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非音乐专业,因此,在用词上难免显得不专业,作为一篇交流个人看法的笔记,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
2017年11月28日,澳大利亚硬摇乐队AC/DC节奏吉他手马尔科姆·扬(Malcolm Young)的葬礼在悉尼圣玛丽大教堂举行,过程中,马尔科姆的弟弟安格斯·扬(Angus Young)拎着哥哥的吉他,默默的跟随着哥哥的灵柩。
曾经,我们从CD中、在影院中,感受着AC/DC带给我们的激情、与燃烧,而如今,马尔科姆已经离去,除了深深的悼念,再无它言。今次,我就以马尔科姆的离去作为引子,与大家一起,再次细心品味电影与游戏中的那些令我难忘的精彩配乐。
三小时与二十三年,《星际穿越》原声,汉斯·季默(Hans Zimmer)作曲
神圣而鬼魅,《美国众神》原声,布莱恩·莱泽(Brian Reitzell)作曲
荷尔蒙之美,《生命三部曲:蓝》原声,泽贝纽·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作曲
记忆,《刺客信条:大革命》原声,克里斯·蒂尔顿(Chris Tilton)作曲
这部电影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一段发生在秦末的悲剧故事。由于导演陆川并未授权发行这部电影的原声,因此,我就将我最喜欢的这首曲子称为:哀伤。我记得,影院中人头稀少,但在场的寥寥几人却都看的很投入。笙箫合奏的、改编至中国传统哀乐的这首曲子,散发着,浓烈的东方浪漫主义凄凉之美,像一条毒蛇般,缠绕着韩信无力的双腿,本并不长的宫中夹道,却在大提琴的陪奏声中,成了韩信走过的最漫长的距离。剧中,韩信、刘邦、项羽三人,无奈的、残忍的直面彼此的死亡,这种壮烈的哀伤感,是源自内心最深处的痛苦、是对人心的无奈,甚至是一种微弱的共鸣,韩信在面对这样的无奈之情时,只能仰望天空,缓慢向前,而银幕外的观众,也只有一声叹息。
听觉,不同于视觉的形象化,是更具抽象之美的感官表现,它能赋予我们更丰富的层次感、与想象空间,却又永远保持着自身的神秘与矜持;音乐,继承了听觉的,一切优良基因,是我们赖以探索感官奥秘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艺术形式,我们通过旋律和节奏传达彼此的感受、甚至是思想,这使得音乐更像是一场科学实验,它的严谨,是不容许任何人加以亵玩的;电影原声,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音乐带入一个全新的组合方式中,或许它并不是这场组合行为中最至关重要的那一个,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让我向那些已经逝去的音乐大师和音乐人们致以缅怀,再见。
评论区
共 3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