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示:《LIMIT CYCLE》是作为STUDIO4℃在2007年的作品《GENIUS PARTY》中的其中一个短篇动画。短短18分钟的作品里充斥了一种用非整体性的言语进行的讨论,无论哪个方面对我来说都还是非常震撼的。此文章就是以此基础进行的简单的解读。
“两种过火”即接受理性,排斥理性,我们的R(Reason)是表象而非象征,是神话组成中空洞贫瘠只留下文字的能指,当我们将R的意义看作了形式,那就如罗兰巴特所说:我们摒弃了偶然性。我们就无法再窥见R的历史。《LIMIT CYCLE》全篇是一种隐喻的言语进行的讨论,这讨论直指“后现代”/“赛博朋克”对于“主体”的影响。
也许我们得回到笛卡尔的传统对于主体的看法,“我思故我在”,这是自我形象被视为直接内省的结果,它包含了某种将“灵魂”“意识”建立为先验行为,“灵魂”在笛卡尔口中具有了时间上的永恒性。在利科看来这是将主体当作了类似石头一样的纯粹事物的表现。对于笛卡尔的现代主体看法,后现代的“无意识”则是一种对前者的强烈排斥
在“无意识”的肉体,社会,历史中的主体被“消解”了,“我们在他人的观念中追寻着虚构的生”。“无意识”的后现代中,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通过媒介,一种中介的粘合剂来间接认识自我,语言,社会,文化,我即自我审视,我也审视他人,我存在于我的自我表现,我也存在于他人的自我表现。
我们似乎成为了利科的“叙事”进行构筑的主体,在利科“叙事”的第三步中,主体的/身份的构建正如同一部故事里人物发展所经过的“不和谐与和谐的内在辩论”,如穆尔说的偶然事件的某种叙事的一致性是在人物性格中获得的。我们活在了叙事的互动中,我们同时也是互动者,他的比喻“自我即是蜘蛛,又是蛛网”就是如此。
驱逐理性
只承认理性
两种基础
如果我们没有此类媒介
将失去与神的所有联系
意识,无意识,偶然,必然,这些对立属性组成了人类在利科的“不和谐与和谐的内在辩论”中构建出的上升的梯子,“他们不知道我用我的手表去裁决 非理性的 信条之上的神”无理性的机械之神,信条之神,裁决本身也成为了R。人类是在自己搭建的梯子上,对立属性的张力中的寻路者。
偶然性赋予必然性
我们如同我们的精神境界一般
仅是自动机械
怀着恐惧
来完成自我救赎
前提属性,是R。混沌的不确定根植于我们之中,这不是作为先验的神话的“理性”,而是作为反理性的“无意识”。无数的我们,这正是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隐喻,消亡主体性带来的的无限可能最终将要回归到主体的“消亡”。循环的无限,正如博尔赫斯所言,一种竭力的循环,“循环不已、周而复始。书的最后一页要和第一页雷同”
象征
外在表象
为秩序而存在
消失而堕落
神话扭曲事物,但它从不掩盖事物,“所有无法企及唯一之全的 即它的表象”。神话成为了带有怪异“真理性”/“自然性”的意指过程。神话无处不在,它即如《LIMIT CYCLE》所讲的带领导向人们的“理性”,也同时是欺骗蒙蔽人们的布袋。
习惯作为我们人类最有力且最具信赖性的证据
习惯使自动机器倾斜
自动机器在不知不觉中牵引思想
而且使其坚信于不倾向反方向
某种可疑的不确定
暧昧之暧昧
甚至神话,理性的神话,也是通过根植于人类无意识的习惯而建构的。约定俗成,固定看法......在罗兰巴特眼中,也许只有毫无关联的字是不受意识形态/神话玷污的优雅纯净的存在,“堕落的意识形态”开始于一种明晰的可解的词的组合。如屠友祥对巴特的所言“实验写作使自身处于句子之外,不再以通常完整的句子面目呈现,是对句子的主语谓语骨架的拆解......也是对意识形态的拆解”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实验性质的动画作品《LIMIT CYCLE》也在尝试进行这样的“行为动作”,语言表达出来的言语不再是严格的整体,更多的是句子作为的独立存在。表象是神话创造出来的“典型之恶”。“是一种含混的信息,由随物体赋形且毫无边界限定的联想构成———罗兰巴特”
我难以评价《LIMIT CYCLE》在表达出神话/意识形态的过程并且试图以自身抵抗意识形态沾染是否有多少程度的成功,但无疑,它这样做了。不过有趣的是二秀村树的自我对话,自言自语,断断续续的言语反倒让文本背后的主体更为清晰了。
我说到时间,是因为它尚不存在
我说到一个地点,是因为它已经消失
我说到一个人,是因为他已死亡
我说到时间,是因为它已不再存在
我们来谈谈人已然从中消失的世界。
正如鲍德里亚自己解释,消失不是死亡,枯竭,灭绝......这种物理过程/自然现象,这是非自然法则的消失。概念正是在事物开始消失时出现的。猫头鹰在日落之前起飞。
“无意识”和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便是这种情况。真实的消失,这个过程在鲍德里亚眼中宛如阿基米德支点,真实的消失是技术的出现。
鲍德里亚的言语实在太“神棍”,但对于技术入侵后,人类的自我身份/主体构建,鲍德里亚说了一段在上文写的“自我即是蜘蛛,又是蛛网”类似的话,我认为非常有趣且值得在此贴出来
“既织造蜘蛛网同时又被蜘蛛网所织造的完美蜘蛛,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散落。彼此更好的,则是:我既不是落入蛛网的苍蝇,也不是织造蛛网的蜘蛛,我是蛛网本身,向各个方向辐射,既无任何中心也无任何与我本真相似之物”
在此,我的理解已经不再重要,无论是对这段话,还是《LIMIT CYCLE》。将鲍德里亚的“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为最后一段的标题也可能仅仅是我单纯的喜欢。最后一段写的散乱,可能不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但你终究还是看到了这里,我得感谢你,最后,我还想更多的说些什么......无论如何,请去看看《LIMIT CYCLE》吧。我想说的也许都在《LIMIT CYCLE》以及它无限延展的意义之中了。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