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启示录”是人类对灭世灾难的一种想象描述,而“后启示录”则是人们如何在劫难后的世界中生活下去。无论是生存狂,还是游戏迷,都对某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后启示录”情结并不陌生。那么,你是否也有这种情结?
你是否还记得在2012年12月20日那天晚上你在干嘛?是像现在一样,百无聊赖地拿着鼠标,翻着网页,看着新闻,然后洗洗就睡了?还是早已经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小刀、矿泉水、压缩饼干装到包里,穿好衣服,紧张地等着12月21日0点的到来?什么?你说你不知道2012年12月21日是什么日子?那下面的这个电影,你应该不会陌生吧?
玛雅人预言2012年12年21日,地球将发生重大灾难(但是没有说具体是什么灾难)导致地球毁灭。当然了,后来也被考古学家证实了这只是一个计数上大循环结束,并不是直接意味着世界就此结束了。我相信大家在2012年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没把这个当真,就是当个笑话就过去了。20日晚上那天还是该吃吃,该喝喝,睡一觉,继续迎接明天美好的清晨。但是!对于一个被《辐射》等作品深深影响的我,有点坐不住了。
那些天里我充满了幻想,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会在明天就像《辐射》中的全面核战争而毁灭,还是因为像《行尸走肉》里全世界被僵尸狂潮所吞没?又或者像《2012》电影演的那样因为自然灾害而四分五裂?
笔者我就是在开头提到的第二种人,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在20日那天晚上,我真去了学校的超市买了:新的手电筒、不知道从哪弄的收音机、电池、小刀(切水果那种的)、3瓶矿泉水、两包90压缩饼干。备齐这些放进了包里,做好了万全(初始装备)的准备。当时我记得我还是大二,我室友他们看着我这奇怪的举动,投来了奇怪的目光(心里肯定在默默地说了句“傻X”)。虽然我也知道其实根本什么也不会发生,但是我还是准备了这些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光是准备这些东西就感觉特别的兴奋,简直就是离“后启示录”世界最近的一次体验,这也许就是我的“后启示录”情结的一种表现吧。(然而20日那天晚上我还是没心没肺的睡的很香…..)
什么是” 后启示录 ”?个人理解”后启示录”就是指圣经中”启示录”的预言发生以后的时代,也就是世界末日之后的事儿。如果说哪个作品讲的是某种世界末日之后发生的故事,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成后启示录风格故事。现在的游戏和影视作品中有关“后启示录”风格的作品中,这些作者们毁灭地球的方式最流行的方式无外乎有三种:
核武器-全面核战争
病毒、真菌-僵尸、变种人
自然灾害-全球变暖、冷、地磁、地震
当然还有一些喜欢用不一样方式毁灭地球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只想跟大家分享我玩过的一些游戏作品中,我对”后启示录”的一些想法与情怀,接下来按照这三个类别介绍一下我的”后启示录”史。
War,war never changes.—核战
还记得那是一个天气昏沉沉的高二寒假的某一天,当我正在计划寒假用哪款游戏陪我共同度过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躺在E盘角落里的D版《辐射3》(现在已经入正了),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下载的了,之前也没有听说过《辐射》这个系列作品。抱着”反正都下载了,删了也浪费,玩着试一下吧”的心态,我安上了《辐射3》。结果,我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没想到RPG游戏竟然还能做成FPS形式!还能捏脸!还能选择特性!代入感极强有没有!要知道我以前对FPS的认知无非就是《使命召唤4》《荣誉勋章:血战太平洋》,对RPG的认知就是《暗黑2》《仙剑3》。从来没有想过当RPG与FPS相结合时,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感觉!
当我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走出101避难所的时候,就是那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那种兴奋感,我至今也无法忘记。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看,这个核战后的世界是怎样的一副光景,毫不夸张的说,我当时真就把自己当作是废土中的一员了,操作的角色,就代表了我,是善是恶全部都是我自己的意识。比如,大家还记得在游戏初期,核弹镇的门口,有一个跟你要水喝的乞丐吗?
当时我一看,心里一揪,这废土真的很残酷,连一口水都无法喝到的老人,就这么在镇子的门口等待着我这样的过路人给他生命最后的希望。游戏刚开始你身上并没有能给他的纯净水,我当时心中万分的抱歉,我决定进城之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找到瓶纯净水给老人家带过去!后来进了城后,跟警长草草的结束了对话,我第一件事儿就是四处找水,那种纯净水,不是受了辐射污染的水。后来终于在小镇的净水厂找(偷)到一瓶,然后我就一路狂奔回到镇子门口,第一时间去给老人家送去生的希望。当时的感觉,别提有多么激动了,比现实生活中扶十个老奶奶过马路还要激动!
之后只要我每次回到核弹镇,都会给老爷爷几瓶水(如果你一直不给他水喝的话,真的会死。也有人把爷爷当做刷善良值的工具,哎….),后来我在核弹镇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看看能不能把老爷爷请到家里来住(反正一个人),当我满怀希望的走到他面前跟他对话的时候发现并没有这样的选项,多少有点失望那…
后来,在《辐射3》中我是把我自己的三观,全部都套进游戏里了,尽情的在“后启示录”的废土中扮演了一下自己!不知不觉我的真的爱上了这种感觉,这种现实生活中你没有机会去体验的这种绝对坏境中,你将何如何从的这种感觉!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有冒险精神的人,当冒险精神和自由探索放在一块时,你能想象会产生多少奇妙的故事!
