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京都动画在还原原作方面都是业内翘楚。不过,剧场版的声之形需要在2小时的时长内塞进原作7卷的内容,按理说对剧情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与改编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单从场景与事件来说,剧场版的改编实际很少,绝大部分都还原了原作的场景。但剧场版中通过蒙太奇、运镜与细节描写等技巧,实质上为这些事件赋予了与原作不同的意义。与此同时,这些结构层面的改编,最终则是在为了更好的突出原作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山田监督还在声之形中,融入了自己身为创造者的自我表达诉求。因此,剧场版的声之形,最终才会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压抑与阳光并存的奇妙视听体验。本文会从主人公的将也和硝子出发,谈谈山田尚子在这部剧场版中是如何处理这个故事的。
Warning,本文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剧透并使用大量截图。与此同时,也是以读者看过电影版声之形为前提写下的,因此对未看过人来说,阅读体验或许会很差。
从初次的观感来说,比较容易将他们二人划分为对立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恋爱关系。不过这两个角色其实从内在来说比较像是一种互为镜像的存在。两人同样是试图与外界产生联系的同时也畏惧着这种联系,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手段,同时有着深深的自我厌恶。甚至于二人的昵称——しょうちゃん在日文中的发音也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他们与外在世界的种种互动,即是对声之形主题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分别谈一谈。
一段过场展示了将也的性格与环境后,硝子正式登场,向全新的环境作自我介绍。这个场景中,监督通过紧张的肩膀,用力的手指,以及紧紧抿住的嘴角,表现了硝子对新环境的紧张,以及试图表现出自己友好一面的努力。而此处硝子勉强自己微笑的这个线索,除了与佐原相处时等等极为少数的情况之外,事实上是贯穿了整个小学篇。造成这种微笑的外在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开篇向老师报道以及与女生笔谈时,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交流的恐惧。借给植野笔记以及被河井教唱歌时,是对给他人添了麻烦的愧疚。右耳受伤后同将也互动的部分,则是对沟通的渴望以及对同将也对话这件事的抵触。
刨除这些外在原因,勉强的微笑这一意象之所以会贯穿小学篇的始终,实际上也是对硝子身上矛盾的隐喻。她渴望同他人平等交流的同时,却不知道方法。只能像愣头青一般不分时间场合的对别人伸出笔和联络笔记。将也对此看在眼里,才有了那句“你再不机灵点的话,会把人惹烦的吧”的忠告。作为诠释作品核心的重要要素,沟通的鸿沟这一元素在作品的方方面面都有反应。而像硝子的听障者设定以及将也将周围的人打上叉号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将这一元素做了最为外显化的诠释。
在开篇那段描述将也孩子王生活的"MV"中,有一个场景是长发版硝子到他们家来理发,这里可以看出,硝子在前一个学校也遭受了霸凌。因此与将也不同的是,硝子从一开始就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所以,虽然得到了“再机灵点”的助言,但本就没有相关技巧的她是不可能突然变成社交达人的。硝子只能一如既往的带着这微笑执拗的试图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面对他人时,挤出这种微笑对她而言几乎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幼年时期的孩子们,虽然对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尚无概念,但对外在世界的种种事物往往比成年人还要敏感。不论是当时和她走得最近的植野,还是孩子王的将也,对她的这种矛盾都有所察觉,前者试图通过疏远来解消这种尴尬,后者则在一次次的“找茬”没有受到任何(来自本人和周围环境的)负面反馈后,欺凌行为逐渐升级,直到东窗事发。
此时登场的第二个线索,则是硝子的联络笔记。写满了对硝子的嘲讽与欺侮。是小学时霸凌所留下的伤痕,同时,也是硝子试图努力与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所以,不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当笔记即将遗失,她会奋不顾身的跳到水中寻找。小学时,笔记代表了帮助她走出困境的蛛丝。到了高中,这本笔记则是让她再次迈出一步,重新试图与外部世界和好的契机。五年前,硝子将笔记丢弃的行为,意味着她与外部世界的彻底决裂。就像将也将周遭的人全部贴上叉号一样,具有鲜明的象征性意味。所以,五年后,当将也将笔记叫还给她,同时鬼使神差的向硝子做出交友的手语时,对硝子而言,这无异于神启。将她的蛛丝扯断的是将也,将其再一次带来的,同样是他。这是否意味着,即使是自己,也有可能获得幸福呢?然而,自己真的有资格获得幸福吗?
