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第一部分:千子盔甲的Crimson究竟是什么颜色?
“Crimson”这一色彩,一般被归类到“红色”的大类中,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与千子的原体“红色的马格努斯”相得益彰。从故事背景的角度来讲,马格努斯作为帝皇的子嗣之一,皮肤是天生的红铜色,而“The Crimson King”这个称呼是在大远征期间获得的。
当我们纵览从近代到现代的英语文学作品,就会发现“Crimson”是一个出现在标题中的高频词。比如《绛红雪白的花瓣》、七王国系列的《深红王冠》、火药魔法师系列的《猩红战役》等等,光从这些例子,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在虚构文学创作上使用这个词汇,一般代表的都是与权谋与斗争相关的故事。而偏爱这一词汇,则是由于许多作者受到以《圣经》为主的创造观型文化与圣经文本影响,尤其是现代语言译本的《圣经》,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就是以赛亚书1:18中的“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千子》这本书的核心故事,便是由于马格努斯违背尼凯亚会议所作出的审判结果,尝试警告帝皇荷鲁斯叛乱的到来,最终犯下重大罪过。而无论是千子这一军团所背负的灵能天赋与诅咒,亦或者马格努斯的所谓“愚行”,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罪恶,或许这也是作者在《千子》书中频繁使用Crimson来暗示原体与军团命运的原因。
Crimson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追根溯源来看看它的漫长历史了。在欧洲语境中,通常表示“深红”的词语,以两种为最,那就是“Crimson”与“Scarlet”。
我们曾经在介绍帝皇之子的尊贵骨螺紫那一期视频中提到,由于古代染料很难染出鲜艳美丽的颜色,所以能制出耀眼璀璨色彩的骨螺等原料才会被王公贵族追捧。而罗马帝国的终结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后,仅有拜占庭帝国才持有珍贵的染料。那个时代之后,各国王权就更倾向于使用平民无法获得的红色而并非可以用植物基染料染出的紫色。到了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之前的黑暗时代,这一色彩已经成为了欧洲王室的象征。在彼时的古典元素论里,红色也与火结合起来。从这些观点我们都可以看出,马格努斯这一角色身为千子的原体,其红色的外表与小说中描述的高贵智者相符。同时作为一名灵能者,他能看到心灵的火焰这些小说描写,也与元素论相契合。
视频第三部分:胭脂虫红——Dan Abnett笔下千子铠甲色彩的流变
在《终结与死亡》第二卷中,Dan Abnett所描写的千子巫师阿里曼十分独特,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Every part of him is gloom and murk, but that shape is suffused by rumours of colour: lapis and Prussian blue, cochineal and carmine, bismuth and cinnabar, mixed into the darkness like pigment, so that each piece of his shadow has a different quality and texture.
我们在U团的视频中已经介绍过了青金石与普鲁士蓝,而在铁手视频中也提到了cinnabar,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形容词cochineal,就刚好是在虫胭脂(kermes)之后从美洲登上历史舞台,为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上添上一笔浓墨重彩的胭脂虫红(cochineal)。
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些疑惑了,虫胭脂和胭脂虫红不是一个东西吗?从品种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它们都不是。在当时有着重重迷雾所遮盖,人们眼中无比神秘的美洲,早就驯化胭脂虫并且将其用于纺织超过2000年,他们的染色技术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胭脂虫红仙人掌,在这独特的文明中不仅是染衣物的原料,也被作为贡品、药物、颜料等等。而就如我们所知的那样,西班牙人来到这片土地后,迅速对这种独特的颜色产生了兴趣。尽管染料和黄金是当时西班牙征服者的所有期待,但对于陌生土地上的胭脂虫,他们却表现得十分傲慢。他们虽然重视红色,但却对胭脂虫的驯养和培育一无所知,直至16世纪中期,才出现少量的西班牙商人从印第安人的市场上购买胭脂虫红染料,运送到欧洲。
胭脂虫红的生产制作需要极其漫长的劳动,这些昆虫只能在特定的仙人掌上饲养,被收集后需要放进水中煮沸,烤干或加热。一磅未加工的胭脂虫红大约需要七万只虫干,这也是它所提炼出的那极致耀眼的红被疯狂追捧的原因,同时它的价格对于普通人而言完全是天文数字,只有王室名流方能一睹绝色。
霍桑在他1850出版的小说《红字》里,就使用了大量清教徒的观点去观察色彩与道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标题里“Scarlet”这样的形容词,在这些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往往与血色、罪恶、悔悟这些概念结合起来,与千子军团的主题有一定相似之处。传说玛丽·安托瓦内特在上断头台时,就将原本穿在外侧的黑色服装脱下,露出红色内衬。在都铎王朝时期,这种红色代表殉道者、勇气、王室血统。有逸闻指出我们上面提到的艾克赛斯伯爵,也因为谋反罪最终被判处斩首。他也使用了相同的身着黑衣与红色内衬的形式进入刑场。这些历史故事是否曾经启发了《千子》一书的创作,于我们而言是未可知的。但是我想这种色彩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可能已经如同明矾一样使它们渗入了历史之中。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