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段时间正巧碰上圣莫妮卡官方确定了《战神》新作的发售日期,欣喜之余也点下了预购的按钮,但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这才猛然想起我之前立下了一个这么大的flag。(虽然也不会有任何人来催我吧……)于是,自上一次聊了聊古埃及建筑史以后(点这里来看),我鸽了将近半年多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又一次捡起了“抄教材”的工作,出国了以后整个人真的是越来越怠惰了…… 古希腊的正式历史开始之前,还有一个叫做爱琴文明的时期。今天我们常说到的旅游胜地爱琴海(Aegean Sea),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之间,而爱琴海的南面边界就是克里特岛,那里便是爱琴文明发生的地方。
克里特岛上曾经出现过国家,统治了爱琴海域及周边岛屿百余年。克里特岛上的城市多达上百座,而目前能为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提供最直接研究材料,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城市,叫做克诺索斯城(Knossos)。克诺索斯城又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众城之城”,顾名思义,其地位和规模远超其他所有城市。
有趣的是,爱琴文明似乎并没有产生庞大的宗教体系,虽然依旧有人们崇拜物的图腾,可那并不是“上帝”,因此在克里特岛上的所有建筑,几乎都是世俗建筑(公共浴场、市场、宫殿、民宅、剧场等等)。当时的统治者既是祭司又是军事领导,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由于克里特岛最强的国王是米诺斯王(King Minos),因此爱琴文明有时候也会直接被人叫做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王在克诺索斯城内建造了一座宫殿,也就是克诺索斯宫。克诺索斯宫最大的特点就是“乱”,在一座不大的山丘脚下,宫殿的平面层层叠叠,顺着山丘的高差向上发展,这种布局下某一层的天井和某一层的地坪自然互相串通,再加上宫殿内部空间极其复杂,第一次进入宫殿的人都会迷路,所以后来的古希腊人把它叫做“迷宫”。
在克诺索斯宫中,某些封闭的房间里会出现一个火盆,它的用途自然是抵御冬天的寒冷。此外,一些被称为“正厅”(Megaron)的房间,在平面上是个长方形,较窄的边上正中开门,门外两旁竖着一对柱子,这种形制被认为是后来庙宇的雏形。而在宫殿的大门,类似的形制则转为一种工字形的平面,中间的横墙上开一个门洞,重要的门两侧也竖着一对柱子,夹在伸出来的那一点墙头之间,这种特别的形制后来被古希腊建筑吸收过去了。
克诺索斯宫里的柱子也很有意思,它们的长细比(简单来讲是长度与半径之比)大概是5~6:1,看上去比较粗壮,而且每根柱子都是上粗下细,有点像家具的腿。柱头基本上是厚实的圆盘,再上面顶着一块方石板,石板下面有一圈雕花线脚,柱子就这样支承着屋面。后来的古希腊建筑从这种柱子中吸收发展了许多元素,除了上粗下细之外。
如此重要的克诺索斯宫,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外敌夷为平地,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了。这个外敌很有可能是迈锡尼人,迈锡尼人摧毁了克里特的统治,在希腊的巴尔干半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城市,也就是迈锡尼的卫城。迈锡尼建筑与克里特建筑的风格大相径庭,为了防御自己的统治,迈锡尼人基本都采用厚重的石材堆砌墙体,而不像克里特建筑里面用了较多木构架,因此两者风格就呈现出一方厚重而粗犷,另一方则轻盈纤细。
遗憾的是,爱琴文明的收尾似乎没有留下史料的记载,曾经的克里特和迈锡尼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被某种力量彻底摧毁,没有了下文。
时间来到公元前8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零零星星地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城邦国家。它们向外移民,又在意大利、西西里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国家。这些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贸易、政治往来和文化交流,却从未有过一家独大的情况,颇似我们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格局,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古希腊文明。
