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上周无意间看了一部北影厂的老电影,但一开头便发觉有些蹊跷。查遍各种老电影后,发现了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盲点。于是写作此文,从另一个角度,回忆我们自己的老电影。
工农兵,是上个时代最光荣的三种阶级身份,也是上个时代十分常见的视觉符号。它频繁地出现在当时的各种印刷刊物上、海报、大字报上,当然,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电影。
我们没有那只咆哮的狮子,没有举着火炬的女神,没有那个坐在月亮上钓鱼的小男孩。我们曾经只有“工农兵”。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老电影制片厂,纷纷使用工农兵形象作为自己的厂标。所以很多老电影的片头前,都会出现这些差不多的工农兵形象。但在今天看来,这有些千篇一律的造型,实在难以对号入座的分辨清楚。本人粗略查阅之后,发现并非是我们眼盲,而是这些标志真的几乎都一样。很多老制片厂互相交叉使用标志,甚至有一款工农兵造型,先后被至少四五个制片厂使用过,而且几乎未作任何改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可能情有可原。本人并非圈内人士,若有朋友了解其中缘由,恳请指点一二。
新影前身为延安电影制片厂,于1946年7月,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成立。后根据形势需要,转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1953年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从此成为了新中国首屈一指的新闻纪录片厂。1993年,新影划归中央电视台。2010年,新影与北京科影等企业共同组建了中央新影集团。几十年来,新影厂纪录了无数国家大事,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影像资料。
(上图)新影厂片头的工农兵塑像,从左至右依次为兵-工-农。左侧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中间的工人右手高举,伸向前方;右侧的农民,双手怀抱大捆麦穗。三人均大幅度身体前倾,做向前冲封状。
(上图)这是今天已经作为新影logo的工农兵造型,从左至右依次为兵-农-工。左侧的战士,右手持PPSh冲锋枪,左手握拳与胸前,做前进状;中间的农民,双手托起大捆麦穗,高举过头顶;右侧的工人,左手高举,指向远方。但这一款工农兵造型,其他制片厂也曾使用过,后文还会出现。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临时组建的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并从各革命根据地抽调文艺工作干部前来。4月,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10月,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文革期间,北影干部职工下放五七干校,原厂址被废。
1973年,北影另建新厂,成为了今天人们熟知的北影厂。几十年来,北影厂伴随着新中国一同诞生,一同成长,为几代人留下了无数经典影片,《智取华山》《龙须沟》《林家铺子》《洪湖赤卫队》《青春之歌》《红旗谱》《早春二月》《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骆驼祥子》《边城》《大河奔流》《伤逝》等等。时至今日,在很多国产影片中,依然能够看到北影的身影。
(上图)北影的这一款工农兵雕塑,与新影厂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版稍作了改动,左侧的战士,手持武器变为56式突击步枪,军装也有变化。其它细节区别不大。
(上图)今天北影厂的大门上方,依然矗立着这尊雕像。从左至右依次为农-兵-工。左侧的农民,左手怀抱一捆麦穗,右手握持镰刀;中间的战士,双手持冲锋枪;右侧的工人,右手持铁锤,左手高举指向远方。三人均挺胸抬头,目视远方。这一款工农兵造型十分经典,很多老制片厂都曾使用过,以至于后人完全分辨不清。
有一则消息,可能很多朋友早已知道。北影厂几年前早已决定将摄影工作搬离老厂。今天的北影老厂,已经逐渐废弃,准备改作他用。在本人提笔时,北影厂东南部分的拆除工作,应该已经进入了尾声,据说未来在此会有一个电影博物馆。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无数古装剧中的“明清风情街”,这些经典的国产影视布景,目前还保留在北影厂内,但都已破败不堪。荣宁府的深宅大院都紧锁大门,连所谓的荣宁街也不得进入。明清街也早已关闭,但远远望去,破败之相如同聊斋世界中的鬼城一般。这些曾经在电视剧中的光鲜亮丽的背景,陪伴见证了国产影视剧的发展与辉煌,而今却被人遗忘在杂草丛生之中。现实再一次告诫我们,时移世易如沧海桑田......
