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腾讯视频引进电影《搏击俱乐部》,改名《搏击会》还删了12分钟的镜头,修改了结尾。
腾讯歪打正着的是,修改的电影结尾是主角最后住进了精神病院,其实和小说的结尾是一样的。
而原著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接受采访时相比较中国修改了结尾,他更伤心在美国,还有很多州把他的书列为禁书。
那么,一本禁书是怎么被拍成了一部成为文化符号的电影的
大卫·芬奇在原版小说出版的1996年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只不过当时这部小说的改编权在20世纪福斯手里。而芬奇因为《异形3》和这个公司当时闹得很不愉快。
最开始福斯找的是彼得·杰克逊,彼得大帝表示我是拍玄幻的,这个现实主义魔幻不归他管。
于是福斯又找到了《猜火车》的导演丹尼·博伊尔,这回总是现实魔幻了吧。但是博伊尔觉得太暴力了没有接。
另一边大卫·芬奇通过制片人劳拉·泽斯金联系了福斯高层,表示要重修旧好,其实就是想拍《 搏击俱乐部》。
谁也不知道大卫·芬奇和福斯高层聊了什么,但是在这之后的1997年8月,福斯就宣布了大卫·芬奇会执导该片。
福斯对这部片子有个最简单的想法,那就是要够大牌,才能保证票房够漂亮。
刚开始制片人想要罗素·克劳饰演泰勒一角,杰克选择了马特·达蒙。
福斯的高层们却说,不够大牌。男人总抱怨不够大,除非那是颗肿瘤。
最后高层选择了布拉德·皮特,确实如果论大牌,这个是真男神。
但是贵啊,最后福斯用1750万美元的报价拿下了皮特。在当时好莱坞有个两千万美元俱乐部,指的是那些一部电影片酬就能达到2000万美元的明星。这在当时是个很高的片酬了,即使6年后的《蜘蛛侠2》,第一部电影火成那个样子。主演托比·马奎尔也才刚刚够到了1700万的片酬。
而皮特那个时候已经是两千万美元俱乐部的成员了,《搏击俱乐部》的1750万美元已经是友情价了。
另一边,芬奇对选角也有一些想法,他在看了《性书大亨》这部电影后,对爱德华·诺顿印象很好,想要跟他合作。
按照市场价,相当于2000万雇了个皮特送了个诺顿。
这是一笔特别划算的买卖,因为这两个人和大卫·芬奇组成了一个核心团队,和编剧吉姆·乌尔斯一起,在一年内修改出来了五版剧本。
电影中的旁白、和小说截然不同的结尾、到最后才揭露泰勒的真实身份以及自杀要把枪塞嘴里这种性暗示等细节,都是那个时候由这个导演和主演们组成的三人小组提出的。
比如结尾自杀这段,这段对着自己的嘴开枪的片段怎么拍那。首先要做面部倒模,这里头不光有两个小时坐着不能动的要求,最后还要憋气三分钟。
当然他这个倒模算是工作量很小的了,电影中鲍勃那个雄伟的身材,全靠硅胶身上贴,别的演员演格斗戏份都需要喷点水当做汗,人家贴完硅胶就已经湿透了。
倒模出来的诺顿头部受得那些罪,为了实际的拍摄效果,诺顿本人也得跟着受一遍。气嘴喷射的压强本来有90个psi,芬奇看过后不满意,觉得冲击力不够大。
反复试反复试,最后吹到150个psi把诺顿吹得脑门上的汗都飞出去了才算结束。
诺顿还不抽烟。在电影《赌王之王》中诺顿饰演的角色本来是要抽烟的,都被诺顿拒绝了。
学抽烟是顺手的,皮特和诺顿在这部电影的最大收获是真的学会了制作肥皂和炸弹。肥皂就是电影中教的那个做法。而炸弹在原版的剧本中写的是个真的土炸弹制作方子。快开拍的时候制片人觉得不妥,改了个假配方。
而注重拍摄效果的芬奇,也不会就停留在诺顿面部这一点点的折磨。他可是和卡梅隆并列的片场暴君。
那个年代的电脑特效,还处在仔细看能看出来的阶段。所以能不用电脑芬奇绝对不用电脑。
比如那个爆炸的苹果电脑店,是真的找了个街角的店铺,在半夜引爆了。