奥林匹斯山,是我们熟知的古希腊圣山。古希腊的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使他们想象出了一个个神明,而奥林匹斯山的高耸,正好给这些想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背景。如今我们读到的希腊神话,也不是一开始就像鸿篇巨著那样,让你怎么也记不住里面到底有几个神,都发生了什么故事,而是在逐渐融入到古希腊历史的过程中,一步步积水成渠。
在浅浅地读了希腊的古典神话之后,我发现它跟其他西方世界广为人知的一些神话(比如埃及神话、北欧神话和凯尔特神话等)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首先,希腊神话没有太多的宗教元素,反而是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神明被赋予凡人的秉性,刻画得栩栩如生,从中足见古希腊人对自然、生活和人类个体细致入微的体察;其次,古希腊人从泛神崇拜当中不断前进,慢慢向英雄-守护神崇拜发展,使得神话中居然出现凡人成神的故事(比如著名的赫拉克勒斯),当然这也影响到了相应的建筑形制。
旧《战神》三部曲,我觉得也是一种对希腊神话当中英雄崇拜的戏剧化体现,与其说它是借用了希腊神话这个背景,不如说还顺便隐喻了曾一度令古希腊内部动荡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那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31至前404年,战争的主角之一正是奎托斯的家乡——斯巴达。说实在话,旧《战神》的故事毕竟是神话的大戏说,所以在游戏场景的设计当中,除了最基本的神庙形制要得到还原,更多的是为了给予游戏乐趣而进行的夸张创作。
不过,虽然在建筑上游戏的还原说不上到位,但是装饰却也能做到神似。时不时掠过眼前的雕刻和涡卷还是凸显了游戏场景浓厚的古希腊风格。
古希腊神话体系庞杂,把众多自然力都进行了形象化描述,人们为了祈求自然神的护佑,在不断建造庙宇建筑的过程中,自己研究出了一套审美与风格,这些成果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珍贵的艺术成就。
刚才说到古希腊神话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正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平民的人本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下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是:人体是最美的东西。
我们曾学了那么多年的几何数学,似乎总在把它们当成解题用的工具,而早在公元前的古希腊人,不但发现了它们,更是把它们当做美与和谐的度量。借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0~前500年)的观点来说,人体本身就体现着数的和谐。我们常说的七头身、九头身等等,其实就是一种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能够套用在几乎所有正常的人体上面,而所谓“正常”,就是看上去自然而不夸张。
当古希腊的人们开始学会用人体尺度和比例来进行建筑的研究时,某些重要的、美观的数字比例关系便逐渐被工程师们(也许还有哲学家们)熟稔于心,而这些被确定下来成为一种普遍标准的数字,我们现在把它们称为模数。
简单举例来说,我们国家的现代建筑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一套建筑模数,而其中最基本的那个数即基本模数,它的值为100mm,用字母M来表示,以此为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以3作为基本的倍数来扩大(3M,6M,12M……),所以有买房经历的朋友在看房子平面图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房间的大尺寸基本都能用3整除。(这与很多房型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现象有一定关系)
当然,古希腊的建筑美学也并不能催生出像现在这样科学而系统的量化标准,它随着自然科学与相应的理性思维共同发展进步,却也只能局限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但不管怎么说,重视比例关系与模仿人体比例之间相映成趣,这使得古希腊建筑的风格充满着“秩序”与“人”的味道。
“柱式”(Ordo)这个罗马人后来造的词从表面上看指的是“柱子的形式”,其实还有更多内容。古希腊建筑的柱式,除了代表柱子的外观特点以外,还包括了柱子本身与相邻的其他构件之间的比例模数,即是说,“柱式”实际上是一个系统。