时隔三年,在大二的时候,我又接触到了《辐射NV》,非常期待这次将上演怎样的“后启示录”故事。同样的,贯彻“扮演自己”的原则,在游戏初期从米歇尔诊所醒来后,不是有选择特性的机会吗?因为本人戴眼镜,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那个“四眼仔”的perk 。
大家还记得游戏初期,我们的小邮差帮助米歇尔医生的村子成功的击退了一帮小混混吗?你会因为对抗中死了一个村子里的NPC,然后重新读盘吗?我会。我会把每个NPC都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希望我能在这废土中对我的有恩的人给他们一臂之力,我不希望看到悲剧发生,我希望他们能好好的活着,所以当他们要是在战斗中死了的话,我就会读盘,力争下一次悲剧不要发生(从零开始的NV…..)
时间转眼间到了2015年,我也毕业走向了工作岗位。但是我对这种”后启示录”风格依旧情有独钟。在15年6月份的E3大展上放出了《辐射4》的消息,我当时激动的要起飞,要知道自从玩了《辐射3》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八年!这种翘首期盼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在《辐射4》还没有正式解禁的时候,我四处寻找这种“后启示录”相关题材的作品,然后我就发现了《Wasteland2》。
在刚接触《废土2》的时候,说实话不是很习惯(请不要鄙视本人还没玩过辐射1、2),斜45°的视角的代入感明显没有第一人称强,但是后来我发现《废土2》这种可以组建小队进行冒险跟《辐射》系列这种单兵作战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次在废土之中尽情的让你体验了一把什么叫TeamWork.对我追求代入感的我,肯定是使用自建人物,比如下面这种脑洞特大的配置(领导人:我、突击手:劳拉·克劳馥、狙击手:朝田诗乃、奶妈:血腥玛丽)
自建人物可以自己选头像其实挺带感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自荐人物模型的服装却不是特别的多,所以没法百分百的还原,比如想自己建一个朝田诗乃人物,但是使用没有颜色合适的发型和上衣(但是感觉我自己个儿还原度到是还挺高的啊)。
《废土2》这次你在这片废土上不再是代表个人,而是一个群体,The Desert ranger – 沙漠游骑兵。一种集体荣誉感,在没有秩序而言的废土上你们就是所谓新的“正义”。在游戏初期,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农业中心的惨剧,人们因为一个阴谋都变成了豆荚人,特别是到了刚开始还有一个特写镜头去描写豆荚人的爆炸,当时真的是挺震撼(恶心)的。在后来的游戏过程中,我就YY我们4人(后期还有别的队友加入)如何的拯救废土苍生与水火之中,我身为领导,指挥者小队(领导技能和嘴炮技能点满,基本不用战斗),劳拉在前面当肉吸引火力,诗乃酱就在后面安心狙击,然后奶妈就边奶边打。以至于,这游戏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YY,自己在脑海中脑补我这一队人马之中会有怎么样的欢声笑语,如何同仇敌忾等等…
再后来,我终于到了11月份中旬,《辐射4》正式的解禁了,我直接请了三天的年假,就在家里按秒等待进入《辐射4》的世界里再进行” 枪与嘴炮 ”的大冒险!但是当我玩了几个小时后,并没有前几作有那么强的代入感,感觉不到像《辐射3》那样有一种压迫和紧张感。反而让我玩儿成了一款比较放松,休闲的游戏…比如下面几个图这样:
总之我在《辐射4》里感受到的不是那种压抑、沉重的核后世界,而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危险)的波士顿地区,人民等着我这样的救世主(老冰棍)带给他们更幸福(欢乐)。其实关于《辐射4》跟我理想中的“后启示录”风格还是有一个些差距,也许是本作的画面色彩本身就比较鲜明吧,但是我还是喜欢那种略微能让你感受到一丝焦虑的灰暗废土。
Cure the Infection. One Bullet At A Time—僵尸
刚才给大家分享了”后启示录”核战主题的几个游戏中的几个情结,除了核,各位作者大大在毁灭地球的方式就是病毒了。与其说毁灭地球,用病毒的方式毁灭就是我们人类本身。僵尸、变异人、人类转成了地下生物等等,这些由我们人类通过幻想出来的假想敌人在游戏中会让你有一个明确的对抗目标,知道你的敌人是谁,一般在这种游戏中,你只有两件事需要关心。一就是你敌人,二就是如何才能活下去。
如果说到僵尸毁灭世界的主题,大家脑海里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求生之路》、《生化危机》等等大名鼎鼎的IP。但说实话,《求生之路》作为一款FPS游戏更加强调的是你的敌人,而活下去不是这款游戏的重点,与你的基友共同战斗(逗比)才是这游戏的本体。同样的《生化危机》系列也是更多的强调你的敌人,毕竟初期作品作为一个解密动作游戏在推广(虽然后期改成了突突突),也是没有强调“生存”这一个要素。