声之形是以主人公将也为主视角展开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大量以将也的视角来描写将也内心的镜头,与之相对,对其他角色的描写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当后面硝子试图跳楼时,很多人内心的反应应该是:”why?”。毕竟对于硝子厌恶自身的心理,虽然之前已经通过她对植野和将也的台词进行了两次描写。但相对于自杀的情节来说,仅仅两句台词的铺垫还是过于单薄。不过,硝子的这一心理,又确确实实是本片一个重要情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十字架这个象征罪的意象出现在了与硝子相关的几个重要场景中。
而硝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罪的意识,最根本的的原因来自于家庭。与将也相同,硝子也是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家庭。母亲八重子虽然看上去锋芒毕露,但看得出,其实她本身并不是非常强势或者严厉的性格。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咄咄逼人的状态,其实很像保护幼崽时的母狮子。妹妹结弦从性格、外在到行为,显而易见的透露出一种为了保护姐姐希望变得更坚强的内在动机。同样的,外婆也没有去参加老人会,而是把时间花在了参加手语教室上。
一个或许会令人很难接受,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与抚养健康孩子的家庭相比,多数抚养非健康孩子(包括身体面和精神面)的家庭是很难保证与前者同等的抚养环境的。毕竟,如果我们假设两种家长会面对相同程度的来自外在条件的限制与挑战(包括公司矛盾,人际关系,收入问题等等),同时要处理好这些挑战与育儿之间的平衡。显然后者需要面对比前者更多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同样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来学习相关知识。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就决定了,多数这类家庭中的家长们,要么始终处理不好这种状况,最终放弃,要么硬生生的试图强行处理,又或者是,处在二者之间的状态。
硝子的家庭属于最后一种。很幸运的,她的家人都很为她着想,甚至可以说,硝子家的一切都是以她为中心的。但,善意要想得到善果,需要的是正确的手段。由于人类排他的天性,多数与常人不同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曾受过同龄人的排挤。对此,万能的解决办法并不存在,想要成功开导此时的他们,需要的是对症下药,需要家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或是相关知识。
而对硝子一家来说,母亲为了应付眼前的事就已经耗尽了心力,外婆仅仅承担了硝子心灵依靠的的作用,比硝子还要年幼的结弦则更不用说。无人引导的硝子,此时此刻所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现实,家人们为了让自己过上普通的生活已经牺牲了很多,然而,自己依然无法处理好在学校的关系,不仅如此,与自己交好的同学往往会受到自己的牵连,或是因为上课时照顾自己导致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或是受到冷暴力最终转学。自己的努力,不仅没有结果,反而破坏了周遭的一切,其中包括自己的家人。其中的不甘与郁结,无法表达,无人倾诉。夕阳下的教室里,情绪爆发的看似是将也,实则是硝子,然而,她的“声音”无法传达给任何人。
年幼的硝子就此背负上了伴随她一生的十字架。诚然,从旁观者角度来说,这样的想法只是在钻牛角尖,甚至于,任何当事者以外的剧中人物,恐怕都能很轻易地得出这个结论:错不在她。然而,当你面对这些人时,你清楚的知道,如果你不存在,他们都会过得更好。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是非与逻辑,自己的动机与愿望,就像是白噪音一般,无比遥远。当局者迷,是因为看问题的视角中掺杂了主观感情。但与此同时,无法感受当局者感情的旁观者,是否算得上清呢?
因为声之形的绝大部分场景(尤其是小学篇)是以将也视角为主进行描写的,所以相较于其他人物,我们能够很直观的体会到将也的所思所想。但与此同时,将也的部分依然有许多细节在第一遍观看时很难注意到。比如说,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从一个肆意妄为的孩子王到畏缩敏感的纤弱男生的转变。不过,其实将也从小学时,就已经属于对周围比较敏感的孩子。身边所发生的大小事,基本都被他看在眼里。所以当女生们只是尴尬地避开硝子的时候,他才会在一旁出言提醒。然而,当局者迷,当他真正和硝子之间产生互动关系时。冷静的观察四周就变得没那么容易了。
