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是最近的爆款电影,上映不到10天票房突破10亿,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国产电影佳作。
原本计划上周末我要去电影院欣赏这部佳作,但是到了现在我还是没有去看。原因在我的朋友圈,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这个电影已经被朋友圈刷的没法看了。
在刚上映的两三天时间里,我的朋友圈里很多好友转发了讨论这部电影的文章。有的文章介绍电影主人公原型陆勇的,有文章是骂药企卖药贵的,也有的文章反驳说不该骂药企定价贵的。我看着这几篇文章重复性极高的朋友圈,不禁感叹:难道我的微信好友都是复读机?
其实在很多社交平台,如微博、qq空间、朋友圈等,也都有很多转载的内容,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去转发别人的观点?
首先,这些转发的文章或者观点其实是我们的社交货币。人们喜欢去追潮流,比如在世界杯期间,我们会更愿意发表自己对足球的看法和观点,因为世界杯足够普及,比意甲、英超这些赛事更具有社交属性。借助众所周知的事情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更能让人接受,因此在朋友圈中的世界杯就变成了我们的社交筹码。
当然,有时候我们转发是因为某个观点能帮助我们“自我补完”。这里的自我补完指的是:它与我们的观念、认知、态度等基本一致,帮助我们强化和完善自己固有的信念,并被我们认同和接纳,成为信念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有时候也转发一些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内容,如一些很冷门的歌,一些没怎么听说过的书;这些都是自己跟其他人的不同点,转发这些内容能突出自己的差异性。
转发冷门的歌曲或者书籍通常能显得格调比较高,但如果是转发冷门的游戏或者动画内容则有可能作用相反。终究到底,歌曲或者书这些文化载体相对于游戏或者动画还是更有社交意义的。
这里来聊聊朋友圈跟游戏相关的内容。目前跟游戏相关比较多的朋友圈内容有王者农药和吃鸡。其实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因为这两个游戏社交属性就很重,当年也是因为有很多同事在玩农药,所以我才入的坑。而怪物猎人和纪念碑谷这些游戏就少很多了;怪物猎人很好理解,只要你身边有两三个一起组队的基友,那么偶尔发朋友圈歌颂一下友情还是可以的。而纪念碑谷则画风漂亮,易于传播。强如战神4、荒野之息等近年的高分大作几乎没人提,因为玩主机游戏的玩家比例还不够多,大部分主机游戏不存在社交货币的特性。
还有经常被转发的观点或文章是和某种常见事物联系起来的,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之前的“空姐滴滴打车遇害”事件。其实美女打车遇害的事件这几年时有发生,但是“空姐滴滴打车遇害”的传播速度却比之前的类似事件要快的多。原因在于这个事件还有另外一个主体——滴滴打车。
诚然很多分析事件的文章观点是对的,比如网约车平台暴露乘客信息,没有核对车辆或者司机信息的真实性等,然而我们在转发的时候有可能是夹带着其他动机的。
在“空姐滴滴打车遇害”事件之前,很多人就觉得网约车平台赚钱暴利,而且网约车的司机服务态度差,经常拒载等,很多人就此多番投诉都不见改善。因此当有一个事件足够有感染力,而且能跟滴滴打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把一切对网约车平台的不满都发泄出来。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啥非要通过转发别人的文章表达出来呢?
根据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的进化》中指出,复制别人的选择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书中作者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
书中介绍了各种对战的策略,如永远背叛、永远合作;也有复杂一点的,如先跟你合作一轮,假如你后面一直合作,他也一直合作,假如你背叛了它一次,它就会和你彻底翻脸,永不合作。
而当中的“一报还一报”策略为开始是合作,而后如果对方背叛,那我下一回合也背叛;对方合作,那我下一回合也合作;简单来讲就是复制别人上一个回合的选择,也就是“复读机”。
这里安利一个网页游戏——《信任的进化》,如果上面内容没看懂,可以玩玩这个游戏;游戏是根据《合作的进化》这本书改编的,寓教于乐,非常有意思。
然而这个复制别人选择的策略,无论跟怎样的策略博弈,总能获得不错的成绩。阿克塞尔罗德还在对抗中加入末位替换的制度,就是分数低的策略要被其他分数高的策略给替换掉,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将会被消灭,赢者会增多。
多个策略在重复博弈后,“一报还一报”总是能活到最后,说明复制别人决定的这个策略比其他策略更稳定,别的策略发现“一报还一报”更有利于存活,于是都把自己的策略也替换成“一报还一报”。也就是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最后大部分的策略都会趋同。失败的行为会走向灭亡,而成功的行为会得到模仿,适者生存。
复制别人成功的选择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权威公众号的文章有十万加的阅读量,而且看着自己朋友里面有这么多人阅读过,转发这些成功的文章一定不会错。因此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当个“复读机”转发着文章。
记得在我上高中以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特别的人,总觉得自己跟别人格格不入。那时候的我喜欢看天,喜欢发呆,脑子里总想天堂和宇宙、深渊和未知。那时候觉得大人们都是无趣的,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大多一样,重重复复,忙忙碌碌。
到了大学,我会跟别人一样颓废在宿舍打机煲剧,也会跟别人一样为了学分去做义工捐血;步入社会,我再不想表现自己有多特别,只想在社会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重重复复,忙忙碌碌,能跟着大流,已然心感侥幸。
是不是复制别人其实已经无所谓了,我只想能活的舒服一点。与其说是环境让我们改变,适者生存,倒不如说我们就是彼此的环境。
如果你感觉自己越来越平庸,越来越像复读机,那说明你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了。
《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 乔纳·伯杰
评论区
共 146 条评论热门最新