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可能都已经阅片无数,对各类剧情的套路了然于胸,无论看电影、小说还是玩游戏,什么样的讲故事方法都已经不再新鲜了。
讲故事这个事很难吗?这似乎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前的文学注重内容多一些,而非形式,按亚里士多德他老人家的说法,叙事诗和悲剧一样,你得有情节,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悲剧的灵魂;你得为人物的命运编造一个离奇又合乎逻辑的事件,有头、有身、有尾;你编出的那个人物,性格要和他的身份、年龄、遭遇等等特征相符……
他的《诗学》里还有一大堆理论,这一套古典叙事指导思想影响了过去千百年的卖字为生的人们……不过,时代的口味也在发展变化,于是就诞生了以下这些充满探索和实验精神的人,他们喜欢用各种奇怪的、标新立异的姿势讲故事。
《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和诗人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的代表作,是一本出版于1947年的小说。它到底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如果没读过的话先看本书目录的摘录猜测一下:
本书的目录全部由这些奇怪的,不明所以的,与文体有关的单词构成。其实这是每个章节叙述形式的形容词,因为整本书只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和一个衣着古怪的陌生人发生争执,过了一会他又在火车站看到这个人,正在和别人谈论纽扣。
就是这个简单的情节,格诺用了九十九种不同的行文方式去写,不同语境、不同修辞、不同文体、不同视角……书名也有版本译为《文体练习》,但作者玩弄的不仅仅是文体,所以《风格练习》这个译名明显更准确一点。
这是一本特别奇怪的小说,可以将其看作文字的实验性play,格诺创作的意图大概是探索叙述这件事的无限可能性。当然也有人会批评它形式大于内容,不过还是得说,因为形式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大于内容又有何不可?
只是“一个人,一天时间内两次遇到同一位陌生人”这件事,格诺开了九十九种脑洞。个人最喜欢“隐喻”还有“梦”这两章,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而且还有一个推荐理由,它不是特别严肃那种文学作品,因此并没有那么难读,甚至有的段落很好笑:比如“否定”这一章就全用否定句写的很琼瑶;“惊奇”和“感叹”这两章马教主附体全是感叹号,跟豆瓣咆哮组的帖子似的。
本书篇幅并不很长,每一段长则几百字,短则几十字。今年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了中译本,还不到两百页,几乎是来几盘《splatoon》的时间就能看完了。无论是爱看故事的人,或是从事创作工作的人,真的都特别推荐。
如果读完本书觉得不过瘾,还想推荐一本漫画——Matt Madden的《99 Ways to Tell a Story: Exercises in Style》。这本书是依托《风格练习》成书的漫画版,同样用九十九种漫画表现手法讲述了同一个情节,例如:
这些只是全书九十九张图的其中一部分,它们讲述了同一个情节——一个男人在电脑前工作,突然想去冰箱拿东西,这时有女生问他现在几点,回答完时间之后,他忘记本来要去冰箱拿什么了。
说起形式怪诞的小说,好像必须要提一下这部莱姆的科幻小说《完美的真空》。这本科幻版的博尔赫斯大概是本书单里最有名的一本,可能也是最莫名其妙的一本了。
《完美的真空》的体裁是一部虚构的书评集。是的,说是书评,里面的书并不存在,子虚乌有,全是作者瞎编的。
所以整本书其实是一位书评家在评论一堆根本不存在的书:《请你来写》、《性爆炸》、《千兆网络》、《宇宙创始新论》、《恕不伺候》……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从尤利西斯,概率玄学到三体理论,煞有其事地疯言疯语,不明觉厉,有意思是真的有意思,不靠谱也是真的不靠谱。
还记得机核某期节目中提到以后可以在节目中为虚构的游戏做测评,简直和莱姆的脑洞异曲同工了。
事先想说的是这本神奇的书我尝试啃过好几次,每次读都觉得挨了一个窝心脚一样胸闷气短,晕头转向,眼花缭乱,但仍旧会让人不停感叹它的美好和神奇。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词典,或者说是一部民族史诗,魔幻文学,宗教典籍,反正怎么形容都是对的。
《哈扎尔辞典》是辞典文学的滥觞,简单来说,它就是一本(作者瞎编的)辞典。
这本辞典通过对每一个虚构词句的解释,通过这些零零落落的拼贴画一样的元素,合并成了一幅磅礴的民族史诗,交杂古代现代,幻想现实,神话真实,以辞典的方式讲述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消失的谜之事件(当然,都是编的)。读者要做的,是把每一个词的解释拼起来,自己把剧情脑补完整。只不过读起来实在太费脑子。
除了结构有毒之外,本书还有个特点就是遣词造句特别浪漫。比如形容相似可以说“就像两滴水那么像”,再比如印象很深的几句:“皱纹似雨滴一般斜淌过额头”,“我们的思想每时每刻在歪曲他人的思想,因为我们身上没有兼容两种气味的地方”,还有“每一次的旅行有如一部巨著:每一个脚是一个字母,每一条小径是一句句子,每一次途中歇息是一个数字”。
另外,本书还分为阴本和阳本,但据说二者只有几行字不同而已,实在没搞懂这两个版本有何联系就是了。不过我在看书的时候也曾经想过,如果单看《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能只根据这些词句拼凑出一部现代中国社会史诗来呢?
最后用电子游戏(核甚聊游!)来举例子吧:几十年前的电子游戏出现初期实在是鲜有故事性可言(有些也不需要),但随着技术进步,画面日臻完善,玩法逐渐丰富,一个游戏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讲故事就成了游戏制作者必不可少的功课。
不过,故事的内容固然很重要,讲述的形式也同样能创意无限——如同前段时间的游戏《画中世界》,我认为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但也不妨碍它成为神作。
其实只要能在一方面做到极致,就能算是吸引人的好作品,以上三本小说都可以算是佐证。所以对于那些“形式大于内容”或是“内容大于形式”的讨论,无论小说还是游戏,突然感觉对于读者或玩家来说,其实并没太大意义了。
评论区
共 6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