这里我想把《行尸走肉》和《腐烂国度》还有《Project Zombie》放到一个类型里。这三款作品没有把战斗看作是中心,更多的是如何在僵尸横行的扮演玩家的你如何在这浩劫中继续生存下去。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三款作品多少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每当我玩着这种僵尸主题的“后启示录”风格游戏,我还是不能深深的无法自拔。玩了游戏《行尸走肉》后我发现,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僵尸而是我们人类本身。玩了《腐烂国度》后才明白,必要时,我甘愿做那个手动激活炸弹的那名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大家开辟生的道路!玩了《PZ》之后才明白,被僵尸咬了之后,自己躲在小房间里,就算疯狂地吃食物回复状态,也避免不了慢慢的僵化成为僵尸大军中的一员那种深深的绝望!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自然灾害
在文章的开头我提到了《2012》这部电影,电影中的非常直观的向我们观众传达出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不堪一击。当灾难来临后,我们人类有是如何与大自然做对抗顽强的活下去,这种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不希望灾难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是你可以到以下的三个游戏中提前感受以下。当然了,和自然灾害有关的“后启示录”作品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大自然,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们如何求生,这需要玩家时刻保持敏锐的头脑,走错一步就是死路一条。
比如最早接触跟自然灾害有关的一个游戏就是PSP版的《绝对绝命都市3》,严格意义上来讲,《绝3》并不是全球意义上的“后启示录”,游戏把舞台设定在了一坐新兴的小岛上,在这个小岛上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上演了一场“后启示录”风格的逃亡剧。但是通关之后的整体感觉,这款作品不太像一个互动性很强的游戏,而是一本充满了教学向的避难生存手册。每次到了游戏场景中遇到了新的灾害现象,游戏中就会弹出非常友好的“避难指南”,你可以暂时暂停游戏,去阅读以下这些“知识”(我很怀疑这些避难知识是不是从日本小学生的书包里搬到游戏中的…)。当然了,霓虹国的游戏嘛,就算是多么严肃的题材,一定会给你夹杂着点恋爱、悬疑、日剧跑等等经典元素,让你想在这个游戏里丝毫感觉不到一丝压抑的气氛(严肃不起来呢)。
如果说《绝3》是把众多自然灾害全部搬到游戏中让你体验个够的话,那《我还活着》这部游戏绝对让你体验“地震”(不是别的震)体验个够。以前在上高中的时候,就通过杂志看过关于《我还活着》这款游戏,对于当时深深地陷入类似于《辐射3》的“后启示录”风格的我,自然也是非常关注这款作品。
直到我亲手玩了这款游戏之后,我才发现…这绝对是是打着“灾后求生”标语,但实质内容却是《正当防卫》中的男主角拿着万能的钩锁四处乱飞的芝加哥攀爬之旅。游戏的题材到是不错,强调的就是地震后人们为了生存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但是游戏那拆强人意的贴图、鬼畜一样的人物动作,还有就是在本应该写实风格的游戏中竟然加入了神秘人兑换系统…醉了。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最近超级迷恋的一部自然灾害主题的游戏,关键词是“无尽的冰雪”-《The long dark》.TLD这部作品的设定是地球内部磁场出现了异常,导致全球范围内永久的被冰雪覆盖。在极寒的情况下,你将如何求生?这款游戏跟上面所提到的所有游戏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的一些设定更偏向于真实,你在大自然,也就是你的敌人面前显得更加的手无缚鸡之力。比如你想给自己来点fire(火)时,你无法像Minecraft打开合成栏,收集好材料直接做一个火把(并且还是核能的…),你只能从你的衣服里掏出捡到的火柴,在从地上捡点树枝,掰成小碎块做成引火物,然后再徒手摔碎一把椅子得到点柴火,然后才能小心翼翼的去get some fire~有很大的失败几率不说,火柴最为点火的根源真是用一根少一根啊!你无法自己制造火源,所以就算在你不作死的情况下,你能活多久,完全看你一共有多少火源。大家应该都知道TLD游戏里没有地图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那么当你在你不熟悉的区域求生时,如何去记住你来时的路?游戏后来更新了一个新功能,我觉得这完全就是为了我这种“孤独的冒险家”准备的啊!
我最享受TLD游戏中那种和自己对话,与狼共舞,跟大自然对作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如果你也是一个表面外向,实质喜欢独处的人,我想你绝对会喜欢这款游戏的。
以上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后启示录风格的游戏,比如《最后生还者》等等,是因为本人到现在还没有主机,所以暂时还无法一睹神作的风采,望见谅,在这里只能跟大家分享本人关于后启示录题材的最细腻的一些情结与个人想法,在笔者现在的生活坏境中无法跟同事与朋友畅聊这些,本来单机游戏就是非常小众的一个范围,就更不用说我独爱的“后启示录”题材的作品了。第一次投稿,多少有点紧张,有什么说的不对地方还请各位见谅。
以上图片除了部分来源于本人真实的游戏截图,其余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还请原谅。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