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头关于《声之形》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在评论中试图表述自己不同的一些观点,只是想说的太多,干脆写个稿子投了罢。本文关于《声之形》,关于校园欺凌我的经历与讨论。
初看《声之形》漫画前面几话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被将也的种种行为气愤的不行,脱口而出“人渣”二字,在后来剧情转折时也曾佩服男主浪子回头的气概,也感慨西宫天使一般的性格,感慨男主母亲的爱,感慨西宫一家人的坚强,那时我在看时未作他想,只是单纯的在享受这部作品,它也只是作为我的推荐页上出现的一个意外惊喜而已。
关于《声之形》的剧情,简单来说就是男主将也由于儿时对女主西宫的欺凌,再后来感同身受后开始的一段自我救赎故事,基本漫画与电影保持了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宫为什么自杀这一段,原著中的描述是由于将也在拍电影(拍电影这段未拍进动画中,导致剧情承接突兀,动画结局也不是漫画的结局)的过程中与好不容易聚齐的朋友又闹翻了,恰逢西宫奶奶的去世,西宫认为这一切的错都是她的错,她毁了母亲和妹妹的生活,毁了将也的生活,毁了大家的生活,她无法被原谅,想以死亡来逃避这一切。
其实我很长时间不解《声之形》想说什么,关于欺凌?关于赎罪?关于原谅?抛开那些敏感的话题,在某日我不意间打开其某卷的扉页上印着这么一句话“声音的形状,心灵的形状”,突然顿悟,这难道是一部关于“沟通”或者说关于“心灵沟通的作品”?某个角度来说,这与《EVA》不谋而合,西宫听不见声音如同天生的“心灵隔壁”,而其他人的种种行为带来的误解也如同不同类型的隔壁,将也后来因为想赎罪试图打破它,西宫本身试图打破它,即使伤痕累累,即使到处碰壁,他们都好像在问,在那些隔壁之下,心灵的形状是如何?
大今良时(《声之形》作者)本意或许是好的,试图通过作品本身来鼓励人们积极的沟通,打破这些心灵上的隔壁。只是选择了诸如校园欺凌这类敏感的话题,引发了超出她无法想象的争议,在电影上映时遭到了不少地方的抵制。在她后来的作品《致不灭的你》中,同样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悲伤的氛围下,却是个世界观完全脱离现实架构的故事,不知是否有上述争议的顾虑。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
《声之形》的争议似乎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西宫如此轻易的原谅了将也让人不可接受,如同受过校园欺凌的人可以轻易的从这种阴影中走出一样,如同欺凌者所作所为只是大不了的事一样,甚至有人涉及到社会的欺凌,许多人怒不可赦,口诛笔伐。其实西宫这么做是有理由的?漫画中其实给了答案,但此时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我是否经历过校园欺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对我的生活影响很大。如果说欺凌,或者校园欺凌,如同一部多幕舞台剧版,那我曾经在不同幕扮演过欺凌者,被欺凌者,冷眼旁观者,伸张正义者,我说过不同的台词,也有过不同的感受。
舞台剧的序幕开始于一个小村子,我有一对在当地德高望重的教师父母,在学校中处处受照顾,如同“小公子哥”般是班上绝对的核心。在那个闭塞时代,戴眼镜被视为异端,“四眼田鸡”这个称号如同戏谑他们的号角,吹响就会有孩子们的响应。我如同儿时的将也,经常欺负这些带眼镜的孩子,摔过他们的眼镜,也丢过他们的书本。我那时是否有罪恶感?我不知道,又如《攻壳机动队—无罪》中所说,“孩子并不能称作完全意义的人”,那么做不关对与错,或许只是有趣而已。善与恶的评判,对于那个时候的孩子而言仅仅限于怪物与超级英雄的立场。
接下来第一幕的剧情转移到了当地的城市中,我转学进入市内某所小学,又如同将也一样,我的命运发生了反转,在大城市中我是格格不入的土老包,远离父母,处处被排挤。女生们用画有圆珠笔画的衣服诬陷是我的所作所为,老师也曾当众撕碎了我的作业本,因为有人说我的作业是抄的。我和大多数被欺凌者一样,变得孤僻而敏感,抗拒与人交流,同时有着强烈的自卑心和脆弱的自尊心,那种生活的痛苦,我经历了3到4年。或许我生来喜爱阅读救了我,在我孤僻的时候读了大量的书籍,这对我的将来很有用;又或许我幸运的遇上了我的恩师,他用自己的浪子回头般的经历一直开导我——人可以去恨,但也要去爱;我为数不多的好友一直陪着我,我虽孤独,至少还有可以说话的人。我就像抓住了蜘蛛丝,所幸最后也没放手。
当我回看前尘往事,我试图劝解那个年轻而犯下罪行的的小伙子,我想让他明了事理,但我不能,那个少年早就消失了。——《肖申克的救赎》
