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not about winning, it's about playing.玩游戏不是为了最后赢,而是要享受过程。——《头号玩家》
最早的“彩蛋”来自何处,它又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最早的彩蛋其实还是来自于电子游戏中。早在雅达利2600上的游戏《Adventure》上,当时的制作人 Warren Robinett 就曾在游戏内留了一行彩蛋“Created by Warren Robinett”。之所以留了这么一行看似在现今游戏中通关字幕时长出现的话,还是得归结于雅达利十分害怕同行挖墙脚、不在游戏中放出完整制作者名单的行为。Warren Robinett 当时干这事儿的时候,谁都没告诉,包括自己的顶头上司——但最后他还是离开了公司。
在他离开公司之后,有玩家在《Adventure》中找到了这个彩蛋,告诉了雅达利高层,他们才恍然大悟。当时管理层都想把这行彩蛋撤掉重新发售游戏,但由于成本太大无法实施。而当时雅达利的发展部门主管 Steve Wright 则认为,不如就直接把这行字留在游戏里,让玩家自行去发现。这才有了后面得以传世的艺术作品中所谓的“彩蛋”。
而从这部电影开始,几乎每一部漫威电影都会在影片结束以及演职人员名单结束后放上那么一个两个、甚至三到四个彩蛋,并配上一句酷酷的“XXX will return”,以此来预告之后的续集电影。我并不想去批判这件事本身对于电影主体是否有害,但漫威影业确实将影片结束后的“Stinger”发扬光大,以至于后来无数的系列电影都竞相模仿。
当然也有很多理论,表示 Cobb 当时分辨梦境的信物并不是这枚陀螺,陀螺是他为 Mal 制造的幻想;实际上他的信物是结婚戒指,梦境中的他一直戴着,而现实中则没有,在入境递护照时手上并没有戒指。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不过,时至今日,在越来越碎片化的媒体轰炸下,“彩蛋”本身竟然隐隐有喧宾夺主之势——很多人大概已经忘记了欣赏电影的初衷,转而去挖掘那些支离破碎的边角料。当漫威最新电影《黑豹》上映时,网上很多人和媒体都是在第一时间便找出了电影中所谓的“彩蛋”,并且以数量标榜,譬如“无处不在的 Stan Lee”——在漫威电影里面,似乎没有老爷子出镜才能被称为彩蛋吧?
其实《黑豹》中埋藏了很多具有非洲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比如受尼日利亚恩西比迪文字启发的文字设计、致敬了《Black to the Future》的“afrofuturism”非洲未来主义的服装造型、来自南非恩德贝勒族的壁画,这些明明都是真正具备价值、值得去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却鲜有提及。
评论区
共 10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