古希腊建筑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英雄时期),公元前12至前18世纪;古风时期(大移民时期),公元前7至前6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至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其中,古典时期是希腊文化的极盛期,希腊各城邦集结起来成功抵御波斯帝国入侵之后,作为领袖的雅典理所当然聚集了最主要的财富和人才,也由此成就了古希腊最高最成熟的建筑艺术。(关于古希腊的历史,机核电台有一期麦教授讲的专栏节目叫做《地海三国志:讲述缔造西方文明的帝国们的罗曼史》,点这里就可以听,那里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历史细节) 柱式在古典时期的背景下也得以定型,给古希腊建筑打上了风格标签。一种是表现出男性刚健体魄的多立克柱式,多流行于大希腊地区;另一种则是表现出女性纤细柔美的爱奥尼柱式,多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
多立克柱的长细比为5.75~5.5:1,相对的爱奥尼柱的长细比为9~10:1,从比例上两者的风格区别一目了然。多立克柱式的柱头是一个倒置的圆锥台,棱角分明;而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是一对精巧柔和的涡卷。在装饰上,两种柱式就已经在明显地表现出阳刚与阴柔的二分性格。另外,在柱子的凹槽部分也颇有玩味,多立克柱的凹槽之间直接相交的20条棱几乎是锋利的;爱奥尼柱的凹槽之间的24个交界并不是凹槽的直接相交,而是一小段柱子的圆面。
虽然柱式并不能完全代表古希腊建筑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但柱式本身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古希腊建筑的风格,而且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它似乎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符号,以至于我们中国老百姓在谈论“欧式”风格的时候脑子里想象的东西总会是那个样子。
在建筑艺术方面,古希腊建筑的首要的考究对象就是庙宇。前面我们已经简略讲过了古希腊最重要的两种柱式,柱式并不是一开始就突然出现的,而是与庙宇形制共同进步。
最初的古希腊庙宇只有一间圣堂,形制脱胎于爱琴文化时期氏族贵族府邸里的“正厅”。即使后来圣堂逐渐演变成独栋建筑,也依然被贵族宅邸包围着,只展示出它们的正面。但是庙宇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祭祀,总是把它们放在贵族宅邸的包围中肯定不合适。于是人们把庙宇搬到了占据建筑区高处的地方,让它暴露在下方的视野中,而这也使得庙宇自身产生了变化。
早期的庙宇依照继承下来的宗教仪式,取平面狭端为正面,一开始另一端还是半圆形的,后来由于屋面使用陶瓦铺设,屋顶改为了人字坡,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这样平面也不得不取规整的矩形了。这些早期的庙宇是由木构架和土坯构筑的,为了保护暴露在环境中的墙体不被雨水侵蚀,人们习惯在庙宇周围立一圈柱子来搭成棚子遮雨。久而久之,人们把那圈柱子围成的空间认可为建筑本身强调美感的一部分,也就是后来在庙宇中出现的围廊。
围廊的产生,使得庙宇从一个“土包子”演变成了更具仪式感和神秘感的建筑。有别于之前的旧氏族贵族所要求的形制,围廊式庙宇满足了民间圣地祭祀在庙前室外进行的要求,排列的柱子造就了虚实结合的空间与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建筑外空间层次丰富,十分美观。
早期庙宇的屋顶和柱子都是采用木构架来搭建的,公元前6世纪开始,原来庙宇的木构架逐渐被稳定性更强的石材彻底替代,庙宇规模也因而得到扩大。这也使得柱式的出现得到了材料上的依据,很显然当时在木头上难以实现雕刻艺术与建筑构造的统一。起初石柱是由一整块石头做成的,之后才慢慢发展出用多段柱子堆砌的做法。
鉴于旧《战神》三部曲中智慧女神雅典娜被一黑到底,我这里就拿她的一座守护神庙来给大家举个例子。这座庙就是帕提农神庙,“帕提农”原意为“圣女宫”,它可说是雅典卫城里最点题的一座庙。它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也许有人会问为啥不设计成爱奥尼式的,我个人认为是因为雅典娜同时司掌战争与智慧,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意象来表达出来),开间8根柱,进深17根柱,占地面积约2148平方米。作为卫城中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它的外部装饰最为华丽,所有石材均为大理石,顶部雕像和铜门镀金,山花雕刻绚丽多姿。
这里有个有趣的小内容。上面有讲到一个叫做“山花”的东西,但其实它并不是古希腊建筑的构造。在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当中,建筑屋顶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的,就像那些达官贵人戴的帽子一样。其中有一种叫做“歇山”的屋顶,它的侧面构造中有一面三角形的“墙”,而为了装饰这面“墙”所绘制的图画就叫做“山花”。我个人认为,由于古希腊建筑屋顶那两面三角形的雕刻墙的外形和作用与山花类似,所以我们的建筑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也把它叫做山花了。