第二幕时,我已经上了初中。因为对篮球的喜爱,我开始结交更多的朋友,彼时我极其害怕失去这些“朋友”,为了他们的高兴做出无限制的让步,不与任何人产生矛盾,不与任何人争吵,说到底,自卑心作祟。在杀马特流行的初中时代,校园欺凌高发,甚至不限制于学生,班上曾有一些不良学生刻意抹黑一位年轻老师,这位血气方刚的老师最终倒在了素质教育改革之下,辞职离校,我在当地也没再看见他。我如同《声之形》中美代子,末希一类人,默默的看者一些事的发生,不是加害者,也不是受害方。我相信,大多人都是这样,见证了校园欺凌的事件。
第三幕,如同那些励志剧一般,主角总会找到上进的理由。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变动后,我下决心改变自己,高中时成绩一度跃至年级前十。我似乎变回了儿时那般善于将人聚集,班内大大小小的聚会都由我来组织,甚至将来,初中及小学的聚会也是如此。在高中时期我幸运的帮助一位有轻微自闭症的男生打开心扉融入班级;大学时在我担任校友会会长及地区老乡会会长期间,为一些家庭困难的后辈们募集上大学的资金,与我的前辈一起每年组织下乡支教以及回乡大学生的义演。期间我回乡时见到过一位曾被我嘲笑过脸上伤疤的女孩,我向她道歉,她说那些事早已忘去,我告诉她,我对你道歉,也对我自己道歉。我对她说我做了微不足道的事,我不奢求原谅,但我觉得,做了比不做好。
这部舞台剧到此告一段落,如今我在帝都某研究所读PhD,做研究项目多年,人缘还算不错,考虑着明年出国交流。过去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试图让自己变的谦逊,包容同时也坚持原则。过去我做过的事的对与错我无法控制,唯一我能做到的是,我的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用着成年人的善恶去评论者孩子们的行为,而孩子们缺的是那些告诉他们那些是善,那些是恶的人。
校园欺凌在我眼中始终是特殊的欺凌事件,其中涉及的欺凌者及被欺凌者大多为心智尚未健全的儿童/青少年,你无法否认这类事件的发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身在其中人的生活,在他们心中烙下伤痕亦或埋下罪恶的种子。但也正如我所表述的一样,更多的人扮演的是冷眼旁观者这个角色,他们的愤怒来自于对弱势方的同情,而被欺凌者需要的真的是同情吗?至少以我的经历来说,我更渴望交流,尊重与包容,这一点,竟与《声之形》不谋而合。校园欺凌之中我们或许惩罚了欺凌者,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正义感,有谁又愿意来包容这些被欺凌者,接纳他们呢?于我的看法,如果我们真的试图解决这类事件,只是惩罚欺凌者还不够多,治愈欺凌者心灵创伤的难度远远大于肉体。
我与一位友人的聊天中他说道,那些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孩子/青少年们如同遵循了他们的自然本能,在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弱肉强食的动物性会占据主导(促使了欺凌行为的产生)。对于那些欺凌者的孩子/青少年,他们当然不应被“不知世事”这类理由逃脱惩罚,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我们“健全而正义”的成年人是否有站出来对这些孩子/青少年说,这类事件不被允许,还是,我们依然是那些冷眼旁观的多数人?我只能遗憾的回答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也没错,光是活下去就拼尽了全力。孩子/青少年犯了错误需要惩罚,更需要引导。
在一系列校园欺凌的事件中,似乎有着这样的共性——家长放任的态度,总想大事化小的教育机构和后知后觉的政府机关。说到底,尤其体现在中国,我们对校园欺凌这类事件的态度和对各类心理疾病患者一般,总在酿成悲剧之时,社会才会真正重视,那谁又是那个不幸的例子呢?我不得而知。
在另外一部关于由真实校园欺凌事件改编的韩国电影《熔炉》中(具体的可以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32886),由于法律的漏洞和权力的舞弊,欺凌者们几乎逃过了法律的制裁。如果不是一位作家深入调查并把相关事件写成轰动一时的小说并改编成电影,现实的波澜将会把真相永远的吞没。这部电影的成功直接催生了韩国通过了性侵害修正法案,也提醒着世人们,校园的美好之下,暗流涌动。
西宫最后原谅了将也,将也原谅了曾经的自己。谁都可以说将也伪善,谁都可以说西宫圣母,但至少,他们勇敢的救赎了自己。世界没有那么多的逻辑性,只是在某个时间的某个地点,发生了这样一件可对可错的事而已。说到底声音的形状是什么,心灵的形状是什么?透过暴力,透过绝望,我们是否还愿意对世界温柔以待,勇敢前行。
善良的人们站在世界角落的镜子前,没有否认自己头上恶魔的犄角,也勇敢的拥抱天使洁白的翅膀。
评论区
共 10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