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三年前到现在,新海诚一改往日的风格,将一部完全不同于其往昔作品的《你的名字》展现给了观众。虽然依旧是描述青春的电影,依旧在描写青涩年华。依旧唯美的作画,细腻的分镜。但是细心的观众可能都会发现,《你的名字》的展现风格和以往的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部电影了。
我不知道这种转变是否正确。也许新海诚一直都想跳出那个拘束于他的圈子。《追逐繁星的孩子》便是新海诚的一次转型尝试。可惜兵败滑铁卢。票房和口碑的双向失利打散了他一时的决心。以至于《言叶之庭》由于预算的不足只能做成40分钟的短片。而这次,新海诚重新开始了他的转型尝试:在叙事表现手法上的转型。这便让《你的名字》更像是一部电影了。或者说,新海诚在电影叙事手法上更加成熟了。
《你的名字》拥有一切电影的基本要素。起伏的剧情波折,高潮的处理手段,几个经常出现的笑点牢牢把持着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能更长时间融入在荧屏上。
一开始,是由女主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女主视角来交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然后从旁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异样,然后女主将其归于自己所做的一个梦。接着变开始讲述女主的梦境。从而让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洞悉了剧情的主要脉络。也让后来男主拥有电影的主导权后,整个故事剧情和转折迅速进行。
《你的名字》的男女主由于是交替出现的,使得双方几乎没有对手戏的出现。全篇数来也就电车、日记、圣地、末尾的台阶四处。这样的好处是在于观众能够更加直白的懂得两位主角在故事进展中的重要性,为最后的危机处理时两人的同心协力打下了基础。
大多数电影中,剧情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往往都是由单一人来完成的。编剧通过主角这个执行者的视角来展开事件。无论主角是否是引导者,他必定掌握着电影的绝对主导权的。而新海诚这次大胆的双主角视角,让两位主角共同执掌引导者和执行者的任务。这样虽然细化了双方的情感和心理历程,但是也大大增加了剧本的叙事难度。
因为,一旦失误,很容易就能让剧情宛如一团乱麻。而新海诚的做法,就是让逻辑关系引导剧情,让女主视角来讲述故事背景、人物关系,过渡到男主时由男主带动剧情发展,时至最后再由双方共同解决危机,来引导整个故事的高潮。在这点上新海诚完成的非常漂亮,整篇电影娓娓道来,故事剧情不曾发生一丝的凌乱迹象。
但是,新海诚却没有发现这种双主角叙事手法中的另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男女主双方的感情进递。
前面说过,由于叙事结构的问题,导致男女主双方的对手戏只有4场。抛去日记的这场,其余三场均是在男女主双方感情已经完全明确后发生的。这在情感上算是属于锦上添花的类型。讲述男女主的情感变化的只有一场日记的戏份。并且这戏份所占比例并不重,男女主的真正日记对话也就只有一段,其余全是以男主的视角来看女主为她所留的日记。并且这日记留言也是时断时续,其主要目的在于剧情发展,而不是展现双方情感。这就使得双方情感出现断层。在女主面对镜子泪流时,我们都明白女主是喜欢上男主了,但是为何喜欢的,几时喜欢的,却一头雾水。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触不到的恋人》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和《你的名字》及其类似。也是讲关于双方无法见面的恋情,也是同样的双主角的叙事手法。但是不管是韩国版还是好莱坞版,都将故事的重心放在双方的情感互动上。大段大段的时间都放在了描述信件互通时双方的情感变化,双方从最初对信件的疑惑到后来的期待,情节有条不紊的发展着,情感也如流水般滴穿了观众的心。
而《你的名字》却极少有双方交互的表现,一般都是从旁人侧面的视角来告诉观众其所作所为,这在表达上便落了一层。好比是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著成一样,代入感会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人称往往比第三人称拥有更高的代入感。这样突出了《你的名字》另一个缺点,那就是,杂。