虽然顺着思路挖了个坑,但是这个部分我想介绍的其实不多,也比较零散,毕竟学建筑的人所关注的尺度会比较具体,对于城市这个级别的尺度了解比较少,害怕自己不小心讲错话然后被路过的大仙锤爆……
前文有提到,古希腊文明是多个不同城邦的文明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大家虽然说着同一种语言,但是各自有各自的领地和主子,平时都有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出了大事才会聚在一起。那么大家画地为界,为了保卫自己这一寸方土筑起城墙,昭示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发展。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雅典。由于雅典特殊的地理位置,波斯战争期间雅典的突出表现以及一些政治因素,使其后来成为了整个古希腊文明的中心地带。而雅典的卫城作为最神圣的部分也就因此而得以繁荣起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古希腊遗迹。
雅典的卫城位于雅典城中央,很灵性的是,它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一座矗立的山冈,这也很明显地体现出卫城本身的作用:圣地。雅典卫城曾经历过很大的变迁,首先是被贵族寡头割据,接着是被波斯的侵略者破坏殆尽,然后战争结束又一次被兴建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遗迹基本是被波斯洗劫过后重建的。
新的卫城比起以前,除了雅典自身的风格以外,还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吸收了多立克与爱奥尼艺术,使得建筑群的风格样式得到极大的丰富。而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帕提农神庙,在前文中也已经提及。有趣的是,就跟希腊神话的性格一样,人们在建造这座卫城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去制造一种规整刻板的印象,反而是自由地顺着山势布局建筑,这也就造就了那看上去好似有些凌乱的平面格局。
既然是作为圣地,卫城就应该有一副像样的门面,而这就是雅典卫城的山门。这座多立克式的山门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建筑物,并不只是一扇门这么简单,其形制也是从前面提到的爱琴文化中的工字形平面演化而来,同时人们在建造过程中还混入了爱奥尼式的柱子作为陪衬,而且还不会与多立克式产生冲突。据说它还是令当时的雅典人为之骄傲的建筑物,被认为是所有建筑物中最美的存在。
古希腊建筑历史的大致脉络一直延续到希腊化时期,而这个时期作为希腊文明行将结束的标志,也承载着更加进步的建筑艺术。由于城邦的自由民主制度普遍瓦解,寡头政体甚至是君主政体开始被建立起来,这使得东西方古国的经济文化得到更加深刻的发展和交流,建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楼堂馆所的建造机会渐渐增多,而寡头皇帝们不断追求华丽纤巧而唾弃多立克式风格,转而偏向于爱奥尼式……
这些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革新,诞生了许多全新的形制,与古典时期那种强调自然和谐美的活泼形制完全不同,总之就是怎么繁复怎么花哨就怎么来,于是便产生了集中式、叠柱式的构造以及科林斯柱式等后来被古罗马文明直接继承并大大发展的建筑艺术。
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古希腊所达到的建筑艺术成就给之后欧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深刻的基础。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现存的欧洲古典建筑当中看到许多古希腊建筑所留下的痕迹。
PS:这次我也就自己所了解的和感兴趣的部分整理出了这些文字,其实还有相当多的细节完全没有提及,毕竟能力有限,而且写太多大家也看得累,就这样了……有朋友感兴趣的话就再去查查资料了解一下吧。按照历史顺序,下一个部分可能需要拆成三段来写,至于是哪三段,相信玩过《刺客信条II》三部曲的朋友应该最熟悉不过了。我尽量在2019年之前把它们一个个挤出来吧……各位有缘再见!
参考文献及主要图片出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 陈志华著 建筑工业出版社
评论区
共 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