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就好像周围的人对电子游戏这件事的质疑与攻击一样,小马哥在他的世界中被几乎所有人质疑和攻击的境况与我身处的现实环境形成了既视感非常强烈的映射。所以我带着像是在游戏中寻求解决方法的想法回顾了整个《马克思佩恩》(Max Payne)系列。
不论是别具一格的漫画式剧情过场,还是前无古人的子弹时间,Remedy在2001年推出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马克思佩恩》不仅创造了游戏界里的诸多第一,作品本身也非常精美。游戏剧情紧张复杂、战斗惊险刺激、特效炫目华丽、关卡流程丰富曲折,玩家在游戏中的整体感受近乎完美。
编剧Sam Lake不仅把北欧神话的故事融入到了游戏中,甚至把自己做成了3D模组放到了游戏和漫画过场里(其实是因为预算紧张)。
《马克思佩恩》是游戏史上第一部黑色风格的游戏,其地位和意义完全可以和电影史上的《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比肩。而且从角色的塑造、剧情走向甚至场景描绘上来看,两者之间也都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不如说《马克思佩恩》是在向这部电影致敬。
我就像一个神秘莫测的侦探,又像马洛,又如同山姆·斯贝德追逐着马耳他猎鹰。去揭示所有的谜底吧。
《马耳他之鹰》在最合适的时期上映(194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又凭借其阴暗的基调,演员真切深刻的演技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真实映射使这部电影获得了一致好评。电影中那个机智、冷静、行事果断的侦探成为了黑色电影的标志之一。
《马克思佩恩》中的主角也是这样的角色。妻女和同事被杀,自己被幕后黑手陷害而深陷泥潭,马克思佩恩在短暂的消沉之后依然能够振作起来追查一切线索。然而事实上正如游戏名称所说,Max Payne=Max Pain,乔尔的痛苦让他为了另一个孩子放弃整个世界,奎托斯的痛苦让他几乎杀遍希腊众神,普莱斯上尉的痛苦让他和世界上两支最强大的军队为敌,马克思佩恩却要在追查线索的同时承受这三种在不同的游戏世界中甚至能够撼动物理法则的伤痛与噩梦。
忍受着巨大痛苦,马克思佩恩行走在阴雨连绵的霍博肯。游戏中大部分场景不是在幽暗的闭室里就是在阴郁的城市中,给本就无望的心情又添上了更多的绝望。这种在电影界被称为“NOIR”的风格也算是首次运用在游戏中。《马克思佩恩》的前两作不仅仅在视觉效果上、甚至在故事上都使用了“NOIR”风格。
游戏中的战斗虽不简单但却是以依靠“子弹时间”进行飞身射击的耍帅为卖点。面对数量庞大的敌人时,主角很难能在面对面的枪火中生存下来,即便是利用“子弹时间”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幸存。部分关卡枪战时有发生,留给玩家喘息的时间也不多,只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迎接下一波敌人。
不过止痛药(英文名称是著名的Painkiller)的分布倒是十分合理,在交战之后通常场景附近都会有不少补给。
《马克思佩恩》中的的细节和彩蛋也是老玩家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诸如场景中能够演奏的钢琴、电视节目中对游戏世界的讽刺以及重要角色的名字与北欧神话的联系等等。不过我更在意的则是:第一部里为什么Sam Lake扮演的马克思佩恩在跟配角们演对手戏的时候笑得那么开心?整个游戏的基调感觉全没了!
因为机能限制,PS2版本的《马克思佩恩》降低了场景贴图分辨率,还取消了在PC上表现的华丽丽的爆炸粒子特效。这是这款游戏被许多评论家和媒体诟病的最大的问题。
两年之后,Remedy再接再厉推出了《马克思佩恩2:堕落的马克思佩恩》(Max Payne 2: The Fall of Max Payne,以下简称MP2),依旧黑暗的基调、更成熟的角色、全新的特效引擎以及更揪心的故事继续在纽约上演。
从故事到场景,MP2几乎用上了所有黑色电影手法打造了一个更加晦涩的剧情、一个深陷漩涡的警探、一个非同寻常的女杀手以及更精彩的战役流程。
Mona(编注:游戏中的女主角)就是漩涡的中心。马克思想要深入漩涡并将她带出漩涡中心,结果自己又一次变成众矢之的。在第三次(本作算是第一次)遭遇Mona之后,马克思就已经堕落了。
在MP2中,马克思似乎不太像是一个硬汉,而更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大叔:他有着痛苦的过去,不能自拔;当下又站在着一时间无法理解的阴谋中心,他又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意外的感情纠葛和几方势力的围追堵截,都让MP2中的马克思身心几乎被蹂躏的体无完肤,甚至游戏中的电视节目都在讽刺他的作为(Dick Justice)。
从一代到三代,马大帅都没有走出他最心爱的女人死亡的阴影,当然他也没有忘记他的老婆。
面对更加凶残的敌人,MP2中小马哥的子弹时间技能也越发纯熟。除了开启子弹时间之后马哥在子弹时间的射击速度会不断加快之外,弹夹还能在一瞬间换装完毕。这不仅令游戏难度降低了不少,观赏小马哥耍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另外新加入的莫洛托夫鸡尾酒也是本作的亮点,一下子烧倒一大片敌人不仅玩家玩起来痛快,也能让小马哥瞬间扭转战场劣势。
