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下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在今年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不认为这问题该存在。然而今年正当我重温这部经典电影时却被里面的评论和弹幕吓了一大跳。好多人直言不讳厌恶导演剪辑版,甚至直接把矛头指向Alfred,对他本身人设提出质疑,批评他是一个渣老头,这让我意识到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这些争议评论根源就是天堂电影院的两个版本,大家看的不是一个版本导致了对这样一个经典电影理解截然不同,这里我着重聊一下这两个版本,对于电影里其他经典内容很多影评已经谈论很透了我就不再重复涉及。大家看完后也可以发表一下对这两个版本看法。
先说明一下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的区别,对于网络时代的影迷来说相信大家更多看的都是173分钟导演剪辑版,那么公映版相比导演版少的地方一共有五六处,最主要的部分是老年艾莲娜及其女儿的情节,公映版里中年多多重回电影院后直接过渡到片尾的接吻镜头。
最开始托纳多雷本来想直接公映173分钟加长版,可能是对自己的日后成名作不太自信,先把样片呈给当时著名大导演费里尼看,费里尼看后很大加赞赏(其实从时代考虑我觉得此片完全可以当做费里尼的自传后文有解释),跟托纳多雷说这电影很好,不过你想把它向全世界推广获得更多荣誉,就必须得剪。这应该是123分钟公映版出现的重要原因,我相信托纳多雷剪的时候肯定心里不容易。
过了12年,173分钟导演剪辑版终于在2001年开始陆续在世界各地上映,到2007年意大利率先发行带导演剪辑版的DVD,此后导演剪辑版在世界范围尤其是网络上大范围推广,以至于基本取代了早先的公映版,我最早看的就是08年在迅雷上下载的导演剪辑版,相信我们这批网络下载时代成长起来的影迷都应该看的是导演版。
仔细品味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虽然只缺了一个主要情节,但天堂电影院的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简直完全是两个电影。对广大影迷来说,一个电影的导演剪辑版印象分肯定要比公映版多不少,公映版通常会受当时各种限制而作删减,不能完全体现导演表达的内容。不过天堂电影院的公映版并非一无是处,要知道导演剪辑版过了12年面向大众,也就是说天堂电影院目前为止所有荣誉和成绩有九成是公映版获得的,包括最重量级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公映版是天堂电影院闻名于世的基础所在,而导演剪辑版只能在现在网络上的评分和口碑上有所体现。
回到电影本身,分析一下这两个版本相差的那个情节,其实还是回归到那个故事讲述的两种方式的上。试想一个故事到底怎样讲述才能更吸引人,更有感染力?一种是常规的极致细致描写,煽情充分不漏掉一丝细节,而另一种则是点到为止,不做过多描写,给人无穷想象空间。
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留白,而自传体的艺术作品又很容易陷入漫无边际的想象的泥潭, 而托纳多雷关于老年艾莲娜及其女儿的部分,正是有这种中国绘画的意境,对少年爱情经历的留恋,很多人都有,只是具体的内容有差别而已。
影片中多多在回到阔别的家中,独自一人放映自己拍摄的老电影,看着昔日佳人模糊的靓影,这样的 场景已经很完美了,已经是许许多多有着同样泪眼姗姗回忆的观众,所可望而不可及的,煽情已经做到了极至,这就像做画的画笔已经画到了画纸的边缘,而后来的老年 艾莲娜及其女儿的情节则涂满了本该空白的地方。所以公映版这么剪并非不无道理,可以这么说抛去173分钟导演剪辑版,这个公映版算是影片能达到的最好的剪辑版本!
