)≈暴走族"的全国统一形象相比,那个时代仍显得相对纯朴。
本章至此主要梳理了正面描绘洋基族形象、深受洋基族群体喜爱的媒体内容。 当然,既然社会主流对洋基族持排斥态度,自然也有众多对洋基族不怀好意的媒体持续存在。最后,作为批判洋基族的媒体代表,我们来介绍几篇面向社会主流成年读者杂志的报道。
这类报道的开端,可追溯至嘉门达夫的歌曲走红的那一年—— 1983 年 11 月 3 日号《周刊文春》中刊载专栏文章《绝不输给竹之子族,大阪最新风俗 “洋基族”》,文章如此写道:“东京原宿的竹之子族与摇滚族风头正盛,而如今在大阪街头招摇过市的,是不知谁命名为 “洋基族” 的一群人。全是些爱出风头的年轻人。/他们的风格是:明明是男人却穿女式凉鞋,烫着夸张的卷发,套一件深色开衫毛衣。仅凭这些就足够怪异了,还集体撇着八字步四处晃荡,蹲在街角抽烟,想不引人注目都难。/当然也有女性 “洋基族”。她们穿中式上衣配紧身裙,颜色同样以黑色为主,也爱穿凉鞋。/总之就是 “嚣张少年” 的变种,但那股土气却十足大阪风味。”
尽管洋基族以关西起源说被介绍给社会主流成年人,但该词的频繁使用始于 “嚣张少年” 消失后的 90 年代。例如 1990 年 10 月 17 日号八卦周刊《SPA!》刊出的《“投石让人爽快” 洋基族挑起的战争游戏 大阪爱邻地区大骚动》,描绘了趁劳动者与警察对立之际煽风点火的 “看客・恶作剧者” 形象的年轻洋基族。1995 年 11 月 4 日号《周刊现代》刊出《【大阪特稿】道顿堀流浪汉杀害事件的元凶是三个 “半开玩笑杀害弱者” 的金发洋基族》,这一案件引发广泛反响,虽然后续对加害者形象的讨论趋于多元,但案件初期如该报道所述:“本次犯罪团伙是在戎桥附近游荡的 “洋基族”…… 半开玩笑的发泄最终演变成杀人案,堪称象征年轻人精神荒废的案件”的论调占据主流。
除大阪的事件外,“洋基妈妈” 热潮中也出现了如下报道。1994 年 6 月 28 日号八卦周刊《女性自身》刊出文章《ああヤンキー夫婦 一家崩壊までの無軌道ぶり!(啊啊洋基族夫妇 直至家庭崩溃的无法无天!)》,舞台是东京都中野区。25 岁的丈夫与 22 岁的妻子沉迷吸胶,因“妻子指责不工作的丈夫,发展为分居争吵。从早到晚吵了 7 小时没吃午饭,下午 5 点妻子想看的电视节目开始,暂时休战。丈夫将稀释剂从罐装倒入瓶装时,妻子用打火机点烟,瞬间引发大火”,结果丈夫与出生 4 个月的婴儿被烧死,周边房屋也遭损毁。此类 “年轻洋基族夫妇虐待儿童”“洋基族母亲在柏青哥店停车场长时间遗弃幼儿” 的事件及报道,此后在杂闻节目中被反复提及。
另一方面,娱乐新闻中曝光艺人 “洋基族时代” 的报道,无论男性杂志还是女性杂志都屡见不鲜。例如 1994 年 8 月 19・26 日合并号《FRIDAY》〈工藤静香 “热爱洋基族” 的大胆小猫俱乐部时代〉,以专盯偶像的狗仔队证言宣称“工藤静香手背上有 “自施烙刑、以示骨气” 的痕迹”“电视台节目结束后乘出租车回羽村町途中,遇到暴走族打招呼,她会摇下车窗挥手搭话”“她的爱车踏板车特意换了吵闹的排气管”。真伪虽未可知,但这类 “某偶像过去的真面目是……” 的都市传说式报道,是八卦周刊的常套题材。2000 年 6 月 21 日号《FOCUS》刊登了浜崎步初中时代的照片,配文:"步姐的狂热小辣妹粉们,就算觉得她学生时代有点不良,也该是美式有色人种帮派风或者辣妹风吧?至少得配个泡泡袜加美黑妆啊。左边这张初中毕业照,说真的,这身装扮土到掉渣,根本是古早味洋基族经典款嘛!"。文中将狭义洋基族视为低于当时潮流 “辣妹” 的存在提及。
女性杂志中,1996 年 8 月 6 日号《周刊女性》刊文:《百名OL主妇辛辣票选:你丫根本就是洋基族出身吧!!》,得票顺序包括酒井法子、瀬戸朝香、饭岛直子、工藤静香、渡辺美奈代、铃木纱理奈、国生小百合、松田圣子。当然这只是读者的主观印象,该报道还列举了 “觉得像洋基族” 的依据,如工藤静香 “一看就是”、渡辺美奈代 “现在高调结婚也像那类人”、铃木纱理奈 “说话方式和嗓音沙哑程度相当危险” 等。
这些面向主流成年人的杂志所建构的洋基族形象,往坏了说是罪犯预备役,往好了说是土味低智商人群。这种论调历经早安少女组的迅猛崛起——其制作人淳君"洋基族的能量蕴含抓住机遇的魄力!"等正向阐释(《LOVE论》新潮社,2000年)、2003 年前后义家弘介掀起的的 “不良少年回母校” 热潮等,虽然从 “不可理解的可怕青年” 转向 “(退出不良队伍的)他们还算是个好人” 评价,但至今仍未消失。
对洋基族的负面看法始终是社会主流,如今古典洋基族完全被驱赶到地方或媒体构建的空间中,被当作 “过去的遗物” 或 “天然纪念物” 对待。但为何 “洋基族” 这个族群和词汇仍未消亡?本书的回答是: “大致满足三要素的‘广义洋基族’和洋基族特质,至今仍在日本社会普遍存在,或许还在增殖” 。正因如此,洋基族式的空间与活动 —— 例如与基督教无关却大为流行的日式西洋风婚礼(五十岚太郎《“婚礼教堂” 的诞生》春秋社,2007 年)、住宅区过度夸张的圣诞灯光装饰,或是东京迪士尼乐园、三丽鸥彩虹乐园等主题公园持续扩张,带点洋基族风格的时尚、商品、内容也不断成为畅销品。下一章将概览这些现象。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