有关小学时的将也对周围事物敏锐感知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他对自己家庭状况的了解程度。我们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将也与硝子的另一个共通之处,就是他们都是由母亲支撑家庭生活的单亲家庭。不过,将也母亲美也子显然并没有让他的童年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产生多少不自由。这一点从他打游戏跟和同伴玩这一点看得出。即使如此,当校长(?)在班会上提到硝子的助听器非常昂贵时,将也的脑海中还是立刻浮现出美也子的形象。美也子去取钱时将也的反应也证明了,他对于自己的家境是很清楚的。对于一个小学生,尤其是一般而言精神层面更晚熟的男生来说。不可谓不敏锐。
美也子道歉的这个场景对塑造将也这个人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里是将也罪恶感的起点。自己的行为不仅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受到了经济层面的惩罚,还让家人遭受了肉体上的惩罚。所以相比起硝子的十字架隐喻,山田监督对将也罪恶感的呈现更为直接,就是他对自己在他人身上所留伤痕的过分关注和频繁闪回。母亲美也子一边耳朵受伤的形象,自此也成为了他创伤性记忆的一部分。
在这一场景中,山田监督并不是按照通常的表现手法直接给耳朵切特写,而是先给一个母亲静止的形象,此时观众的视线自然而然的被白衣服上的血迹所吸引,此时随着她开始说话,突然吹起一阵风,接着我们的视线被活动的和新出现的东西——随风摇摆的耳环——所吸引,同时也注意到,另一边耳朵什么也没有。这样便直观的将将也此时的关注点传达给观众。接着,在这个场景之后,马上切入了一连串将也在学校遭受霸凌的镜头。这种转场也是对他内心的描写之一。将也在这个场景中首次意识到了自己的罪,然后接下来立刻受到了惩罚,正印证了初中时他的那句话——“自己所犯下的过错,之后又会返回给自身”。
这里其实有个细节,电影版中小学部分的情节,其实是高中的将也去找硝子时,对自己过去记忆的一次回溯。可以佐证这一点的包括:小学篇所有的场景中,除了佐原和硝子互动的部分没有明确给出这是将也视角的描写外,其它场景都是很明显的将也主视角。同时,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只在小学篇中使用过,这样的叙述方式很适合用来表达人物的主观感情,当然也很适合用来表现回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小学篇开始前的场景是将也拿着硝子的笔记走在桥上,结束后切回来仍然是他拿着硝子的笔记走在桥上。
嗯,其实只要第三条就够了,不过这篇文章之后大概不会再提到小学篇,所以一并在这里提一下。
开篇时我们曾谈过将也与硝子的内在一致性问题,以及他们与人交流时所遇到的阻碍,是对声之形作品内核的诠释。其实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硝子(恐怕)是先天性耳疾,她跟一般人之间的沟通鸿沟,常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因此以这个构想进行创作时,会面临一个明显的问题:另一个主人公应该如何设置才能与她形成对应关系?将也从小学到高中的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说就是作者的答案。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美也子道歉的那一幕成为了将也罪恶感的开端,之后以将也为目标的霸凌则在他内部消解为“因果报应”。直到升入高中后,对他的霸凌才结束。在这三年以上的时间里,从将也的角度来说,霸凌对外而言是在持续地削弱将也的社交能力与社交意欲,对内而言则在不断强化他的罪恶感。因为从将也的角度来说,这是“惩罚”,遭到霸凌这个体验,在他内部是与他对美也子和硝子的伤害相连的。
因此每当将也遭受霸凌,美也子和硝子受伤的印象也会在他心中被反复强化。所以,当我们回顾将也的闪回时,可以发现这几个特点:环境光非常亮,人物非常的唯美,但往往人物所传递的情感是负面的(要么是悲伤的表情,要么身上有伤)。这一方面反映了将也无意识中将这些人神圣化,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她们的罪恶感。正因为有这个反复强化的过程,当结弦对将也表示轻蔑时,他才会淡然的说出自己是“不该活在世上的人渣”。
至此,将也终于得以与硝子形成对应关系。二人同样的厌恶自身,同样认为自己死了对周围人更好,同样渴望与他人交流的同时不知该如何做。不过,与硝子不同的是,来自母亲的一顿臭骂已经让将也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但硝子的家庭却缺乏这种直达孩子心灵的手段。因此,当将也在桥上自暴自弃的赶走了所有人时,我们发现,高中的硝子脸上,第一次出现小学时的那副笑容。眼前的景象,让4年前的经历再次在硝子心中复苏。
之后硝子的行动——陪将也玩,帮助将也和母亲八重子和解,拿结弦的照片去参加比赛——可以说完全对应了开篇将也打工存钱,变卖私人物品(消除自己的痕迹)的过程,即在死之前,希望尽可能地弥补一些自己犯下的过错。将也抓住硝子时,看到的是硝子右耳的伤痕,不过若是他注意看硝子的表情,就会发现,硝子的神情其实跟受到母亲训斥时的自己有几分相似——有人把自己的死看得这么严重,有点没反应过来。
这一次,将也真的成为了硝子的蛛丝。虽说他只是阻止了硝子的一次自杀,事实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不过,有人不惜拼上性命也要救自己,以及他现在因此仍然病危这件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一个温柔之人放弃自杀的打算。更不用说,硝子还看到了母亲和妹妹因为自己的行为何等的沮丧。于是,无法自杀的硝子,终于也跟将也站在了同样的位置。此时的两人,无比相近,又无比相远。想法出奇的一致,而一致之处,却在于都认为卑微的自己对对方造成的伤害,一生都无法偿还。这是个死循环,为了对方的幸福,他们可以做任何事,同时在内心某处,却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幸福。