是的,新海诚在《你的名字》里所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杂了。新海诚想在120分钟内灌输观众一系列他对时间、空间、情感等观点,但是由于想讲述的东西太多,时间太少,以至于一些观点只能点到为止,样样通却不是样样精。这是在新海诚以往的作品中从未出现的。
而《君名》,我知新海诚想说的便是三叶的外婆所说的那段话:“链接绳索的是“缠灵”,链接人与人的是“缠灵”,时间的流动也是“缠灵”,我们所做的绳结,便是时间流动的体现。聚在一起,扭曲,缠绕,有时又还原,断裂,再次链接,这就是“缠灵”,这就是时间。”
这段话里,有着对人与人之间联系,时间流动联系的阐述。整部电影可以说是围绕着这段话,围绕着“缠灵”所展开的。这个理论依据大概是出自佛教自性这个概念。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件事物不依靠其他参照而独立的存在,便是自性。事物几乎都是无自性的。它是不会随外物的干扰而起灭。时间便是很好的自性的例子。
但是。新海诚却在电影中加重了时间的描写,将原本属于描写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时间留给了对时间概念的解释。在我看来这是一处败笔。因为我知道这里新海诚妥协了。他对观众妥协了。不管是开始对黄昏之时的解释,还是片中经常出现的1200年前的这个时间概念,都是新海诚怕观众不理解所特意“照顾”的。这种“照顾”,是艺术家对市场的妥协。也让整个故事主题变得杂乱。
《言叶》中,那淅淅沥沥的雨声,那段“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君在此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的诗句,无一不是在复述着男女的情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云彼》中,那尖尖插入苍穹的高塔,废弃的车站,佐佑理的梦,讲述着对苍蓝色天空的渴望,也是誓守约定的决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秒5》中,那片秒速5厘米的樱花,那封被吹散在雪中的信件,那段没有寄件人的短信,点点滴滴,思念,润物细无声。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我很喜欢新海诚这种含蓄的表现方法。如同一徐清风,扶脸而过。欲说还休,泛起点点波澜。又如轻舟飘荡,渐隐与雾色中。
今晚的月色真美。
夏目漱石所说的大概亦不过如此吧。含蓄婉言才是新海诚。所以当新海诚如此直白的时候我却是措手不及。也感到了一丝哀凉。
人永远无法在时间中止步,只有回忆才能定格时间。
所以,我不知道这种叙事手法的转变是否是正确的。或许这种手法能让新海诚离宫崎骏更近了一步,但是我知道这就表明新海诚离他自己更远了一步。
《你的名字》中四处都拥有这新海诚对过去作品的怀念。女主看流星的那个山坡分镜,与《秒5》中贵树在打那段没有寄件人短信所在的山坡是何其的相似。而男主跑去寻找女主的场景,也让我回忆到了贵树不远千里去见明里的时光。
说到新海诚过去的作品,这里我想提下新海诚为minori的《春天的足音》所做的OP动画。相似的分镜构成,也都是双线。男主从城市出发前往女主所在的小镇,女主在小镇里等待着男主的到来。最后汇聚在一起。人与人就这样交织与一起。
在整部电影中,有一处笑点。原本是在新海诚电影中最不可能出现的事物。这便是那个摸胸的画面。我看到这个画面是非常诧异的。试想下,一个连爱情都喜欢用“隐约雷鸣”来隐喻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如此露骨的场面。所以我试图寻找这种变化的原因。
当我看见STAFF里新海诚感谢的名单时,我突然释然了。同时也找到了这部电影为何如此杂的原因。那个感谢的名单里名人太多了。整一个NBA全明星赛的整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风格,如“缠灵”一般,扭曲,缠绕,然后又还原,断裂。新海诚正在试着吸收这些名人的优点来充实自己的作品。
这也是《你的名字》会出现一些变化、一些妥协、一些急促、一些怀念的原因吧。我期待着3年后新海诚会将怎么样的作品展现在我眼前。
彼处是何人,望卿莫相问。
九月露沾身,待卿于黄昏。
评论区
共 4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