长影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日据东北时期,1937年在长春成立的的“满洲映画协会”。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实际取得了满映的接收权,于1945年10月改为“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10月改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并将制片厂核心人员与设备逐渐迁出长春。“长春围城”结束后,东北局势已基本稳定,东影回迁长春,重新开始了稳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2月,东影正式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影及其前身东影,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曾为新中国电影史创造了数个第一。而且数十年来,作品不断。《松花江上》《白毛女》《红孩子》《英雄儿女》《上甘岭》《平原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山上的来客》等,均为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其中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夏伯阳》等著名外国译制片,也成为了当时经久不衰的现象级文化。
(上图)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影片开头工农兵造型,与北影一致。
(上图)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先后出现了多款工农兵造型,这一版从左至右依次为兵-工-农。左侧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目视前方,俯身做大踏步前进状;中间的炼钢工人,左手拄着钢钎,右手高举《毛主席语录》,昂首挺胸;右侧的农民,双手怀抱大捆麦穗,目视远方,身体前倾,做大踏步前进状。
(上图)这一版从左至右依次为工-兵-农。左侧的炼钢工人,左手拄着钢钎,右手高举,目视远方,做前程远大状;中间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做迈步向前状;右侧的农民,双手怀抱大捆麦穗,目视远方,昂首挺胸,做前进状。
(上图)这一版从左至右依次为农-工-兵。动作与上一个大致相同。
直至1949年之前,中国电影事业的心脏,一直在上海。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经过数次合并整改,但厂名依然不变。例如后来著名的江南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都是上影厂的一部分。
《羊城暗哨》《女篮五号》《李双双》《城南旧事》《芙蓉镇》《今天我休息》《巴山夜雨》《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鸡毛信》《渡江侦察记》等,都是上影厂留下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天书奇谈》等,包括后来的《我为歌狂》,这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更是创造了国产动画从无到有的奇迹。直至今日,上影厂依然是国产电影市场的一大主力。上海,这座拥有百年电影传统的魔都,依然在闪耀着光辉。
(上图)上影厂及其下属制片厂,早期都曾使用过这一版工农兵造型,与北影厂相同。
(上图)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早期曾用过一款工农造型的雕塑。
(上图)后来的上海科教厂,也有了不同的工农兵标志。从左至右依次为工-农-兵。左侧的工人,左手怀抱《毛主席语录》,右手高举,伸向远方;中间的农民,中间的农民双手高举大捆麦穗;右侧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这一款工农兵造型,下文还会再出现,但会有所不同。
(上图)这一款工农兵造型,从左至右以此为农-兵-工。左侧的农民,双手似乎怀抱大捆麦穗;中间的工人,左手怀抱《毛主席语录》;右侧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三人均做向前迈进状。
(上图)这一款工农兵形象,从左至右依次为兵-工-农。最左侧的解放军战士,肩挎步枪,挺胸抬头,目视远方;中间靠上的工人,右手怀抱《毛主席语录》,左手高举伸向远方;右下的农民,双手怀抱大捆麦穗,做前进状。今天的上海电影博物馆门口,依然矗立着这尊雕塑。
西影筹建于1956年,正式成立于1958年。2009年,改为“西部电影集团”。几十年来,出产过不少经典影片,《第十个弹孔》《西安事变》《草原风暴》《碧空银花》《桃花扇》《生活的颤音》等。其中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则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经典代表作。
(上图)西影的工农兵标志,从左至右依次为兵-农-工。左侧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中间的农民,双手高举大捆麦穗;右侧的工人,右手怀抱《毛主席语录》,左手高举伸向远方。背景则是象征着革命圣地的延安宝塔。可能心细的朋友已经发现了,上海科教厂的标志,与这个几乎一样,只是左右相反,也没有背景而已,其余差别甚微。(请参看本文“上海电影制片厂”部分)
峨眉厂成立于1958年,厂址位于四川成都,是中国西南各省唯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1959年,凭借首部电影《嘉陵江边》,而一举成名。之后的几十年中,创作过不少影片,其中不乏一些经典之作,例如1962年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红衣少女》《焦裕禄》《顽主》《京都球侠》等。
(上图)峨眉厂的标志很有个性,从左至右依次为工-农-兵,左侧的工人,双手高举红旗,向前冲锋;中间的农民,双手高举大捆麦穗,大跨步向前飞跃;右侧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随后冲锋。这款工农兵造型,非常特殊,与其他同类相比,算是辨识度较高的了。
珠影成立于1956年,厂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1985年改为“珠江电影制片公司”,2006年,改制为“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珠影建厂后的出片效率一直很稳定,也先后创作不少经典影片,《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大浪淘沙》《春雨潇潇》《逆光》《漂亮妈妈》等。今天的珠影公司,在国产影视业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是影视圈内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上图)珠影稍早一些的工农兵塑像,从左至右依次为农-工-兵,左侧的农民头戴斗笠,右手貌似怀抱一捆麦穗;中间的工人,高举红旗;右侧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持突击步枪。三人均承迈步向前状。
(上图)这一款工农兵造型,与之前的区别不大。左侧的农民对换左右手;中间的工人改为右手怀抱《毛主席语录》;解放军战士的手稍有变化。
如果你对自己的记忆力很有信心,如果你对老电影很有感情。那么不妨看看下面几道题。记住,不要去前文偷看答案哦!
(下图)这一款工农兵造型,曾先后被多家电影厂使用过,请至少说出其中的三家电影制片厂。
(下图)1952年的《南征北战》,是国产影片经典中之经典,更是老一代战争片的成功样板。在文革期间,曾与《地道战》《地雷战》合称“老三战”。甚至曾有段子传闻,美军将该片作为样本,用以研究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特点。请问,这部影片是由哪一家电影制片厂摄制的?
评论区
共 6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