恍惚间我在大卫·芬奇身上看到了卖拷贝和诺兰这俩同行的身影了。而这场爆炸戏正好在电影的84分钟,这是讽刺苹果当年在1984年首次发布麦金塔电脑时拍摄的广告《1984》,嘴里说着反抗行业独裁,干的还是消费主义那点破事。
电影中喷泉上那个被炸下来的球,也是实拍的。而且是没啥保护措施的实拍。球滚落后还要靠工作人员手刹。
虽然知道球是特制的没那么重,但是那么大的玩意你要说安全那肯定是假的。
更危险的雨夜车祸那段,我曾做过《速度与激情》的幕后,说过如何拍摄车祸的画面。
到了《搏击俱乐部》,大卫芬奇说整这些麻烦事干嘛,焊俩防滚架直接拍。甚至皮特和诺顿都是坐进车里的,要拍摄他们从车里爬出来的镜头嘛
虽然知道肯定都给做了防护措施,但是一想到这俩主演写剧本的时候,一定想不到大卫·芬奇还要他俩亲自演那么危险的段落,就觉得好笑。
还有一段剧情一定是他俩自己写的,那就是俱乐部开始在社会上搞破坏的时候,他俩在街上砸车的那段。
皮特和诺顿私下闲聊,发现两个人都对当时的新款甲壳虫不满意,于是就有了这段两人一起暴揍甲壳虫的镜头。
为了演好杰克这个角色,诺顿破戒抽烟都是小事,为了演出电影中的那种状态,整个拍摄期间他强迫自己少睡觉,甚至有时候不睡觉,演出失眠的感觉。
为了找感觉,两人在片场经常真的喝酒,别墅前打高尔夫这段就是喝多了之后拍的,这段他们笑是因为确实打中东西了,高尔夫球直接砸中了剧组的车。
哦,对了。他们在电影里住的那套废弃别墅,也是剧组在一个郊区路边搭建的。附近的一个居民嫌他们吵,朝剧组扔过来了一个啤酒瓶,正好砸到了摄影执导杰夫.柯林威斯。随后这个居民就被拘留了,等放出来之后剧组也拍完撤退了,两边都开心了。
声音对这个剧组确实也重要。传统的骨折声是用布料裹着芹菜,然后录下芹菜在里面被折断的声音。
芬奇觉得没有冲击力,逼音效师搞出别的声音。音效师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想出来了一招。
往鸡肚子里塞核桃,在充满回声的地下室用棒球棒打鸡肚子里的核桃,录出了电影里地下室打架的音效。
那个时候的芬奇,有才,愤怒,在电影中搞特立独行的剪辑点,喜欢强迫自己的剧组成员和身边的所有人。
拍摄期间20世纪福斯要砍这部电影的预算,芬奇就把每天拍摄的片段做成录像带寄过去,强迫制片人们看。摁住制片人的头看了三个星期后,预算保住了。
一部反消费主义的商业电影最后还要找制片厂要预算才能拍出来。
电影上映后,美国多地组建了自己的搏击俱乐部,有些学校的学生也偷摸组织俱乐部。甚至有的托儿所的员工鼓励儿童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并称是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启发。
那么多年过去了,这部电影依旧是暴力犯罪题材电影中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当我的生活积极向上时,我想不起来这部电影,但是当我的生活不如意时,这部电影对我的共鸣巨大。
对这部电影评价的本身,也是对暴力和现实的认同。不管你是反对暴力还是认同暴力带来的变化,你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支持自己的理论。
正因为如此,《搏击俱乐部》的原版小说在美国很多州,都被列为禁书。当一个人的暴力倾向有了理论依据,一场暴力也就演变成了革命。
如果把电影中被炸毁的信用卡中心改成支付宝公司总部或者各大银行的贷款部,我真觉得当今赞同的人不会在少数。
我们喜欢的从来不是一部电影,而是这部电影透过屏幕照射过来的现实的斑驳。这从来不是一部完美的,有意义的电影。但是在很多人生命的某个阶段,你总会认同它所表达的,这是你内心深处某个被现实压垮的黑暗的废墟。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