无论是每个关卡的名称还是关卡场景设计本身,MP2中几乎所有元素都在烘托马克思佩恩复杂纠结的内心。
在秘密地点约见Mona的关卡里,电影城的游戏场景就是马克思内心最强烈的写照:病态、纠结、同时又试图治愈。MP2的故事其实就是讲述了在黑手党之间你争我夺的权利斗争的主线之下,掩藏着马克思自己苦苦寻求心疾良方的旅程。
马克思的感性也只能让他活在过去,他反抗挣扎无奈颓废都是因为他拼了命的想回到那个没被任何人破坏过的生活。但事实上有些人注定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而且一旦因为任何原因错过,那么在余下的生命里就不可能再等到这样一模一样的过客。
在普通难度结局中,Mona的死也算是让马克思佩恩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解脱(或者说是幻灭)。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话,马克思的心情会多少平复一些。
这是Poets of The Fall乐队专门为MP2打造的主题歌,满含不安和愁苦的歌词,合着沧桑与略带忧伤的曲调,道出了小马哥的心声。
不论一代还是二代,《马克思佩恩》的MOD性都非常强,所以这两代游戏不仅仅能够让小马哥活在既定的剧本中而是让各路达人来给他们心中的小马哥的故事添砖加瓦,甚至打造成别的射击游戏。
最后,不幸的人走到了不幸的终点,以不幸方式结束了人生。Remedy在MP2发售之后的新作品《心灵杀手》(Alan Wake,剧本依然是Sam Lake)中有着这样的两页文字:
但是说到子弹时间,我总是会想起来Remady正在开发中的大作《量子破坏》(Quantum Break),故事还是由Sam Lake执笔。所以,和前两部《马克思佩恩》一样有着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量子破坏》在某些角度来说会不会是Sam Lake版《马克思佩恩》的精神延续呢?
在游戏的版权移交给R星之后,新的《马克思佩恩》续作在2009年公布,但直到2012年才发售,不过随着跳票而来的是满满R星味儿的惊喜。马克思佩恩从当年的硬朗小哥形象一跃成为发福大叔,场景也从晦暗的霍博肯搬到了喧闹的圣保罗。最主要的,人过中年的马叔心态也改变了不少。
故事的编剧从Remedy的Sam Lake换成了R星自家的Dan Houser,他也是整个GTA系列的作者之一。所以《马克思佩恩3》(以下简称MP3)不管人物还是故事都显得R星味儿十足。
马叔并没有像《心灵杀手》中写的那样十三年后暴尸街头,而是在九年之后的某一天再度开始了暴力之旅。这次游戏的基调以及马叔的心态变化之大,一定让不少老玩家感到诧异,甚至为三部《马克思佩恩》作品配音的James McCaffrey在这一作的口气都比前两作活泼了一些。
不管这9年里发生了什么,现在的马叔就像看多了《南方公园》或者是《废柴联盟》的老家伙,总之算是看开了不少,故人已逝的伤痛也似乎没有原先那么强烈了。不幸的是,被“校友”帕索斯带到巴西之后马叔再次被卷进权力漩涡之中。
与其继续在霍博肯与大佬们交恶,不如远走高飞闹个痛快。只身一人的马叔在巴西遭遇了更加疯狂的战斗,敌人动用的武器也更加致命。当被这群人逼得走投无路、马叔终于决定查明真相还以颜色,孤胆英雄的形象自此也就被树立起来了。然而MP3从前两部晦涩的自我探寻主题一下子变成了二手硬汉惩恶扬善的B级电影,不免会令很多老玩家失望。
真正的罪恶都安坐在庙堂,血腥的暴力对抗却反而成为了最后的善良。
唯一还残留着的当年于黑暗中穿行的警探的雅致,或许就只有演奏钢琴的桥段了。然而不像前两作那样每一架完好的钢琴都能让小马哥顺利地演奏,历经9年颓废生活的马叔直到游戏最后才在酒店废墟中一架破烂不堪的练习琴上演奏完成了系列的经典主题曲。在此之前马叔总说自己“太生疏”、“不是时候”,或许这不是在撒谎吧。
身怀绝技同时行事鲁莽,总是自我嘲讽又会意气用事,明确目标之后绝不手软,同时大难之中总能奇迹般的存活下来的运气,拆分来看就像是麦可的蠢、崔佛的狠和富兰克林的超级好运。
所以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MP3怎么看都像是给GTAV做铺垫的尝试性作品,但即使是尝试性,其素质也非常一流。Rage 4引擎的特效、包括R星游戏独有的游戏性、游戏画面和过场动画的完美衔接让整个作品过程如行云流水,游戏过程和看一部电影几乎没什么两样。
超过10个小时的单人战役也是良心十足,更重要的是,游戏还提供多人模式。在GTA4和GTAV之间的空窗期R星能推出这样一部作品,除了给GTA玩家打发等待新作的时间之外,也算是给老玩家们带来有生之年系列的一个答复。
结语:事实上,在MP3的最后,马叔救出来了那位“校友”的老婆,或许这也算是马叔给自己的一次救赎吧。在三部作品轮流通关之后,我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了一些《马克思佩恩》系列的意义所在:自我追寻的过程虽然惊心动魄,但有可能得不到好的结果。不如换个心态换个环境,说不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当不了英雄,但没准还能当狗熊!
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马耳他之鹰》(1941):译言精选
评论区
共 1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