在这里我丝毫不掩饰对导演剪辑版的喜爱和崇拜!虽然上面说了公映版在各方面优点和成就,但在人生观的探讨上。导演剪辑版有个任何其他版本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旦接受了导演版的人生观就无法在接受其他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开始没把这个话题(导演版和公映版到底谁好)当回事,在我眼里早已分高下,一切都得从三观塑造说起。
对我来说,从小就把实现自我贡献价值始终放在婚姻和家庭之前。如果有机会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为人类和世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那么我可以完全放弃婚姻和家庭。强调一下一定是“有机会”,如果你没有机会只能平凡生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必须得承认大多数人虽然志向伟大,但并没有这机会,只能屈于平凡。
电影中Alfred经常向多多灌输要走出去,往外闯,而且在导演剪辑版中,交代了多多跟艾琳娜错过的真正原因,就是Afred主动去拆散的。这也是两个版本在剧情上争议最大的地方,有些人很不理解Alfred的做法,拆散了美满幸福的一对,而且仅凭自己替别人决定未来前途也很不妥。我承认Afred做法是狠毒了一点,但从长远角度讲是正确的,所得收获是损失无法比拟的,很符合上面所说的人生观。
另外这个决定也印证了电影里一直传达的一个信息:生活比电影难许多,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能尽如人意,如果都能轻易获得幸福那就是电影中的童话故事了。相反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选择,而且是艰难的选择。虽然Alfred自主帮多多选择了,但是这是他一生的阅历与感悟得出的结果。残缺和遗憾是人生中永远不可避免的,正因为不完美的人生,才会更加值得回忆,值得怀念。这就是生活比电影难许多地方。总之我支持Afred的做法,力挺导演剪辑版。
其实这种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并不仅限于导演剪辑版,不仅限于天堂电影院。它一直是众多电影里常讨论的话题。去年的《爱乐之城》里面的核心就在讨论这个选择问题,而且也遵循天堂电影院的做法,并不是说一定要这么做才对,只是传达同一种人生观。人生的真谛就在于不完美,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求完美的过程。每当我看到lalaland这种片时就会想起天堂电影院,天堂电影院对人生的诠释确实做到了完美。
谈到天堂电影院是不可能避开那经典无比的结尾,一代又一代影迷被这个结尾感动得如痴如醉,难以忘怀。从表面上看Alfred的这份礼物是给多多怀念逝去岁月的精美回忆。不过如果结合导演剪辑版的情节来看这份礼物,其实包含着Alfred更加深沉的爱。虽然他主动拆散了多多的爱情,但深知这个决定是如此残忍,无论多多以后有多大成就自己永远会对多多心存愧疚,不光是多多自己,大多数观众在得知这个残忍的事实也一时不能理解,甚至即使多多不再追究,观众还是有点不想原谅Alfred。
就在这时峰回路转,多多收到了Afred这份珍贵礼物,打开一看,瞬间不管是多多还是观众,一切的不解,一切的怨恨,一切对遗憾的纠结都化成了如泉涌般的泪水。这份接吻剪辑不仅是多多的童年美好回忆,更是老Afred近三十年的忏悔与报偿!Afred从来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长者,从来不是一个拆散幸福的自私之人。弥留之际他用仅有的胶片来弥补自己所造成的遗憾,多多看到最后从泪水中绽放出笑颜或许就是理解了Afred那无限深沉的爱,所有人一切的怨解都在那一刻释然了。
导演剪辑版里这种情感的落差和颠覆是公映版完全没有的,虽然讲了一大堆的人生观,但这才是导演剪辑版在我心中至高无上的最重要原因。剪辑版诠释了这个传世经典结尾最深情的含义,想要真正完全感受这个结尾,以上任何情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第一次看天堂电影院时,以为导演应该是跟老头差不多的年纪,是考虑到里面传达的各种人生感悟和怀旧情结。结果后来一看直接瞎了,导演当时才30岁出头,这本应该是抛弃一切包袱在梦想道路上驰骋的年纪,没想到却给人弄了一出这么深刻的人生体悟。给人一种提前规划玩自己人生,提前写完自传的感觉。
不过考虑到公映版删减的部分这年纪倒也说得通,如果不是年纪轻那就不会剪跟老年艾琳娜这一大段,可能是导演当时觉得对这个争议最大的段落不太有把握,对这里传达的人生观不太自信。要是放在今天的托纳多雷,我想他绝对不会多剪一刀。因此从年代来看多多的原型应该是他上一代导演,不过前半部分肯定有些他自己的影子。
最开始我眼里只认导演剪辑版,一度认为导演版和公映版水火不相容,不过现在想开了。正如那句话,没有去尝试,没有经历过你无法说别人的选择好不好,别人到底幸不幸福。所以我这次的目的并非要分出个高低,而是仅仅表明个人对人生的不同认识。不是谁年纪轻轻就能像导演一样认识那么深刻,只要大体方向正确,为了自己幸福,选择怎么走都可以。
从故事情节讲,导演版说白了就是给公映版里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解释,导演给出了一个他自己比较认同的解释,剩下的就是观众是否能接受的问题了。好多经典电影都包含类似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大多没有做解释给人遐想空间。托纳多雷既然给了这一个解释,那我认为这就成了整个电影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发现好多影评都没有提到这一情节,大多都在大讲什么迷影,怀旧情结,感觉都是在回避它或者简单一句“生活比电影难许多”概括掉,这句话我感觉放在随便一个励志电影里都可以。这次我特地把这一情节拿出来讨论,在我眼里这已经不单单只是个电影情节了,就是人生观的浓缩。
以上关于这两个版本理解只是片面一部分,其实,剪与不剪的理由有可能不全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有商业的立场,也有个人片面的观点,一个场景,有人认同,有人唏嘘;一种节奏,有的喜欢,有的厌烦,这都好象是正常的,对于《天堂电影院》的公映版,导演剪辑版来说可能也是这样。 这也许就是本片的魅力所在,很难对其简单的下结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观看,也会有很不相同的观感,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可以跨越语言和国界的电影经典。
评论区
共 2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