将也的以命相救让硝子失去了自杀的动力,但没有动力去死,不等于有动力去生。对将也和硝子这样的人来说,为他人而活远比为自己而活更容易。自杀之前,硝子也曾试图去挽回一些曾被她拖累的事物,这其中并不包括将也的社交关系,毕竟,自己如果有这种能力的话,事情又怎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呢?不过,现在的她除了硬着头皮撞这面墙以外,已经没有什么能为将也做的了。
硝子将自己的长发束起来,整个人的气氛相比之前多了几分坚定。但发型的改变并不只有这一重意义,之前的她不论是短发、披肩、还是马尾,都会梳得整整齐齐,而现在则扎得相当随意。意味着,现在的她真的是完全不在乎自己了。这一点与将也商标外翻的T恤衫,以及一边的下摆没扎进裤子的白衬衫也形成了对应关系。
之后两人这段从通感梦到在桥上约定的情节,在配乐、作画演技、声优演技、气氛的渲染等方面都非常优秀,而且这些优秀的发挥互相之间也起到了相乘作用。首先是从硝子视角开始。能正常讲话的她跟同学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然而当她回头对向她恶作剧的将也抱怨时,面对的却是空席。恍惚间,朝向自己的不再是同学们善意的笑容,而是将也的幼时玩伴们,映照在警示灯下的无言目光。这部分的作用与将也的闪回类似,反应了硝子自卑感的根源——听力(交流能力)的缺乏。
转场过后所表达的则是硝子目前心中最大的罪恶感——将也。此时的将也是她活下来的原因,活着的原因,以及努力着的原因。如果将也最终死了的话,不光这些天来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也意味着有些东西,她此后一生都无法偿还,无从清算。然而,梦中的将也却对她留下了道别的话语。从这里开始的一段对硝子情感爆发的演出相当精彩。伴随着将也从高中生退化到小学生,耳鸣声陡然增大,然后戛然而止,硝子惊呼着从床上惊醒(在此之前硝子除了有意识的表达外,很少发出声音,可见此处的动摇),接着急促的钢琴声起,切镜头,硝子喘着粗气狂奔,最后面对空无一人的桥,至今为止积累的种种涌上心头,终于爆发。
在随后赶到的将也面前,硝子就像被抛弃的孩子一般,哭着用自己能够表达的所有方式告解着自己的罪。与六年前不同的是,她的心情,她的想法,此时此刻的将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六年前无法传达的声音,与硝子身处同一世界的将也已经可以心领神会。硝子(自己)所需要的,不是同情,也不是叱责,而是哪怕对如此不堪,如此丑陋的自己,也能平静地接受,愿意陪自己共同前行的伙伴。
如果以商业电影的视角来审视剧场版声之形的表现手法,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有关人物关键行为的逻辑并没有给出简单易懂以及重点性的动机和情感描写,导致有些观众难以对硝子的自我厌恶产生共情。又比如,在双主角的故事架构下,强行使用单主角的叙事方式进行叙事等等。这些对于非多刷的理性派观众可以说是相当不友好。不过,与之相对,声之形在感性方面的表达可谓优秀至极。
记得关于治愈系的作品,有这么一种说法:这样的影片就像雪后的街道,所有的污浊与龌龊都被覆盖,所有的嘈杂与喧嚣都被吸收。正因为如此,人间才会仿若天堂。而声之形的特点在于,剧情方面有着现实感极强的社会派风格,那些触及人性阴暗面的部分,也没有丝毫加掩饰的呈现给观众。与此同时,画面以及配乐却如同母亲一般,即使是在那些令人心痛的场面,或是使人对人心失望的场面,也温柔地守护着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如同在说,我知道你在为什么而痛苦,我知道,没关系的。
所以,这部作品注定是挑观众的。对于倾向于善恶二元论的观众来说,应该会很难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比较感性或者鉴赏能力比较高的观众,相较于一般人可能会更容易get到剧中的一些点,但有可能会产生“为什么要这么设置?”的疑问。而像将也和硝子这样有自我厌恶倾向的观众,也许不会像前者那样清晰地理解到人物的具体动机之类的内在逻辑,但却最容易被作中这种母爱一般的演出手法所触动。
得之前看过的一篇对山田尚子监督的采访中提到过,声之形的分镜稿是在一个比较紧张的时间里一气呵成的完成的。那么,这种情绪表达上的一气呵成感以及剧情表达上的“瑕疵”也许可以得到说明。如果给与山田监督更充裕的时间,声之形的剧情表达会更加易懂吗?也许会。不过,如果那样的话,完成的故事是否能具有现在这般优秀的情感表达?至少以笔者的水平来说,既不敢断定可以,也不敢断定不可以。
不过,对笔者来说,目前的剧场版声之形的确是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如果要为了另一部更“完善”的版本必须割舍这一版的话,真挺舍不得的。本文发出时,山田监督的新作《莉兹与青鸟》应该已经上映了。时隔两年,不知这一次,她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
评论区
共 4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